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四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4)

1. 夾食

升陽解表湯

升麻,葛根,羌活,防風,柴胡,枳殼,厚朴,廣皮,甘草,半夏

此方升發胃氣,敷布胃陽,作汗散表,家秘治發熱胸滿,表邪不解之症。若表症重者,先服此方散表。若表裡皆重,前後二方合服。五味以散表,五味以宣散。胃陽,敷布作汗。古人以一味表藥,一味涼藥,和解表裡。又以一半散表,一半清理,雙解表裡。今家秘化立此方,和解夾食外感,以開化方比例之妙法。

白話文:

夾食

升陽解表湯

組成:
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枳殼、厚朴、廣陳皮、甘草、半夏

此方功效為升發胃氣,使胃陽運布周身,促使發汗以解除表邪。家傳秘方用於治療發熱、胸悶,且表邪未解的症狀。

若表症嚴重,可先服用此方以疏散表邪;若表裏症狀皆重,則可將前後兩方合併使用。方中以五味藥發散表邪,五味藥宣通散結,助胃陽運行及發汗。

古代醫家會以一味解表藥搭配一味清涼藥,來和解表裏;或一半藥物疏散表邪,一半藥物清裏熱,達到表裏雙解的效果。如今家傳秘方創立此方,調和因飲食停滯兼外感的病症,展現中醫靈活配伍的巧妙法則。

2. 痙病

強直反張之病,名痙病。按痙病與傷寒相類,但多項背反張為異。治分表裡陰陽、虛實寒熱。《金匱》以太陽發熱,無汗惡寒,名剛痙,發熱有汗不惡寒,名柔痙。此以有汗無汗,別寒濕傷營、風濕傷衛而定名者,雖不明言發汗解肌,然細玩首章原文,以有汗無汗立說,仍暗度金針於太陽傷寒發汗解肌同條處治。但痙病不獨在冬月,三時皆有者,故不明示麻桂辛溫,發汗解肌。

又因痙勁強直,多有營衛不充,外冒外淫致病,用不得大汗發表。故下章云:太陽病,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蓋言太陽發熱之痙,惟以散表為正治。今以脈沉而細,用不得散表,則難治矣。是此可見太陽發熱之痙,設脈浮緊而大者,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難治矣。

下文又言太陽病發熱無汗之病,本宜發汗,若脈沉而細,大發其汗,因汗太多,亦能致痙。若發熱有汗之中風症,脈沉而細者,下之亦能致痙。瘡家雖身疼痛,若脈沉而細者,誤發汗亦成痙。即太陽病症備,若脈沉遲,止用栝蔞桂枝湯。再三告戒脈沉而細者,汗下俱禁者也。

然下文云:太陽病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按此條但言無汗,不言脈沉細,故仍用葛根、麻黃,以發太陽陽明之表,明示首章發熱無汗反惡寒之剛痙,若脈不沉細,仍用發表治法。下文云: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介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按此條不言無汗,不言脈沉細,明示首章發熱有汗之柔痙,若脈不沉細而實大,仍可用大承氣湯以下者。首章恐痙病之脈有沉細者,即無汗表症之剛痙,亦用不得麻黃湯。即有汗發熱之柔痙,亦用不得桂枝湯。此章恐發熱無汗,脈大不沉細之剛痙,應汗失汗,故復立葛根麻黃湯。

又恐發熱有汗,脈數不沉細之柔痙,應下失下,故復立大承氣湯。兩面告誡,可見仲景惟以病之無汗有汗,脈之浮細浮大,沉細沉實,端在表裡虛實,詳示發表攻裡者也。海藏有口噤,背反張,名太陽痙。低頭下視,名陽明痙。一目左右斜視,手足搐搦,名少陽痙。其意欲以背為太陽,胸前為陽明,目之斜視左右為少陽,以定經絡。

然項強之症,屬陽明者多,而陽明之脈入目,陽明之脈左右交加。兩目亦能斜視,未可以此為定論。丹溪有人參、竹瀝主治者,此因內傷痙病,血液枯燥,經絡不潤成之故耳。薛新甫有瀉青丸、異攻散、六味丸、逍遙散、四物、歸脾、三乙承氣,家秘用舒筋湯等,此皆內傷痙病,分別虛實補瀉,而非外感六淫致痙之條也。今余詳註仲景之痙病於前,次述三公之論於後,則外感六淫,內傷致痙諸條皆全矣。

