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要略心典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問曰。上工治未病。何也。師曰。夫治未病者。見肝之病。知肝傳脾。當先實脾。四季脾王不受邪。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。見肝之病。不解實脾。惟治肝也。夫肝之病。補用酸。助用焦苦。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酸入肝。焦苦入心。甘入脾。脾能傷腎。腎氣微弱。則水不行。
水不行。則心火氣盛。則傷肺。肺被傷。則金氣不行。金氣不行。則肝氣盛。則肝自愈。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。實則不在用之。經曰。虛虛實實。補不足。損有餘。是其義也。餘臟准此。按、素問云。邪氣之客於身也。以勝相加。肝應木而勝脾土。以是知肝病當傳脾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「上工治未病,這是怎麼回事?」老師回答說:「治未病,是指看到肝臟有病,就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,應該先補脾。如果脾臟在四季都強健,不受邪氣侵襲,就不需要再補。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得臟腑之間的傳變,看到肝臟有病,就不懂得先補脾,只顧著治療肝臟。肝病的治療,應該用酸味藥物來補,焦苦味藥物來輔助,甘味藥物來調理。酸味入肝,焦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。脾臟過於強盛會損傷腎臟,腎氣虛弱就會導致水液不能正常運化。水液不能正常運化,就會導致心火氣盛,進而損傷肺臟。肺臟受傷,就會導致金氣不能正常運作。金氣不能正常運作,就會導致肝氣過盛,最終肝病就會自愈。這就是治療肝病時補脾的奧妙所在。如果肝臟虛弱,就可以用這個方法。如果肝臟已經很強壯,就不需要用這個方法了。經書上說『虛虛實實,補不足,損有餘』,這正是這個道理。其他臟腑也是以此類推。古籍《素問》中記載,邪氣進入人體後,會以相克的關係傳變。肝臟屬木,克制脾臟屬土,因此可以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。」
實脾者。助令氣王。使不受邪。所謂治未病也。設不知而徒治其肝。則肝病未已。脾病復起。豈上工之事哉。肝之病補用酸者。肝不足。則益之以其本味也。與內經以辛補之之說不同。然肝以陰臟而含生氣。以辛補者所以助其用。補用酸者。所以益其體。言雖異而理各當也。
助用苦焦者。千金所謂心王則氣感於肝也。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者。越人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也。酸入肝以下十五句。疑非仲景原文。類後人謬添註腳。編書者誤收之也。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。在脾實而不受肝邪。非補脾以傷腎。縱火以刑金之謂。果爾。則是所全者少。而所傷者反多也。
白話文:
脾臟強健的人,可以幫助提升身體的正氣,使人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治未病」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只顧著治療肝臟,那麼肝病還沒好,脾臟的病又會復發,這怎麼算是高明的醫術呢?
肝臟的病要用酸味的食物來補益。因為肝臟不足,就要用它本身的味道來補充。這和《內經》中用辛辣的食物來補肝的說法不同。但是,肝臟屬於陰性臟器,卻蘊藏著生氣,用辛辣的食物來補益是為了幫助它發揮作用,而用酸味的食物來補益則是為了滋養它的本質。雖然說法不同,但道理都是正確的。
用苦味和焦味的食物來幫助肝臟運作,這是《千金方》中所說的「心為君主,氣感於肝」的道理。用甘味藥物來調養肝臟,這是越人所說的「損其肝者,緩其中也」。
「酸入肝以下十五句」,很可能是後人錯誤添加的註腳,編書的人不小心收錄了。因為仲景治療肝臟的關鍵在於脾臟強健,不受肝臟邪氣的侵襲,而不是補脾臟而損傷腎臟,用火來克制金的道理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被治療的人會很少,反而會受到很多傷害。
且脾得補而肺將自旺。腎受傷必虛及其子。何制金強木之有哉。細按語意。見肝之病以下九句。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。補用酸三句。乃別出肝虛正治之法。觀下文云。肝虛則用此法。實則不在用之。可以見矣。蓋臟病惟虛者受之。而實者不受。臟邪惟實則能傳。而虛則不傳。
