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下後不解

凡是里證法當下之,依法下之,其病又不解。或大下後,或再三下後,熱勢尚甚而不退,本氣虛損而不能實,擬更下之,恐下脫而立死,不下之則熱極而死,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;或濕熱內余,下利不止,熱不退者;或因大下後,濕熱利不止而熱不退,脈弱氣虛不可更下者;或諸濕熱內余,小便赤澀,大便溏泄,頻並少腹而急痛者,必欲作痢也,通宜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以解之。傷寒下之太過,胃中無熱,飲水無力,白朮散(四十二)。

又有大下之後,其熱不退,再三下之熱愈甚,若下之不止,其人脈微氣虛,氣弱不加,以法無可生之理。至此下之亦死、不下亦死,但用涼膈(二十一)合解毒湯(二十三)調之,陽熱退除,陰脈漸生,為之妙法。下之前後無問日數,餘熱不解,小柴胡湯(九)。汗下後胃虛,大橘皮湯(三十九)。

汗下後胸膈滿悶,赤茯苓湯(四十)。

2. 在上湧之

諸病在膈者,當用瓜蒂散(二十六)吐之。或表證罷,邪熱入里,結於胸中,煩滿而飢不能食,四肢微厥而脈乍急者,宜瓜蒂散吐之。傷寒頭疼久不愈,令人喪明,以胸膈有宿痰故也,當先湧之,次以白虎湯(二十二)加減。

3. 在下泄之

諸病蓄熱下焦,則承氣、抵當之類,泄之而可也。

4. 合病

三陽合病: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燥面垢,譫語遺尿,如誤發汗則譫語益甚,下之則便厥,額上汗出,後必發黃,白虎湯(二十二)。

5. 兩感

兩感謂一日太陽、少陰兩症俱見,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前六經之證是也。小柴胡湯(九)、涼膈散(二十三)、五苓散(二十四)、天水散(五十二)、通聖散(五十三)、雙解散(五十四)、大柴胡湯(八),可選用之。熱勢甚,欲可下者,三一承氣湯(十三),或解毒(二十一)合承氣湯

6. 痓病

痓之為病:發熱腹滿,口噤頭搖,瘛瘲不語,項強背直,腰身反強。或目痛,或目赤,或目閉,或反目,或足溫,或妄行,其脈沉弦而遲,或帶緊者,無汗曰剛痓;有汗曰柔痓。通宜三一承氣湯(十三)合解毒(二十一)下之。

7. 頭疼

頭疼之證,無問風寒暑濕雜病,自汗頭疼,俱宜白虎湯(二十二),或加川芎荊芥尤妙。頭疼久不愈,必致喪明,宜先湧痰,次用白虎加減。風眩痰逆、喘嗽頭疼,茯苓半夏湯(三十八),頭疼、肢體痛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;頭疼、口乾,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,風疾喘嗽頭疼,白虎(二十二)、半夏橘皮湯(三十七),風熱頭疼,心煩昏憒,人參石膏湯(三十五),傷寒壯熱頭疼,不臥散(四十五)。

  1. 風眩、痰逆、喘嗽引起的頭疼,服用茯苓半夏湯(方劑三十八)。

  2. 頭疼、肢體疼痛,服用黃連解毒湯(方劑二十一)。

  3. 頭疼、口乾,服用桂苓甘露飲(方劑三十四)。

  4. 風疾、喘嗽引起的頭疼,服用白虎湯(方劑二十二)或半夏橘皮湯(方劑三十七)。

  5. 風熱引起的頭疼,伴有煩躁、昏憒的症狀,服用人參石膏湯(方劑三十五)。

  6. 傷寒引起的壯熱頭疼,服用不臥散(方劑四十五)。

8. 身疼

身疼之證,無問風寒,雙解散(五十四)。表熱甚,頭項肢體疼痛,黃連解毒湯(二十一)。傷寒瘟疫,遍身疼痛,少力,頭旋,腰腳麻重,嘔噦、壯熱、減食,三一承氣(十三)減硝加貫眾紫河車,入金銀煎,名銀煎散。中濕一身盡痛,五苓散(二十四)。

9. 腹脹滿痛

腹脹滿,脈沉者,以三一承氣湯(十三)合解毒(二十一)下之。諸腹滿實痛、煩渴譫妄、脈實數而沉者,無問日數,三一承氣湯。少陽證,腹中痛者,小柴胡(九)去黃芩芍藥湯。少陽證,脅下痞硬者,小柴胡去棗子加牡蠣。太陰證,腹滿時痛,桂枝(二)加芍藥;痛甚桂枝加大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