余讀《傷寒論》,見仲景以冬月傷寒立論,但榜及風濕、風溫,而不及三時之寒熱等病,讀《金匱》痙病論,見以中濕、濕熱、中暍等症,次列於後。余今著《傷寒大白》,比例《金匱》痙病論,先以傷寒、寒熱、溫熱病立論卷首,兼以發癍、夾食、痙病。次附於後,則外感致病諸條皆全矣。

白話文:

痙病

身體強直、背部反張的病症稱為痙病。痙病與傷寒相似,但以頸背反張為主要區別。治療時需分辨表裡、陰陽、虛實、寒熱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太陽病發熱、無汗、怕冷稱為「剛痙」,發熱、有汗、不怕冷稱為「柔痙」。這是根據有汗無汗來區分寒濕傷營或風濕傷衛而定名,雖然未明確提到發汗或解肌,但仔細推敲原文,以有汗無汗為依據,暗中與太陽傷寒的發汗解肌治療原則相通。然而痙病不只發生在冬季,四季皆可能出現,因此未明確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發汗解肌的藥物。

由於痙病表現為肌肉強直,多因營衛不足、外邪侵襲所致,不宜過度發汗。後文提到:「太陽病發熱,脈沈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」意指太陽病發熱的痙病,本應以解表為主,但若脈象沈細,則不宜解表,治療較為困難。反之,若脈象浮緊而大,仍可解表,不屬難治。

後文又提到,太陽病發熱無汗本應發汗,但若脈沈細,過度發汗反而會引發痙病;發熱有汗的中風症狀,若脈沈細,誤用下法也會導致痙病;瘡病患者即使身體疼痛,若脈沈細,誤發汗也會成痙。即使太陽病症狀齊備,若脈沈遲,僅能使用栝蔞桂枝湯。反覆強調脈沈細者,不可發汗或攻下。

然而後文又指出,太陽病無汗、小便少、氣上衝胸、牙關緊閉、無法言語,即將發作剛痙時,可用葛根湯治療。此條僅提無汗,未提脈沈細,故仍可用葛根、麻黃解表,說明剛痙若脈不沈細,仍可發汗。後文又提到,痙病若胸悶、牙關緊閉、身體僵硬、腳抽筋、磨牙,可用大承氣湯。此條未提無汗或脈沈細,說明柔痙若脈不沈細而實大,仍可攻下。

張仲景擔心痙病若脈沈細,即使無汗的剛痙也不宜用麻黃湯,有汗的柔痙不宜用桂枝湯;又擔心無汗、脈大的剛痙應發汗而未發,故立葛根麻黃湯;有汗、脈數的柔痙應攻下而未攻,故立大承氣湯。兩面提醒,顯示仲景以有汗無汗、脈象浮沈虛實,來決定解表或攻裡。

王海藏認為牙關緊閉、背反張屬太陽痙;低頭下視屬陽明痙;眼睛斜視、手足抽搐屬少陽痙,試圖以部位區分經絡。但項強症狀多屬陽明,且陽明經脈影響眼睛,斜視未必僅屬少陽,此說法未必準確。

朱丹溪主張用人參、竹瀝治療,適用於內傷痙病,因血液枯竭、經絡失養所致。薛己則用瀉青丸、異功散、六味丸、逍遙散、四物湯、歸脾湯、三乙承氣湯等,針對內傷痙病的虛實補瀉,而非外感六淫所致。

本文先詳述仲景對痙病的論述,再補充王海藏、朱丹溪、薛己的觀點,使外感與內傷致痙的理論完整。

《傷寒論》以冬季傷寒為主,兼論風濕、風溫,未提及其他季節的寒熱病症;《金匱要略》則補充中濕、濕熱、中暑等症。本書《傷寒大白》仿照《金匱》痙病論,先論傷寒、寒熱、溫熱病,再附發斑、夾食、痙病,使外感病症的論述更加完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