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腹滿

傷寒腹滿。何以明之。腹滿者。俗謂之肚脹是也。華佗曰。傷寒一日在皮。二日在膚三日在肌。四日在胸。五日在腹。六日入胃。入胃謂入腑也。是在腹也。猶未全入里者。雖腹滿為里證。故亦有淺深之別。經曰。表已解而內不消。非大滿猶生寒熱。則病不除。是其未全入腑。

白話文:

傷寒導致腹脹。如何辨別?腹脹就是俗話說的肚子脹。華佗說,傷寒第一天停留在表皮,第二天停留在皮下,第三天停留在肌肉,第四天停留在胸部,第五天停留在腹部,第六天進入胃部。進入胃部就是進入臟腑,這時已經在腹中。但還沒有完全進入內裡,所以雖然腹脹是裡證,但也有深淺之分。醫經說,表症已經解除,但裡症沒有消散,如果腹脹不是非常嚴重,仍然會有發燒發冷的症狀,說明疾病還沒有完全消除,這是因為病邪還沒有完全進入到臟腑中。

若大滿大實。堅有燥屎。自可除下之。雖四五日不能為禍。謂之邪氣已入腑也。傷寒邪入腹。是里證已深。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。如經曰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。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急下之。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脹嚴重而堅硬,且伴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自行排便去除。即使三四天不能解決,也不用擔心,因為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臟。傷寒邪氣入腹,說明內證已深,因此腹脹時多可以瀉下。正如經典所說,如果熱症不退,不能使用承氣湯。但如果腹脹嚴重不通,可以用小承氣湯。發汗治療不效,腹脹疼痛時,應立即瀉下。如果原本是太陽病,但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治療,導致腹脹時常疼痛,那屬於太陰證。

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少陰病腹脹。不大便者。急下之。諸如此者。皆為里證是也。雖曰腹中滿痛者。此為實也。當下去之。然腹滿不減者。則為實也。若腹滿時減者。又為虛也。則不可下。經曰。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下之。金匱要略曰。腹滿時減復如故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中疼痛劇烈,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
如果腹脹嚴重,難以排便,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
如果是少陰病引起的腹脹,不通便,應緊急瀉下。

像這些情況,都屬於裏證。

雖然說腹中脹痛,但這說明是實證,應該瀉下去。

但是,如果腹脹後沒有減輕,那就是實證。

如果腹脹時有所減輕,那就是虛證,不可瀉下。

醫經說:「腹脹不減,減不足以言,應當瀉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也說:「腹脹時有所減輕,但又恢復原狀。」

此虛寒從下上也。當以溫藥和之。蓋虛氣留滯。亦為之脹。但比之實者。不至堅痛也。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。陽熱為邪者。則腹滿而咽乾。陰寒為邪者。則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太陰者脾土也。治中央。故專主腹滿之候。又發汗吐下之後。因而成腹滿者。

白話文:

這種虛寒之症是由下往上發展的。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調和。因為虛弱的氣血停滯了,也會導致腹脹。不過與實證的腹脹不同,虛證的腹脹不會出現堅硬疼痛的症狀。總的來說,腹脹屬於太陰證。如果陽熱為邪氣導致腹脹,那麼患者還會出現咽乾的症狀。如果陰寒為邪氣導致腹脹,那麼患者還會出現嘔吐和不能進食的情況,而且會自利不止。有時還會腹痛。太陰指的是脾臟,它主管身體的中部,所以專門負責處理腹脹的症狀。另外,在發汗、嘔吐、腹瀉之後,也可能會出現腹脹的現象。

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。而所主又各不同。經曰。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傷寒吐後腹脹滿者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傷寒下後。心煩腹脹滿。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三者有當溫者。有當下者。有當吐者。何邪氣不一也。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。邪氣在表。

白話文:

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邪氣趁虛而入導致的。但不同的情況又有所不同。醫書上說:

  • 出汗後腹部脹滿者,可以用厚朴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人參湯治療。
  • 感冒嘔吐後腹部脹滿者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  • 感冒腹瀉後,心煩腹部脹滿,臥躺坐起都不安者,可以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