故治肝實者。先實脾土。以杜滋蔓之禍。治肝虛者。直補本宮。以防外侮之端。此仲景虛實並舉之要旨也。後人不察肝病緩中之理。謬執甘先入脾之語。遂略酸與焦苦。而獨於甘味曲窮其說。以為是即治肝補脾之要妙。昔賢云。詖辭知其所蔽。此之謂耶。
夫人稟五常。因風氣而生長。風氣雖能生萬物。亦能害萬物。如水能浮舟。亦能覆舟。若五臟元真通暢。人即安和。客氣邪風。中人多死。千般疢難。不越三條。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。為內所因也。二者四肢九竅。血脈相傳。壅塞不通。為外皮膚所中也。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。
白話文:
脾臟得到滋補,肺臟自然就會旺盛。腎臟受傷,必然虛弱,影響到其後代。怎麼能說抑制金來增強木呢?仔細分析語意,可以看出從「見肝之病」以下的九句話,是回答上工治未病的說法。補用酸三句,是另外提出治療肝臟虛弱的正確方法。觀察下文說:「肝虛則用此法,實則不在用之。」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因為臟腑的病症,只有虛弱的才會受到影響,而強壯的則不受影響。臟腑的邪氣,只有實邪才能傳播,而虛邪則不能傳播。
所以治療肝臟實證的,要先滋補脾土,來阻止邪氣蔓延。治療肝臟虛證的,要直接滋補肝臟,來防止外邪入侵。這就是仲景虛實並舉的重要原則。後人沒有明白肝病緩中之理,錯誤地執著於甘味先入脾臟的說法,於是省略了酸味和焦苦味,只在甘味上鑽研,認為這就是治療肝病補脾的要妙之法。古人說:「錯誤的言論可以知道其所偏執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人體稟賦五行之常,依據風氣而生長。風氣雖然能生養萬物,也能傷害萬物。就像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一樣。如果五臟元氣通暢,人就會安和。外來的邪氣、風寒,入侵人體,就會導致死亡。千般疾病,不外乎三種:一是經絡受邪氣入侵臟腑,是內在原因造成的;二是四肢九竅、血脈相通,阻塞不通,是外在皮膚受邪氣侵襲造成的;三是房事、刀傷、蟲獸的傷害造成的。
以此詳之。病由都盡。若人能養慎。不令邪風乾忤經絡。適中經絡。未流傳腑臟。即醫治之。四肢才覺重滯。即導引吐納。針灸膏摩。勿令九竅閉塞。更能無犯王法。禽獸災傷。房室勿令竭乏。服食節其冷熱。苦酸辛甘。不遺形體有衰。病則無由入其腠理。腠者。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。
理者。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。人稟陰陽五行之常。而其生其長。則實由風與氣。蓋非八風。則無以動盪而協和。非六氣。則無以變易而長養。然有正氣。即有客氣。有和風。即有邪風。其生物害物。並出一機。如浮舟覆舟。總為一水。故得其和則為正氣。失其和即為客氣。得其正則為和風。
白話文:
根據這些文字,疾病的原因可以被完全理解。如果一個人能夠保持謹慎,不讓邪風幹擾經絡,當疾病剛開始影響經絡時,沒有擴散到內臟之前,應該進行治療。當四肢開始感到沈重和遲鈍時,應當進行導引、吐納、針灸和按摩等方法,確保九個孔道(即九竅)不會阻塞。同時,要避免違反法律,受到動物或野獸的傷害,房事不要過度。在飲食上,要適量攝取冷熱、苦酸辛甘的食物,避免身體各部分出現衰退的情況。這樣做可以防止疾病從外部進入皮膚和肌肉。腠理是三焦交匯和保存生命原力的地方。理,指的是皮膚、臟腑的組織結構。人類承載著陰陽五行的自然規律,生命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由風和氣所驅動的。沒有風,就無法使各部分協調和平衡;沒有氣,就不能使生命不斷變化和生長。然而,存在正常的氣息,就會有異常的氣息;存在平和的風,就會有邪惡的風。這些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都是同一原理的表現,就像船在水上浮起和傾覆,總是在同一片水中進行。因此,當氣息保持平和時,就是正常的氣息;當失去平衡時,就成了異常的氣息。當氣息保持正常時,就是平和的風;當失去平衡時,就成了邪惡的風。
失其正即為邪風。其生物有力。則其害物亦有力。所以中人多死。然風有輕重。病有淺深。約而言之。不越三條。一者邪從經絡入臟腑而深。為內所因。二者邪在四肢九竅皮膚沿流血脈而淺。為外所因。三者病從王法房室金刃蟲獸而生。為不內外因。所謂病之由也。人於此慎養。
不令邪風異氣干忤經絡。則無病。適入經絡。未入臟腑。可汗吐或和解而愈。所謂醫治之也。此應前內因一段。若風氣外侵四肢。將及九竅。即吐納導引以行其氣。針灸膏摩以逐其邪。則重滯通快。而閉塞無由。此應前外因一段。更能不犯王法禽獸。則形體不傷。又雖有房室而不令竭乏。
白話文:
