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要略心典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

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而不惡寒。名曰柔痙。

成氏曰。千金云。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則變痙。太陽病。發熱無汗為表實。則不當惡寒。今反惡寒者。則太陽中風。重感於寒。為痙病也。以其表實有寒。故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為表虛。則當惡寒。今不惡寒者。風邪變熱。外傷筋脈為痙病也。以其表虛無寒。故曰柔痙。

然痙者強也。其病在筋。故必兼有頸項強急。頭熱足寒。目赤頭搖。口噤背反等證。仲景不言者。以痙字該之也。活人書亦云。痙證發熱惡寒。與傷寒相似。但其脈沉遲弦細。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

太陽脈本浮。今反沉者。風得濕而伏。故為痙。痙脈本緊弦。今反細者。陰氣適不足。故難治。

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夫風病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瘡家雖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此原痙病之由。有此三者之異。其為脫液傷津則一也。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。重感寒濕而成痙者。亦有亡血竭氣。損傷陰陽。而病變成痙者。經云。氣主昫之。血主濡之。

又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陰陽既衰。筋脈失其濡養。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。不可不辨也。

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得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痙病不離乎表。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。而筋脈受之。故口噤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云。諸暴強直。皆屬於風也。頭熱足寒。面目赤。頭動搖者。風為陽邪。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。汗液之濕。與外寒之氣。相得不解。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。

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。脈伏而曲。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。汗之則風去而濕存。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云。風去不與濕相麗。則濕邪無所依著。必順其下墜之性。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。而濕下行。所以為欲解也。如是診之。其脈必浮而不沉。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。而反加伏弦。知其邪內連太陰。里病轉增。而表病不除。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夫痙脈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。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。上下行者。自寸至尺。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。痙病脈堅伏。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。難治。

有灸瘡者。膿血久潰。穴俞不閉。婁全善云。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。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。趙氏謂太陽之脈。自足上行。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。而為之狀者。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。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。遲非內寒。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。汗出惡風者。脈必浮數。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者。為風淫於外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而津傷於內。故用桂枝則同。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。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。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微汗。汗不出。食頃。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。風寒濕甚。與氣相持。不得外達。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。不下行。勢必逆而上衝。為胸滿。為口噤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。項背強直。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。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。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。身體強。口噤不得語。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。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。內主津液。用葛根者。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。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、葛根。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。結於跗。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。入齒中。挾口環唇。其支者。循喉嚨。入缺盆下膈。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。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。豈病深熱極。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。則猶有斟酌之意。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枳、樸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。煮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微火一兩沸。分溫再服。得下。余勿服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太陽病。關節疼痛而煩。脈沉而細者。此名中濕。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。故其感人。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。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。寒脈緊。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。而氣重著。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。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。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濕。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於中。由是氣化不速。而濕侵於外。外內合邪。為關節疼煩。為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治之者必先逐內濕。而後可以除外濕。故曰當利其小便。東垣亦云。治濕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。若風寒在表。與濕相搏。脈浮惡風。身重疼痛者。則必以麻黃、白朮、薏苡、杏仁、桂枝、附子等。發其汗為宜矣。詳見後條。濕家之為病。一身盡疼。發熱。身色如熏黃也。

濕外盛者。其陽必內郁。濕外盛為身疼。陽內鬱則發熱。熱與濕合。交蒸互郁。則身色如熏黃。熏黃者。如煙之熏。色黃而晦。濕氣沉滯故也。若熱黃則黃而明。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。

濕家其人但頭汗出。背強。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。或胸滿。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上有寒。渴欲得飲而不能飲。則口燥煩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寒濕居表。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。為頭汗出。為背強。欲得被覆向火。是宜驅寒濕以通其陽。乃反下之。則陽更被抑。而噦乃作矣。或上焦之陽不布。而胸中滿。或下焦之陽不化。而小便不利。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。舌上如苔者。本非胃熱。而舌上津液燥聚。如苔之狀。

實非苔也。蓋下後陽氣反陷於下。而寒濕仍聚於上。於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飲。胸上有寒而復不能飲。則口舌燥煩。而津液乃聚耳。

濕家下之。額上汗出。微喘。小便利者死。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濕病在表者宜汗。在裡者宜利小便。苟非濕熱蘊積成實。未可遽用下法。額汗出微喘。陽已離而上行。小便利。下利不止。陰複決而下走。陰陽離決。故死。一作小便不利者死。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。亦通。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疼痛。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。此可發其汗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汗之病不愈者。何也。蓋發其汗。汗大出者。但風氣去。濕氣在。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。風濕俱去也。

