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3)
卷上 (3)
1. 寒熱
傷寒寒熱。何以明之。寒熱者,謂往來寒熱也。經曰:邪正分爭,往來寒熱者,言邪氣之入也。而正氣不為之爭,則但熱而無寒也。乃有熱而寒者,謂其正氣與邪氣分爭,於是寒熱作矣。爭則氣鬱不發於外,而寒熱爭焉。爭甚則憤然而熱,故寒已而熱作焉。茲乃寒熱之理也。或謂寒熱者,
陰陽爭勝也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此陰陽之爭也。何則?蓋以寒為陰,而熱為陽;里為陰,而表為陽。邪之客於表者為寒,邪與陽相爭,則為寒矣。邪之入於裡者為熱,邪與陰相爭,則為熱矣;其邪在半表半裡;外與陽爭而為寒,內與陰爭而為熱矣。表裡之不拘,內外之不定,
或出或入,由是而寒熱且往且來也。是以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證。邪居表多則多寒,邪居里多則多熱。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則寒熱亦半矣。審其寒熱多少,見其邪氣淺深矣。小柴胡湯,專主往來寒熱,而又立成諸加減法,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,未有定處,往來不常,又寒熱如瘧,
與夫發熱惡寒,皆似而非也。然寒熱加瘧者,作止有時者也。及往來寒熱,則作止無時,或往或來,日有至於三五發者,甚者十數發。其與瘧狀有以異也。至於發熱惡寒者,為發熱時寒並不見,惡寒時熱不見也。不若此熱已而寒,寒已而熱者。雖然,應往來寒熱,屬半表半裡,
當和解之。又有病至十餘日,而結熱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亦可與大柴胡湯下之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寒熱
傷寒病中的寒熱症狀如何理解?所謂寒熱,指的是交替出現的怕冷與發熱。經典醫書提到:「邪氣與正氣相互抗爭,便會產生寒熱交替。」這是因為邪氣侵入人體時,若正氣不與之對抗,則只會發熱而不怕冷;但當正氣與邪氣激烈交爭時,寒熱症狀便會出現。抗爭時,氣機鬱滯無法宣發於外,因而形成寒熱交替的現象。若抗爭劇烈,正氣奮起而化熱,於是怕冷停止後便轉為發熱,這就是寒熱交替的原理。
有人認為寒熱是陰陽之氣的勝負所致:陽氣勝則發熱,陰氣勝則怕冷。這是陰陽之間的抗爭。具體而言,寒屬陰,熱屬陽;體內屬陰,體表屬陽。邪氣侵襲體表時表現為寒,因邪氣與陽氣相爭而產生怕冷;邪氣深入體內則表現為熱,因邪氣與陰氣相爭而產生發熱。若邪氣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向外與陽氣相爭則怕冷,向內與陰氣相爭則發熱。由於邪氣位置不固定,或在表或在裡,或出或入,因此寒熱症狀便會反覆交替出現。
由此可知,寒熱交替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。邪氣偏重在表則怕冷較多,偏重在裡則發熱較多;若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寒熱症狀也會各佔一半。通過觀察寒熱的輕重,可判斷邪氣的深淺。小柴胡湯專門治療寒熱交替,並根據症狀變化設立加減方劑,正是因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游移不定,導致寒熱反覆發作,甚至類似瘧疾,但與單純的發熱怕冷有所不同。瘧疾的寒熱發作有固定時間,而傷寒的寒熱交替則無規律,可能一日發作數次,甚至十幾次,與瘧疾的表現截然不同。至於單純的發熱怕冷,是發熱時不怕冷、怕冷時不發熱,與寒熱交替的「熱退後寒、寒退後熱」不同。
總之,寒熱交替屬於半表半裡證,應以和解法治療。但若病程超過十餘日,熱邪已結於體內,卻仍出現寒熱交替,則可用大柴胡湯攻下治療,這一點也需留意。
2. 潮熱
傷寒潮熱。何以明之。若潮水之潮,其來不失其時也。一日一發,指時而發者,謂之潮熱。若日三五發者,即是發熱,非潮熱也。潮熱屬陽明,必於日晡時發者,乃為潮熱。陽明者,屬胃土,應時則王於四季,應日則王於未申。經曰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蓋邪氣入胃,
謂之入腑。腑之為言聚也。若府庫之府焉。邪氣入於胃,而不復傳。邪氣鬱而為實熱,隨王而潮。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,屬陽明也。惟其屬陽明,故潮熱為可下之證。經曰:潮熱者實也。又曰:潮熱者,此外欲解也,可攻其里焉。又曰: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即此觀之,
潮熱屬於胃者,昭然可見焉。雖然,潮熱為裡實可下之證,如或脈浮而緊,與其潮熱而利,或小便難,大便溏者,皆熱未全入腑,猶帶表邪,當和解其外,外解已而小便利,大便硬者,乃可攻之。或謂潮熱有屬太陽少陽者乎?少陽王於寅卯,太陽王於巳午。若熱於此時發者,
為邪未入胃,豈得謂之潮熱?必待日晡所發者,乃謂之潮熱,見其邪在胃也。遇疾值病,詳而驗之,始見得真也。
白話文:
潮熱
傷寒病中的潮熱該如何理解?潮熱就像潮水一樣,按時而來,不誤時辰。一天發作一次,固定時間發作的,稱為潮熱。如果一天發作三到五次,則只是發熱,不能稱為潮熱。潮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必定在下午三點到七點(日晡時)發作,才算是潮熱。