失去正道就等同於邪風,它能夠創造出強大的力量,對物體造成嚴重的損害,因此導致許多人死亡。然而,風有輕重之分,疾病也有深淺之別,大略來說,不超過三個層次。第一,邪風從經絡進入內臟,這是內因所致。第二,邪風在四肢、九竅和皮膚循著血脈流動,這是外因所致。第三,疾病源自王法、房室、金刃、蟲獸,這是內外兩種原因共同造成的。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。人們應該謹慎養生,避免邪風異氣幹擾經絡,這樣就沒有疾病。一旦邪風進入經絡但還未深入內臟,可以通過發汗、吐瀉或調和來治療痊癒。這是對內因部分的應對方式。如果風氣侵犯四肢,將要進入九竅,則需進行呼吸調息、導引運動以流通氣息,針灸、膏藥按摩以驅除邪氣,這樣可以讓阻滯的氣流通暢,閉塞的情況也就無法發生。這是對外因部分的應對方式。此外,人們還需避免觸犯法律、禽獸,以免身體受傷。即使有房室活動,也要保持適度,避免過度疲勞。
則精神不敝。此應前房室一段。腠理云者。謂凡病糾纏於身。不止經絡血脈。勢必充溢腠理。故必慎之使無由入。腠者。三焦與骨節相貫之處。此神氣所往來。故曰元真通會。理者。合皮膚臟腑。內外皆有其理。細而不紊。故曰文理。仲景此論。以風氣中人為主。故以經絡入臟腑者。
為深為內。自皮膚流血脈者。為淺為外。若房室金刃蟲獸所傷。則非客氣邪風中人之比。與經絡臟腑。無相干涉者。為不內外因也。(節徐氏)
按、陳無擇三因方。以六淫邪氣所觸為外因。五臟情志所感為內因。飲食房室跌撲金刃所傷。為不內外因。蓋仲景之論。以客氣邪風為主。故不從內傷外感為內外。而以經絡臟腑為內外。如徐氏所云是也。無擇合天人表裡立論。故以病從外來者為外因。從內生者為內因。其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。為不內外因。亦最明晰。雖與仲景並傳可也。
白話文:
這樣,精神就不會耗損。這應該和前面「房室」那段文字相呼應。「腠理」指的是所有疾病糾纏在身體上的時候,不只是經絡和血脈,勢必會充溢於腠理,所以一定要謹慎,讓它沒有機會侵入。腠是指三焦和骨節交接的地方,這裡是神氣來往的地方,所以稱為「元真通會」。理指的是皮膚、臟腑,內外都有其規律,細密而有條理,所以叫做「文理」。仲景的這個論點,是以風氣侵入人體為主,所以經絡進入臟腑的,就屬於深層的內部,從皮膚流入血脈的,就屬於淺層的外部。如果因為房室、刀劍、蟲獸造成的傷害,就不是客氣邪風侵入人體的類型,和經絡、臟腑沒有相互影響的,就屬於不屬於內因外因。
(引用徐氏的說法)
按,陳無擇的「三因方」,認為六淫邪氣的觸犯為外因,五臟和情志的感受為內因,飲食、房室、跌撲、刀劍造成的傷害為不屬於內因外因。這是因為仲景的論述,是以客氣邪風為主,所以不從內傷外感來分內外,而是以經絡和臟腑來分內外,就像徐氏所說的那樣。陳無擇根據天地人表裡來建立論述,所以認為疾病從外部來的就稱為外因,從內部產生的就稱為內因,不屬於邪氣和情志所產生的,就稱為不屬於內因外因。這也最為清晰明瞭,雖然和仲景並行傳世,但也是可以的。
問曰。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。願聞其說。師曰。鼻頭色青。腹中痛。苦冷者死。鼻頭色微黑者。有水氣。色黃者。胸上有寒。色白者。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死。其目正圓者痙不治。又色青為痛。色黑為勞。色赤為風。色黃者便難。色鮮明者有留飲。
此氣色之辨。所謂望而知之者也。鼻頭、脾之部。青肝之色。腹中痛者。土受木賊也。冷則陽亡而寒水助邪。故死。腎者主水。黑、水之色。脾負而腎氣勝之。故有水氣。色黃者面黃也。其病在脾。脾病則生飲。故胸上有寒。寒、寒飲也。色白亦面白也。亡血者不華於色。故白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「病人面部的氣色反映了什麼?請您講解一下。」
師傅說:「鼻頭顏色發青,表示腹中疼痛,並且畏寒怕冷,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。鼻頭顏色微微發黑,表示有水氣。顏色發黃,表示胸部有寒氣。顏色發白,表示失血。如果鼻頭在非正常時間出現微紅,也會導致死亡。眼睛正圓,表示痙攣,無法治癒。此外,顏色發青表示疼痛,顏色發黑表示勞累,顏色發紅表示風邪,顏色發黃表示大便困難,顏色鮮明表示有留飲。」
這些氣色辨別的方法,就是所謂的「望而知之」。鼻頭是脾的部位,青色是肝的顏色,腹中疼痛是土受木賊的影響。畏寒怕冷表示陽氣衰竭,而寒水助長邪氣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腎主水,黑色是水的顏色,脾負擔過重,腎氣旺盛,所以會出現水氣。顏色發黃,指的是面色發黃,疾病在脾臟,脾病會導致生飲,所以胸部會有寒氣,寒氣指的是寒飲。顏色發白,指的是面色發白,失血會導致氣色不好,所以發白。
血亡則陽不可更越。設微赤而非火令之時。其為虛陽上泛無疑。故死。目正圓者陰之絕也。痙為風強病。陰絕陽強。故不治。痛則血凝泣而不流。故色青。勞則傷腎。故色黑。經云。腎虛者面如漆柴也。風為陽邪。故色赤。脾病則不運。故便難。色鮮明者有留飲。經云。水病人目下有臥蠶。
面目鮮澤也。
師曰。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。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。心膈間病。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。頭中病。
