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4)

1. 往來寒熱

往來寒熱屬少陽,一日二、三作,來往無期,用小柴胡湯(九)主之。

2. 潮熱

潮熱屬陽明,一日一發,日晡而作也。陽明裡熱極甚,或吐下後不解大便五、六日至十餘日,日晡潮熱,心胸煩熱而懊憹,如瘧狀,脈沉實者,三一承氣湯(十三)。陽明、少陽合病,下利,日晡發熱如瘧者,大柴胡湯(八)。通宜三一承氣(十三)合解毒(二十一)。

3. 自汗

自汗者,不發表解肌自出汗也,傷風自汗也。傷風自汗,桂枝湯。傷寒自汗,脈沉數而實,表裡俱熱者,三陽合病自汗者,厥逆自汗者,頭疼自汗者,傷寒自汗未解半入於裡者,中暑自汗脈虛者,俱宜白虎湯(二十二)。傷寒寢汗不止,白虎湯加麻黃根、浮麥。傷寒汗下後,自汗、脈虛、熱不已,白虎加人參蒼朮服之,汗止身涼,通仙之法也。

中暑自汗,白虎湯,後以澹滲湯(二十五)調之。自汗多崔宣武人參石膏湯(三十六)。

4. 自利並誤下

自利者,不經下藥攻裡而自利也。脈浮表不解自利,或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(二十四)。一切瀉痢間作,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。溫濕內甚而作痢者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。或自利清水,色鈍青,心下痞痛。口燥者,皆濕熱相搏於腸胃之內而成,三一承氣湯(十三)。當汗而反下,及不成結胸而但下利清穀不化,表證在,表熱裡寒也,急以四逆湯(四十三)溫里;利止里和,急以桂枝解表。或用巴豆熱藥下之而協熱利不止,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。

5. 小便不利

小便不利者,小便難而赤澀也。中暑並傷寒大發汗後,胃中干、煩躁不得眠、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煩渴者;口乾煩渴,小便不利者;小便赤澀,通宜五苓散(二十四)、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主之。

6. 嘔吐

凡嘔吐者,火性上炎也,無問表裡,通宜涼膈散(二十三)。傷寒雜病,一切嘔吐,調胃承氣湯(十一)。煩悶乾嘔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。嘔吐煩渴者,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、五苓散(二十四)。眩、咳嘔者,白虎(二十二)加半夏橘皮。傷寒嘔吐,四肢厥逆清冷,調胃散(五十)。濕溫內甚,噁心嘔吐者,白虎合解毒湯

7. 吐瀉

吐瀉者,上吐下瀉,亦名霍亂也。一切吐瀉霍亂,通宜五苓散(二十四)、益元散(五十二)、白朮散(四十二)。吐瀉霍亂煩渴,並中外諸邪所傷而吐瀉腹滿痛悶者,並皆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、澹滲湯(二十五)。

8. 喘嗽

大熱喘嗽而滿者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;或熱甚咳嗽悶亂,三一承氣湯(十三)。少陽咳者,小柴胡(九)去人參大棗生薑,加五味子乾薑。喘嗽頭疼者,茯苓半夏湯(三十八)。咳嗽者,白虎湯(二十二)加半夏桔梗。咳嗽不已,人參石膏湯(三十五),或崔宣武人參石膏湯(三十六)。

痰逆咳嗽,半夏橘皮湯(三十七)。汗之後氣悶咳嗽,五味子湯(四十四)。

9.

凡口乾煩渴者,傷寒汗出而渴者,飲水反吐名曰水逆,俱宜五苓散(二十四)。少陰病二、三日,口燥咽乾,三一承氣湯(十三)。或裡熱燥甚,傷寒怫鬱留飲不散,煩渴不止則腹高起痛不可忍,但嘔冷涎,大渴不能飲,飲亦不能止其渴,喘急悶亂,但欲死者,三一承氣湯,下咽立止其渴,有若無病之人,須臾大汗而愈。至此往往多有不利而汗出,亦有藥力但隨汗之宣通,不利而愈。

或汗吐下後,煩渴口乾,脈浮大,白虎湯(二十二)加人參;煩躁多渴,涼膈散(二十三)加滑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