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9)

1. 理中丸方

心肺在膈上為陽。腎肝在膈下為陰。此上下臟也。脾胃應土。處在中州。在五臟曰孤臟。屬三焦曰中焦。自三焦獨治在中。一有不調。此丸專治。故名曰理中丸。人參味甘溫。內經曰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緩中益脾。必以甘為主。是以人參為君。白朮味甘溫。內經曰。脾惡濕。

甘勝濕。溫中勝濕。必以甘為助。是以白朮為臣。甘草味甘平。內經曰。五味所入。甘先入脾。脾不足者。以甘補之。補中助脾。必先甘劑。是以甘草為佐。乾薑味辛熱。喜溫而惡寒者胃也。胃寒則中焦不治。內經曰。寒濕所勝。平以辛熱。散寒溫胃。必先辛劑。是以乾薑為使。

脾胃居中。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至。故又有諸加減焉。若臍下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白朮加桂。氣壅而不泄。則築然動。白朮味甘補氣。去白朮則氣易散。桂辛熱。腎氣動者。欲作奔豚也。必服辛味以散之。故加桂以散腎氣。經曰。以辛入腎。能泄奔豚氣故也。吐多者去白朮。

加生薑。氣上逆者則吐多。術甘而壅。非氣逆者之所宜也。千金方曰。嘔家多服生薑。此是嘔家聖藥。生薑辛散。是於吐多者加之。下多者還用術。氣泄而不收。則下多。術甘壅補。使正氣收而不泄也。或曰濕勝則濡泄。術專除濕。是於下多者加之。悸者加茯苓。飲聚則悸。

茯苓味甘。滲泄伏水。是所宜也。渴欲得水者加朮。津液不足則渴。術甘以補津液。腹中痛者加人參。虛則痛。本草曰。補可去弱。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。寒多者加乾薑。辛能散也。腹滿者去白朮。加附子。內經曰。甘者令人中滿。術甘壅補。於腹滿者則去之。附子味辛熱。

寒氣壅鬱腹為之滿。以熱勝寒。以辛散滿。故加附子。內經曰。熱者寒之。寒者熱之。此之謂也。

人參(君),白朮(臣),甘草(佐炙),乾薑(使各三兩)

上四味。搗篩蜜丸。如雞子黃許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硏碎溫服之。日三四。夜二服。

白話文:

理中丸方

心肺位於橫膈以上,屬陽;腎肝位於橫膈以下,屬陰,這是上下臟器的區分。脾胃對應五行中的土,位居中焦,在五臟中稱為「孤臟」,歸屬於三焦中的「中焦」。三焦獨自調理中焦,一旦失調,此丸專門治療,因此命名為「理中丸」。

人參味甘性溫,《內經》說:「脾喜舒緩,宜急食甘味以緩和。」緩和中焦、補益脾氣,必以甘味為主,故以人參為君藥。白朮味甘性溫,《內經》說:「脾厭惡濕氣,甘味能勝濕。」溫中祛濕,需以甘味為輔助,故以白朮為臣藥。甘草味甘性平,《內經》說:「五味入臟,甘味先入脾。」脾氣不足者,以甘味補益,調補中焦、助益脾氣,必先選用甘味藥劑,故以甘草為佐藥。乾薑味辛性熱,胃喜溫暖而惡寒涼,胃寒則中焦失調。《內經》說:「寒濕之氣盛行,宜用辛熱藥調平。」散寒溫胃,必先選用辛味藥劑,故以乾薑為使藥。

脾胃居於中焦,一旦生病,邪氣可上下左右四處擴散,因此另有各種加減法:

  1. 若臍下有跳動感,是腎氣躁動,去白朮加桂枝。氣機壅滯不散,則跳動明顯。白朮味甘補氣,去之則氣易散;桂枝辛熱,腎氣躁動者恐發「奔豚」,需服辛味藥以散氣,故加桂枝散腎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辛味入腎,能洩奔豚氣。」
  2. 嘔吐頻繁者,去白朮加生薑。氣上逆則嘔吐多,白朮甘味壅滯,不適宜氣逆者。《千金方》說:「嘔吐者多服生薑,此為嘔家聖藥。」生薑辛散,故嘔吐多時加入。
  3. 腹瀉嚴重者,仍用白朮。氣洩不收則腹瀉多,白朮甘味壅補,能使正氣收斂不洩。或說濕盛則濡瀉,白朮專除濕氣,故腹瀉多時加入。
  4. 心悸者加茯苓。水飲停聚則心悸,茯苓味甘,能滲洩停水,故適宜。
  5. 口渴欲飲水者加白朮。津液不足則渴,白朮甘味可補津液。
  6. 腹中疼痛者加人參。虛則痛,《本草》說:「補可去弱」,如人參、羊肉之類。
  7. 寒症嚴重者加乾薑,辛味能散寒。
  8. 腹脹者去白朮加附子。《內經》說:「甘味令人中滿。」白朮甘壅補氣,腹脹時去除;附子味辛熱,寒氣壅滯致腹滿,以熱勝寒、以辛散滿,故加附子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證用寒藥,寒證用熱藥」,即此道理。

藥方組成
人參(君藥)、白朮(臣藥)、甘草(佐藥,炙用)、乾薑(使藥,各三兩)。

將上述四味藥搗碎過篩,以蜜製丸,如雞蛋黃大小。每次取一丸,以沸水數合(約數十毫升)化開,研碎後溫服。每日白天服三四次,夜間服二次。

2. 四逆湯方

四逆者。四肢逆而不溫也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。陽氣不足。陰寒加之。陽氣不相順接。是致手足不溫。而成四逆也。此湯申發陽氣。卻散陰寒。溫經暖肌。是以四逆名之。甘草味甘平。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卻陰扶陽。必以甘為主。是以甘草為君。乾薑味辛熱。內經曰。

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逐寒正氣。必先辛熱。是以乾薑為臣。附子味辛大熱。內經曰。辛以潤之。開發腠理。致津液通氣也。暖肌溫經。必憑大熱。是以附子為使。此奇制之大劑也。四逆屬少陰。少陰者腎也。腎肝位遠。非大劑則不能達。內經曰。遠而奇偶。制大其服。此之謂也。

甘草(君二兩),乾薑(臣一兩半),附子(使一枚生用去皮八片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渣。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白話文:

四逆湯方

所謂「四逆」,是指四肢冰冷不溫暖。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本,若陽氣不足,加上陰寒之氣侵襲,導致陽氣無法順利運行,便會造成手腳冰冷,形成「四逆」。此湯方的作用在於振奮陽氣、驅散陰寒,溫暖經絡與肌肉,因此以「四逆」命名。

甘草味甘性平,《內經》提到:「寒邪侵襲體內,應以甘熱之藥治療。」若要驅散陰寒、扶持陽氣,必以甘味藥物為主,因此甘草為君藥。

乾薑味辛性熱,《內經》提到:「寒邪盛行時,應以辛熱之藥調和。」驅散寒氣、扶助正氣,必先使用辛熱藥物,因此乾薑為臣藥。

附子味辛性大熱,《內經》提到:「辛味能潤澤,通暢腠理,使津液與氣血流通。」溫暖肌肉與經絡,必須依靠大熱之藥,因此附子為使藥。此方為奇效的大劑量配方。

四逆症屬於少陰病,少陰對應腎臟。腎與肝的位置較深遠,若非大劑量藥物則難以到達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病位深遠時,應使用奇效的大劑量。」正是此意。

藥材與用法
甘草(君藥,二兩)
乾薑(臣藥,一兩半)
附子(使藥,生用一枚,去皮切八片)

以上三味藥,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體質強壯者可使用大附子一枚、乾薑三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