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。病在腎肝。為筋髓寒而痛時作也。喑喑然不徹者。病在心肺。則氣道塞而音不彰也。啾啾然細而長者。痛在頭中。則聲不敢揚。而胸膈氣道自如。故雖細而仍長也。此音聲之辨。聞而知之者也。然殊未備。學者一隅三反可矣。
白話文:
血液流失,陽氣便無法再運行。如果面色微紅,但並非因為發燒,那麼這就是虛陽上泛,必定會死亡。眼睛正圓,代表陰氣已絕。抽搐是風邪入體,導致陰氣絕而陽氣盛,所以無法治療。疼痛是因為血液凝結,停滯不流,所以面色青黑。勞累會傷及腎臟,所以面色黝黑。經書說:「腎虛者面如漆柴。」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面色發紅。脾臟生病,無法運化,所以大便困難。面色鮮明,代表體內有留飲。經書說:「水病人目下有臥蠶。」
面色光澤紅潤。
老師說:病人說話聲音低沉,喜歡驚呼,表示骨節有病。說話聲音嘶啞,聲音不洪亮,表示心膈有病。說話聲音細微而長,表示頭部有病。
說話聲音低沉,喜歡驚呼,疾病在腎臟和肝臟,是筋骨寒痛,時發時止。說話聲音嘶啞,聲音不洪亮,疾病在心臟和肺臟,氣道阻塞,聲音不清。說話聲音細微而長,頭部疼痛,所以不敢大聲說話,但胸膈氣道通暢,所以聲音雖然細微卻很長。這是辨別聲音的技巧,聽到就能了解,但尚未完整,學習者要多方思考,才能融會貫通。
師曰。息搖肩者心中堅。息引胸中上氣者咳。息張口短氣者。肺痿吐沫。
心中堅者。氣實而出入阻。故息則搖肩。咳者氣逆而肺失降。則息引胸中上氣。肺痿吐沫者。氣傷而布息難。則張口短氣。此因病而害於氣者也。
師曰。吸而微數。其病在中焦實也。當下之則愈。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其吸促。在下焦者其吸遠。此皆難治。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。
息兼呼吸而言。吸則專言入氣也。中焦實。則氣之入者。不得下行。故吸微數。數猶促也。下之則實去氣通而愈。若不繫實而系虛。則為無根失守之氣。頃將自散。故曰不治。或云。中焦實而元氣虛者。既不任受攻下。而又不能自和。故不治。亦通。其實在上焦者。氣不得入而輒還。
白話文:
老師說:「呼吸時肩膀搖動,是因為心中氣血不通暢。呼吸時胸部上抬,是因為咳嗽。呼吸時張嘴喘不過氣,是因為肺部虛弱,吐出痰液。」
「心中氣血不通暢,是因為氣血充盈,阻礙了氣血的運行,所以呼吸時肩膀才會搖動。咳嗽是因為氣逆,肺部失去下降的功能,所以呼吸時胸部才會上抬。肺部虛弱吐痰,是因為氣血受損,氣血運行困難,所以呼吸時才會張嘴喘不過氣。這些都是因為疾病影響了氣血的運作。」
老師說:「呼吸時微弱而急促,是因為中焦實證,應該要瀉下治療,這樣才能痊癒。如果是虛證就無藥可治。如果實證在上焦,呼吸會急促;如果實證在下焦,呼吸會緩慢。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。呼吸時起伏不定,搖搖晃晃的,就沒有辦法治療。」
「呼吸包含了吸氣和呼氣。吸氣是指單純的吸入氣體。中焦實證,氣體吸入後無法下降,所以呼吸時會微弱而急促。急促也代表呼吸速度快。瀉下治療可以去除實證,讓氣血通暢,從而痊癒。如果病因不是實證而是虛證,那就屬於無根無基的氣,很快就會自行散去,所以說無藥可治。也有人說,中焦實證又伴隨元氣虛弱,既不能承受攻下治療,也不能自行恢復平衡,所以無藥可治。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。」
「如果實證在上焦,氣體吸入後就立即返回,無法順利下降。」
則吸促。促猶短也。實在下焦者。氣欲歸而不驟及。則吸遠。遠猶長也。上下二病。並關臟氣。非若中焦之實。可從下而去者。故曰難治。呼吸動搖振振者。氣盛而形衰。不能居矣。故亦不治。
師曰。寸口脈動者。因其王時而動。假令肝王色青。四時各隨其色。肝色青而反色白。非其時。色脈皆當病。王時。時至而氣王。脈乘之而動。而色亦應之。如肝王於春。脈弦而色青。此其常也。推之四時。無不皆然。若色當青而反白。為非其時而有其色。不特肝病。肺亦當病矣。犯其王氣故也。故曰。色脈皆當病。
問曰。有未至而至。有至而不至。有至而不去。有至而太過。何謂也。師曰。冬至之後。甲子夜半少陽起。少陽之時。陽始生。天得溫和。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。此為未至而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。為至而不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。此為至而不去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。此為至而太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呼吸急促,促就如同短促的意思,實在下焦的,氣想要歸回,卻不能立即到達,就會呼吸延長,遠就如同長遠的意思。上下二焦的病,都關乎臟腑之氣,不像中焦實證,可以從下焦排出,所以說難治。呼吸動搖振動的,是氣盛而形體衰弱,不能久居,所以也不治。
