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下後不解

凡是里證法當下之,依法下之,其病又不解。或大下後,或再三下後,熱勢尚甚而不退,本氣虛損而不能實,擬更下之,恐下脫而立死,不下之則熱極而死,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;或濕熱內余,下利不止,熱不退者;或因大下後,濕熱利不止而熱不退,脈弱氣虛不可更下者;或諸濕熱內余,小便赤澀,大便溏泄,頻並少腹而急痛者,必欲作痢也,通宜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以解之。傷寒下之太過,胃中無熱,飲水無力,白朮散(四十二)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裡症證候,在當下情況下應用攻下法後,病症卻並沒有好轉。或在大便大下後,或再三攻下大便後,熱勢仍然非常嚴重且不退,本來的氣血虛損卻不能得到補益,如果考慮再繼續攻下,恐怕會導致下脫而立死,如果不再攻下,那麼熱氣極重導致死亡,寒涼藥物不能減輕熱勢過盛的;或者濕熱內聚,造成腹瀉不止,熱不退的人;或者因為大便大下後,濕熱腹瀉不止,熱不退,脈搏虛弱氣血虛弱,不能再攻下的人;或者諸多濕熱內聚,小便紅赤澀痛,大便溏泄,小腹頻繁並發劇烈疼痛的人,一定會發展成痢疾,可以用通宜黃連解毒湯來治療。如果傷寒病攻下法過度,胃中沒有熱,飲水沒有力量,用白朮散來治療。

又有大下之後,其熱不退,再三下之熱愈甚,若下之不止,其人脈微氣虛,氣弱不加,以法無可生之理。至此下之亦死、不下亦死,但用涼膈(二十一)合解毒湯(二十三)調之,陽熱退除,陰脈漸生,為之妙法。下之前後無問日數,餘熱不解,小柴胡湯(九)。汗下後胃虛,大橘皮湯(三十九)。

汗下後胸膈滿悶,赤茯苓湯(四十)。

白話文:

假如瀉藥使用過量,病人的體溫不退,反覆使用瀉藥會使得病人的體溫更高,如果不停地用瀉藥,病人的脈搏微弱,元氣虛弱,元氣虛弱得無法再增加,依據學理服用瀉藥絕對無法讓病人活命。到了這個時候,無論是否使用瀉藥,病人最後都會死亡。只要用涼膈(方劑名)配解毒湯(方劑名)同時服用,就能去除病人的陽熱,讓病人的命脈逐漸增長,這是一帖非常妙的藥方。使用瀉藥前後,無論使用多少天,如果殘餘的熱量無法去除,就服用小柴胡湯(方劑名)。若是病人在服用瀉藥後胃部虛弱,則服用大橘皮湯(方劑名)。

2. 在上湧之

諸病在膈者,當用瓜蒂散(二十六)吐之。或表證罷,邪熱入里,結於胸中,煩滿而飢不能食,四肢微厥而脈乍急者,宜瓜蒂散吐之。傷寒頭疼久不愈,令人喪明,以胸膈有宿痰故也,當先湧之,次以白虎湯(二十二)加減。

白話文:

  1. 凡是胸膈疾病,應服用瓜蒂散(二十六號方)吐出來。

  2. 或是表證沒有了,邪熱跑到裡面,積結在胸中,覺得煩躁、胸悶,看到食物沒有食慾,四肢輕微麻木,又時常脈搏急促的人,應服用瓜蒂散吐出來。

  3. 傷寒導致的頭痛久治不愈,使人喪失視力,是因為胸膈有宿痰的緣故,應首先服用導吐藥,以後再服用白虎湯加減(二十二號方)。

3. 在下泄之

諸病蓄熱下焦,則承氣、抵當之類,泄之而可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疾病如果熱邪蓄積在下焦,就可以使用承氣湯或抵當湯這類方劑來洩熱。

4. 合病

三陽合病: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燥面垢,譫語遺尿,如誤發汗則譫語益甚,下之則便厥,額上汗出,後必發黃,白虎湯(二十二)。

白話文:

三陽合病: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轉側,口乾舌燥,面容晦暗,胡言亂語,小便不禁,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,則胡言亂語加重,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則出現大便不通,額頭出汗,最終會發展成黃疸,應使用白虎湯治療。

5. 兩感

兩感謂一日太陽、少陰兩症俱見,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前六經之證是也。小柴胡湯(九)、涼膈散(二十三)、五苓散(二十四)、天水散(五十二)、通聖散(五十三)、雙解散(五十四)、大柴胡湯(八),可選用之。熱勢甚,欲可下者,三一承氣湯(十三),或解毒(二十一)合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兩感是指:

  1. 同時出現太陽病和少陰病的症狀。

  2. 同時出現陽明病和太陰病的症狀。

  3. 同時出現少陽病和厥陰病的症狀。

以上都是前六經的證候。

可以選用的方劑有:

  • 小柴胡湯(九)
  • 涼膈散(二十三)
  • 五苓散(二十四)
  • 天水散(五十二)
  • 通聖散(五十三)
  • 雙解散(五十四)
  • 大柴胡湯(八)

