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卷一
2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(論十三首方一首脈證二條)
問曰:「上工治未病,何也?」 師曰:「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。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,見肝之病,不解實脾,惟治肝也。 夫肝之病,補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。脾能傷腎,腎氣微弱,則水不行;水不行,則心火氣盛;心火氣盛,則傷肺;肺被傷,則金氣不行;金氣不行,則肝氣盛;肝氣盛,則肝自愈。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,實則不可用之。 經曰:『虛虛實實,補不足,損有餘』,是其義也。餘臟准此。」
〔衍義〕 經謂五臟相傳者,又是臟氣因邪並之。邪正相合,發動則有餘,故得傳於不勝也。今乃云肝虛,虛證知其傳脾。然肝虛必弱,弱則必為所勝者克,奚能傳於不勝也? 藏氣法時論曰:「肝欲補,急食辛以補之;欲瀉,以酸瀉之。」今云肝虛之病,補用酸,又奚為與內經相反也? 試嘗思之。金匱首篇之所敘者,由人稟五行氣味以成形。形成則聲色漸著,於是四者,日行變化於身形之中,未嘗斯須離也。故列於篇首,以為治病之規範。此條特明於味者耳。 夫陰陽者:在天為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燥、火之氣;在地成水、火、金、土、木之形;在人化辛、酸、咸、苦、甘之味。是故人之五臟,從五行生數,配其奇偶,互成體用。天一生水,在體為精,在氣為寒;地二生火,在體為神,在氣為熱。精與神配,寒與熱配,二者形之始著,自合一奇偶也。天三生木,在體為魂,在氣為風;地四生金,在體為魄,在氣為燥。魂與魄合,風與燥配,居形生成之中,亦合奇偶。 然生物者氣也,成之者味也。以奇生則成而偶,以偶生則成而奇。寒之氣堅,故其味可用鹹以耎;熱之氣耎,故其味可用苦以堅;風之氣散,故其味可用酸以收;燥之氣收,故其味可用辛以散。土兼四時,行無定位,無專性,陰陽沖氣之所生,故其味甘以緩。洪範亦曰:「稼穡作甘。」味之成者為體,氣之成者為用。有諸體而形諸用,故肝木者必收之而後可散。非收則體不立,非散則用不行,遂致體用之偏之氣,皆足以傳於不勝也。 偏於體不足者必補,酸以收之;偏於用不足者必補,辛以散之。故補體者必瀉其用,補用者即瀉其體。因知內經云辛補,為其用也;仲景云酸補,為其體也。然仲景之言,亦出內經。內經謂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豈非酸乃肝之本味,以本味補本體,不待言而可知?故正言時論補瀉其用之行變化者,亦不可以為仲景相反也。 又云弱水壯火,使金氣不行,則肝氣自愈者:水乃木之母,火乃木之子。此即母能令子虛,子能令母實之義,由子克退鬼賊故也。然不止一法,又有所謂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二者之法,常對待而立,為五行逆順而設。逆行則相勝,順行則相生。治相勝者,則當弱水旺火;治相生者,則當益水瀉火。水能生木,於木虛者,便當補水;水盛則木得受其所生矣。於木實者,便當瀉火;火退則金氣來制,而木平矣。 仲景謂肝虛用此,實則不用者,意則在是。觀夫內經治勝復之氣於既復之後,兩氣皆虛,必補養安全而平定之,使余之氣自歸其所屬;少之氣自安其所居。初勝之際,其氣為實,則瀉其有餘。由是以言,仲景此條之意,又未必不似於斯也。
白話文:
問:上等的醫生能治療未發生的疾病,這是為什麼呢?
