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頭汗

傷寒頭汗,何以明之?頭者,諸陽之會也。邪搏諸陽,津液上湊,則汗見於頭也。邪熱內蓄,蒸發腠理,遍身汗出者,謂之熱越。若身無汗,則熱不得越,熱蒸於陽,故但頭汗出也。何者?以三陰之經,皆上至頸胸中而還,不循於頭,獨諸陽脈上循於頭爾。經曰:但頭汗出,身無汗,

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。又熱入血室,與其虛煩,或陽明被火,及水結胸,皆但頭汗出也。俱是熱鬱於內,而不得越者也。此數者,或吐或下,皆欲除其熱也。或謂頭汗之證,悉屬陽明,而為裡熱也,而有不屬陽明,

屬表者乎?且邪但在表者,則無頭汗之證。必也寒濕相搏,與邪氣半在表半在裡者,乃有頭汗也。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心煩,及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

皆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令頭汗出也。濕家但頭汗出,欲得被覆向火者,寒濕相搏,令頭汗出也。茲數者,皆邪氣所幹,令頭額自然汗出,又不謂之逆。其小便不利,則惡見頭汗出也。濕家下後,亦惡見頭汗出也。茲二者,乃為頭汗之逆者也。何則?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,若頭汗出,陽脫也。

經云:關格不通,不得尿,頭無汗者生,有汗者死。濕家下後,若額上汗出,而微喘者,亦陽脫也。經云: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小便不利者死,下利不止者亦死。脈經曰:陽氣上出,汗見於頭者,蓋陽脫也。則知可治而治,知其不可治而不治,皆得十全之上者,在於明辨而審也。

白話文:

頭汗

傷寒出現頭汗的現象,該如何理解?頭部是人體陽氣匯聚之處。當邪氣侵襲陽經,津液向上聚集,就會在頭部出汗。若邪熱積聚體內,蒸發腠理,導致全身出汗,稱為「熱越」。但如果身體無汗,熱邪無法外散,熱氣蒸騰於陽經,便只有頭部出汗。為什麼呢?因為三陰經的循行僅至頸胸便返回,不經過頭部,唯有陽經上行至頭部。

醫書記載:若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無汗,汗液僅到頸部為止,同時小便不利、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瘀熱鬱積體內,熱邪無法外散而向上蒸騰,身體可能出現發黃症狀。此外,熱邪侵入血室、虛煩證、陽明經受火邪,或水飲結於胸中等情況,也可能僅見頭汗。這些都是熱邪鬱滯體內而無法外散的表現,需透過吐法或下法來清除熱邪。

有人認為頭汗證皆屬陽明裡熱,但其實也有不屬陽明而屬表證的情況。單純表證通常不會頭汗,唯有寒濕相搏,或邪氣半在表半在裡時,才會出現頭汗。例如:

  • 傷寒五六日,發汗後又誤用下法,導致胸脅脹滿微結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不嘔、頭汗出、寒熱往來、心煩。
  • 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、輕微怕冷、手足冰冷、心下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硬、脈細。

這些都是邪氣半表半裡的表現。濕病患者頭汗出,想蓋被烤火,則是寒濕相搏所致。以上情況皆因邪氣乾擾,頭額自然出汗,不屬危證。

但若小便不利而頭汗出,或濕病誤下後頭汗出,則屬逆證(危象)。為什麼?因為小便不利可能形成關格(氣機閉塞),此時頭汗是陽氣外脫的徵兆。醫書指出:關格不通、無法排尿者,若頭無汗可生,有汗則死。濕病誤下後,若額頭汗出且微喘,也是陽脫之兆,醫書稱此類患者多預後不良。

脈經提到:陽氣上脫時,頭部見汗。因此,醫者需明辨病情,該治則治,不該治則不強求,方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
2. 手足汗

傷寒手足汗出。何以明之?四肢者,諸陽之本,而胃主四肢。手足汗出者,陽明之證也。陽經邪熱,傳並陽明,則手足為之汗出。陽明為津液之主,病則自汗出。其有自汗出者,有但頭汗出者,有手足汗出者,悉屬陽明也。何以使之然也?若一身自汗出者,謂之熱越,是熱外達者也。

但頭汗出者,是熱不得越,而熱氣上達者也。及手足汗出者,為熱聚於胃,是津液之旁達也。經曰:「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必硬也。」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。由此觀之,手足汗出,為熱聚於胃可知矣。或謂熱聚於胃,而手足為之汗出,其寒聚於胃,而有手足汗出者乎?

經曰:「陽明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。」即是中寒者也。且熱聚於胃,為可下之證,其寒聚於胃,為不可下。又何以明之?要明於此二者,必曰大便初硬後溏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是以不可下者也。若大便難譫語者,為陽明證具,則是可下之證。

臨病之際,宜須兩審。

白話文:

手足汗

傷寒病中出現手腳出汗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而胃主導四肢的運作。手腳出汗屬於陽明經的病症。當陽經的邪熱傳入陽明經,就會導致手腳出汗。陽明經主導津液的運行,一旦生病,便會出現自汗的現象。自汗的表現形式多樣,有的全身出汗,有的僅頭部出汗,有的則是手腳出汗,這些都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如果全身出汗,稱為「熱越」,表示熱邪向外發散;若只有頭部出汗,則是熱邪無法外散,轉而向上蒸發;至於手腳出汗,則是熱邪聚集在胃中,津液從旁滲出所致。經典中提到:「手腳持續出汗的人,大便必然乾硬。」若手腳微微出汗,伴隨大便困難和胡言亂語,使用瀉下法治療即可痊癒。由此可見,手腳出汗顯然是熱邪聚於胃的表現。

有人問:熱邪聚於胃會導致手腳出汗,那麼寒邪聚於胃,是否也會引起手腳出汗呢?

經典記載:「陽明經受寒邪侵襲時,患者會食慾不振、小便不利,並出現手腳持續出汗的現象,這是即將形成痼瘕(寒性積聚)的徵兆。」這便是寒邪所致的症狀。然而,熱邪聚於胃可用瀉下法治療,而寒邪聚於胃則不可用瀉下法。如何區分兩者?關鍵在於觀察大便的狀態——若大便先硬後溏,表示胃中寒涼,水穀無法正常消化,因此不可使用瀉下法。反之,若大便困難並伴隨胡言亂語,則是典型的陽明經實熱證,適合瀉下治療。

在臨床診斷時,必須仔細辨別這兩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