這三種情況中,有些適合溫補,有些適合瀉下,有些適合嘔吐。因為邪氣的性質不一。比如出汗後腹滿,就需要溫補,因為邪氣在身體表面。

因發散則邪去。胃為津液之主。發汗亡陽。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。諸氣壅滯。而為脹滿。是當溫散可也。吐後腹滿可下之。邪氣在胸者。則可吐之。吐之邪去則安。若吐後邪氣不去。加之腹脹滿者。是胸中之邪。下傳入胃。壅而為實。故生脹滿。當須下之可也。下後腹滿可吐者。

白話文:

因為發散可以驅邪。胃是津液的統領。如果發汗過度,會損耗陽氣,導致胃氣虛弱,無法運送津液。各氣阻滯,就會導致脹滿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溫和發散。

如果吐後腹脹,可以瀉下。邪氣在胸部的,可以發汗。發汗後邪氣排出,會感到輕鬆。如果發汗後邪氣沒有排出,反而腹脹加重,說明胸中的邪氣已經傳入胃中,阻滯而形成實證,所以會產生脹滿。這種情況下,必須瀉下。

如果瀉下後腹脹,可以發汗。

邪氣在表。未傳入腑。而妄下之。邪自表乘虛而入。鬱於胸中。而為虛煩。氣上下不得通利者。腹為之滿。故當吐之可也。凡為醫者。要識邪氣所起所在。審其所起。知邪氣之由來。觀其所在。知邪氣之虛實。發汗吐下之不瘥。溫補針艾之適當。則十全之功。自可得也。

白話文:

邪氣只在體表,還沒有深入內臟,卻胡亂使用瀉下藥。這樣會使得表面的邪氣趁虛而入,積聚在胸中,導致胸悶煩躁。氣機上逆下陷不通暢,就會肚子脹滿。所以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做醫生的,一定要區分邪氣所在的位置。查清邪氣的來源,就能知道邪氣的虛實。瞭解邪氣所在,就能知道邪氣的虛實。治病用發汗、催吐等方法不奏效,用溫補、針灸等方法恰當,那麼就能取得完全的治療效果。

2. 少腹滿

傷寒少腹滿者。何以明之。少腹滿者。臍下滿是也。少腹者。下焦所治。難經曰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其治在臍下。邪氣自上而下。至於下焦。結而不利。故少腹滿也。胸中滿。心下滿。皆氣爾。即無物也。及腹滿者。又有燥屎為之者。至於少腹滿者。非止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腹脹症狀,如何辨別?腹脹是指臍以下脹滿。腹脹部位屬於下焦。難經說,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主要負責分別清濁。治療下焦疾病的部位在臍下。邪氣從上而下,到達下焦,停滯不走,所以造成腹脹。胸悶和腹脹,都是氣體造成的,沒有實質性的物質。而腹脹,還有可能是乾燥的糞便造成的。至於臍下腹脹,不僅是氣體造成的。

必有物聚於此。而為之滿爾。所以然者。身半以上。同天之陽。清陽歸之。身半以下。同地之陰。濁陰歸之。清者在上。而濁者在下。內經謂清陽出上竅。濁陰出下竅。當出不出。積而為滿。是在上而滿者氣也。在下而滿者物也。所謂物者。溺與血爾。邪氣聚於下焦。則津液不得通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部位裡一定有東西堆積在裡面,才會讓你感到滿脹。這是因為:身體的上半身與天的陽氣相同,清陽之氣就會歸於上半身;身體的下半身與地的陰氣相同,濁陰之氣就會歸於下半身。清陽之氣在上,濁陰之氣在下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清陽之氣從上面的孔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面的孔竅排出。如果這些氣不能正常排出,就會堆積起來,導致脹滿。如果脹滿在上,那是氣的問題;如果脹滿在下,那就是物質的問題。這裡所說的物質,就是小便和血液。當邪氣聚集在下焦時,津液就不能正常流通。

血氣不得行。或溺或血。留滯於下。是生脹滿。而硬痛也。若從心下至少腹。皆硬滿而痛者。是邪實也。須大陷胸湯下之。若但少腹硬滿而痛。小便利者。則是蓄血之症。小便不利者。則是溺澀之症。經曰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又曰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

白話文:

氣血運行不良,導致小便或女性經血異常。這些異常物質滯留在下腹部,形成脹滿、疼痛的症狀。如果疼痛從心窩延伸到下腹部,並且伴有脹滿,這是邪氣過盛所導致的。需要使用大陷胸湯進行瀉下。如果只有下腹部脹滿疼痛,且伴有排尿順暢的現象,則可能是血瘀造成的。如果小便不利,則可能是小便不通暢導致的。

根據經典記載,下腹部脹滿應當伴隨小便不利。如果出現下腹部脹滿但小便順暢的情況,則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此外,記載中還提到,下腹部堅硬,小便不通暢,這種情況可能是由瘀血引起的。

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症諦也。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。為太陽隨經。瘀血在裡。太陽自入腑者也。經曰。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未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桃仁承氣湯主之。是少腹硬滿。

為物聚於下可知矣。滲之利之。參酌隨宜。可為上工。

白話文:

血虛而小便通暢。病人像發狂一樣。血癥很嚴重。小便通暢但小腹脹滿的。是因為太陽經絡循行經過,瘀血在體內。太陽經絡直接進入腹中。經典記載:太陽經病症沒有緩解,熱氣鬱結膀胱。病人如發狂,血從下部排出,排出的越多病就好得越快。如果外證沒有緩解,還不能攻裡,應該先解表。外證解除了,只有小腹緊緊脹滿的,纔可攻裡。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這是小腹硬脹滿的情況。

3. 煩熱

傷寒煩熱。何以明之。煩者熱也。與發熱若同而異也。發熱者。怫怫然發於肌表。有時而已者是也。煩者為煩而熱。無時而歇者是也。二者均是表熱。而煩熱為熱所煩。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。故謂之煩熱。經曰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曰。發汗已解。半日許復煩。脈浮數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會感到煩熱,如何得知呢?煩就是熱,不過與發熱有點類似又有些不同。發熱是指在肌表感到陣陣熱度,有時會消失。而煩熱則是感覺煩躁又發熱,不會停止。這兩者都是表熱的症狀,但煩熱是因為熱而感到煩躁,不像發熱那樣時有時無。所以稱為煩熱。醫經上說,病人感到煩熱,出汗後就會緩解。又說,發汗後已經緩解,過半天又開始煩熱,脈象浮而數的。

再與桂枝。又曰。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即此觀之。煩為表熱明矣。故又有煩疼。即是熱疼。又有煩渴。即是熱渴也。以煩為熱。又何疑焉。至於胸中煩。心中煩。內虛煩。須皆以煩為熱。設傷寒至六七日。手足三部脈皆至。大煩而口噤不能言。

白話文:

再配合桂枝服用。又說,喝了桂枝湯之後,還是感到煩躁不解的,要先刺風池、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就會痊癒。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,煩躁是屬於表熱的症狀。所以,還有煩疼,也就是熱疼;還有煩渴,也就是熱渴。既然把煩躁當作熱症,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至於胸中煩躁、心中煩躁、內虛煩躁,都應該把煩躁當作熱症來處理。假設傷寒病到了六七天,手足三部的脈搏都已經摸得到,患者非常煩躁,而且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……

其人躁擾者。與脈和大煩。目重瞼內際黃者。又皆為欲解。所以言大煩者。以肌表大熱。則是邪熱欲去。泄達於外也。故為欲解。內經曰。謹熟陰陽。以意調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情緒急躁,脈象洪大而煩躁,眼睛上眼皮靠近眼眶內側發黃,這些都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為何說煩躁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呢?因為這是身體表層過熱的表現,說明邪熱即將排出體外,通過外泄的方式消除。因此,這稱為快要痊癒。內經說:「要仔細瞭解陰陽變化,用意念來調節。」

4. 虛煩

傷寒虛煩。何以明之。虛煩者。心中鬱郁而煩也。有胸中煩。有心中煩。有虛煩。諸如此者。皆熱也。若止云煩者。表熱也。及其邪熱傳裡。故有胸中煩。心中煩。虛煩之別。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。審其虛實而治。為不同也。如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。則是傳經之熱。不作膈實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出現虛煩,如何判斷?虛煩就是心中鬱悶而煩躁不安。虛煩有胸中煩、心中煩、虛煩等區別。這些情況都是由於熱證引起的。如果只是說「煩」,那麼就是表證熱。當邪熱傳入裡層時,就會出現胸中煩、心中煩、虛煩等區別。這三者的區別在於觀察熱邪的來源。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如果沒有經過發汗、吐下的治療而出現虛煩,那麼就是傳經之熱。如果不出現膈氣實證的,

