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2)
卷上 (2)
1. 寒熱
傷寒寒熱。何以明之。寒熱者,謂往來寒熱也。經曰:邪正分爭,往來寒熱者,言邪氣之入也。而正氣不為之爭,則但熱而無寒也。乃有熱而寒者,謂其正氣與邪氣分爭,於是寒熱作矣。爭則氣鬱不發於外,而寒熱爭焉。爭甚則憤然而熱,故寒已而熱作焉。茲乃寒熱之理也。或謂寒熱者,
陰陽爭勝也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此陰陽之爭也。何則?蓋以寒為陰,而熱為陽;里為陰,而表為陽。邪之客於表者為寒,邪與陽相爭,則為寒矣。邪之入於裡者為熱,邪與陰相爭,則為熱矣;其邪在半表半裡;外與陽爭而為寒,內與陰爭而為熱矣。表裡之不拘,內外之不定,
或出或入,由是而寒熱且往且來也。是以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證。邪居表多則多寒,邪居里多則多熱。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則寒熱亦半矣。審其寒熱多少,見其邪氣淺深矣。小柴胡湯,專主往來寒熱,而又立成諸加減法,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,未有定處,往來不常,又寒熱如瘧,
與夫發熱惡寒,皆似而非也。然寒熱加瘧者,作止有時者也。及往來寒熱,則作止無時,或往或來,日有至於三五發者,甚者十數發。其與瘧狀有以異也。至於發熱惡寒者,為發熱時寒並不見,惡寒時熱不見也。不若此熱已而寒,寒已而熱者。雖然,應往來寒熱,屬半表半裡,
當和解之。又有病至十餘日,而結熱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亦可與大柴胡湯下之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寒熱
傷寒的寒熱症狀,怎麼解釋呢?所謂的「寒熱」,指的是寒熱交替出現。醫書上說:「邪正相爭,寒熱往來」,是指邪氣入侵人體。如果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,則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。但如果出現了寒熱交替的現象,說明正氣與邪氣正在互相抗衡,於是寒熱就產生了。邪正相爭,氣機鬱結,不能發散於體表,於是寒熱交替出現。爭鬥激烈時,就會憤怒而發熱,所以寒邪退去之後就發熱了。這就是寒熱發生的道理。
也有人認為寒熱是陰陽消長的結果。陽氣盛則發熱,陰氣盛則發冷。這是陰陽互相爭鬥的表現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寒屬陰,熱屬陽;內屬陰,外屬陽。邪氣客居於體表則表現為寒,邪氣與陽氣相爭,就表現為寒邪。邪氣入侵內裡則表現為熱,邪氣與陰氣相爭,就表現為熱邪;如果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則體表與陽氣相爭而表現為寒,內裡與陰氣相爭而表現為熱。表裡部位不固定,邪氣出入不定,因此寒熱交替往來。所以寒熱往來是半表半裡證候的表現。邪氣多在體表則寒邪重,邪氣多在裡則熱邪重。邪氣一半在表一半在裡,則寒熱也各佔一半。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,可以判斷邪氣的深淺。
小柴胡湯專門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,並且發展出許多加減變化,都是針對邪氣在半表半裡,位置不固定,寒熱往來無常,類似瘧疾,又兼有發熱惡寒,但又有所不同的情況。不過寒熱如瘧疾的,發作和停止是有時間規律的。而寒熱往來的,發作和停止沒有規律,寒熱交替,一天可能發作三五次,嚴重者甚至十幾次。這和瘧疾的症狀還是有所區別的。至於發熱惡寒的,是發熱時沒有發冷的感覺,發冷時沒有發熱的感覺。這與寒熱交替的情況不同。雖然如此,但寒熱往來都屬於半表半裡證候,應該使用和解之法治療。如果病情持續十多天,裡邊又有鬱熱,又出現寒熱往來的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,這點一定要知道。
2. 潮熱
傷寒潮熱。何以明之。若潮水之潮,其來不失其時也。一日一發,指時而發者,謂之潮熱。若日三五發者,即是發熱,非潮熱也。潮熱屬陽明,必於日晡時發者,乃為潮熱。陽明者,屬胃土,應時則王於四季,應日則王於未申。經曰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蓋邪氣入胃,
