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四 (24)
卷四 (24)
1. 夾食
升陽解表湯
升麻,葛根,羌活,防風,柴胡,枳殼,厚朴,廣皮,甘草,半夏
此方升發胃氣,敷布胃陽,作汗散表,家秘治發熱胸滿,表邪不解之症。若表症重者,先服此方散表。若表裡皆重,前後二方合服。五味以散表,五味以宣散。胃陽,敷布作汗。古人以一味表藥,一味涼藥,和解表裡。又以一半散表,一半清理,雙解表裡。今家秘化立此方,和解夾食外感,以開化方比例之妙法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名為「升陽解表湯」,裡面的藥材有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枳殼、厚朴、廣皮、甘草和半夏。
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提升胃氣,使胃的陽氣散佈到全身,通過發汗來驅散體表的邪氣。這是我們家族秘傳的方子,專門治療發燒、胸悶、體表有邪氣卻無法解除的症狀。如果體表症狀比較嚴重,就先服用這個方子來發汗解表。如果體表和體內症狀都很嚴重,可以將這個方子和之前的方子一起服用。方子裡有五種藥材用於發散體表邪氣,另外五種藥材則用於宣散體內氣機。通過這些藥材,可以使胃的陽氣散佈到全身,並通過發汗來解除表邪。古人治療表裡同病的原則是使用一味發散體表的藥,再配上一味清熱的藥,來達到表裡同解的效果;或者使用一半藥材發散體表,一半藥材清理體內,來雙重解除表裡的問題。現在我們家傳的秘方就是根據這個原理,調配出這個方子,可以同時解決因積食引起的外感症狀,這正是這個方子巧妙之處。
2. 痙病
強直反張之病,名痙病。按痙病與傷寒相類,但多項背反張為異。治分表裡陰陽、虛實寒熱。《金匱》以太陽發熱,無汗惡寒,名剛痙,發熱有汗不惡寒,名柔痙。此以有汗無汗,別寒濕傷營、風濕傷衛而定名者,雖不明言發汗解肌,然細玩首章原文,以有汗無汗立說,仍暗度金針於太陽傷寒發汗解肌同條處治。但痙病不獨在冬月,三時皆有者,故不明示麻桂辛溫,發汗解肌。
又因痙勁強直,多有營衛不充,外冒外淫致病,用不得大汗發表。故下章云:太陽病,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蓋言太陽發熱之痙,惟以散表為正治。今以脈沉而細,用不得散表,則難治矣。是此可見太陽發熱之痙,設脈浮緊而大者,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難治矣。
下文又言太陽病發熱無汗之病,本宜發汗,若脈沉而細,大發其汗,因汗太多,亦能致痙。若發熱有汗之中風症,脈沉而細者,下之亦能致痙。瘡家雖身疼痛,若脈沉而細者,誤發汗亦成痙。即太陽病症備,若脈沉遲,止用栝蔞桂枝湯。再三告戒脈沉而細者,汗下俱禁者也。
然下文云:太陽病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按此條但言無汗,不言脈沉細,故仍用葛根、麻黃,以發太陽陽明之表,明示首章發熱無汗反惡寒之剛痙,若脈不沉細,仍用發表治法。下文云: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介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按此條不言無汗,不言脈沉細,明示首章發熱有汗之柔痙,若脈不沉細而實大,仍可用大承氣湯以下者。首章恐痙病之脈有沉細者,即無汗表症之剛痙,亦用不得麻黃湯。即有汗發熱之柔痙,亦用不得桂枝湯。此章恐發熱無汗,脈大不沉細之剛痙,應汗失汗,故復立葛根麻黃湯。
又恐發熱有汗,脈數不沉細之柔痙,應下失下,故復立大承氣湯。兩面告誡,可見仲景惟以病之無汗有汗,脈之浮細浮大,沉細沉實,端在表裡虛實,詳示發表攻裡者也。海藏有口噤,背反張,名太陽痙。低頭下視,名陽明痙。一目左右斜視,手足搐搦,名少陽痙。其意欲以背為太陽,胸前為陽明,目之斜視左右為少陽,以定經絡。
然項強之症,屬陽明者多,而陽明之脈入目,陽明之脈左右交加。兩目亦能斜視,未可以此為定論。丹溪有人參、竹瀝主治者,此因內傷痙病,血液枯燥,經絡不潤成之故耳。薛新甫有瀉青丸、異攻散、六味丸、逍遙散、四物、歸脾、三乙承氣,家秘用舒筋湯等,此皆內傷痙病,分別虛實補瀉,而非外感六淫致痙之條也。今余詳註仲景之痙病於前,次述三公之論於後,則外感六淫,內傷致痙諸條皆全矣。
