《診家樞要》~ 附錄 (6)
附錄 (6)
1. 持脈總論
風痹也。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。泆飲也。尺膚熱甚。脈盛躁者。病溫也。脈盛而滑者。汗且出也。尺膚寒。脈小者。泄而少氣。尺膚炬然。寒熱也。肘所獨熱者。腰以上熱。手所獨熱者。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。膺前熱。肘後獨熱者。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。腰腹熱。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。
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腹熱。掌中寒者腹寒。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。尺炬然熱。人迎大。當奪血。尺堅大。脈小。少氣悗。有加立死。又曰。脈急者尺膚亦急。脈緩者尺膚亦緩。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。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。脈滑者尺膚亦滑。脈澀者尺膚亦澀。此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也。
脈要精微論曰。長則氣治。短則氣病。數則煩心。大則病進。上盛則氣高,。下盛則氣脹。代則氣衰。細則氣少。澀則心痛。渾渾革至如湧泉。病進而色弊。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。平人氣象論曰。脈短者頭痛。脈長者足脛痛。脈促上擊者肩背痛。脈沉而堅者病在中。脈浮而盛者病在外。
脈沉而弱。寒熱及疝瘕少腹痛。脈沉而橫。脅下有積。腹中有橫積痛。脈沉而喘曰寒熱。脈盛滑堅者病在外。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。小弱以澀。謂之久病。浮滑而疾。謂之新病。脈急者疝瘕少腹痛。脈滑曰風。脈澀曰痹。緩而滑曰熱中。盛而緊曰脹。臂多青脈曰脫血。尺脈緩澀。
謂之解㑊。安臥脈盛。謂之脫血。尺澀脈滑。謂之多汗。尺寒脈細。謂之後泄。尺脈粗常熱者。謂之熱中。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。如上所述。不過大略耳。若欲達變探微。非精研靈素。博綜百家。不可也。許引宗曰。脈之候幽而難明。我意所解。口莫能宣也。口且莫能宣。
而筆又烏能寫乎。博極而心靈自啟。思極而神鬼將通。則三指有隔垣之照。二豎無膏肓之遁矣。
白話文:
持脈總論
風痺的症狀是尺脈部位皮膚粗糙,像枯魚的鱗片一樣。飲水過多的症狀是尺脈部位皮膚發熱,脈象盛而躁動。溫病的脈象是脈象盛而滑。出汗的症狀是尺脈部位皮膚寒冷,脈象微弱,並伴有氣虛泄瀉。尺脈部位皮膚灼熱,表示寒熱交替。單獨肘部發熱,表示腰部以上發熱;單獨手部發熱,表示腰部以下發熱;單獨肘前發熱,表示胸前發熱;單獨肘後發熱,表示肩背發熱;單獨臂部發熱,表示腰腹部發熱;肘後下方三四寸處發熱,表示腸道有蟲。手掌發熱則腹部發熱,手掌冰冷則腹部冰冷。魚際穴(魚)上有青筋,表示胃寒。尺脈部位灼熱,人迎脈大,需要放血。尺脈堅實有力,脈象微弱,氣虛少氣,病情嚴重可能立即死亡。此外,脈象急則尺膚亦急,脈象緩則尺膚亦緩,脈象微弱則尺膚亦減弱且少氣,脈象有力則尺膚亦隆起,脈象滑利則尺膚亦滑利,脈象澀滯則尺膚亦澀滯。因此,尺膚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和考量。
脈要精微論中記載:脈象長則氣機調暢,脈象短則氣機病變;脈象數則煩心;脈象大則病情加重;脈象上盛則氣機上逆,脈象下盛則氣機下陷;脈象代脈則氣虛;脈象細則氣少;脈象澀則心痛;脈象渾渾如湧泉狀,則病情加重且面色萎黃;脈象綿綿若斷如弦絕,則將死。平人氣象論中記載:脈象短則頭痛,脈象長則足脛疼痛;脈象促而上衝則肩背疼痛;脈象沉而堅實則病在內臟;脈象浮而有力則病在肌表;脈象沉而弱則有寒熱及疝氣、少腹痛;脈象沉而橫行則脅下有積聚;脈象沉而喘則有寒熱;脈象盛而滑利堅實則病在肌表;脈象微弱而堅實則病在內臟;脈象微弱而澀滯則為久病;脈象浮滑而急速則為新病;脈象急則有疝氣、少腹痛;脈象滑利則為風證;脈象澀滯則為痺證;脈象緩而滑利則為熱中;脈象盛而緊則為脹滿;臂部青筋多則為失血;尺脈緩慢而澀滯則為解瀉;安臥時脈象盛則為失血;尺脈澀滯而滑利則為多汗;尺脈寒冷而細弱則為泄瀉;尺脈粗大且經常發熱則為熱中。這些都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不可不熟知和辨識。以上所述,僅是大概,要想深入探究其變化奧秘,非精研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,廣泛涉獵眾家醫學著作不可。
許引宗說:脈象的徵候隱秘難明,我個人的理解也難以言表,更不用說寫出來了。只有博學廣覽,才能開啟心靈的智慧,深入思考,才能通曉玄妙。到那時,三指診脈就能洞察一切,再也沒有什麼病症能逃脫我們的診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