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無汗

傷寒無汗,何以明之?腠理者,津液湊泄之所為腠,文理縫會之中為理。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,外湊皮腠者,則為自汗出;若寒邪中經,腠理致密,津液內滲,則無汗。無汗之由,又有數種,如傷寒在表,及邪行於里,或水飲內蓄,與亡陽久虛,皆令無汗。其傷寒無汗,則腠理致密也。

風中於衛,則腠理開而自汗;寒中於榮,則無汗,謂腠理閉也。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,及脈浮緊無汗,發熱,及不汗出而煩躁;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,苦頭痛,鼻乾不得汗,脈浮無汗,而喘,與其剛痙無汗,是數者,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。

其邪氣行於里無汗者,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,邪氣內傳,不外熏發者則無汗。經所謂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,及傷寒發熱無汗,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與夫三陰為病,不得有汗,是數者皆邪行於里而無汗者也。其水飲內蓄而無汗者,

為水飲散而為津液,津液布滲而為汗,既水飲內蓄而不行,則津液不足而無汗。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,是津液內滲而無汗者也。其陽虛無汗者,諸陽為津液之主,陽虛則津液虛少,故無汗。

經所謂脈浮而遲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;陽明病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,此以久虛故也,皆陽虛而無汗者也。如是者,理之常也,又焉得為異哉?一或當汗而不汗,服湯一劑,病證仍在,至於服三劑而不汗者,死病也。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,黃帝謂陽脈之極也,

死。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,詎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。

白話文:

無汗

傷寒為何會無汗?腠理是津液流通與排泄的通道,其中紋理縫隙稱為「理」。當津液受風、暑、濕氣影響而外洩於皮膚腠理時,便會自發出汗;若寒邪侵入經絡,導致腠理緊閉,津液向內滲透,則無汗。無汗的原因有多種,例如傷寒在表、邪氣入裡、體內積水,或陽氣虛弱長期虧損,皆可能造成無汗。傷寒無汗,是因腠理閉塞所致。

風邪侵襲衛氣時,腠理開洩而自汗;寒邪侵入營血時,則無汗,此為腠理閉塞之故。經典提到,太陽病惡風無汗且氣喘,或脈象浮緊無汗、發熱,以及不出汗而煩躁;陽明病反而無汗但小便通暢,二三日後嘔吐咳嗽、手腳冰冷、頭痛劇烈、鼻腔乾燥無法出汗,脈浮無汗且氣喘,還有剛痙無汗等,這些都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的表現。

邪氣入裡而無汗,是因邪氣在表時能蒸發腠理而發汗,若邪氣內傳未向外蒸發,則無汗。經典所述陽明病無汗、小便不暢、心中煩悶者,身體可能發黃;或傷寒發熱無汗、口渴想喝水但無表證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;以及三陰病不該有汗等,皆屬邪氣在裡而無汗的情況。

體內積水而無汗,是因水飲本應化為津液,津液布散才能出汗,若水飲停滯不行,津液不足便無汗。經典提到,服用桂枝湯或瀉下後,仍頭頸僵痛、微微發熱無汗、心窩脹滿微痛、小便不利者,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,此為津液內滲而無汗的現象。

陽虛無汗,是因陽氣主導津液生成,陽虛則津液不足,故無汗。經典所述脈浮而遲緩,遲脈代表陽氣不足無法發汗,身體可能發癢;陽明病反而無汗,皮膚如蟲爬般不適,此因長期虛弱所致,皆屬陽虛無汗之例。

以上皆為常理,不足為奇。但若應汗卻無汗,服藥一劑後症狀未消,甚至三劑仍不汗者,屬危症。另熱病脈象躁盛卻無汗,黃帝稱此為陽脈極衰,亦屬死症。這兩種情況的無汗是真正的病危徵兆,不可與其他無汗相提並論。

2. 頭痛

傷寒頭痛。何以明之。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,上攻於頭所致也。難經曰。三陽經受風寒,伏留而不去,則名厥頭痛。言三陽之經上於頭爾。然傷寒頭痛者,太陽專主也。何者。以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上入絡腦。經所謂太陽受病者,頭項痛,腰脊強。又曰七日病衰,

頭痛少愈。雖然,陽明少陽亦有頭痛,不若太陽之專主也。蓋太陽為病屬表,而頭痛專為主表證。雖有風寒之不同,必待發散而後已。太陽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傷寒也。麻黃湯主之。太陽病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中風也。桂枝湯主之。雖有傷寒六七日不大便,

頭痛有熱者,而與調胃承氣湯下之者,又云,若小便清者,知熱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當與桂枝湯,以頭痛未去,雖不大便六七日,其小便清者,猶為在表。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。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。而陰病亦有頭痛乎。太陰少陰二經之脈,皆上至頸胸中而還,不上循頭,則多頭痛之證。

惟厥陰之脈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眥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,病亦有頭痛。經曰。乾嘔吐涎沫者,吳茱萸湯主之者是矣。夫頭者精明之府也,神明居之。小小邪氣作為頭痛者,必曰發散而可也。其或痛甚,入連於腦,而手足寒者,又為真病,豈能發散而已哉。嗚呼。

頭痛為外疾,猶有不可治者,又矧臟腑之疾乎。

白話文:

頭痛

傷寒引起的頭痛如何辨別?頭痛是指邪氣停留在經絡,向上侵犯頭部所導致的症狀。《難經》提到:若三陽經遭受風寒侵襲,邪氣滯留不去,就會形成「厥頭痛」,這是因為三陽經的循行路徑都上行至頭部。然而,傷寒頭痛主要與太陽經相關。為什麼呢?因為太陽經起始於眼睛內側,向上經過額頭,交會於頭頂,再進入腦部。經典記載,太陽經受邪時,會出現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強直等症狀,又說發病七天後,病情減輕,頭痛也會稍微緩解。

雖然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變也可能引發頭痛,但不像太陽經那樣是主要原因。太陽經的病變屬於表證,而頭痛正是表證的主要表現。無論是風邪或寒邪引起,都必須透過發散治療才能痊癒。例如:

  • 太陽病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痛、怕風、無汗且氣喘,屬於傷寒,用「麻黃湯」治療。
  • 太陽病頭痛、發熱、出汗、怕風,屬於中風,用「桂枝湯」治療。

即使有傷寒六七天未排便,頭痛且發熱的情況,有時可用「調胃承氣湯」瀉下,但若小便清澈,表示熱邪不在體內,仍在體表,此時仍應使用「桂枝湯」。因為頭痛未消除,即使六七天未排便,只要小便清澈,病邪仍在表證。由此可知,頭痛多屬表證,且主要與三陽經相關。

那麼,陰經的病變是否也會引起頭痛?太陰經和少陰經的脈絡只上行至頸胸便返回,不經過頭部,因此較少出現頭痛症狀。唯獨厥陰經的脈絡沿喉嚨後方上行至咽喉,連接眼睛內側,再向上至額頭,與督脈會合於頭頂,所以厥陰病變也可能導致頭痛。經典提到:「乾嘔吐涎沫者,吳茱萸湯主之」,就是此類情況。

頭部是「精明之府」,為神明所居之處。輕微的邪氣引發頭痛,通常透過發散即可治癒。但如果疼痛劇烈,深入腦部,並伴隨手腳冰冷,則屬於嚴重的病變,單靠發散治療是不夠的。唉!頭痛雖是外在病症,尚且有不治的情況,更何況是臟腑內部的疾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