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11)
卷下 (11)
1. 脾約丸方
約者結約之約。又約束之約也。內經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強脾弱。約束津液。不得四布。但輸膀胱。致小便數而大便硬。故曰其脾為約。麻仁味甘平。杏仁味甘溫。
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麻仁杏仁。潤物也。本草曰。潤可去枯。脾胃乾燥。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。是以麻仁為君。杏仁為臣。枳實味苦寒。厚朴味苦溫。潤燥者必以甘。甘以潤之。破結者必以苦。苦以泄之。枳實厚朴為佐。以散脾之結約。芍藥味酸微寒。大黃味苦寒酸。
苦湧泄為陰。芍藥大黃為使。以下脾之結燥。腸潤結化。津液還入胃中。則大便軟。小便少而愈矣。
麻子仁(君一兩),杏仁(臣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),枳實(佐半斤炙),厚朴(佐一尺炙去皮),大黃(使一斤去皮),芍藥(使半斤)
上六味。蜜和丸。梧桐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漸加。以知為度。
白話文:
脾約丸方
「約」有結約與約束的意思。《內經》提到:飲食物進入胃後,精氣會散佈並向上輸送至脾,脾再將精氣散佈至肺,肺調節水道,使水液下輸膀胱。如此,水液精氣便能遍佈全身,與五臟經脈一同運行。脾的主要功能是為胃輸布津液。若胃功能過強而脾功能偏弱,津液被約束而無法正常散佈,只能輸送至膀胱,導致小便頻繁而大便乾硬,這種情況稱為「脾約」。
麻仁味甘平,杏仁味甘溫。《內經》說:脾需要緩和,應以甘味食物來舒緩。麻仁與杏仁具有滋潤的作用。《本草》提到:滋潤可改善乾燥。脾胃乾燥時,必須以甘潤之物為主,因此以麻仁為君藥,杏仁為臣藥。枳實味苦寒,厚朴味苦溫。滋潤乾燥需用甘味,甘能潤澤;破除結滯需用苦味,苦能疏通。枳實與厚朴為佐藥,用以化解脾的結約。芍藥味酸微寒,大黃味苦寒酸。
苦味能湧洩屬陰,芍藥與大黃為使藥,用以解除脾的乾燥結滯。腸道得到滋潤,結滯化解,津液便能回歸胃中,使大便變軟、小便減少而痊癒。
藥方組成與製法
麻子仁(君藥,一兩)
杏仁(臣藥,一升,去皮尖,熬煮後製成脂狀)
枳實(佐藥,半斤,炙過)
厚朴(佐藥,一尺,炙過並去皮)
大黃(使藥,一斤,去皮)
芍藥(使藥,半斤)
將以上六味藥材與蜂蜜混合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見效為準。
2. 抵當湯方
人之所有者。氣與血也。氣為陽氣。流而不行者則易散。以陽病易治故也。血為陰血。蓄而不行者則難散。以陰病難治故也。血蓄於下。非大毒峻劑。則不能抵當其甚邪。故治蓄血曰抵當湯。水蛭味鹹苦微寒。內經曰。咸勝血。血蓄於下。勝血者。必以咸為主。故以水蛭為君。
虻蟲味苦微寒。苦走血。血結不行。破血者必以苦為助。是以虻蟲為臣。桃仁味苦甘平。肝者血之源。血聚則肝氣燥。肝苦急。急食甘以緩之。散血緩急。是以桃仁為佐。大黃味苦寒。濕氣在下。以苦泄之。血亦濕類也。蕩血通熱。是以大黃為使。四物相合。而方劑成。病與藥對。
藥與病宜。雖苛毒重疾。必獲全濟之功矣。
水蛭(君三十個炙熬),虻蟲(臣三十個去翅足熬),桃仁(佐三十個去皮熬),大黃(使三兩去皮酒洗)
上四味。銼如麻豆大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溫服一升。未利再服。
白話文:
抵當湯方
人體最重要的組成是氣與血。氣屬陽氣,流動而不停滯,因此容易消散,但陽病較易治療;血屬陰血,若積聚而不流通,則難以消散,因此陰病較難治療。若血液積聚在下焦,必須使用藥性強烈的方劑,才能抵擋嚴重的病邪,因此治療蓄血的方劑稱為「抵當湯」。
水蛭味鹹苦、性微寒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鹹能制血。」血液積聚在下焦,制血需以鹹味為主,因此以水蛭為君藥。
虻蟲味苦、性微寒。苦味能入血,若血液凝結不暢,破血需以苦味輔助,因此以虻蟲為臣藥。
桃仁味苦甘、性平。肝臟是血液的源頭,若血液積聚,肝氣會變得燥熱。肝性急,應以甘味緩解,既能散血又能舒緩急迫,因此以桃仁為佐藥。
大黃味苦、性寒。濕氣積聚在下焦,可用苦味瀉下。血也屬濕類,能清除血瘀、疏通熱結,因此以大黃為使藥。
四種藥物相互配合,形成完整方劑,使病症與藥物相對應,藥物與病症相宜。即使病情嚴重,也能獲得顯著療效。
藥材與用量:
- 水蛭(君藥,三十隻,炙烤)
- 虻蟲(臣藥,三十隻,去除翅足,熬製)
- 桃仁(佐藥,三十枚,去皮,熬製)
- 大黃(使藥,三兩,去皮,以酒洗淨)
製法與服法:
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,加水五升,煎煮至剩三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若未見效果,可再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