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~ 補方 (2)

回本書目錄

補方 (2)

1. 補方

上九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外臺走馬湯方:治中惡,心痛腹脹,大便不通。

巴豆(二枚去皮心熬) 杏仁(二枚)

上二味,以綿纏槌令碎。熱湯二合,捻取白汁飲之。當下。老小量之。通治飛屍鬼擊病。

外臺黃芩湯方:治乾嘔下利。

黃芩(三兩) 人參(三兩) 乾薑(三兩) 桂枝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 半夏(半升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排膿散方

枳實(十六枚) 芍藥(六分) 桔梗(二分)

上三味,杵為散。取雞子黃一枚,以藥散與雞黃相等,揉和令相得,飲和服之。日一服。

排膿湯方(要略注曰:以上兩方概治瘡癰不能散者,不獨為腸癰腫癰設也)。

甘草(二兩) 桔梗(三兩) 生薑(一兩) 大棗(十枚)

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溫服五合,日再服。

千金三物黃芩湯方: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,四肢苦煩熱不痛者,此湯主之。

黃芩(一兩) 苦參(二兩) 乾地黃(四兩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多吐下蟲。

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方:治婦人產後,虛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氣,或苦少腹中急,摩痛引腰背,不能食飲。產後一月,日得服四五劑為善,令人強壯宜。

當歸(四兩) 桂枝(三兩) 芍藥(六兩) 生薑(三兩) 甘草(二兩) 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一日令盡。若大虛,加飴糖六兩,湯成內之,於火上暖令飴消。若去血過多崩傷、內衄不止,加地黃六兩、阿膠二兩,合八味;湯成內阿膠。若無當歸,以芎藭代之;若無生薑,以乾薑代之。

小兒疳蟲蝕齒方

雄黃 葶藶

上二味末之。取臘日豬脂熔,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,蘸藥烙之。

以上十六方,從要略第六卷至第二十二卷補入。

附補苦參湯方(此要略中所載與其目錄龐氏方異,不知何出,今亦附補)。

苦參(一升)

以水一斗,煎取七升,去滓,熏洗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[補方]

**第一方:**九味藥材,加水六升,煮成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

**第二方(走馬湯):**治中惡、心痛腹脹、大便秘結。巴豆(二枚,去皮心,熬製),杏仁(二枚),將兩種藥材搗碎,用熱水二合沖泡,取其白色汁液飲用,即可通便。老幼皆宜,也可治療疑似中邪或鬼魅作祟的疾病。

**第三方(黃芩湯):**治乾嘔腹瀉。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両)、乾薑(三兩)、桂枝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半夏(半升),加水七升,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**第四方(排膿散):**枳實(十六枚)、芍藥(六分)、桔梗(二分),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取雞蛋黃一個,與藥粉混合均勻,服用。一天一次。

第五方(排膿湯):(注:此方與上方皆可治療瘡瘍腫毒,不侷限於腸癰。)甘草(二兩)、桔梗(三兩)、生薑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溫服五合,一天兩次。

**第六方(三物黃芩湯):**治產後婦女因受風寒而發熱,四肢煩熱但不疼痛。黃芩(一兩)、苦參(二兩)、生地黃(四兩),加水六升,煮成二升,溫服一升,可促進嘔吐排蟲。

**第七方(內補當歸建中湯):**治產後婦女體虛、腹痛、氣短、少腹疼痛牽引腰背、飲食減少等症狀。產後一個月內,每天服用四到五劑最佳,能使人強壯。當歸(四兩)、桂枝(三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,加水一斗,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,一天服用完畢。體虛者可加飴糖六兩;出血過多者,加生地黃六兩、阿膠二兩;無當歸可用川芎代替;無生薑可用乾薑代替。

**第八方(小兒疳蟲蝕齒方):**雄黃、葶藶研磨成粉,用臘月豬油融化,將槐樹枝條纏繞的棉球蘸藥後,烙於患處。

**第九方(苦參湯):**苦參(一升),加水一斗,煎成七升,過濾藥渣後,用藥液熏洗患處,一天三次。(此方為補方,與原書記載略有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