余讀《傷寒論》,見仲景以冬月傷寒立論,但榜及風濕、風溫,而不及三時之寒熱等病,讀《金匱》痙病論,見以中濕、濕熱、中暍等症,次列於後。余今著《傷寒大白》,比例《金匱》痙病論,先以傷寒、寒熱、溫熱病立論卷首,兼以發癍、夾食、痙病。次附於後,則外感致病諸條皆全矣。
白話文:
痙病是一種身體僵硬反張的疾病。痙病和傷寒類似,但主要區別在於痙病患者多數會出現項背反張。治療痙病要區分表裡、陰陽、虛實和寒熱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太陽經發熱、無汗且惡寒的稱為「剛痙」,發熱但有汗不惡寒的稱為「柔痙」。這兩種命名方式,是根據患者是否有汗來區分寒濕傷及營氣、風濕傷及衛氣,雖然書中沒有明確說明要發汗解肌,但仔細研讀原文,可以看出它暗含了與太陽傷寒發汗解肌相同的治療原則。然而,痙病並非只發生在冬天,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,因此書中沒有明確指出要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發汗解肌的藥物。
又因為痙病患者肌肉強直,多半是營衛不足,外邪侵犯所致,所以不能大量發汗。因此書中後面又說:太陽病,發熱脈沉細者,稱為痙,很難治療。意思是說,太陽經發熱引起的痙病,散表是主要的治療方法,但如果脈象沉細,就不能用散表的方法,所以很難治療。由此可見,如果太陽經發熱引起的痙病,脈象浮緊有力,仍然可以用散表的方法治療,就不會說很難治療了。
後面又提到,太陽病發熱無汗,本該發汗治療,但如果脈象沉細,大量發汗反而會導致痙病。同樣,如果發熱有汗的中風,脈象沉細,使用下瀉的方法也會導致痙病。即使是瘡瘍引起的疼痛,如果脈象沉細,錯誤地使用發汗方法也會導致痙病。總之,太陽病如果脈象沉遲,只能使用栝蔞桂枝湯。這反复告誡我們,脈象沉細者,發汗和下瀉都是禁忌。
然而,書中也提到:太陽病無汗,但小便減少,氣往上衝,口不能言語,將要發作剛痙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這段只提到無汗,沒有提到脈象沉細,所以仍然可以使用葛根、麻黃等藥物,以發散太陽和陽明經的表邪。這說明,如果太陽經發熱無汗惡寒的剛痙,脈象不沉細,仍然可以使用發表的方法治療。書中後面又提到:痙病發作,胸悶口噤,臥床不安,腳抽筋,牙關緊閉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這段沒有提到無汗,也沒有提到脈象沉細,說明如果太陽經發熱有汗的柔痙,脈象不沉細而有力,仍然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等下瀉的方法治療。前面提到痙病的脈象可能沉細,即使是無汗的剛痙,也不能使用麻黃湯;即使是有汗發熱的柔痙,也不能使用桂枝湯。這段話是擔心發熱無汗,脈象有力不沉細的剛痙,使用了發汗反而汗出不足,所以又提出了葛根麻黃湯。
又擔心發熱有汗,脈象數而有力不沉細的柔痙,使用了瀉下反而瀉下不足,所以又提出了大承氣湯。這兩方面的告誡,說明張仲景是根據患者是否有汗,脈象是浮大還是沉細,以及表裡虛實等情況,來詳細說明發表和攻裡的方法。 另有記載,口噤、背反張的稱為太陽痙;低頭下視的稱為陽明痙;眼睛斜視、手足抽搐的稱為少陽痙。其意圖是想以背部為太陽經,胸前為陽明經,眼睛斜視為少陽經來判斷經絡受損的部位。
然而,項強的症狀多屬陽明經,而陽明經脈入目,且陽明經脈左右交錯,兩眼也會斜視,所以不能以此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。 丹溪翁提到人參、竹瀝可以治療痙病,這是因為內傷引起的痙病,血液枯燥,經絡失潤所致。薛己則有瀉青丸、異攻散、六味丸、逍遙散、四物湯、歸脾湯、三乙承氣湯和家傳舒筋湯等治療內傷性痙病的方劑,這些都是針對內傷導致的痙病,根據虛實寒熱分別進行補瀉治療,而不是外感六淫引起的痙病。我先前詳細闡述了仲景的痙病論,然後再講述了三位醫家(指丹溪、薛己和作者自己)的觀點,這樣就完整地涵蓋了外感六淫和內傷導致的痙病。
我研讀《傷寒論》發現,張仲景以冬月傷寒為論述的基礎,只提及風濕、風溫,而沒有涉及其他季節的寒熱等疾病。而《金匱要略》的痙病論則列舉了中濕、濕熱、中暑等症狀。因此,我在撰寫《傷寒大白》時,效仿《金匱要略》的痙病論,先以傷寒、寒熱、溫熱病為卷首論述,然後再講述發斑、夾食和痙病,這樣就完整地涵蓋了外感致病的各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