謂之入腑。腑之為言聚也。若府庫之府焉。邪氣入於胃,而不復傳。邪氣鬱而為實熱,隨王而潮。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,屬陽明也。惟其屬陽明,故潮熱為可下之證。經曰:潮熱者實也。又曰:潮熱者,此外欲解也,可攻其里焉。又曰: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即此觀之,
潮熱屬於胃者,昭然可見焉。雖然,潮熱為裡實可下之證,如或脈浮而緊,與其潮熱而利,或小便難,大便溏者,皆熱未全入腑,猶帶表邪,當和解其外,外解已而小便利,大便硬者,乃可攻之。或謂潮熱有屬太陽少陽者乎?少陽王於寅卯,太陽王於巳午。若熱於此時發者,
為邪未入胃,豈得謂之潮熱?必待日晡所發者,乃謂之潮熱,見其邪在胃也。遇疾值病,詳而驗之,始見得真也。
白話文:
潮熱
傷寒引起的潮熱,怎麼判斷呢?就像潮水漲潮一樣,它發作的時間很規律。一天發作一次,而且時間固定,這才叫做潮熱。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,那就是普通的發熱,不是潮熱。潮熱屬於陽明經,必須在下午未時(下午一時到三時)發作,才算是潮熱。陽明經屬胃,在四季中應時而旺盛,在一天中則在未時和申時(下午一時到五時)最盛。經書上說:「陽明經居於中焦(胃腸),萬物都歸於它,邪氣不會再傳播到其他經脈。」邪氣侵入胃部,叫做入腑。腑指的是聚集的地方,就像府庫一樣。邪氣進入胃部,不再向外傳播,邪氣鬱積而導致實熱,隨著胃經旺盛的時刻而潮起潮落。所以,下午未時發作的潮熱,屬於陽明經。正因為屬於陽明經,所以潮熱是可以攻下治療的。經書上說:「潮熱是實熱。」又說:「潮熱是裡實外欲解表,可以攻其裡。」又說:「如果發熱不像是潮熱,就不能用承氣湯。」從這些經文中可以看出,潮熱屬於胃經的證候,是很明顯的。
雖然潮熱是裡實可以攻下的證候,但如果脈象浮緊,而且潮熱伴隨著腹瀉,或者小便困難、大便稀溏,這些情況都說明熱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,還帶有表邪,應該先和解表邪。表邪解除了,小便通暢,大便乾燥了,才可以攻下。有人可能會說潮熱也有屬於太陽經或少陽經的情況嗎?少陽經旺盛在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和卯時(凌晨五點到七點),太陽經旺盛在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和午時(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)。如果發熱在這些時間發作,那是邪氣還沒有進入胃部,怎麼能叫做潮熱呢?必須等到下午未時發作的,才能叫做潮熱,這表示邪氣在胃經。遇到疾病,要仔細觀察驗證,才能真正明白。
3. 自汗
傷寒自汗。何以明之。自汗者。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。內經曰。陽氣衛外而為固也。衛為陽。言衛護皮膚。肥實腠理。禁固津液。不得妄泄。汗者干之而出。邪氣干於衛氣。氣不能衛固於外。則皮膚為之緩。腠理為之疏。由是而津液妄泄。濈濈然潤。漐漐然出。謂之自汗也。
如發熱自汗。出而不愈。此衛氣不和。風邪干於衛也。太陽中暍。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者。暑邪干於衛也。多汗出而濡。此其風濕甚者。濕邪干於衛者也。是知衛氣固護津液。不令妄泄。必為邪氣干之而出也。風寒暑濕之毒。為四時之氣。中人則為傷寒。風與暑濕為邪。皆令自汗。
惟寒邪傷人。獨不汗出。寒傷榮而不傷衛。衛無邪氣所幹。則皮腠得以密。津液得以固。是以汗不出也。及其寒漸入里。傳而為熱。則亦使自汗出也。蓋熱則榮衛通。腠理開而汗泄矣。然自汗之證。又有表裡之別焉。虛實之異焉。若汗出惡風。及微惡寒者。皆表未解也。必待發散而後愈。
至於漏不止而惡風。及發汗後惡寒者。又皆表之虛也。必待溫經而後愈。諸如此。皆邪氣在表也。若汗出不惡寒者。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。經曰。陽明發熱汗出。此為越熱。又曰陽明病。發熱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。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,設或汗出發潤。
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。著身出而不流。皆為不治之證也。必手足俱周。遍身悉潤。漐漐然一時間許。煩熱已而身涼和。乃為佳矣。此則陰陽氣和。水升火降。榮衛通流。邪氣出而解者也。內經曰。陽之汗。以天地之雨名之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自汗
