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傷風

傷風之證:頭疼項強,肢節煩疼,或目痛。肌熱、乾嘔、鼻塞、手足溫、自汗出、惡風,其脈陽浮而緩、陰浮而弱,此風邪在表。以上傷風之證,皆宜桂枝(第二)以解肌。傷風汗出、怕風,而加項強痛者,桂枝葛根湯(第三);傷風反無汗者,雖已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而無里證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服之。不若通用雙解散(五十四),免致有桂枝、麻黃之誤。

傷風自汗,白虎湯(二十二),太陽病無汗而渴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

2. 傷寒

傷寒之證:頭項病疼、腰脊強、身體拘急、惡寒不煩躁、無自汗,或致頭面目疼、肌熱鼻乾,或胸滿而喘、手足指末微厥,脈浮數而緊者,邪在表。以上傷寒之證,皆宜麻黃湯(第一)以發其汗。傷寒冒風,頭目痛,四肢拘倦,比金散(四十九)。不若通用天水散(五十二)或雙解散(五十四)之類甚佳,無使藥不中病而益加害也。

白虎合涼膈散(二十三)乃調理傷寒之上藥,傷風甚妙。

3. 中暑

中暑之證:身熱頭痛、背寒面垢、自汗煩躁、大渴口乾、倦怠而身不痛,或時惡寒,或畏日,氣脈虛而弱,無問表裡,通宜白虎。夏月感冒發熱煩渴,五苓散(二十四)、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、黃連香薷飲(五十五)或雙解散(五十四);或裡熱甚、腹滿,而脈沉可下者,大承氣湯(十)下之,或三一承氣湯(十三)尤妙;半表半裡者,小柴胡(九)合涼膈、天水散

4. 中濕

中濕之證:一身盡疼,重者發黃、關節煩疼、發熱、鼻塞,時或腹滿脹大、便利,脈沉而緩。以上中濕之證,先用雙解散(五十四)微微汗之,次用五苓散(二十四)或淡滲散(二十五)、桂苓甘露飲(三十四)。曾用甘露飲不愈,卻用黃連解毒(二十一)則愈。問:何也?曰:若劑生土之甘,此屬土,故以火劑燥土,其病則愈。

5. 風寒俱中

風寒俱中之證:頭痛項強、肢體疼、手足溫,為中風;反無汗、惡寒、脈浮緊,為傷寒也。或頭項疼、腰脊強、身體拘急、指末微厥、不自汗,為傷寒;反煩躁而脈緩者為傷風也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,榮衛俱傷,則表裡熱甚者,通宜以大青龍湯(六),或雙解散(五十四)最妙。

6. 內外傷寒

始得脈便沉而里病表和者,內傷也;脈浮而表病里和者,外傷也。病在身體四肢,為表病;病在胸腹之內,為里病。內傷通神散(五十一),外傷雙解散(五十四),內外一切所傷通聖散(五十三),然不若雙解散,以平和為之,三法至神。

7. 一切汗候

風寒暑濕、飢飽勞逸、憂愁思慮、恚恐悲怒;四時中外諸邪所傷,但覺身熱頭疼、拘倦強痛,無問自汗無汗、憎寒發熱、渴與不渴,微、甚;傷寒疫癘、汗病兩感、風氣雜病,一切舊病發作,三日裡外並宜雙解散(五十四)。設若感之勢甚,本難解者,常服雙解散,三兩日間,亦漸可減,並無所損。

或裡熱極甚、腹滿實痛、煩渴譫妄,須可下者,三一承氣湯(十三)為妙。或下後未愈,或下證未全,或大汗前後逆氣,或汗後餘熱不解,或遺熱復勞,或染他人病氣,汗毒傳染,或中瘴氣、羊氣、牛氣,一切穢毒,並漆毒、酒毒、食毒、一切藥毒,及墜墮打撲傷損疼痛,或久患風眩頭疼、中風偏枯、破傷風、洗頭風、風癇病,或婦人產後諸疾,小兒驚風積熱、瘡瘍疹痘,無問日數,但以雙解散(五十四)服之,周身中外氣血宣通,病皆除愈。

然雙解乃通仙之藥,但除孕婦及產後、月經過多、並泄瀉者勿與服之,惟年老人最宜,自有造化於中矣。

8. 傳染

凡傷寒疫癘之病,何以別之,蓋脈不浮者傳染也,設若以熱藥解表,不惟不解,其病反甚而危殆矣。其治之法:自汗宜以蒼朮白虎湯(二十二);無汗宜滑石涼膈散(二十三),散熱而愈;其不解者通其表裡,微甚,隨證治之,而與傷寒之法皆無異也。雙解散(五十四)、益元散(五十二),皆為神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