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4)

1. 項強

傷寒項強。何以明之。太陽脈起於目內眥。上額交巔。上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臂內挾脊。抵腰中。經曰。太陽之病。項背強痛而惡寒。以太陽感受風寒。則經脈不利。而項為之急。頸為之強爾。傷寒頸項強急者。太陽表證也。必發散而解之可也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

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。是皆發散之劑也。二者均是項背強而發散。又有輕重者。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。表虛者可解肌。無汗惡風者為表實。表實者可發汗。是以為治不同也。桂枝葛根湯方。是桂枝加麻黃葛根

又葛根湯方。亦是桂枝中加麻黃葛根。深詳究之。無汗惡風為表實。正可發汗。則於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為當矣。汗出惡風為表虛。表虛者可解肌。恐是桂枝湯中。但加葛根。而不加麻黃也幾音殊。幾引頸之貌。幾短羽鳥也。短羽之鳥。不能飛騰。動則先伸引其頭爾。項背強者。

動亦如之。非若几案之幾而偃屈也。太陽傷寒項背強。其或太陽中風。加之寒濕而成痙者。亦項強也。經曰。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時頭熱。面赤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金匱耍略曰。太陽病其證項背強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者。此為痙。桂枝加栝蔞湯主之。

雖項背強。然太陽病表證。悉當發散。又有結胸病者。項亦強如柔痓狀。下之則和。宜大陷胸湯丸主之。臨病之際。審其表裡。可汗可下。隨證投湯則萬全矣。

2. 頭眩

傷寒頭眩。何以明之眊非毛而見其毛。眩非玄而見其玄。眊為眼花。眩為眼黑。眩也運也冒也。三者形俱相近。有謂之眩運者有謂之眩冒者運為運轉之運。世謂之頭旋者是矣。冒為蒙冒之冒世謂之昏迷者是矣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。以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所傳。漸行於里。

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。二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運眩冒者。以少陽與太陽並病。故眩者責其虛也。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。皆發汗吐下後所致。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有曰上虛則眩。下虛則厥眩雖為虛。而風家亦有眩者。蓋風主運動故爾。傷寒陽明病。但頭眩不惡寒。故能食而咳。

其人必咽痛。為陽明中風。是風亦主頭眩也。諸如此者。皆非逆也。及其諸逆。發汗劇者言。亂目眩者死。命將難全。嗚呼。病勢已成。可得半愈。及病勢已深。雖神醫其能已之耶。

3. 胸脅滿

傷寒胸脅滿。何以明之。胸脅滿者。謂胸膈間氣塞滿悶也。非心下滿者也。脅滿者。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。非腹滿者也。邪氣自表傳裡。必先自胸膈。已次經心脅而入胃。邪氣入胃。為入府也。是以胸滿多帶表症。脅滿者。當半表半裡症也。經曰。下後脈促胸滿者。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
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喘而胸滿者不可下。宜麻黃湯。是胸滿屬表。而鬚髮汗者也。蓋胸中至表猶近也。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。但和解而已經曰。設胸滿脅痛者。與小柴胡湯。又曰。胸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本太陽病不解。傳入少陽者。脅下硬滿。乾嘔不能食。往來寒熱。

脈沉緊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裡明矣。大抵胸脅滿。以邪氣初入里。未停留為實。氣鬱積而不行。致生滿也。和解斯可矣。若邪氣留於胸中。聚而為實者。非湧吐則不可已。故華佗曰。四日在胸。吐之則愈。是邪氣已收斂而不散漫者。則可吐之。內經曰。其高者因而越之。

病在胸膈之上為高。越之為吐也。經曰。病在胸中當吐之。發汗若下之而煩熱。胸中窒者。則以梔子豉湯吐之。若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中有寒也。則以瓜蒂散吐之。二者均是吐劑。梔子豉湯吐胸中虛煩客熱也。瓜蒂散吐胸中痰實宿寒也。若能審明藥劑之輕重。

辨別邪氣之淺深。對症投湯。不為效者。未之有也。

4. 心下滿

傷寒心下滿。何以明之。心下滿者。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矣。不經下後而滿者。則有吐下之殊。若下後心下滿者。又有結胸痞氣之別。經曰。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又曰。脈浮而大。心下反硬有熱。屬臟者攻之。

不令發汗。屬腑者不令攻之。茲二者。為不經汗下而心下滿者。或吐之。或下之。看其邪氣之高下。高者則因而越之。下者則因而竭之。要在泄其邪也。至於陽明病。雖心下硬滿。又未可攻。經曰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利遂不止者死。利止者愈。是邪氣自表傳裡。

至於心下留結為實者。則不可下。乃吐之可也。若未全為實者。則不可下。故有此戒也。又邪氣在表。未應下而強下之。邪氣乘虛結於心下。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。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。經曰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證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己下之不為逆。

必蒸蒸而振。卻復發熱。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虛痞。蓋實邪留結。則為硬為痛。虛邪留滯。則但滿而不硬痛也。結胸熱實。脈沉而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明其邪實可知矣。脈浮而緊。而反下之。邪反入里則作痞。

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明其邪虛可知矣。病發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因作痞。表邪未罷。醫反下之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隔。陽氣內陷。心中因硬。則為結胸。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。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心下痞硬而滿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

而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空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須諸瀉心湯散可也。二者俱是心下滿硬。一為虛。一為實。凡投湯者大須詳審。結胸雖為實邪。眾皆共知。當用陷胸湯丸下之。或脈浮大者。則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即是猶帶表邪。未全結實。下之重虛其里。

邪深結則死。設或結胸形證悉具。而加之煩躁者。又為不治之疾。藥之所以能勝邪者。必待胃氣施布。藥力始能溫。汗吐下之。以逐其邪氣。邪氣勝。胃氣絕者。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。雖神丹其何能為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