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壽

《診家樞要》~ 附錄 (5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5)

1. 持脈總論

(出士材三書)

脈狀繁多。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。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。頗能括其綱要矣。如內經之所曰鼓者。且浮且大也。曰搏者。且大且強也。曰堅者。實之別名也。曰橫者。洪之別名也。曰急者。緊之別名也。曰喘者。且浮且數也。曰躁者。且浮且疾也。曰疏者。且遲且軟也。

曰格者。人迎倍大也。曰關者。氣口倍大也。此二脈者。後世不深維內經之旨。而誤作病名也。(陰陽不相應。病名曰關格。即以脈名病。有何不可。仲景曰。關則吐逆。格則不得小便。未嘗專為病名。)曰溢者。自寸口上越魚際。氣有餘也。曰覆者,。自尺部下達臂間。血有餘也。

如仲景論脈。曰縱者。水乘火金乘木也。曰橫者。火乘水。木乘金也。曰逆者。水乘金火乘木也。曰順者。金乘水木乘火也。曰反者。來微去大。病在裡也。曰覆者,。頭小本大。病在表也。曰高者。衛氣盛也。陽脈強也。曰章者。營血盛也。陰脈強也。曰剛者。高章相搏也。

曰惵者。衛氣弱也。陽脈衰也。曰卑者。營血弱也。陰脈衰也。曰損者。惵卑相搏也。內經十二。仲景十二。凡得二十四脈。未嘗非辨證之旨訣。而世皆置若無聞。則有慚於司命之職矣。雖二十八字。亦以含藏諸義。然不詳二十四字之義。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。而猶不止此也。

陰陽不可不分而剖。色脈不可不合而稽。尺膚不可不詳而考。主病不可不諳而識。四者得而持脈之道。思過半矣。脈要精微論曰。微妙在脈。不可不察。察之有紀。從陰陽始。始之有經。從五行生。生之有度。四時為宜。彼春之暖。為夏之暑。彼秋之忿。為冬之怒。四變之動。

脈與之上下。是以聖人。持脈之道。先後陰陽而持之。若陽動陰靜。陽剛陰柔。陰升陰降。陽前陰後。陽上陰下。陽左陰右。數者為陽。遲者為陰。表者為陽。里者為陰。至者為陽。去者為陰。進者為陽。退者為陰。其恆經也。或陰盛之極。反得陽象。或陽亢之極。反得陰徵。

或陽窮而陰乘之。或陰窮而陽乘之。隨證更遷。與時變易。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。岐伯曰。察脈動靜。而視精明。察五色。觀五臟有餘不足。六腑強弱。形之盛衰。以此參伍。決死生之分。又曰。形氣相得。謂之可治。色澤以浮。謂之易已。脈從四時。謂之可治。脈弱以滑。

是有胃氣。靈樞曰。色脈與尺。如鼓桴相應。青者脈弦。赤者脈鉤。黃者脈代。白者脈毛。黑者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。反得相勝之脈。則死矣得相生之脈。則病已矣。又云。精明五色者。氣之華也。赤欲如白裹朱。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。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。不欲如藍。

黃欲如羅裹雄黃。不欲如黃土。黑欲重漆色。不欲如地蒼。此色脈不可不合而稽也。靈樞曰。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。肉之堅脆。而病形定矣。目窠微腫。頸脈動。時咳。按之手足。窅而不起。風水膚脹也。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。尺肉弱者解㑊。安臥脫肉者寒熱。不治。尺膚澀者。

白話文:

持脈總論

脈象種類繁多,並不能僅用二十八字概括完全。然而,關於表裡、陰陽、氣血、虛實的意義,二十八字脈訣卻能涵蓋其主要內容。例如,《內經》所說的:「鼓」是指脈象浮大;「搏」是指脈象大而有力;「堅」是實脈的別稱;「橫」是洪脈的別稱;「急」是緊脈的別稱;「喘」是指脈象浮而數;「躁」是指脈象浮而快;「疏」是指脈象遲而軟。