如果熱勢很盛,想要攻下者,可以使用三一承氣湯(十三),或解毒(二十一)合承氣湯。

6. 痓病

痓之為病:發熱腹滿,口噤頭搖,瘛瘲不語,項強背直,腰身反強。或目痛,或目赤,或目閉,或反目,或足溫,或妄行,其脈沉弦而遲,或帶緊者,無汗曰剛痓;有汗曰柔痓。通宜三一承氣湯(十三)合解毒(二十一)下之。

白話文:

痓病的症狀是:發熱、腹脹、口不能開、頭搖晃、不說話、脖子僵硬、背部挺直、腰身反弓。或者眼睛疼痛、眼睛發紅、眼睛閉合、眼睛上翻、腳溫暖、胡亂行走。脈象沉細而緩慢,或伴有緊脈。沒有汗水稱為剛痓;有汗水稱為柔痓。通用治療方法是服用三一承氣湯(十三張)和解毒湯(二十一張)來瀉下。

7. 頭疼

頭疼之證,無問風寒暑濕雜病,自汗頭疼,俱宜白虎湯(二十二),或加川芎、荊芥尤妙。頭疼久不愈,必致喪明,宜先湧痰,次用白虎加減。風眩痰逆、喘嗽頭疼,茯苓半夏湯(三十八),頭疼、肢體痛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;頭疼、口乾,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,風疾喘嗽頭疼,白虎(二十二)、半夏橘皮湯(三十七),風熱頭疼,心煩昏憒,人參石膏湯(三十五),傷寒壯熱頭疼,不臥散(四十五)。

白話文:

  1. 頭疼:無論是風、寒、暑、濕或其他雜病引起的頭疼,或是自汗頭疼,都適合服用白虎湯(方劑二十二),也可以加入川芎、荊芥,效果更好。如果頭疼久治不愈,很可能導致視力喪失,應先服用湧痰湯,再服用加味白虎湯。
  1. 風眩、痰逆、喘嗽引起的頭疼,服用茯苓半夏湯(方劑三十八)。
  2. 頭疼、肢體疼痛,服用黃連解毒湯(方劑二十一)。
  3. 頭疼、口乾,服用桂苓甘露飲(方劑三十四)。
  4. 風疾、喘嗽引起的頭疼,服用白虎湯(方劑二十二)或半夏橘皮湯(方劑三十七)。
  5. 風熱引起的頭疼,伴有煩躁、昏憒的症狀,服用人參石膏湯(方劑三十五)。
  6. 傷寒引起的壯熱頭疼,服用不臥散(方劑四十五)。

白話文:

風眩、痰逆、喘嗽導致的頭疼,可以用茯苓半夏湯治療。頭痛伴隨肢體疼痛,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。頭痛且口乾,適合用桂苓甘露飲。風疾、喘嗽引起的頭疼,可以選擇白虎湯或半夏橘皮湯。風熱引起的頭疼,伴隨煩躁、昏迷的症狀,可用人參石膏湯。傷寒引起的發燒頭痛,可以用不臥散來治療。

8. 身疼

身疼之證,無問風寒,雙解散(五十四)。表熱甚,頭項肢體疼痛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。傷寒瘟疫,遍身疼痛,少力,頭旋,腰腳麻重,嘔噦、壯熱、減食,三一承氣(十三)減硝加貫眾、紫河車,入金銀煎,名銀煎散。中濕一身盡痛,五苓散(二十四)。

白話文:

身體疼痛的證狀,不論是風寒引起的,雙解散(五十)都可以治療。表熱很嚴重,頭、脖子、四肢疼痛,用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治療。傷寒、瘟疫引起的全身疼痛,體力虛弱,頭暈,腰和腳麻痺、沉重,嘔吐、發熱、食慾不振,用三一承氣湯(十三)減去硝石,加入貫眾、紫河車,用金銀花煎服,叫做銀煎散。中濕導致全身疼痛,用五苓散(二十四)治療。

9. 腹脹滿痛

腹脹滿,脈沉者,以三一承氣湯(十三)合解毒(二十一)下之。諸腹滿實痛、煩渴譫妄、脈實數而沉者,無問日數,三一承氣湯。少陽證,腹中痛者,小柴胡(九)去黃芩加芍藥湯。少陽證,脅下痞硬者,小柴胡去棗子加牡蠣。太陰證,腹滿時痛,桂枝(二)加芍藥;痛甚桂枝加大黃。

白話文:

  • 腹部脹滿,脈象沉穩的,用「三一承氣湯」合「解毒湯」來瀉下。各種腹脹實痛、煩渴胡言亂語、脈象實數而沉穩的,不論病了多久,都用「三一承氣湯」。

  • 少陽證,腹中疼痛的,用「小柴胡湯」去掉黃芩,加上芍藥。

  • 少陽證,脅下痞硬的,用「小柴胡湯」去掉大棗,加上牡蠣。

  • 太陰證,腹部脹滿時時疼痛的,用「桂枝湯」加上芍藥;疼痛厲害的,用「桂枝湯」加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