但多和解而已。故經曰。心煩喜嘔。或胸中煩而不嘔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少陰病二三日。心中煩不得臥者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少陰病。胸滿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。是皆利解而徹熱者也。若因吐下發汗後而煩者。則是內陷之煩。但多湧吐而已。發汗吐下後。虛劇不得眠。若劇者必反覆顛倒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都是在疏解鬱熱的方劑。所以《醫經》中說:心煩想吐,或胸中煩悶但不吐的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少陰病,二三日時,心中煩悶得睡不著的,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少陰病,胸中滿悶,心中煩悶的,用豬膚湯治療。這些方劑都是用來疏解鬱熱的。如果因為嘔吐、瀉下、發汗後而煩悶的,這是內陷鬱熱。只會加重嘔吐。發汗、瀉下後,虛症劇烈得不能入睡。如果症狀劇烈,必定會反覆發作。

心中懊憹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若少氣者。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。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心煩腹滿。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丸藥大下後。身熱不去。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是皆取其吐而湧其熱者也。虛煩之狀。心中溫溫然欲吐。憒憒然無奈。欲嘔不嘔。擾擾亂亂。

白話文:

  1. 心中煩躁鬱悶的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  2. 如果氣不足的,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。
  3. 如果嘔吐的,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。
  4. 心煩、腹部脹滿、臥起不能安寧的,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
  5. 服用大下劑後,身體發熱不退、微微煩躁的,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
  6. 以上這些方劑都是取其吐出熱氣的作用。

虛煩的症狀:心中微微溫熱,想吐又吐不出來,鬱悶難耐,心神不安。

是名煩也。非吐則不能已。經曰。下利後更煩。按之心下濡者。為虛煩也。宜梔子豉湯。脈乍結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瓜蒂散。二者症均是煩也。藥均是吐也。而又輕重之不同。吐下發汗後。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。則謂之虛煩。與梔子豉湯。則是吐劑之輕者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所謂的煩悶。如果不吐出來就無法緩解。經書上說:下利後如果還是煩悶,檢查心下濕濡,那是虛煩。應使用梔子豉湯。脈搏時而緊結,心中滿悶煩躁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的人,病根在胸中。用瓜蒂散。這兩種病症都是煩悶,治療方法都是催吐,但輕重程度不同。嘔吐、瀉下、發汗後,邪氣趁虛而入,導致煩悶,稱為虛煩。用梔子豉湯治療,這是一種較輕的催吐劑。

不因吐下發汗後。邪氣結於胸中。則為膈實。與瓜蒂散。則是吐劑之重者。又陽明病。不吐不下心煩者。則是煩之實者也。與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則是煩之虛者也。與小建中湯補之。煩為熱也。悸而復煩為虛者。以悸為虛。悸甚而煩。故為虛也。少陽之邪入腑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因為嘔吐、瀉下或發汗而導致,而邪氣滯留在胸中,就會形成胸膈壅塞。此時適用瓜蒂散,這是一種較重的瀉吐藥。另外,對於陽明病證,不嘔吐、瀉下而煩躁不安的,是因為邪氣充實所致。此時宜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傷寒兩三天,心中悸動煩悶的,是因為邪氣虛弱所致。此時宜用小建中湯補益。煩躁是因為有熱,悸動又煩躁則是虛症。以悸動為虛症,悸動劇烈而煩躁,說明是虛症。少陽經邪氣進入腑中的。

煩而悸。則為熱也。大抵先煩而悸者。是為熱也。先悸而煩者。是為虛也。內經曰。治病必先求其本。誠哉是言也。

白話文:

心煩並伴心跳加快,這說明是熱證。一般先心煩,然後心跳加快的是熱證;先心跳加快,然後心煩的是虛證。內經說:「治療疾病一定要先找出病根。」這話說得太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