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6)
卷上 (6)
1. 煩躁
傷寒煩躁。何以明之。煩為擾擾而煩。躁為憤躁之躁。合而言之。煩躁為熱也。析而分之。煩也躁也。有陰陽之別焉。煩、陽也。躁、陰也。煩為熱之輕者。躁為熱之甚者。經有煩疼、煩滿、煩渴、虛煩。皆以煩為熱也。有不煩而燥者。為怫怫然便作躁悶。此為陰盛隔陽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時出現煩躁,如何區別?
「煩」是心神不安,而「躁」是指憤怒急躁。合在一起說,「煩躁」就是熱證。
如果分別來看,「煩」和「躁」有陰陽之分。「煩」屬陽熱,「躁」屬陰熱。「煩」是熱證較輕的表現,而「躁」則表示熱證較重。
經書中提到的「煩疼」、「煩滿」、「煩渴」、「虛煩」,都是指煩熱。
有些情況下,不煩而躁,表現為心神抑鬱,悶悶不樂。這是由於陰氣過盛,阻礙了陽氣。
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。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。所謂煩躁者。謂先煩漸至躁也。所謂躁煩者。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。煩躁之由。又為不同。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。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。有因火劫而煩躁者。有陽虛而煩躁者。有陰盛而煩躁者。皆不同也。經曰。當汗不汗。
白話文:
即使非常焦躁不安,也想躺在泥水裡。但喝水卻無法入口,就是這種情況。所謂的煩躁,是指由輕微的煩惱逐漸發展到焦躁的狀態。所謂的焦躁煩擾,是指先發作焦躁,然後又逐漸轉變為煩惱。煩躁的原因並不相同。有的是邪氣在體表而導致煩躁;有的邪氣在體內而導致煩躁;有的因火氣旺盛而煩躁;有的因陽氣虛弱而煩躁;有的因陰氣過盛而煩躁。每種情況都不一樣。經書上說:應該出汗的時候卻不出汗。
其人煩躁。太陽中風。脈浮而緊。不汗出而煩躁。大青龍湯主之者。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。此有燥屎也。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。太陽病。以火熏之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太陽病二日反躁。火熨其背。令人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躁煩者。
白話文:
此人煩躁不安。是太陽經中的風熱邪氣引起的。脈象浮緊。雖然沒有出汗,但很煩躁。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這表明病邪在體表,導致煩躁。
病人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了。肚臍周圍疼痛。煩躁不安,時常發作。這是因為體內有燥糞。這表明病邪在體內,導致煩躁。
太陽經疾病,如果用火燻法而不出汗,患者必定會煩躁不安。如果太陽經疾病在兩天后出現煩躁,可以用熱熨帖其背部。這會讓患者大汗淋漓,大熱進入胃中,導致煩躁不安。
火劫令煩躁者也。陽微發汗。躁不得眠。與之下後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者。及發汗若下之病。仍不去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者。陽虛煩躁者也。少陰病。吐利手足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者。
白話文:
擾人的煩躁
- 火劫會導致煩躁不安,輕微出汗,無法入眠。先用瀉藥後再出汗,煩躁會復發。
- 白天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但到了晚上卻能安睡。沒有嘔吐、口渴或表證,脈搏細弱,體溫不高。這種情況用乾薑附子湯治療。
- 如果發汗或瀉後,煩躁仍然存在,可以使用茯苓四逆湯。這是因為陽虛引起的煩躁。
- 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,極度煩躁,甚至有生命危險的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陰盛而煩躁者也。諸如此者。症之常也。非逆也。設或結胸症悉具。煩躁者死。發熱下利。厥逆。躁不得臥者死。少陰病。吐利煩躁四逆者死。少陰病。四逆惡寒。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少陰病五六日自利。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。是數者。又皆為不治之症。嗚呼。
煩躁為常有之疾。復有諸不治之症。臨病者之側。又當熟審焉。
白話文:
陰陽氣息過盛而感到煩躁的人也會出現上述症狀。這些都是正常的症狀,並非邪氣作祟。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胸悶症狀,煩躁不安,則病情危急。如果發熱、腹瀉、呼吸困難、煩躁不安而無法入睡,則預後不佳。少陰病(寒邪侵襲心肺)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、四肢逆冷等症狀,則預後不佳。少陰病患者出現四肢逆冷、畏寒、身體蜷縮、脈搏微弱、不煩躁但不安的症狀,則預後不佳。少陰病患者在發病後五六天出現腹瀉、再次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的症狀,則預後不佳。這些症狀都是不治之症。唉!