風濕雖併為六淫之一。然風無形而濕有形。風氣迅而濕氣滯。值此雨淫濕勝之時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除之勢。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。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。故欲濕之去者。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。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。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。此發其汗。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。

濕家病。身疼發熱。面黃而喘。頭痛鼻塞而煩。其脈大。自能飲食。腹中和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。故鼻塞。內藥鼻中則愈。

寒濕在上。則清陽被郁。身疼頭痛。鼻塞者。濕上甚也。發熱面黃煩喘者。陽上郁也。而脈大。則非沉細之比。腹和無病。則非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之比。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。療之者宜但治其頭。而毋犯其腹。內藥鼻中。如瓜蒂散之屬。使黃水出則寒濕去而愈。不必服藥以傷其和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濕家身煩疼。可與麻黃加朮湯。發其汗為宜。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
身煩疼者。濕兼寒而在表也。用麻黃以散寒。用白朮以除濕。喻氏曰。麻黃得術。則雖發汗。不至多汗。而術得麻黃。並可以行表裡之濕。不可以火攻者。恐濕與熱合而反增發熱也。

麻黃加朮湯方

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炙),白朮(四兩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),

上五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覆取微汗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病者一身盡疼。發熱。日晡所劇者。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。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

此亦散寒除濕之法。日晡所劇。不必泥定肺與陽明。但以濕無來去。而風有休作。故曰此名風濕。然雖言風而寒亦在其中。觀下文云。汗出當風。又曰久傷取冷。意可知矣。蓋痙病非風不成。濕痹無寒不作。故以麻黃散寒。薏苡除濕。杏仁利氣。助通泄之用。甘草補中。予勝濕之權也。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

麻黃(半兩),杏仁(十個去皮尖),薏苡(半兩),甘草(一兩炙),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上銼麻豆大。每服四錢匕。水一盞半。煎八分。去滓溫服。有微汗。避風。

風濕。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
風濕在表。法當從汗而解。乃汗不待發而自出。表尚未解而已虛。汗解之法。不可守矣。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。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裡。服後如蟲行皮中。及從腰下如冰。皆濕下行之徵也。然非耆、朮、甘草。焉能使衛陽復振。而驅濕下行哉。

防己黃耆湯方

防己(一兩),甘草(半兩炙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一分),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上銼麻豆大。每抄五錢匕。生薑四片。大棗一枚。水盞半。煎八分。去滓溫服。喘者。加麻黃半兩。胃中不和者。加芍藥三分。氣上衝者。加桂枝三分。下有陳寒者。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。從腰下如冰。後坐被上。又以一被繞腰下。溫令微汗瘥。

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大便堅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
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。邪在表也。不嘔不渴。里無熱也。脈浮虛而澀。知其風濕外持。而衛陽不正。故以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。加附子之辛溫。以振陽氣而敵陰邪。若大便堅。小便自利。知其在表之陽雖弱。而在裡之氣猶治。則皮中之濕。自可驅之於里。使從水道而出。不必更發其表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以危久弱之陽矣。故於前方去桂枝之辛散。加白朮之苦燥。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。於以並走皮中而逐水氣。亦因勢利導之法也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四兩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,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
白朮附子湯方

白朮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
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。半日許再服。三服都盡。其人如冒狀。勿怪。即是朮、附並走皮中。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風濕相搏。骨節疼煩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此亦濕勝陽微之證。其治亦不出助陽散濕之法。云得微汗則解者。非正發汗也。陽復而陰自解耳。夫風濕在表。本當從汗而解。麻黃加朮湯、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其正法也。而汗出表虛者。不宜重發其汗。則有防己黃耆實表行濕之法。而白朮附子。則又補陽以為行者也。表虛無熱者。

不可遽發其陽。則有桂枝附子溫經散濕之法。而甘草附子。則兼補中以為散者也。即此數方。而仲景審病之微。用法之變。蓋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甘草附子湯方

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炮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),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。能食。汗出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
太陽中暍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其脈弦細芤遲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。手足逆冷。小有勞。身即熱。口開。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。則惡寒甚。加溫針。則發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淋甚。

