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之楨

《傷寒大白》~ 卷四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5)

1. 陰厥陽厥

按厥逆、厥冷、四逆,一也。陰陽二病,皆能發厥。然陰厥易明。惟陽厥有陽邪內傳陰經,脈數沉細,誤認陰寒者。有陽邪內傳陽經,冷汗時出,誤認陰寒者。有表邪內伏,身冷無汗,脈伏不出,誤認陰寒者。不知陰寒起病,身不發熱,口不作渴,二便清利,神氣清爽,手足厥冷,不能舉動,六脈沉遲不數,此陰經寒厥之症。《傷寒論》以四逆湯、乾薑甘草湯、吳茱萸湯等,治氣分火虛厥冷。

於惡寒門,有當歸四逆湯,治血分冒寒。又立芍藥甘草附子湯,治血分惡寒。類於厥冷,即可推此以治彼。以上治陰經陰厥之法也。若初起發熱惡寒,熱久不涼,漸至手足皆冷,又或熱片時,神昏不語,或獨語譫妄,身雖厥冷,手足仍能舉動,大便或閉或瀉,小便赤澀,甚至自遺不覺,其脈沉細而數,此陽熱傳入三陰,乃陰經陽厥之症,用寒藥則礙厥冷,用熱藥則礙陽邪,故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陽,陽氣外達,待厥愈足溫,再清其熱。

若初起發熱,自汗煩躁,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,口燥唇焦,煩渴引飲,神昏不語,揚手擲足,身雖厥冷不欲衣被,冷汗常出,脈大沉數,或數時一止,此陽邪傳入三陽,乃陽經陽厥之症,宜河間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。清內伏之熱外發,則手足溫暖。然後看里有結熱者,再清之。

有下症者,二承氣湯選用。若初起惡寒發熱,六脈或浮大,或沉伏,煩躁呻吟,忽爾手足皆冷,此表汗不出,表邪內伏之厥冷,宜升陽散火湯、羌獨敗毒散發散表邪,則汗出厥愈。以上三條治陽厥之法也。另有夾痰、夾食、夾食氣,填塞中脘,升降不通,胃陽不得四布,亦令人手足厥冷,宜用消導痰食,導痰湯、保和散再加開豁之藥。

升陽散火湯

升麻,葛根,羌活,獨活,柴胡,白芍藥,防風,甘草

裡熱見厥,用涼膈散等。表邪內伏厥冷,以此方升散。

羌獨敗毒散

三陽表邪內伏,用升陽散火湯。太陽表邪內伏,則用此方。

黃連解毒湯

黃連,黃芩,黃柏,山梔

熱在上焦而厥,用涼膈散。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。若三焦皆熱,則用此方。

大承氣湯,見大便秘結。

甘草乾薑湯

甘草,乾薑

此條本是陽症,因表虛脈浮,衛虛自汗,又誤汗復亡其陽,故使厥。誤下復竭其陰,故咽中干,煩躁。若用溫復陽,則礙咽乾煩躁。用寒,則礙厥冷。故此方以乾薑暖中。甘草緩急,待其胃陽敷布,厥愈足溫,然後作芍藥甘草湯,調和陰血。

芍藥甘草湯

芍藥,甘草,石膏,荊芥

此方妙法,妙在石膏、荊芥辛涼上焦,潤其咽乾煩躁;又藉其辛涼入血,助芍藥、甘草下緩肝急,使其腳伸;脫去乾薑辛熱,以防胃熱譫語,微露下文用調胃承氣湯,復清胃熱。

白話文:

陰厥陽厥

厥逆、厥冷、四逆,都是同一种病症。陰陽兩種病症都能引起厥症。但陰厥比較容易辨別。陽厥則較為複雜,可能因陽邪侵入陰經,脈象沉細,容易被誤認為陰寒;也可能因陽邪侵入陽經,伴隨冷汗,被誤認為陰寒;還可能因表邪內伏,身體寒冷無汗,脈象沉伏,被誤認為陰寒。

真正的陰寒證,患者不會發熱,口不渴,二便正常,精神清爽,只是手腳厥冷,無法活動,脈象沉遲,不數。這是陰經寒厥。傷寒論中使用四逆湯、乾薑甘草湯、吳茱萸湯等方劑,治療氣分火虛導致的厥冷。

對於惡寒症,《傷寒論》中,有當歸四逆湯治療血分受寒,另有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血分惡寒。這些與厥冷類似,可以互相參照治療。以上都是治療陰經陰厥的方法。

若起初發熱惡寒,但熱退得慢,漸漸手腳冰冷,或者時而發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雖然身體厥冷,但手腳仍能活動,大便可能便秘或腹瀉,小便短赤澀痛,甚至尿失禁,脈象沉細而數,這是陽熱侵入三陰經,屬於陰經陽厥。此時,使用寒涼藥會加重厥冷,使用溫熱藥又會加重陽邪,所以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陽,使陽氣外達,待厥冷減輕,手腳溫暖後,再清熱。

若起初發熱,自汗煩躁,到七八天後突然四肢厥冷,口乾唇焦,煩渴欲飲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躁動不安,雖然身體寒冷卻不願蓋被子,經常出冷汗,脈象沉大而數,有時脈數忽停,這是陽邪侵入三陽經,屬於陽經陽厥。宜用河間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,清解內伏的熱邪,使手足回溫。然後再根據是否有裡熱,再用清熱藥。

若大便秘結,則選用二承氣湯。若起初惡寒發熱,脈象或浮大或沉伏,煩躁呻吟,突然手腳冰冷,這是表邪不出,表邪內伏引起的厥冷,宜用升陽散火湯、羌獨敗毒散發散表邪,使汗出則厥冷自愈。以上三條是治療陽厥的方法。此外,如果夾雜痰飲、食積、氣滯,阻塞中脘,氣機升降不通,胃陽不能佈散全身,也會導致手腳厥冷,則需使用消導痰食的藥物,如導痰湯、保和散,再加一些通利之藥。

升陽散火湯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白芍藥、防風、甘草。 裡熱導致厥冷,用涼膈散等;表邪內伏導致厥冷,則用此方升散。

羌獨敗毒散組成:(文中未列出具體組成) 三陽經表邪內伏,用升陽散火湯;太陽經表邪內伏,則用此方。

黃連解毒湯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山梔。 熱在上焦而厥冷,用涼膈散;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;若三焦都熱,則用此方。

大承氣湯:文中未詳細說明使用情況,只提及大便秘結時使用。

甘草乾薑湯組成:甘草、乾薑。 此症本是陽證,但因表虛脈浮,衛氣虛弱自汗,又因汗出而耗損陽氣,導致厥冷;誤用瀉下藥又傷陰,所以咽乾煩躁。若用溫熱藥則加重咽乾煩躁,用寒涼藥則加重厥冷。故此方用乾薑溫中,甘草緩急,待胃陽恢復,厥冷減輕,手腳溫暖後,再用芍藥甘草湯調和陰血。

芍藥甘草湯組成:芍藥、甘草、石膏、荊芥。 此方妙法在於石膏、荊芥辛涼上行,潤燥止渴;又藉其辛涼入血,輔助芍藥、甘草緩解肝氣急迫,使腳伸直;去除乾薑的辛熱,避免胃熱導致譫語。下文略微提及可用調胃承氣湯再清胃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