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四 (23)
卷四 (23)
1. 夾食
《傷寒論》胸滿條,有煩熱胸中窒,用梔子豉湯。又有胸中痞硬,氣衝咽喉不得息,當吐之。此二條,言胸前胃家滿悶,一以清胃熱,一以吐胃痰主治也。至心之下腹之中硬滿,則曰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有熱屬臟者攻之。又云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,大陷胸湯主之。此二條,一言心腹硬滿,用承氣下腸胃燥屎。
一言心下至小腹硬痛,用陷胸湯下胸腹痰飲。至論病後新瘥,強與穀食,故令微煩,當捐谷則愈。此言病後食復之症也。舍此別無食滯中焦,胸膈飽悶,而用消導之法。不知今之患傷寒熱病,癍痧疫毒,因食滯中焦,凝結胃陽,不能敷布作汗,內外結紐,互相蒸釀,久熱不解,至死者比比,良由世有夾食傷寒之名,前賢未有夾食治法。余今參悟方法主治。
夫食滯中焦,外冒表邪,病因不一。有先因感冒,而食滯不消者,此因感冒停食,外感為本,食滯為標。有先因食滯,感冒風寒,食滯為本,外感為標。二者雖有標本之分,然當擇其急者先治。二者皆急,當以二者並治。古人云急則治標,人多錯解。此言重在急字,言治病當先治本。
若標病急,當捨本先治標矣;若不急,仍先治本。進而詳之,更有說焉。例如表熱食滯,必得表汗外出,表熱外解,則食始消。不知欲發表邪,必得胃陽敷布,方能作汗,故以一半消食,一半發表治之。若胃氣衝和者,則能作汗外解。若痰涎食重,膠固胃中,而以表裡和平治之,則不應矣。
於是家秘立保和散細研為末,以散胸前凝結,又以升陽解表湯煎湯調服,蒸助胃汁,則作汗外解。若表邪未解,表熱方盛,食滯不消,而里已熱結,且唇焦口燥,用不得快膈末藥者,則以前方同煎,以湯潤燥。夫胸前食滯,膠固不開,不用消化,則熱久神昏,必至於死。消化之藥太燥,則熱得燥而燥愈甚,亦必至死。
用潤不及,則偏於燥而熱不減。用潤太過,則偏於潤而結愈固。仲景用山梔豆豉湯,治里有煩熱,不能作汗外解。河間又發豆豉、石膏、滑石,同蔥白能發裡熱無汗之症,均有至理。家秘用保和散以消胸膈痰食,多衝竹瀝、蘿蔔汁,以其潤而不燥,寒而不凝,不獨能消痰食。且燥火閉郁,非此不清,燥熱無汗,非此不潤,平淡切病,常能起回生。
惟葷腥食重,抑遏表邪者,多有不應。若癍痧疫毒得葷腥者,百無一生,以疫毒得葷腥厚味,則凝伏不出,腸胃必腐,後下血水,更重於他病耳。故治夾食,必互參癍毒及唇焦胸滿,方能得手。
家秘保和散
半夏,厚朴,枳殼,香附,楂肉,萊菔子,麥芽,川連,豆蔻,石菖蒲
上為細末,白湯炮服。有燥熱,沖竹瀝、蘿蔔汁,或煎湯以服。
此方消痰化滯,家秘治胸滿寒熱,夾食夾痰,先服此方,隨服後方升陽解表湯。若表裡並急,前後二方合用,古名保和丸。然胸前凝結,必須散以散之,湯以蕩之。若丸以緩之,則胸前愈加填滿。
白話文:
夾食
《傷寒論》提到胸部滿悶的症狀,一種是煩熱胸悶,用梔子豉湯治療;另一種是胸部痞硬,氣衝咽喉無法呼吸,需要催吐。這兩種情況都說明胃部脹滿,一種是清熱,一種是化痰。如果心下至腹部硬滿,脈象浮大,心下反而堅硬,有熱邪侵入臟腑的,則應攻邪。又說從心下到小腹硬滿疼痛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這兩種情況,一種是心腹硬滿,用承氣湯瀉下腸胃燥屎;一種是心下到小腹硬痛,用陷胸湯消除胸腹痰飲。至於病後初愈,強行進食,導致輕微煩躁,應停止進食即可痊癒,這指的是病後飲食不當的症狀。除此之外,並沒有其他關於中焦食滯,胸膈飽悶而使用消導方法的記載。
