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要略心典》~ 自序
自序
1. 自序
金匱要略者,漢張仲景所著,為醫方之祖,而治雜病之宗也。其方約而多驗,其文簡而難通。唐宋以來,註釋闕如;明興之後,始有起而論之者,迄於今,乃不下數十家,莫不精求深討,用以發蒙而解惑。然而性高明者,泛騖遠引,以曲逞其說,而其失則為浮;守矩矱者,尋行數墨,而畏盡其辭,而其失則為隘。是隘與浮者,雖所趣不同,而其失則一也。
余讀仲景書者數矣,心有所得,輒筆諸簡端,以為他日考驗學問之地,非敢舉以注是書也。日月既深,十已得其七八,而未克遂竟其緒。丙午秋日,抱病齋居,勉謝人事,因取金匱舊本,重加尋繹,其未經筆記者補之,其記而未盡善者復改之,覃精研思,務求當於古人之心而後已。而其間深文奧義,有通之而無可通者,則闕之;其系傳寫之誤者,則擬正之;其或類後人續入者,則刪汰之。斷自臟腑經絡之下,終於婦人雜病,凡二十有二篇,釐為上、中、下三卷,仍宋林億之舊也。
集既成,顏曰心典,謂以吾心求古人之心,而得其典要云爾。雖然,劉氏擾龍,宋人刻楮,力盡心劘,要歸罔用。余之是注,安知其不仍失之浮,即失之隘也耶?世有哲人,箴予闕失而賜之教焉,則予之幸也。
雍正己酉春日,飲鶴山人尤怡題於北郭之樹下小軒。
白話文:
自序
《金匱要略》是漢代張仲景所著,是醫方鼻祖,也是治療雜病的根本。它的方劑簡潔卻療效显著,文字簡潔卻難以理解。唐宋以來,注解很少,明朝以後才開始有人研究它,到現在已經不下數十家注釋,大家都精益求精地探討,用以闡明疑點,解決疑惑。然而,那些才學高超的人,往往好高骛远,曲解經義以炫耀自己的見解,結果流於表面;而那些拘泥成規的人,只拘泥於字句的推敲,害怕違背原文,結果又過於狹隘。這兩種情況,雖然方向不同,但結果都是錯誤的。
我多次研讀仲景的著作,有所心得,就隨時記錄下來,作為日後檢驗自己學問的憑藉,並不是想要以此來注解此書。經過長時間的鑽研,已經理解了大概七七八八,但還未完成。丙午年秋天,我抱病在家,謝絕了人情往來,於是拿出《金匱》舊本,再次仔細研讀,對未加註釋的地方進行補充,對已有的註釋中不夠完善的地方進行修改,專心致志地思考,務必理解古人的本意才罷休。其中一些深奧的道理,即使理解了也無法用文字表達清楚的,就空缺下來;對於傳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,就試圖改正;如果是後人添加的內容,就刪除或修改。從臟腑經絡部分開始,到婦人雜病部分結束,一共二十二篇,分為上中下三卷,沿用宋代林億的舊版本。
著作完成後,我將其命名為《心典》,意思是說,我是用心去體會古人的思想,從而領會其精要所在。然而,前人的注解,無論是劉氏的《擾龍經》還是宋代刻印的版本,都費盡心力,最終卻沒有達到目的。我的這部注解,又怎能保證不流於膚淺或過於狹隘呢?如果世上有人能夠指正我的不足,給予我教誨,那將是我的幸運。
雍正己酉年春日,飲鶴山人尤怡題於北郭之樹下小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