老師說:寸口脈搏跳動,是因為它處於主宰的時令而跳動。比方說肝主宰時令是青色,四時各隨其色。肝的顏色應該青色,反而是白色,就不是它主宰的時令。色脈都應該有病。主宰的時令,時令到了,氣就主宰,脈搏隨著氣而跳動,顏色也相應。如同肝主宰春天,脈搏弦而顏色青,這就是平常的狀態。推及四時,無不皆然。如果顏色應該是青色,反而是白色,就是沒有到它主宰的時令而有這種顏色,不只是肝病,肺也應該有病了,是犯了它的主宰之氣,所以說:色脈都應該有病。
問:有還沒到而到的,有到了而沒到的,有到了而不去的,有到了而過度的,這都是什麼意思?老師說:冬至之後,甲子夜半少陽起,少陽的時令,陽氣開始生長,天氣變得溫和。還沒到甲子,天氣就因溫和而變得溫暖,這就是還沒到而到了。到了甲子,而天氣還不溫和,就是到了而沒到。到了甲子,而天氣寒冷不消散,就是到了而不去。到了甲子,而天氣溫暖像盛夏的五六月時,就是到了而過度。
上之至謂時至。下之至謂氣至。蓋時有常數而不移。氣無定刻而或遷也。冬至之後甲子。謂冬至後六十日也。蓋古造歷者。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。依此推之。則冬至後六十日。當復得甲子。而氣盈朔虛。每歲遞遷。於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。當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。
正當雨水之候為正。雨水者。冰雪解散而為雨水。天氣溫和之始也。云少陽起者。陽方起而出地。陽始生者。陽始盛而生物。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。竊嘗論之矣。夏至一陰生。而後有小暑、大暑。冬至一陽生。而後有小寒、大寒。非陰生而反熱。陽生而反寒也。天地之道。
白話文:
最高處的「至」指的是時間的到來,最低處的「至」指的是氣候的到來。因為時間有固定的規律,不會改變,而氣候沒有固定的時間,會隨機變化。冬至之後的甲子,指的是冬至後六十天。古代制定曆法的人,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作為曆法的起始點。以此推算,冬至後六十天,就會再次遇到甲子,氣候充盈而朔月虛空,每年都會交替變化。因此,至日不一定會落在甲子日,應該以冬至後六十天為一個週期。
正好是雨水的時節,這是雨水的正當時。雨水,是冰雪融化成雨水的時節,天氣開始變得溫暖。所謂「少陽起」,指的是陽氣開始上升而出現在地表;「陽始生」,指的是陽氣開始旺盛,使萬物生長。這並不是指冬至一陽初生的意思。我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,夏至是一陰生,之後有小暑、大暑;冬至是一陽生,之後有小寒、大寒。這並不是說陰生而反而熱,陽生而反而冷。這是天地運行的道理。
否不極則不泰。陰陽之氣。剝不極則不復。夏至六陰盡於地上。而後一陰生於地下。是陰生之時。正陽極之時也。冬至六陽盡於地上。而後一陽生於地下。是陽生之時。正陰極之時也。陽極而大熱。陰極而大寒。自然之道也。則所謂陽始生天得溫和者。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。
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。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。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。或如盛夏五六月時。則氣之有盈有縮。為候之或後或先。而人在氣交之中者。往往因之而病。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。
師曰。病人脈浮者在前。其病在表。浮者在後。其病在裡。腰痛背強不能行。必短氣而極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事物沒有達到極致,就不會趨於穩定。陰陽之氣,剝落到極致,才會恢復。夏至時,六陰之氣都消散在地表,之後一陰之氣從地底下產生,這就是陰氣生成的時刻,也是陽氣達到極盛的時刻。冬至時,六陽之氣都消散在地表,之後一陽之氣從地底下產生,這就是陽氣生成的時刻,也是陰氣達到極盛的時刻。陽氣達到極盛,就會變得非常熱;陰氣達到極盛,就會變得非常冷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所以說,陽氣開始生長,天變得溫和,這不能與冬至陽氣生成時相提並論,這一點非常明確。
有些時候,還沒到甲子年,天氣已經溫暖了;或者已經到了甲子年,天氣卻還沒有溫暖。還有些時候,已經到了甲子年,天氣卻依然寒冷,沒有轉暖;或者像盛夏五六月時一樣炎熱。這都是因為氣候有盈有縮,導致時節有時提前有時延後。而人處於氣候交替的過程中,往往因此而生病。只有至人才能與時俱進,隨順時節變化,而不會與之產生衝突。