中暍即中暑。暑亦六淫之一。故先傷太陽而為寒熱也。然暑、陽邪也。乃其證反身重疼痛。其脈反弦細而遲者。雖名中暍。而實兼濕邪也。小便已。洒洒毛聳者。太陽主表。內合膀胱。便已而氣餒也。手足逆冷者。陽內聚而不外達。故小有勞。即氣出而身熱也。口開前板齒燥者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熱盛於內。而氣淫於外也。蓋暑雖陽邪。而氣恆與濕相合。陽求陰之義也。暑因濕入。而暑反居濕之中。陰包陽之象也。治之者一如分解風濕之法。辛以散濕。寒以涼暑可矣。若發汗則徒傷其表。溫針則更益其熱。下之則熱且內陷。變證隨出。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。

太陽中熱者。暍是也。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中熱亦即中暑。暍即暑之氣也。惡寒者。熱氣入則皮膚緩。腠理開。開則灑然寒。與傷寒惡寒者不同。發熱汗出而渴。表裡熱熾。胃陰待涸。求救於水。故與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。為中暑而無濕者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白虎加人參湯方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碎綿裹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六合),人參(三兩),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太陽中暍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。此以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湯主之。

暑之中人也。陰虛而多火者。暑即寓於火之中。為汗出而煩渴。陽虛而多濕者。暑即伏於濕之內。為身熱而疼重。故暑病恆以濕為病。而治濕即所以治暑。瓜蒂苦寒。能吐能下。去身面四肢水氣。水去而暑無所依。將不治而自解矣。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

瓜蒂湯方

瓜蒂(二十個),

上銼。以水一升。煮取五合。去滓頓服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

無汗發熱者,名為剛痙。

成氏雲:千金方提到,太陽中風,若嚴重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痙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為表實,則不應該惡寒。現在反倒惡寒,則表示太陽中風,嚴重感受寒氣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實有寒,所以稱為剛痙。

發汗而不惡寒者,名為柔痙。

成氏雲:太陽病,發熱出汗為表虛,則應該惡寒。現在不惡寒,表示風邪變熱,外傷筋脈,導致痙病。因為表虛無寒,所以稱為柔痙。

痙是指強直,病在筋,所以一定會兼有頸項僵硬,頭熱足冷,眼睛發紅,頭搖晃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仲景沒有明說,是因為「痙」字已經包含了這些症狀。活人書也說,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頸背反張是不同的特徵。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難治療。

太陽脈原本浮,現在反沉,表示風遇到了濕而隱伏,所以導致痙。痙脈原本緊弦,現在反細,表示陰氣不足,所以難治療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導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再發汗,必定拘急。瘡家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,這是痙病的由來。有這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。

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,嚴重感受寒濕而成痙者,亦有失血傷氣,損傷陰陽,而病變成痙者。經雲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又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陰陽既衰,筋脈失去濡養,而強直不柔矣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,不可不辨也。

痙病者,身體發熱,腳冰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有時頭熱面紅眼睛紅,只有頭晃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者。

如果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後,脈如蛇。

痙病不離乎表,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,而筋脈受之,故口緊閉、頭項強、背反張、脈強直。經雲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」頭熱足冷,面目發紅,頭晃動者,風為陽邪,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。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其脈如蛇者,脈伏而曲,如蛇行也。痙脈本直,汗之則風去而濕存,故脈不直而曲也。

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

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。魏氏雲:風去不與濕相麗,則濕邪無所依著,必順其下墜之性,而入腹作脹矣。風寒外解,而濕下行,所以為欲解。如是診之,其脈必浮而不沉,緩而不弦矣。乃其脈如故,而反加伏弦,知其邪內連太陰,裏病轉增,而表病不除,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。

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脈經亦云:痙病脈堅伏,直上下行。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雲:即破傷風之意。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。故曰難治。

太陽病,其證備。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證備者: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。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,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痙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風淫於外,而津傷於內,故用桂枝湯則同,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,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,則不同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: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發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無汗而小便反少者,風寒濕甚,與氣相持,不得外達,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,不下行,勢必逆而上衝,為胸滿,為口緊閉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,項背強直,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
按痙病多在太陽、陽明之交,身體強,口緊閉不得語,皆其驗也。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,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。而陽明外主肌肉,內主津液,用葛根者,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。加栝蔞者,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
痙為病,胸滿口緊閉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。陽明之筋起於足,結於跗,其直者上結於髀。陽明之脈,入齒中,挾口環脣。其支者,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故為是諸證。然無燥實見證,自宜滌熱而勿蕩實。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,豈病深熱極,非此不能治歟。然曰可與,則猶有斟酌之意,用者慎之。

大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,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樸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,而氣重著,故亦名痹。痹者閉也。

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。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