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序

回本書目錄

1.

余嘗思歷代明醫,回骸起死,祛邪愈疾,非曰生而知之,必也祖述前聖之經,才高識妙,探微索隱,研究義理,得其旨趣,故無施而不可。且百病之急,無急於傷寒,或死或愈,止於六七日之間,十日以上,故漢張長沙感往昔之淪喪,傷橫夭之莫救,撰為傷寒論數卷,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,為醫門之規繩,治病之宗本。

然自漢逮今,千有餘年,唯王叔和得其旨趣,後人皆不得其門而入,是以其間少於註釋,闕於講義。自宋以來,名醫間有著述者,如龐安常作卒病論,朱肱作活人書,韓祗和作微旨,王實作證治,雖皆互有闡明之義,然而未能盡張長沙之深意。

聊攝成公,家世儒醫,性識明敏,記問該博,撰述傷寒義,皆前人未經道者,指在定體分形析證,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辯之,釋戰慄有內外之診,論煩躁有陰陽之別,譫語鄭聲,令虛實之灼知,四逆與厥,使淺深之類明,始於發熱,終於勞復,凡五十篇,目之曰明理論。

所謂真得長沙公之旨趣也。使習醫之流,讀其論而知其理,識其證而別其病,胸次瞭然而無惑,顧不博哉。余家醫業五十載,究旨窮經,自幼迄老,凡古今醫書,無不涉獵,觀此書義理燦然,不能默默,因序其略。

歲在壬戌八月望日錦幈山嚴器之序。

白話文:

我常常思考歷代名醫起死回生、治癒疾病的本領,並不是天生就懂,而是因為他們繼承前賢的醫學經典,才華橫溢,深入研究,探究奧秘,理解醫理的精髓,所以沒有什麼病治不好。尤其百病中最危急的是傷寒,病人可能好轉也可能死亡,都在六七天內決定,超過十天就難以預料。漢代的張仲景感嘆以往傷寒致死的慘狀,許多人因傷寒而夭折,無法救治,於是撰寫了《傷寒論》數卷,收錄三百九十七個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藥方,成為醫學的準則和治療疾病的根本。

然而從漢代至今,一千多年來,只有王叔和理解了《傷寒論》的精髓,後人大多不得其門而入,因此很少有人註釋或講解它。宋代以後,一些名醫也寫過相關著作,例如龐安常的《卒病論》、朱肱的《活人書》、韓祗和的《傷寒微旨》、王實的《傷寒論證治》,雖然都各有闡述,但都沒有完全闡明張仲景的深奧思想。

聊攝成公,家世世代代都是儒醫,天資聰穎,記憶力好,見聞廣博,他撰寫的《傷寒義》闡述了很多前人未曾論述過的觀點,著重於辨證論治,將相似卻不同的病症加以區分說明,釐清似是而非的觀點,解釋戰慄症的內外診斷,論述煩躁的陰陽之別,分辨譫語的虛實,闡明四逆與厥逆的輕重,從發熱到痊癒的過程,總共五十篇,命名為《傷寒明理論》。

這部書真正領會了張仲景的精髓。讓學習醫術的人,讀了這本書就能明白道理,認識病症,區別疾病,心中豁然開朗,沒有疑惑,這不是很了不起嗎?我家世代行醫五十年,我窮究醫理,從小到大,研讀古今醫書,無所不涉獵,讀到這本書,覺得其醫理精妙絕倫,實在忍不住寫下這篇序文以示讚賞。

壬戌年八月十五日,錦幈山嚴器撰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