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壽

《診家樞要》~ 附錄 (3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3)

1. 諸脈條辨

古人譬諸徐行而怠。偶羇一步。可為結脈傳神。大凡熱。則流行寒則凝。結如冬冷則冰。堅理勢然也。人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干健之。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。運行之機不利。故脈應之而成結也。(結即澀脈之兼緊者。),

結促之止。止無常數。代脈之止。止有常數。結促之止。一止即來。代脈之止。良久方至。內經以代脈之見。為藏氣衰微。脾經脫絕之候。惟傷寒心悸。懷胎三月。或七情太過。跌打重傷。及風家痛家。俱不忌代脈。或無病而羸瘦脈代者。危候也。久病脈代。萬難回春。又云。

少得代脈者死。老得代脈者生。自當通變(結促是有一至略間而並來。代乃直少一至也。仍須細察脈神。以定吉凶。少得代死。老得代生。必是專指一病。非可概論也。)

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。與緊脈相反。若陽寸陰尺。上下同等。浮大而軟。無有偏勝。為緩而和勻。此真胃氣脈也。土為胃氣之母。中氣調和。則百病不生。一切脈中。皆須挾緩。謂之胃氣。非病脈也。兼乎浮遲虛濡細澀之形者。為病不足。為風為表虛也。(指下柔勻。形之緩也。來去從容如一。氣之緩也。若病脈。皆屬於濕熱之類)

數之為義。躁急而不能中和也。火性急速。故陽盛之證。脈來必數肺部見之。為金家賊脈。秋月逢之。為克令凶徵。

滑之為言。往來流利。而不滯澀也。蓋脈者血之府也。血枯則脈澀。血盛則脈滑。(滑澀固由於血。實由於津液之載血而行者。有盛衰也。故澀脈之治。宜行血而生津。)

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象。熱則筋縱。寒則筋急。此為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。故緊急絞轉之象見焉。合觀內經之左右彈。仲景之如轉索。丹溪之如紉線。叔和之如切繩。可見緊之為義。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脈之挺急。與弦相類。但比之於弦。有更加挺勁之異。與轉如繩索之殊也。

(巢氏以弦洪相搏為緊。此即熱氣內郁之象。脈訣所論緊脈主病是也。若內外皆寒。則堅細而澀。當屬之結脈矣。)

促脈之故。得於藏氣乖違者。十之六七。得於真元衰憊者。十之二三。或。因氣滯。或因血凝。或因痰停。或因食壅。或外因六氣。內因七情。皆能阻其運行之機而為促也。如止數漸稀。則病瘥。止數漸增。則病劇。(與前論結脈義同宜玩味。)動脈兩頭俯中間起極與短脈相似。

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。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(由陰出陽。怒之象也。)疾一名極。總是急速之形。數之盛者也。惟傷寒熱極。方見此脈。非他疾所恆有也。若勞瘵虛憊之人見之。則陰髓下竭。陽光上亢。有日無月。短期近矣。(此條乃李士材所創。其名實本內經。

但當以內經靜躁之義為說。不當仍隸於數也。予詳辨於補義中)

白話文:

諸脈條辨

古人比喻脈象像緩慢行走又疲倦的人偶爾快走一步,可以說明結脈傳達神氣的道理。總而言之,熱證則脈象流利,寒證則脈象凝滯,像冬天寒冷時水結成冰一樣,道理顯而易見。人體如果陰火衰弱,中氣虛寒,失去其原本的強健運作能力,則氣血、痰飲、食積互相糾纏,運行不暢,所以脈象就會呈現結脈。結脈就是澀脈兼緊的脈象。

結脈的停頓沒有規律,代脈的停頓則有規律。結脈停頓一下就又來了,代脈停頓則要很久才再次出現。《內經》認為出現代脈是臟腑之氣衰微、脾經功能衰竭的徵兆。然而,傷寒心悸、懷孕三月、七情過度、跌打重傷以及風寒、痛證等情況,則不算代脈;或者沒有疾病卻脈象呈現代脈,那是危急的徵兆。久病出現代脈,很難痊癒。又說:年輕人出現代脈會死,老年人出現代脈則會活。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(結脈是一會兒來一會兒停,代脈則明顯少了一次搏動)。仍然要仔細觀察脈象的神氣,才能判斷吉凶。年輕人出現代脈而死,老年人出現代脈而活,一定是專指某種疾病,不能一概而論。

緩脈是指脈象寬舒和緩,與緊脈相反。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相同,浮大而軟,沒有偏盛,就是緩和勻稱的脈象,這是真正的胃氣脈象。脾土是胃氣之母,中氣調和,則百病不生。所有脈象中,都應該帶有緩脈的特性,稱為胃氣,這不是病脈。如果兼有浮、遲、虛、濡、細、澀等脈象,則屬於病態不足,為風邪或表虛。緩脈是指下部柔和勻稱,這是脈象的緩;脈來脈去從容不迫,這是脈氣的緩。如果是病態的緩脈,都屬於濕熱之類。

數脈是指脈象躁急,不能平和。火性急速,所以陽盛的證候,脈象必然數促,尤其見於肺部,是金家(肺)的賊脈,秋天遇到這種脈象,預示著凶險。

滑脈是指脈象往來流利,不滯澀。因為脈象是血的通道,血枯則脈澀,血盛則脈滑。滑脈和澀脈都與血液有關,實際上與津液濡養血液運行有關,有盛衰之別。所以治療澀脈,應該行血和生津。

緊脈是指脈象繃緊急促,並且有絞轉的現象。熱證則筋脈舒張,寒證則筋脈收縮。這是因為熱邪鬱積於內,寒邪束縛於外,所以出現緊急絞轉的脈象。參考《內經》中關於脈象左右彈動的描述,張仲景的“如轉索”,朱丹溪的“如紉線”,李叔和的“如切繩”,可見緊脈的含義不僅是縱向的挺急,還有橫向的轉動。緊脈的挺急與弦脈相似,但比弦脈更加挺勁,並且有如繩索般絞轉的特點。

巢氏認為弦脈和洪脈搏動有力就是緊脈,這是熱邪內鬱的表現,脈訣中所說的緊脈主病也是如此。如果內外都屬寒證,則脈象堅細而澀,就屬於結脈了。

促脈的原因,大多數(六七成)是由於臟腑之氣失調,少數(二三成)是由於元氣衰敗。或者因為氣滯,或者因為血凝,或者因為痰飲停滯,或者因為食積,或者外受六氣侵襲,或者內傷七情,都會阻礙氣血運行而導致促脈。如果促脈的停頓次數逐漸減少,則病情好轉;如果停頓次數逐漸增多,則病情加重。這與前面論述的結脈意義相同,應該仔細體會。動脈是指兩端低垂,中間高起的脈象,與短脈相似。

但短脈屬陰,不數、不硬、不滑;動脈屬陽,而且數、硬、滑(由陰轉陽,是憤怒的表現)。疾脈又稱極脈,都是急速的脈象,是數脈的嚴重狀態。只有傷寒熱極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脈象,其他疾病很少見到。如果體虛勞損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則陰精耗竭,陽氣亢盛,陽盛陰衰,生命不久矣。這是李士材創立的脈象名稱,其名稱來源於《內經》,但應該以《內經》中靜躁的含義來解釋,而不應該把它歸類於數脈。我在補義中詳細闡述了這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