然而,現代人患傷寒、熱病、癍痧、疫毒,常因食滯中焦,凝滯胃陽,不能發汗,內外阻塞,互相影響,久熱不退,甚至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,皆因有「夾食傷寒」之說,而前輩醫家卻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我如今參悟出一套治療方法。
食滯中焦,外受表邪,病因不一。有先感冒,然後食滯不消的,感冒為本,食滯為標;也有先食滯,然後感冒風寒的,食滯為本,外感為標。兩種情況雖然有標本之分,但應先治急症。如果兩種症狀都很急迫,則應同時治療。古人說「急則治標」,很多人誤解了,關鍵在於「急」字,意思是治病應先治本。
如果標證急迫,應先治標;如果不急迫,則仍先治本。更進一步分析,還有更詳細的說法。例如表熱兼食滯,必須先發汗解表,表熱解除了,食滯才能消。但要知道,要發汗解表,必須依靠胃陽的運化,才能出汗,所以要一半消食,一半解表。如果胃氣和順,就能發汗解表。如果痰涎食積嚴重,阻塞胃中,用表裡雙解的方法,就無效了。
因此,家傳秘方保和散研成細末,以散開胸前凝結之物,再用升陽解表湯煎服,以助胃液分泌,則能發汗解表。如果表邪未解,表熱仍然很盛,食滯未消,而裡證已經熱結,並且口乾唇燥,不能服用快膈類峻下藥物,則以前方一起煎煮,以湯液潤燥。胸前食滯凝結不解,不用消導藥物,熱邪久留,神志昏迷,必致死亡。消導藥物太燥,則熱邪更甚,同樣會致死。
潤燥不及,則偏於燥熱;潤燥過度,則偏於潤而凝結更甚。仲景用山梔豆豉湯治療裡有煩熱,不能發汗解表。河間學派又發明用豆豉、石膏、滑石與蔥白,治療裡熱無汗之症,這些都有道理。家傳秘方用保和散消胸膈痰食,多加竹瀝、蘿蔔汁,因為它潤而不燥,寒而不凝,不僅能消痰食,而且燥熱閉塞不通,非它不能清利;燥熱無汗,非它不能潤澤,平和地治療疾病,常能起死回生。
只是葷腥厚味之食積壓抑表邪者,多數療效不佳。如果癍痧疫毒兼有葷腥厚味之食積,則十死無生,因為疫毒加葷腥厚味,則凝滯不散,腸胃必然腐敗,繼而下血水,比其他病症更嚴重。因此治療夾食,必須同時考慮癍痧疫毒和口乾唇燥、胸部滿悶等症狀,才能奏效。
家秘保和散:
半夏、厚朴、枳殼、香附、山楂肉、蘿蔔子、麥芽、川連、豆蔻、石菖蒲
上藥研成細末,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燥熱較重,則加竹瀝或蘿蔔汁,或煎湯服用。
此方消痰化滯,家傳秘方用於治療胸滿寒熱,夾食夾痰。先服此方,再服升陽解表湯。如果表裡症狀都急迫,則前後兩方合用,古名保和丸。但是胸前凝結,必須用散劑疏通,用湯劑蕩滌,如果用丸劑緩解,則胸前會更加阻塞。
升陽解表湯:
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枳殼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
此方能升發胃氣,運化胃陽,發汗解表,家傳秘方用於治療發熱胸滿,表邪未解之症。如果表證嚴重,先服此方解表;如果表裡都嚴重,則前後兩方合服。五味藥物解表,五味藥物宣散,運化胃陽,發汗解表。古人用一味解表藥,一味清熱藥,以調和表裡;又用一半解表藥,一半清熱藥,雙向調節表裡。如今家傳秘方創造此方,調和夾食外感,其組方比例有獨到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