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~ 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自序

1. 自序

嘗思事不師古,其法不立;師古而不師聖人,其理不精。聖人每於禮樂教養之外,凡可以愛護施民者,無所不至;視人疾痛,如在乃身。故仲景既著《傷寒論》,垂萬世法,而復出其心思,著《金匱玉函經》為雜證矩範,使天下後世有志此者,於此啟悟,以拯濟斯人,固聖人無已之心,不易之學也。

後之學者,若東垣之脾胃;河間之溫熱;丹溪之濕熱;王安道之統論;易思蘭之發明;薛立齋之虛弱,莫不各擅其長,要皆得力於此。今之學者,能稱述諸家,而不知朔流窮源,上稽聖訓,積數十年之敏悟,為百尺竿頭之進步,終為淺寡而已矣。

然則《要略》為雜病方圓之至也。為方不多,立論殊少;其間推測病由,如六淫之氣、七情之感、腑臟之傷;及湯丸之補泄、氣味之緩急,罔不畢備。有志之士,苟得其二三,已足名世。及觀從來註釋諸家,未能久讀其書,豈能心知其意?又何從闡發其理?邇者程公云來、徐公忠可,各有疏注行世,已足發揮底蘊,表彰絕業。

獨趙以德先生《衍義》,理明學博,意周慮審,本軒岐諸論,相為映照,合體用應變,互為參酌,庶幾大道之明也。惜乎未有梓本,讀者甚少;更有遺編,注遞頗缺。余購之二十餘載,未得全璧。因不揣疏陋,擬為補註;又大半採嘉言之議,融會成之,而續貂之誚,知不免也。

倘海內君子,有志以斯道自任者,如《脈訣》、《藥性賦》、《回春入門》等書,決不可讀。幸勉力於聖論,無自安於苟且。

康熙二十六年秋月吳門周揚俊識於星沙寓中

白話文:

自序

我常想,學習醫術若不師法古人,方法就无法确立;而只師法古人而不师法圣人的思想精髓,医理就难以精深。圣人总是尽其所能地关爱百姓,在礼乐教化之外,凡是能有利于百姓的事,无所不为。他们视百姓的疾苦如同自己的疾苦一般。所以张仲景著有《伤寒论》,为后世留下万世之法,又进一步发挥其思想,著成《金匮玉函经》,作为各种杂病的准则。使天下后世有志于医学的人,都能从中得到启发,从而救治百姓,这正是圣人不断努力的精神,也是医术不变的根本。后世的医学家,如李东垣的脾胃论、朱丹溪的温热论、叶天士的温热病学说、张介宾的《景岳全书》、吴鞠通的温病学说、薛己的虚弱病机学说等等,莫不各有专长,其根本都得益于圣人的医术思想。如今的学习者,能够阐述前人的医术,却不知道追溯其源头,追溯到圣人的教诲,即使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和领悟,也只能算是浅薄的进步。因此,《金匮玉函经》的要义在于它对杂病的论述,虽然方剂不多,论述也简洁,但其中推测病因的分析,如六淫之邪、七情之伤、脏腑损伤,以及汤药的补泻、药物的气味缓急等,都非常完备。有志于医学的人,只要能掌握其中一二,就足以名扬天下。然而,研读前人的注释,如果没有长时间的阅读,就无法真正理解其意图,又怎么能阐发其精髓呢?近来程氏、徐氏的注释已经问世,足够阐明其精髓,发扬光大。唯独赵以德先生的衍义,论理清晰,学识渊博,考虑周全,他以《伤寒杂病论》为基础,相互印证,综合运用,相互参酌,这才达到了医术的大道。可惜的是没有刻印成书,阅读者很少。此外,还有遗失的篇章,注释也多有缺失。我购得此书已有二十余年,仍未能得到全本。因此,我不揣冒昧,打算为其补注,又大多参考了各位医家的意见,融合汇集成书。然而续貂之讥,我心里也明白。如果海内有志于此道的人,请不要阅读《脉诀》、《药性赋》、《回春入门》等书,应该努力研读圣人的经典著作,不要满足于浅薄的学问。

康熙二十六年秋月,吴门周扬俊识于星沙寓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