「格脈」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;「關脈」是指氣口脈比寸口脈大。後世不深入理解《內經》的本意,反而將這兩種脈象誤作病名。(陰陽不相應的病症稱為「關格」,直接以脈象命名疾病,並沒有什麼不可以。張仲景說:「關脈則會嘔吐,格脈則會小便不利。」他並沒有將其單獨列為病名。)「溢脈」是指脈象從寸口上溢出魚際,表示氣盛;「覆脈」是指脈象從尺部下達臂間,表示血盛。

張仲景論述脈象時說:「縱脈」是指水克火、金克木;「橫脈」是指火克水、木克金;「逆脈」是指水克金、火克木;「順脈」是指金克水、木克火;「反脈」是指脈來細弱、脈去有力,病在裡;「覆脈」是指脈頭小、脈根大,病在表;「高脈」是指衛氣盛,陽脈強;「章脈」是指營血盛,陰脈強;「剛脈」是指高脈和章脈同時出現。

「惵脈」是指衛氣弱,陽脈衰;「卑脈」是指營血弱,陰脈衰;「損脈」是指惵脈和卑脈同時出現。《內經》記載十二脈,張仲景也記載十二脈,總共二十四脈,這些都是辨證的要訣,然而世人卻常常忽略它們,實在愧對診斷的職責。雖然二十八字脈訣也包含很多意義,但如果不了解二十四脈的含義,又怎麼能領悟二十八字脈訣的精髓呢?這還不止於此。

陰陽必須區分開來分析,脈色必須結合起來觀察,尺部皮膚的狀況必須詳細地探查,主症必須仔細辨認。掌握這四點,就已經掌握了診脈之道的大半。 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脈象微妙,不可不細察,而察脈應有規律,從陰陽開始,陰陽的變化有其規律,並與五行相生相剋有關,而且有一定的度數,並隨四時而變化。春季的溫和之氣,會轉化為夏季的炎熱;秋季的肅殺之氣,會轉化為冬季的寒冷。四季氣候變化,脈象也會隨之變化。

所以聖人診脈,要先後考慮陰陽的變化。例如: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陰氣上升、陰氣下降,陽氣在前、陰氣在後,陽氣在上、陰氣在下,陽氣在左、陰氣在右。數脈屬陽,遲脈屬陰;表脈屬陽,裡脈屬陰;至脈屬陽,去脈屬陰;進脈屬陽,退脈屬陰。這是恆常的規律。但有時陰盛到極點,反而出現陽象;有時陽亢到極點,反而出現陰徵;有時陽氣衰竭,陰氣乘之;有時陰氣衰竭,陽氣乘之。脈象會隨著病情變化而改變。這就是陰陽必須區分開來分析的原因。

岐伯說:要觀察脈象的動靜,仔細觀察精明(指神采),觀察五色,觀察五臟的盛衰,六腑的強弱,以及形體的盛衰,用這些綜合判斷,決定生死。又說:形氣相合,就可以治癒;顏色光澤而脈象浮,病情容易治癒;脈象隨四時變化,可以治癒;脈象弱而滑,說明有胃氣。《靈樞》說:脈色和尺部應當互相印證,如同鼓槌和鼓面相應。青色的脈象為弦脈,赤色的脈象為鉤脈,黃色的脈象為代脈,白色的脈象為毛脈,黑色的脈象為石脈。如果看到脈色卻沒有診出相應的脈象,反而診出相克的脈象,則會死亡;如果診出相生的脈象,則病情會好轉。又說:精明(指神采)五色是氣的精華。赤色應該像白布裹著朱砂,不應該像赭石;白色應該像鵝毛,不應該像鹽;青色應該像青玉,不應該像靛藍;黃色應該像絲綢裹著雄黃,不應該像黃土;黑色應該像濃漆,不應該像泥土。這就是脈色必須結合起來觀察的原因。《靈樞》說:仔細觀察尺部脈象的緩急、大小、滑澀,以及肌肉的堅脆,就可以確定病情。如果眼窩輕微腫脹,頸部脈搏跳動,時常咳嗽,按壓手足,按下去凹陷不能恢復,這是風水浮腫;尺部皮膚滑潤,是風證;尺部肌肉薄弱,是解肌;安臥時肌肉消瘦,是寒熱證,難以治療;尺部皮膚粗澀,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