師傅說:病人脈搏浮在前面,他的病在表面;脈搏浮在後面,他的病在裡面。腰痛背強,不能行走,一定會喘不過氣,病情非常嚴重。
前謂關前。後謂關後。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關前脈浮者。以陽居陽。故病在表。關後脈浮者。以陽居陰。故病在裡。然雖在裡而系陽脈。則為表之裡。而非里之裡。故其病不在腸腎。而在腰背膝脛。而及其至。則必短氣而極。所以然者。形傷不去。窮必及氣。表病不除。久必歸里也。
問曰。經云厥陽獨行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此為有陽無陰。故稱厥陽。
厥陽獨行者。孤陽之氣。厥而上行。陽失陰則越。猶夫無妻則蕩也。千金方云。陰脈且解。血散不通。正陽遂厥。陰不往從。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。
問曰。寸脈沉大而滑。沉則為實。滑則為氣。實氣相搏。血氣入臟即死。入腑即愈。此為卒厥。何謂也。師曰。唇口青身冷。為入臟。即死。如身和汗自出。為入腑。即愈。
白話文:
以前說關前,後來說關後。關前屬陽,關後屬陰。關前脈搏浮現,是陽氣在陽位,所以病在表。關後脈搏浮現,是陽氣在陰位,所以病在裡。然而即使在裡,但仍與陽脈相連,則為表裡的病,而非裡裡的病。因此病不在腸腎,而在腰背膝脛。而當病勢發展到極點,就會出現氣短而極度虛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形體受傷未癒,病邪就會一直侵犯到氣機,表症不除,就會長期積累而轉入裡。
有人問:「經書說厥陽獨行,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說:「這是指有陽氣卻沒有陰氣,所以稱為厥陽。」
厥陽獨行是指陽氣孤立無依,躁動上行。陽氣失去陰氣的制約就會外溢,就像沒有妻子就會放蕩不羈一樣。《千金方》說:「陰脈鬆解,血液散亂不通,正陽氣就躁動上行,陰氣無法隨之運行。這就是厥陽獨行的意思。」
有人問:「寸脈沉而大且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血氣入臟就會死,入腑就會愈。這是卒厥,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說:「嘴唇和嘴巴發青,身體冰冷,是血氣入臟,就會死亡。如果身體溫和,並且自汗而出,是血氣入腑,就會痊癒。」
實謂血實。氣謂氣實。實氣相搏者。血與氣並而俱實也。五臟者。藏而不瀉。血氣入之。卒不得還。神去機息。則唇青身冷而死。六腑者。傳而不藏。血氣入之。乍滿乍瀉。氣還血行。則身和汗出而愈。經云。血之與氣。並走於上。則為大厥。厥則暴死。氣復反則生。不返則死是也。
問曰。脈脫入臟即死。入腑即愈。何謂也。師曰。非為一病。百病皆然。譬如浸淫瘡。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。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。病在外者可治。入里者即死。
脈脫者。邪氣乍加。正氣被遏。經隧不通。脈絕似脫。非真脫也。蓋即暴厥之屬。經曰。趺陽脈不出。脾不上下。身冷膚硬。又曰。少陰脈不至。腎氣微。少精血。為屍厥。即脈脫之謂也。厥病入臟者。深而難出。氣竭不復則死。入腑者淺而易通。氣行脈出即愈。浸淫瘡。瘡之浸淫不已。
白話文:
確實是血氣充盈,氣也是充盈。血氣相衝擊,就是血和氣同時充盈。五臟是儲藏而不外洩,血氣進入後就無法回流,神氣離開,就會嘴唇發青,身體冰冷而死亡。六腑是傳導而不儲藏,血氣進入後,時而滿時而洩,氣回流,血運行,就會身體溫暖,出汗而痊癒。經書上說,血和氣一起向上運行,就會造成昏厥,昏厥就會暴死,氣迴流就活,不迴流就死,就是這個道理。
有人問,脈搏消失進入臟腑就死,進入六腑就活,這是為什麼?老師說,這不是針對一種病,所有的病都是這樣。就像浸淫瘡,從嘴巴開始蔓延到四肢可以治療,從四肢蔓延到嘴巴就無法治療。疾病在體表可以治療,進入內臟就會死亡。
脈搏消失是因為邪氣突然入侵,正氣被阻礙,經絡不通暢,脈搏消失像是脫落一樣,但不是真的脫落,其實就是暴厥一類的疾病。經書上說,足陽明脈搏摸不到,脾臟無法上下運動,身體冰冷,皮膚僵硬。又說,少陰脈搏摸不到,腎氣微弱,精血不足,是屍厥,這就是脈搏消失的症狀。厥病進入臟腑,深而難以排出,氣力耗盡無法恢復就會死亡。進入六腑,淺而容易疏通,氣流通暢,脈搏出現就會痊癒。浸淫瘡,瘡的浸潤不斷蔓延。
外臺所謂轉廣有汁。流繞周身者也。從口流向四肢者。病自內而之外。故可治。從四肢流來入口者。病自外而之裡。故不可治。李瑋西云。病在外二句。概指諸病而言。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。入里者死。如痹氣入腹。腳氣衝心之類。
