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夫人秉五常,因風氣而生長。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;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臟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。客氣邪風,中人多死。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:一者,經絡受邪,入臟腑,為內所因也;二者,四肢九竅,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皮膚所中也;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蟲獸所傷。以此詳之,病由都盡。若人能養慎,不令邪風乾忤經絡;適中經絡,未流傳腑臟,即醫治之。四肢才覺重滯,即導引吐納、針灸、膏摩,勿令九竅閉塞。更能無犯王法、禽獸災傷;房室勿令竭乏;服食節其冷熱、苦辛酸甘,不遣形體有衰,病則無由入其腠理。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,為血氣所注;理者,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。
〔衍義〕此條舉生身之氣而言。所謂五常者,五行經常之氣也。上應列宿,在地成象,名曰剛柔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在天無質,名曰陰陽:風寒、濕熱、燥火也。人在氣交中,秉地之剛柔,以成五臟百骸之形;秉天地之陰陽,以成六經之氣。形氣合一,神機發用,駕行穀氣,出入內外,同乎天度,升降浮沉,應夫四時。主宰於身形之中者,謂之元真;其外感者,皆客氣也。主客之氣,各有正不正。主氣正則不受邪,不正則邪乘之;客氣正則助其生長,不正則害之。主氣不正者,由七情動中、服食不節、房欲過度、金刃蟲獸傷其氣血,盡足以虛之。客氣之不正者,由氣運興衰、八風不常,盡足以虛之。客氣傷人,或謂風寒濕熱燥火。但有德化,政令行於時,和則化,乖則變,變則眚。豈獨風能生能害於物哉?今仲景止言風而不及五氣,何也?曰:陰陽在天地間,有是氣,則有是理;人秉是氣,即以為命;受是理,即以為性。若仁者乃風木之理,風木乃仁之氣。先儒且言仁者,天地生物之心,兼統五常之性;其風木者,亦天地生物號令之首,必兼統五常之氣。五氣莫不待其鼓動以行變化。故《內經》曰:「之化之變,風之來也。」大抵醫之獨言風,猶儒之專言仁也。《內經》又曰:「八風發邪以為經風,觸五臟。」《靈樞》曰:「虛邪不能獨傷人,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。」又云:「風寒傷人,自經絡傳入經脈、肌肉、筋骨,內經、內臟。」仲景所謂「人能慎養,不令邪中,為內外所因」者,蓋取諸此以分表裡者也,非後世分三因之內因也。語同而理異。三因之內因,由七情、房室,虛其元真,以致經絡臟腑之氣,自相剋伐者也。
〔補註〕此條首言「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」;末言「病則無由入其腠理」,蓋重陽氣以固其陰也。
問曰:「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,願聞其說。」師曰:「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。(一云:腹中冷苦痛者死。)鼻頭色微黑者,有金氣;色黃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。設微赤非其時者,死。其目正圓者,痙不治。又色青為痛。色黑為勞。色赤為風。色黃者便難。色鮮明者有留飲。」
白話文:
人體依靠五行之氣而生長,如同風能孕育萬物也能傷害萬物一樣。如果五臟元氣運行通暢,人體就能保持健康。但若外邪入侵,則易致死。疾病的成因主要有三:一、經絡受邪,入侵臟腑,這是內因;二、四肢九竅、血脈阻塞不通,這是皮膚受邪;三、房室、刀劍、蟲獸等外傷。 若能保養身體,避免外邪侵犯經絡,及時治療,在四肢感到沉重時就進行導引、吐納、針灸等治療,防止九竅閉塞,避免外傷、房事過度,飲食調和,就能防止疾病入侵肌膚。所謂的腠理,是三焦交匯元氣之處,是血氣流注的地方,也是皮膚和臟腑紋理所在。
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人體生機之氣。所謂的五常,指的是五行之氣,上應星宿,在地成象,表現為剛柔之性,即金木水火土;在天則為陰陽,即風寒濕熱燥火。人體在天地之氣的交感中,秉承地之剛柔而形成五臟百骸,秉承天地之陰陽而形成六經之氣。形氣合一,神氣運行,依靠穀氣維持生命活動,與天地運作相合,升降浮沉,應合四季。人體內主宰身形活動的元氣,稱為元真,外來的邪氣則為客氣。主客之氣各有正邪,主氣正則不受邪,不正則易受邪侵;客氣正則有助於人體生長,不正則有害於人體。主氣不正,是因為七情鬱結、飲食不節、房事過度、外傷等;客氣不正,則由於氣運盛衰、外邪侵襲。邪氣傷人,如風寒濕熱燥火等,如同國家政令,順則化,逆則變,變則生災。仲景只論風而未及五氣,是因為陰陽存在天地間,有此氣則有此理,人秉此氣即為命,受此理即為性。例如仁者是風木之理,風木是仁之氣。儒家認為仁是天地萬物生機之本,統攝五行之性,風木亦是天地萬物生機之首,統攝五行之氣,五行之氣皆賴其推動而變化。所以《內經》說“之化之變,風之來也”。醫家專言風,猶如儒家專言仁。內經又說八風發邪為經風,觸及五臟;《靈樞》說虛邪不能獨傷人,必須依附人體虛弱而入侵。風寒傷人,從經絡傳入經脈、肌肉、筋骨、內臟。仲景所言“人能慎養,不令邪中”,指的是內外因,並非後世所言的三因學說中的內因。三因學說中的內因,是指七情、房室等損傷元真,導致臟腑經絡氣機失調。
這段開頭講元真通暢則人體安和,結尾講疾病不會侵入肌膚,是強調以充足的陽氣來固護陰氣。
問:病人氣色表現在面部,如何判斷? 答:鼻頭青色,腹痛且覺寒冷者將死;鼻頭微黑,有金氣;鼻頭發黃,胸中有寒;鼻頭發白,失血;鼻頭微紅非其時者將死;眼睛圓睜者,痙攣不治;眼色青為疼痛,眼色黑為勞累,眼色紅為風邪,眼色黃則便難,眼色鮮明則有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