陽明經與胃相關,胃屬土,對應四季中的每個季節末,對應一天中的未時(下午1-3點)和申時(下午3-5點)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明居於中土,萬物皆歸於此,邪氣進入後不再傳變。」邪氣進入胃,稱為「入腑」。「腑」的意思就是聚集,像倉庫一樣。邪氣進入胃後不再傳變,鬱積化為實熱,隨著陽明經氣旺盛的時段發作,因此下午的潮熱屬於陽明經。
正因為潮熱屬於陽明經,所以它是可以用瀉下法治療的證候。《內經》說:「潮熱是實證。」又說:「出現潮熱,表示外邪將解,可以攻裡。」還說:「如果熱不潮,就不能用承氣湯。」由此可見,潮熱與胃的關係非常明確。
然而,雖然潮熱是裡實可下的證候,但如果脈象浮而緊,或雖有潮熱卻伴隨腹瀉、小便困難、大便稀溏等症狀,表示熱邪尚未完全入腑,仍帶有表邪,應先解表。待表邪解除後,小便通暢、大便變硬,才能攻下。
有人問:「潮熱是否可能屬於太陽經或少陽經?」少陽經旺盛於寅卯時(清晨3-7點),太陽經旺盛於巳午時(上午9-下午1點)。如果熱在這兩個時段發作,表示邪氣尚未入胃,怎能稱為潮熱?必須等到日晡時發作的熱,才算是潮熱,這表明邪氣已在胃中。
遇到疾病時,需詳細辨證,才能準確判斷。
3. 自汗
傷寒自汗。何以明之。自汗者。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。內經曰。陽氣衛外而為固也。衛為陽。言衛護皮膚。肥實腠理。禁固津液。不得妄泄。汗者干之而出。邪氣干於衛氣。氣不能衛固於外。則皮膚為之緩。腠理為之疏。由是而津液妄泄。濈濈然潤。漐漐然出。謂之自汗也。
如發熱自汗。出而不愈。此衛氣不和。風邪干於衛也。太陽中暍。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者。暑邪干於衛也。多汗出而濡。此其風濕甚者。濕邪干於衛者也。是知衛氣固護津液。不令妄泄。必為邪氣干之而出也。風寒暑濕之毒。為四時之氣。中人則為傷寒。風與暑濕為邪。皆令自汗。
惟寒邪傷人。獨不汗出。寒傷榮而不傷衛。衛無邪氣所幹。則皮腠得以密。津液得以固。是以汗不出也。及其寒漸入里。傳而為熱。則亦使自汗出也。蓋熱則榮衛通。腠理開而汗泄矣。然自汗之證。又有表裡之別焉。虛實之異焉。若汗出惡風。及微惡寒者。皆表未解也。必待發散而後愈。
至於漏不止而惡風。及發汗後惡寒者。又皆表之虛也。必待溫經而後愈。諸如此。皆邪氣在表也。若汗出不惡寒者。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。經曰。陽明發熱汗出。此為越熱。又曰陽明病。發熱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。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,設或汗出發潤。
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。著身出而不流。皆為不治之證也。必手足俱周。遍身悉潤。漐漐然一時間許。煩熱已而身涼和。乃為佳矣。此則陰陽氣和。水升火降。榮衛通流。邪氣出而解者也。內經曰。陽之汗。以天地之雨名之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自汗
傷寒的自汗現象如何理解?所謂自汗,是指不需要透過發汗治療,而自然出汗的情況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陽氣護衛體表,使其固密。」衛氣屬陽,負責保護皮膚,充實腠理,固守津液,使其不隨意外洩。汗液是因邪氣乾擾衛氣而排出,若邪氣侵犯衛氣,使其無法在外固護,皮膚就會鬆弛,腠理因而疏鬆,導致津液外洩,出現持續濕潤或微微出汗的現象,這就是自汗。
例如發熱伴隨自汗,且汗出後病情未見好轉,這是衛氣失調,風邪侵犯衛氣所致。太陽中暑時,汗出怕冷、身熱口渴,則是暑邪乾擾衛氣。若汗多而濕黏,則是風濕過盛,濕邪影響衛氣的表現。由此可知,衛氣本應固守津液,防止妄洩,但若受邪氣侵擾,便會導致出汗。風、寒、暑、濕之毒為四季常見邪氣,侵犯人體即為傷寒,其中風、暑、濕邪皆可能引發自汗。
唯獨寒邪傷人時不會出汗,因為寒邪主要損傷營氣而非衛氣,衛氣未受邪氣乾擾,皮膚腠理仍能緊密,津液得以固守,因此無汗。但若寒邪逐漸深入,化熱傳變,同樣會引發自汗,這是因為熱能使營衛通暢,腠理開洩而汗出。
自汗的證候還有表裡、虛實之分。若汗出怕風或輕微怕冷,皆屬表證未解,需發散邪氣才能痊癒。若汗漏不止且怕風,或發汗後仍惡寒,則屬表虛,需溫經固表才能改善。這些都是邪氣在表的表現。
若汗出但不惡寒,表示表證已解,但裡證未和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陽明病發熱汗出,是熱邪外越。」又說:「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應急下之。」這與邪氣在表時的汗出不同,不可拖延治療。
傷寒自汗本屬常見,但若汗出如油,或汗珠大如串珠,黏附皮膚而不流動,皆為不治之症。唯有手足周身微微出汗,持續一段時間後,煩熱消退、身體涼爽平和,才是佳兆,表示陰陽調和,水火相濟,營衛通暢,邪氣已散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之汗,猶如天地降雨。」正是此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