問曰。陽病十八。何謂也。師曰。頭痛、項、腰、脊、臂、腳掣痛。陰病十八。何謂也。師曰。咳、上氣、喘、噦、咽、腸鳴、脹滿、心痛、拘急。五臟病各有十八。合為九十病。人又有六微。微有十八病。合為一百八病。五勞七傷六極。婦人三十六病。不在其中。清邪居上。
濁邪居下。大邪中表。小邪中里。谷飥之邪。從口入者。宿食也。五邪中人。各有法度。風中於前。寒中於暮。濕傷於下。霧傷於上。風令脈浮。寒令脈急。霧傷皮腠。濕流關節。食傷脾胃。極寒傷經。極熱傷絡。
白話文:
外台說到「轉廣有汁」,是指體液在體內流動,環繞全身。從嘴巴流向四肢,代表疾病由內而外,所以可以治療。從四肢流向嘴巴,代表疾病由外而內,所以難以治療。李瑋西說,這兩句話概括指各種疾病,也就是前面「百病皆然」的意思。疾病侵入內臟就會導致死亡,例如痹氣侵入腹部,腳氣衝擊心臟等情況。
有人問:陽病十八種,指的是什麼?老師回答:頭痛、頸部、腰部、脊椎、手臂、腿部抽痛等。陰病十八種,指的是什麼?老師回答:咳嗽、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、呃逆、喉嚨痛、腸鳴、腹脹、心痛、肌肉拘緊等。五臟各有十八種疾病,合起來就是九十種病。人還有六種微恙,每種微恙有十八種病,合起來就是一百零八種病。五勞七傷六極,以及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,都不包含在其中。
清邪在身體上部,濁邪在身體下部。大邪侵犯表層,小邪侵犯內臟。食物積滯的邪氣,從嘴巴進入,就是宿食。五種邪氣侵犯人體,各有其規律。風邪從前面侵犯,寒邪在傍晚侵犯,濕邪侵犯下部,霧邪侵犯上部。風邪導致脈象浮,寒邪導致脈象急,霧邪損傷皮膚毛孔,濕邪流注關節,食邪損傷脾胃,極寒損傷經脈,極熱損傷血脈。
頭、項、腰、脊、臂、腳。六者病兼上下。而通謂之陽者。以其在軀殼之外也。咳、上氣、喘、噦、咽、腸鳴、脹滿、心痛、拘急九者。病兼臟腑。而通謂之陰者。以其在軀殼之裡也。在外者有營病衛病。營衛交病之殊。是一病而有三也。三而六之。合則為十八。故曰陽病十八也。
在裡者有或虛或實之異。是一病而有二也。九而二之。合則為十八。故曰陰病十八也。五臟病各有十八。六微病又各有十八。則皆六淫邪氣所生者也。蓋邪氣之中人者。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六種。而臟腑之受邪者。又各有氣分、血分、氣血並受之三端。六而三之。則為十八病。
白話文:
頭、脖子、腰、脊椎、手臂、腳這六個部位的疾病,會影響上下半身。它們都屬於陽,因為它們位於身體外側。
咳嗽、上氣、喘不過氣、呃逆、喉嚨痛、腸鳴、腹脹、心痛、肢體僵硬這九種病症,會影響臟腑。它們都屬於陰,因為它們位於身體內側。
在身體外側,疾病有營氣病、衛氣病以及營衛氣共同受病的不同表現,一種病症可能有三種表現。三種表現乘以六個部位,共計十八種。所以說陽病有十八種。
在身體內側,疾病有虛症和實症的區別,一種病症可能兩種表現。九種病症乘以兩種表現,共計十八種。所以說陰病有十八種。
五臟的疾病各有十八種,六種微病也各有十八種,這些都是六種外邪所引起的。因為外邪侵犯人體,會造成風邪、寒邪、暑邪、濕邪、燥邪、火邪六種病症。而臟腑受到外邪的侵犯,又會在氣分、血分、氣血並受三個方面產生病變。六種外邪乘以三種病變,共計十八種病症。
以十八之數推之。則五臟合得九十病。六微合得一百八病。至於五勞七傷六極。則起居飲食情志之所生也。婦人三十六病。則經月產乳帶下之疾也。均非六氣外淫所致。故曰不在其中。清邪、風露之邪。故居於上。濁邪、水土之邪。故居於下。大邪漫風。雖大而力散。故中於表小邪、戶牖隙風。
雖小而氣銳。故中於里。谷飥、飲食之屬。入於口而傷於胃者也。是故邪氣有清濁大小之殊。人身亦有上下表里之別。莫不各隨其類以相從。所謂各有法度也。故風為陽而中於前。寒為陰而中於後。濕氣濁而傷於下。霧氣清而傷於上。經脈陰而傷於寒。絡脈陽而傷於熱。合而言之。
白話文:
根據十八的數目推算,五臟合起來會有九十種疾病,六微合起來會有 一百零八種疾病。至於五勞七傷六極,則是由於起居、飲食、情志所導致的。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,則是由於經期、生產、乳汁、帶下等方面的疾病。這些疾病都不是六氣外邪入侵造成的,所以說不在六氣之中。清邪,例如風露之邪,所以停留在上部;濁邪,例如水土之邪,所以停留在下部。大邪漫風,雖然範圍廣泛,但力量分散,所以會侵犯表層。小邪,例如戶牖隙風,雖然範圍小,但氣勢銳利,所以會侵犯內里。
谷飥、飲食等,進入口內卻傷害胃部,這是飲食方面的原因。所以邪氣有清濁大小的區別,人體也有上下表里的區別,無不各自依循其種類而相互影響。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法度。所以風性屬陽,會從前面侵入;寒性屬陰,會從後面侵入;濕氣濁重,會傷害下部;霧氣清輕,會傷害上部;經脈屬陰,會受到寒邪的傷害;絡脈屬陽,會受到熱邪的傷害。總而言之,……
無非陽邪親上。陰邪親下。熱氣歸陽。寒氣歸陰之理。
問曰。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。何謂也。師曰。病醫下之。續得下利清穀不止。身體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也。
