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要略心典》~ 卷下 (26)
卷下 (26)
1.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
掌亦陰也。唇口乾燥。血內瘀者。不外榮也。此為瘀血作利。不必治利。但去其瘀而利自止。吳茱萸、桂枝、丹皮。入血散寒而行其瘀。芎、歸、芍藥、麥冬、阿膠。以生新血。人參、甘草、薑、夏。以正脾氣。蓋瘀久者營必衰。下多者脾必傷也。
溫經湯方
吳茱萸(三兩),當歸,芎藭,芍藥,人參,桂枝,阿膠,丹皮,生薑,甘草(各二兩),半夏(半升),麥冬(一升),
上十二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亦主婦人少腹寒。久不受胎。兼治崩中去血。或月水來過多。及至期不來。
帶下。經水不利。少腹滿痛。經一月再見者。土瓜根散主之。
婦人經脈流暢。應期而至。血滿則下。血盡復生。如月盈則虧。月晦復胐也。惟其不利。則蓄泄失常。似通非通。欲止不止。經一月而再見矣。少腹滿痛。不利之驗也。土瓜根主內痹瘀血月閉。䗪蟲蠕動逐血。桂枝、芍藥。行營氣而正經脈也。
土瓜根散方
土瓜根,芍藥,桂枝,䗪蟲(各三分),
上四味。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寸口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。大則為芤。減則為寒。芤則為虛。寒虛相搏。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。旋覆花湯主之。
本文已見虛勞篇中。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。而益之曰旋覆花湯主之。蓋專為婦人立法也。詳本草旋覆花治結氣。去五臟間寒熱。通血脈。蔥主寒熱。除肝邪。絳帛入肝理血。殊與虛寒之旨不合。然而肝以陰臟而舍少陽之氣。以生化為事。以流行為用。是以虛不可補。解其鬱聚。
即所以補。寒不可溫。行其血氣。即所以溫。固不可專補其血。以傷其氣。亦非必先散結聚。而後溫補。如趙氏、魏氏之說也。
旋覆花湯方
旋覆花(三兩),蔥(十四莖),新絳(少許),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頓服之。
婦人陷經。漏下黑不解。膠薑湯主之。
陷經。下而不止之謂。黑則因寒而色瘀也。膠薑湯方未見。然補虛溫里止漏。阿膠、乾薑二物已足。林億云。恐是膠艾湯。按千金膠艾湯有乾薑。似可取用。
婦人少腹滿如敦狀。小便微難而不渴。生後者。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。大黃甘遂湯主之。
敦、音對。按周禮注。盤以盛血。敦以盛食。蓋古器也。少腹滿如敦狀者。言少腹有形高起。如敦之狀。與內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。小便難。病不獨在血矣。不渴。知非上焦氣熱不化。生後即產後。產後得此。乃是水血並結。而病屬下焦也。故以大黃下血。甘遂逐水。加阿膠者。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。
大黃甘遂湯方
大黃(四兩),甘遂,阿膠(各二兩),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頓服。其血當下。
婦人經水不利下。抵當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
手掌也是陰位。嘴唇乾燥,血液內有瘀血,無法滋養顏面。這是瘀血導致經血異常,不必急著治療經血異常,只需去除瘀血,經血自然會恢復正常。吳茱萸、桂枝、丹皮入血散寒,運行瘀血;芎藭、當歸、芍藥、麥冬、阿膠則滋生新血;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半夏則調和脾胃之氣。因為瘀血久留,氣血必定衰弱;經血量多,脾胃必定受損。
溫經湯方
吳茱萸(三兩)、當歸、芎藭、芍藥、人參、桂枝、阿膠、丹皮、生薑、甘草(各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麥冬(一升)
以上十二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此方也主治婦女小腹寒冷,久不受孕,以及崩漏、月經量過多或月經遲遲不來等症狀。
帶下、經水不通暢、小腹脹痛,且月經一個月來兩次的,用土瓜根散治療。
婦女經脈應當順暢,按時來潮,血滿則下,血盡則生,如同月亮盈虧一樣。若經水不通暢,則蓄積與排出失常,似通非通,想止也止不住,一個月來兩次,小腹脹痛,都是經水不通暢的表現。土瓜根能治療內部瘀血阻塞、月經閉止,䗪蟲則能驅除瘀血。桂枝、芍藥則運行氣血,調和經脈。
土瓜根散方
土瓜根、芍藥、桂枝、䗪蟲(各三分)
以上四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錢(方寸匕),一日三次。
寸口脈弦大,弦則為氣血不足,大則為虛弱,氣血不足則為寒證,虛弱則為虛證,寒虛同時存在,稱為革,婦女則會出現產後出血不止的情況,旋覆花湯主治。
本文已在虛勞篇中提及,此處補充說明旋覆花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出血不止。旋覆花能治療氣結,去除五臟間寒熱,通暢血脈;蔥能治療寒熱,去除肝邪;絳帛則入肝理血,與虛寒之證似不相符。然而,肝臟屬陰,但又藏少陽之氣,以生化為主,以運行為用,所以虛證不能單純補益,需先疏通鬱結,則為補;寒證不能單純溫熱,需先運行血氣,則為溫;因此不可單純補血而傷氣,也不必先散結再溫補,這與趙氏、魏氏的說法不同。
旋覆花湯方
旋覆花(三兩)、蔥(十四莖)、新絳(少許)
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。
婦女經血崩漏不止,且顏色發黑,用膠薑湯治療。
經血崩漏不止稱為陷經,顏色發黑是因寒邪而瘀滯。膠薑湯方未載於此,但補虛溫里止漏,阿膠、乾薑二物已足夠。林億說,恐怕是膠艾湯。按《千金方》膠艾湯中有乾薑,似乎可以參考使用。
婦女小腹脹滿如盛食器皿狀,小便略微困難但不渴,產後出現此症,這是水與血都積聚在血室的症狀,大黃甘遂湯主治。
「敦」音同「對」。按《周禮》注釋,盤用來盛血,敦用來盛食物,這是古代器皿。小腹脹滿如敦狀,是指小腹隆起有形狀,如同敦器一樣,與內經「脅下脹滿如覆杯」的描述略同。小便困難,病症不只在於血,不渴則知不是上焦氣熱不化。產後出現此症,是水血並結,病在於下焦,所以用大黃瀉血,甘遂利水,加阿膠則是為了去除瘀濁,並兼顧安養。
大黃甘遂湯方
大黃(四兩)、甘遂、阿膠(各二兩)
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,血即能排出。
婦女經水不通暢,用抵當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