答:治療未發生的疾病,例如發現肝臟有病,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,就應該先補益脾臟。一年四季脾臟旺盛就不容易受邪氣侵犯,所以不需要特意去補益它。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明白臟腑之間的傳變關係,看到肝臟有病,不懂得先補益脾臟,只單純治療肝臟。其實肝臟的病症,可以用酸味藥物來補益,用焦苦味藥物來輔助,再用甘味藥物來調和。酸味入肝,焦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。脾臟如果受損,會傷及腎臟;腎氣虛弱,水液運行不暢;水液運行不暢,心火就旺盛;心火旺盛,就會傷及肺臟;肺臟受損,金氣運行不暢;金氣運行不暢,肝氣就會旺盛;肝氣旺盛,肝病自然就會痊癒。這就是治療肝病而補益脾臟的重要方法。肝臟虛弱時可以用這種方法,如果肝臟實證則不可使用。經書上說:「虛虛實實,補不足,損有餘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其他臟腑的治療也以此類推。
〔衍義〕經書上說五臟互相傳變,其實是因為臟腑之氣受到邪氣的侵犯,邪正之氣相結合,發病時就表現為有餘,所以才會傳給它所不能勝任的臟腑。現在說肝虛,虛證會傳給脾臟,但是肝虛必然虛弱,虛弱就必然被它所勝任的臟腑所克制,怎麼會傳給它所不能勝任的臟腑呢?《藏氣法時論》說:想要補益肝臟,就要趕快服用辛味食物來補益;想要瀉肝,就要用酸味來瀉。現在卻說肝虛的病症要用酸味來補益,這又怎麼會和《內經》相反呢?試著仔細想想。
《金匱要略》首篇所論述的,是人體稟受五行之氣味而形成形體,形體形成後,聲色也就逐漸顯現。於是這四種要素,每天都在身形之中發生變化,從未有一刻離開。所以把它們列在篇首,作為治病的規範。這一條特別說明的是味道。陰陽之氣,在天則為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燥、火之氣;在地則成水、火、金、土、木之形;在人體則化為辛、酸、咸、苦、甘之味。所以人體的五臟,是由五行生數而來,配以奇偶,互相構成體用。天一生水,在體為精,在氣為寒;地二生火,在體為神,在氣為熱。精與神相配,寒與熱相配,這是形體最初顯現,自成一奇偶。天三生木,在體為魂,在氣為風;地四生金,在體為魄,在氣為燥。魂與魄相合,風與燥相配,處於形體生成的過程中,也符合奇偶。然而,使生物存在的本質是氣,使它成形的本質是味。以奇生則成而偶,以偶生則成而奇。寒之氣堅固,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鹹味來軟化;熱之氣柔軟,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苦味來堅固;風之氣散佈,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酸味來收斂;燥之氣收斂,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辛味來疏散;土兼四時,運行沒有固定位置,沒有專一的特性,是陰陽沖氣所生成的,所以它的味道是甘味而平和。
《洪範》也說:「稼穡所產生的甘味是它的本體,氣是它的作用。」有其體必形於用。所以肝屬木,必須先收斂它才能疏散它,不收斂則體不立,不疏散則用不行,導致體用偏頗的氣,都能夠傳給它所不能勝任的臟腑。偏於體不足的就要補益,用酸味來收斂;偏於用不足的就要補益,用辛味來疏散。所以補益其體就要瀉其用,補益其用就要瀉其體。因此就知道《內經》說辛味補益,是因為它屬於作用;張仲景說酸味補益,是因為它屬於本體。然而,張仲景的說法也出自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說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豈非酸是肝的本味,用本味補益本體,不需多說即可明白。所以《正言時論》所說的補瀉其用,其運行變化,也不可以說是和張仲景相違背的。又說弱水壯火,使金氣運行不暢,則肝氣自愈,水是木的母親,火是木的孩子,這就是母親能使兒子虛弱,兒子能使母親充實的道理,是由於兒子克制了邪惡之氣的緣故。然而不只一種方法,還有所謂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兩種方法,常常是相對立的,是為了五行逆順而設的。逆行則相克,順行則相生。治療相克的,就要弱水旺火;治療相生的,就要益水瀉火。水能生木,對於木虛的人,就要補益水;水盛則木就能夠得到它所生的精氣;對於木實的人,就要瀉火;火退則金氣來制,而木氣就平和了。張仲景說肝虛用這種方法,實則不用,意思就在這裡。觀察《內經》治療勝復之氣,在已經復原之後,兩氣都虛弱,必須補益使其安全而平定,使餘氣歸於它所屬的地方,少之氣安居於它所住的地方。初勝之際,其氣為實,則瀉其有餘。由此來說,張仲景這一條的意思,也未必不像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