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汗後不解
凡是表證法當汗之,依法汗之,其病又不解。汗後不解,其證前後別無異證者,通宜涼膈散(二十三)調之,以退其熱,無使熱甚危極也。除此之外,遠勝小柴胡湯。兩感至此而已,汗後餘熱用益元散(五十二)、或小柴胡湯(九)、崔宣武人參石膏湯(三十六)。傷寒大發汗,汗出不解,反無汗,脈尚浮者,蒼朮白虎湯(二十三)解之。
傷寒用桂枝湯發汗後半日許,復熱煩,脈浮者,再宜桂枝湯(二);汗後不解,下證未全者,白虎湯(二十三);汗後煩躁不得眠,微熱而渴,五苓散(二十四);汗後不解,裡外有熱,口乾煩渴,柴胡飲子(四十七);解表之後尚未愈者,解毒(二十一)、涼膈(二十三)、天水散(五十二),能調順陰陽,洗滌臟腑。
白話文:
汗後不解是指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表證,但發汗後病情仍未好轉。如果發汗後症狀和之前一樣沒有其他變化,可以用涼膈散來清熱,避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。除此之外,效果比小柴胡湯更好。兩種情況都這樣處理,如果發汗後還有餘熱,可以用益元散或小柴胡湯、崔宣武人參石膏湯。傷寒發汗後,汗出但病情未好轉,反而無汗,脈象仍然浮的,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
傷寒用桂枝湯發汗後半天左右,又出現發熱煩躁,脈象浮的,可以再用桂枝湯;如果發汗後病情未好轉,下焦症狀還未完全消失,則用白虎湯;如果發汗後煩躁不安睡不著,微熱口渴,則用五苓散;如果發汗後病情未好轉,裡外都有熱,口乾煩渴,則用柴胡飲子;如果解表後症狀還沒有痊癒,則可以使用解毒散、涼膈散、天水散來調整陰陽,清潔臟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