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序

回本書目錄

1.

余嘗思歷代明醫,回骸起死,祛邪愈疾,非曰生而知之,必也祖述前聖之經,才高識妙,探微索隱,研究義理,得其旨趣,故無施而不可。且百病之急,無急於傷寒,或死或愈,止於六七日之間,十日以上,故漢張長沙感往昔之淪喪,傷橫夭之莫救,撰為傷寒論數卷,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,為醫門之規繩,治病之宗本。

然自漢逮今,千有餘年,唯王叔和得其旨趣,後人皆不得其門而入,是以其間少於註釋,闕於講義。自宋以來,名醫間有著述者,如龐安常作卒病論,朱肱作活人書,韓祗和作微旨,王實作證治,雖皆互有闡明之義,然而未能盡張長沙之深意。

聊攝成公,家世儒醫,性識明敏,記問該博,撰述傷寒義,皆前人未經道者,指在定體分形析證,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辯之,釋戰慄有內外之診,論煩躁有陰陽之別,譫語鄭聲,令虛實之灼知,四逆與厥,使淺深之類明,始於發熱,終於勞復,凡五十篇,目之曰明理論。

所謂真得長沙公之旨趣也。使習醫之流,讀其論而知其理,識其證而別其病,胸次瞭然而無惑,顧不博哉。余家醫業五十載,究旨窮經,自幼迄老,凡古今醫書,無不涉獵,觀此書義理燦然,不能默默,因序其略。

歲在壬戌八月望日錦幈山嚴器之序。

白話文:

《序》

我曾思考歷代名醫之所以能救死扶傷、祛病除疾,並非天生就懂,而是因為他們傳承古代聖賢的醫經,憑藉高超才華與精妙見識,深入探究醫理奧秘,鑽研其中真義,掌握核心精髓,因此能靈活運用而無所不效。在眾多急症中,最危急的莫過於傷寒——生死往往取決於六七日之間,甚至不超過十日。漢代張仲景(長沙)感嘆過去醫術失傳、百姓枉死無救,因而撰寫《傷寒論》數卷,包含三百九十七種治法與一百一十三首方劑,成為醫家的準繩與治病的根本。

然而從漢代至今千餘年來,唯有王叔和真正領會其精髓,後人大多不得其門而入,因此少有完整註解與講解。宋代以後雖有名醫如龐安常著《卒病論》、朱肱著《活人書》、韓祗和著《微旨》、王實著《證治》等著作,雖各有闡發,卻未能完全闡明張仲景的深意。

成無己(聊攝)先生出身儒醫世家,天資聰穎、學識淵博,所撰《傷寒明理論》提出前人未發之見:釐清病症的體質與表現形態,辨明相似卻相異的證候,區分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症狀。例如剖析戰慄有內外證之別,論述煩躁分陰陽之異,辨別譫語與鄭聲以明確虛實,分析四逆與厥證的深淺差異。全書從發熱開始到勞復終結,共五十篇,命名為《明理論》。

這才是真正掌握張仲景精髓的著作!讓學醫者能通過閱讀理解醫理,辨識證候而區分疾病,心中豁然開朗再無疑惑,豈非廣博至極?我行醫五十年,窮究經典真義,自幼至老遍覽古今醫籍,見此書醫理明晰燦然,無法沈默,因而作序略述。

壬戌年八月十五日 錦屏山 嚴器之 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