治實證者。以逐邪為急。治虛證者。以養正為急。蓋正氣不固。則無以御邪而卻疾。故雖身體疼痛。而急當救里。表邪不去。勢必入里而增患。故既清便自調。則仍當救表也。
夫病痼疾。加以卒病。當先治其卒病。後乃治其痼疾也。
卒病易除。故當先治。痼疾難拔。故宜緩圖。且勿使新邪得助舊疾也。讀二條。可以知治病緩急先後之序。
師曰。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。五臟病各有所惡。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。病者素不應食。而反暴思之。必發熱也。
白話文:
這只是陽氣外侵,陰氣內襲的道理。熱氣上升,寒氣下降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有人問道:「有些病需要先救裡,有些病需要先救表,這是怎麼回事呢?」老師說:「如果病人吃了藥之後,一直腹瀉,排出很多食物,身體疼痛,那就需要先救裡。如果病人背部疼痛,大便自然恢復正常,那就需要先救表。」
治療實證需要趕快驅除邪氣,治療虛證需要趕快扶正。因為正氣不足,就無法抵抗邪氣,也就無法治癒疾病。所以即使身體疼痛,也要先救裡。如果表邪沒有去除,就容易入侵內部,加重病情。所以即使大便恢復正常,也要繼續救表。
如果一個人患有慢性病,又突然發病,應該先治療突然發生的病,再治療慢性病。
突然發生的病容易治癒,所以應該優先治療。慢性病難以根除,所以應該慢慢調理。而且不要讓新來的邪氣助長舊病。讀完這兩條,就能明白治療疾病的緩急先後順序。
老師說:「五臟各有其喜歡的和不喜歡的。五臟的病症也各有其原因。如果病人平時不應該吃某種食物,卻突然很想吃,就一定會發熱。」
所得所惡所不喜。該居處服食而言。如臟氣法時論云。肝色青。宜食甘。心色赤。宜食酸。肺色白。宜食苦。腎色黑。宜食辛。脾色黃。宜食鹹。又心病禁溫食熱衣。脾病禁溫食飽食。濕地濡衣。肺病禁寒飲食寒衣。腎病禁淬㗜熱食溫炙衣。宣明五氣篇所云。心惡熱。肺惡寒。
肝惡風。脾惡濕。腎惡燥。靈樞五味篇所云。肝病禁辛。心病禁咸。脾病禁酸。肺病禁苦。腎病禁甘之屬皆是也。五臟病各有所得而愈者。謂得其所宜之氣之味之處。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。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。謂得其所禁所惡之氣之味之處。足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。病者素不應食。
白話文:
人們喜歡什麼,討厭什麼,不喜歡什麼,這些都應該從住處、飲食方面來考慮。就像《臟氣法時論》中所說,肝臟呈青色,應該食用甘味食物;心臟呈紅色,應該食用酸味食物;肺臟呈白色,應該食用苦味食物;腎臟呈黑色,應該食用辛辣食物;脾臟呈黃色,應該食用鹹味食物。
此外,心臟病患者忌諱溫熱食物和厚重的衣物;脾臟病患者忌諱溫熱食物、飽食以及潮濕的地面和潮濕的衣服;肺臟病患者忌諱寒涼食物和寒涼的衣物;腎臟病患者忌諱淬鍊過的冷食、熱食、溫炙的食物以及溫暖的衣物。
《宣明五氣篇》中也說,心臟害怕熱,肺臟害怕寒,肝臟害怕風,脾臟害怕濕,腎臟害怕燥。
《靈樞五味篇》中提到,肝臟病患者忌食辛辣食物,心臟病患者忌食鹹味食物,脾臟病患者忌食酸味食物,肺臟病患者忌食苦味食物,腎臟病患者忌食甘味食物。這些都是正確的。
五臟疾病,每種都有其相應的治癒方法,就是得到它所宜的氣、味、場所,足以安撫臟腑之氣,去除病氣。
而每種疾病也都有其禁忌,就是得到它所禁、所惡的氣、味、場所,足以違背臟腑之氣,助長病邪。
生病的人本來就不應該隨便飲食,這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而反暴思之者。謂平素所不喜之物。而反暴思之。由病邪之氣。變其臟氣使然。食之則適以助病氣而增發熱也。
夫諸病在臟。欲攻之。當隨其所得而攻之。如渴者與豬苓湯。余皆仿此。
無形之邪。入結於臟。必有所據。水血痰食。皆邪藪也。如渴者。水與熱得。而熱結在水。故與豬苓湯利其水。而熱亦除。若有食者。食與熱得。而熱結在食。則宜承氣湯下其食。而熱亦去。若無所得。則無形之邪。豈攻法所能去哉。
豬苓湯方(見後消渴證中)
白話文:
有些人明明平常不喜歡吃某些東西,生病時卻突然很想吃。這是因為病邪之氣改變了臟腑的氣機,導致他們產生這種渴望。如果吃了這些東西,反而會助長病邪,加重發熱。
治療各種疾病時,要根據病邪所在的位置和性質來選擇治療方法。比如病人感到口渴,就可以用豬苓湯。其他病症也應以此類推。
無形的病邪侵入臟腑,一定會依附在某些物質上。水、血、痰、食都是病邪藏匿的地方。比如病人口渴,是因為水和熱氣結合在一起,熱氣聚集在水里。所以可以用豬苓湯利尿,這樣熱氣也會隨之消散。如果病人有積食,是因為食物和熱氣結合在一起,熱氣聚集在食物里。因此可以用承氣湯瀉掉積食,熱氣也會隨之消除。如果病邪沒有依附任何物質,就無法用一般的治療方法去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