傷寒導致的自汗,其原因為何?所謂自汗,是指非因發散藥物而自然出汗。內經說:「陽氣衛護在外,以保持肌體的堅固。」衛氣屬陽,負責保護皮膚,使皮膚豐厚、毛孔緻密,約束津液,不使其任意洩漏。汗液是由於邪氣侵犯而排出體外的。邪氣侵犯衛氣,衛氣便不能固守於外,導致皮膚鬆弛,毛孔疏鬆,因此津液便會不受控制地大量排出,汗液濕潤地滲出,這就是自汗。
例如,發熱伴隨自汗,汗出不止,這是衛氣失和,風邪侵犯衛氣所致。太陽中暑,汗出惡寒,身熱口渴,是暑邪侵犯衛氣所致。汗出很多且汗液濕潤,這是風濕邪氣較重,濕邪侵犯衛氣所致。由此可知,衛氣固護津液,防止其任意洩漏,只有邪氣侵犯才會導致汗液排出。風寒暑濕之邪,是四季之氣,侵犯人體則導致傷寒。風、暑、濕皆為邪氣,都能導致自汗。
唯獨寒邪傷人,卻不汗出。因為寒邪傷及營氣而不傷及衛氣,衛氣沒有受到邪氣的侵犯,所以皮膚毛孔得以緊閉,津液得以固守,因此不出汗。等到寒邪漸漸深入內裡,轉化為熱邪,才會導致自汗。這是因為熱邪會使營衛之氣通暢,毛孔開洩,汗液便排出。然而,自汗的症狀,又有表裡之分、虛實之別。如果汗出惡風,或微微惡寒,都是表證未解,必須依靠發散藥物才能痊癒。
至於汗出不止且惡風,以及發汗後惡寒,都是表虛之症,必須溫補經脈才能痊癒。這些都是邪氣在表證的表現。如果汗出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。經書上說:「陽明經發熱汗出,這是熱邪亢盛。」又說:「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應迅速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」這與邪氣在表而引起的汗出,可以緩慢治療不同。傷寒導致的自汗是一種常見症狀,如果汗出濕潤,
像油一樣或像珍珠一樣大顆,沾在身上而不流動,都是不治之症。必須手足皆溫熱,全身都濕潤,汗出很多,持續一段時間,煩熱消除後身體溫和,才是好的預後。這是陰陽氣機調和,水升火降,營衛通暢,邪氣排出而痊癒的表現。內經說:「陽氣之汗,以天地之雨為名。」這就是這個意思。
4. 盜汗
傷寒盜汗。何以明之?盜汗者,謂睡而汗出者也。自汗則不論睡與不睡,自然而出也。及盜汗者,不睡則不能汗出。方其睡也,湊湊然出焉。覺則止而不復出矣。雜病盜汗者,責其陽虛也。傷寒盜汗者,非若雜病之虛,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。何者?若邪氣一切在表,干於衛,則自然汗出也。此則邪氣侵行於里,外連於表邪,及睡則衛氣行於里,乘表中陽氣不致,津液得泄,故但睡而汗出,覺則氣散於表,而汗止矣。經曰:「微盜汗出,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」又陽明病,當作裡實,而脈浮者,云必盜汗,是猶有表邪故也。又三陽合病,目合自汗,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。
且自汗有為之虛者,有為之實者。其於盜汗之證,非若自汗有實者,悉當和表而已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盜汗
傷寒引起的盜汗,要怎麼判斷呢?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。自汗則不論睡覺與否,都會自然出汗。而盜汗則只有睡覺才會出汗,睡著時汗水會慢慢滲出來,醒來後汗就停止了。各種雜病引起的盜汗,是因為陽氣虛弱。但傷寒引起的盜汗,和雜病的虛弱不同,是由於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造成的。這是因為如果邪氣完全在體表,侵犯衛氣,就會自然出汗。而盜汗的情況是邪氣入侵內裡,又與表面的邪氣相連,睡覺時衛氣運行於內,表層陽氣不足,津液就得以洩出,所以只有睡覺時才會出汗;醒來後,氣散佈於體表,汗就停止了。經書上說:「微微出盜汗,反而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。」又例如陽明病,應該屬於裡實,但脈象浮的,就一定會盜汗,這也說明還有表邪存在。此外,三陽經同時生病,眼睛看起來閉合而自汗,這都說明盜汗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。
而且自汗有虛證和實證之分。但是盜汗的症狀,和自汗的實證不同,不能只單純考慮和解表,這點必須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