2. 懊憹
傷寒懊憹。何以明之。懊者懊惱之懊。憹者鬱悶之貌。即心中懊懊惱惱。煩煩憹憹。鬱郁然不舒暢。憤憤然無奈。比之煩悶而甚者。懊憹也。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。鬱而不發。結伏於胸心之間。故如是也。經曰。表未解。醫反下之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又曰。
白話文:
傷寒噁心煩躁。如何證明呢?「懊」就是懊惱的意思,「憹」就是鬱悶的樣子。即心中懊惱煩悶,鬱鬱不暢。憤怒無奈,比煩悶更嚴重的就是懊憹。由於表後中陽邪氣乘虛進入體內,鬱結而不發作,積聚在胸心中間,所以出現這種情況。經書上說:表證沒有解除,醫生反而用瀉下法,胃中空虛,邪氣上逆膈肌,心中就會懊憹。經書上還說:
下之益煩。心中懊憹如飢。即是陽氣內陷。為諸懊憹也。其治之法。或吐之。或下之。若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劇者必反覆顛倒。心中懊憹。與陽明病下之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而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。二者為邪熱鬱於胸中。當須梔子豉湯吐之。以湧其結熱也。
其為醫者。請精究之。
白話文:
陽明病(熱入陽明胃腸)導致腹瀉。心中煩躁不安,胃中有乾燥大便。以及陽明病沒有出汗,小便不通,心中煩躁的人。都一定會得黃疸。這兩種情況都是邪熱積結在胃腸中。必須使用大承氣湯、茵陳湯等藥物攻下,以清除內熱。如果能識別出這些情況,採用吐下法治療會痊癒。如果藥方使用得當,沒有治不好的。假如有的人應該出汗卻反而吐出汗液,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就會產生很多變化的症狀,出現斑痕和黃疸的人很多。 陽明病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。與陽明病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必發黃。二者為邪熱結於胃中。當須大承氣湯、茵陳湯攻之。以滌其內熱也。識諸此者。吐下之不瘥。湯劑之適當。則無不愈者。一或當汗反吐。療熱以溫。則變證百出。斑出黃生者多矣。
3. 舌上苔
傷寒舌上苔。何以明之。舌者心之官。法應南方火。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已後。舌上有膜。白滑如苔。甚者或燥或澀。或黃或黑。是數者。熱氣淺深之謂也。邪氣在表者。舌上即無苔。及邪氣傳裡。津液結搏。則舌上生苔也。寒邪初傳。未全成熱。或在半表。或在半里。或邪氣客於胸中者。
白話文:
傷寒病時,舌頭上會產生苔狀物。我們如何辨別呢?舌頭是心的官屬,按陰陽五行的規律,應歸南方火,本應呈現紅色且有光澤。傷寒症狀持續三四天後,舌頭上就會出現一層膜,白而光滑,就像苔蘚一樣。嚴重的還會出現乾燥或粗糙的情況,有的呈黃色或黑色。這些不同的表現,反映了體內熱氣的程度。
如果邪氣只在體表,舌頭上就不會出現苔狀物。當邪氣進入體內,津液被阻滯,舌頭上就會生苔。寒邪剛剛傳入時,還沒有完全化熱,或者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,或者邪氣停留在胸中,舌頭上也就會出現苔狀物。
皆舌上苔白而滑也。經曰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邪初傳入里者也。陽明病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苔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。陽明病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是邪客於胸中者也。臟結宜若可下。
白話文:
所有的舌苔都是白色且滑膩的。醫經上說,舌苔就像地上的苔蘚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邪氣剛開始進入體內。
陽明病症,肋骨下方感到硬滿,不大便而嘔吐,舌苔是白色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,這是邪氣在半表半里的情況。
陽明病症,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就會導致胃中空虛,客邪會影響膈肌,心中煩悶,舌苔會出現,這時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,這是邪氣停滯在胸中的情況。
如果臟腑有結塊,適合用瀉下法治療。
舌上苔滑者。則云不可攻也。是邪未全成熱。猶帶表寒故也。及其邪傳為熱。則舌之苔。不滑而澀也。經曰。傷寒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大渴。舌大幹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是熱耗津液。而滑者已干也。若熱聚於胃。則舌為之黃。
白話文:
舌頭上有滑膩苔垢的,我們稱之為不可服用攻熱藥。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化為熱性,仍然帶有表寒的性質。當邪氣轉化為熱性時,舌頭上的苔垢就不再滑膩,而是變得乾燥澀滯。
《傷寒論》中說:傷寒發病七八天後,病情沒有好轉,熱邪已經積聚在體內,表裡皆熱。患者會經常怕風、口渴,舌頭又大又乾燥灼熱,常常想要喝很多水。治療方法是服用白虎湯加人參湯,因為熱邪會耗傷津液,原本滑膩的苔垢也會變得乾燥。如果熱邪積聚在胃部,那麼舌頭就會發黃。
是熱已深也。金匱要略曰。舌黃未下者下之。黃自去。若舌上色黑者。又為熱之極也。黃帝針經曰。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以心為君主之官。開竅於舌。黑為腎色。見於心部。心者火。腎者水。邪熱已極。鬼賊相刑。故知必死。觀其口舌。亦可見其逆順矣。
白話文:
這是熱症已經很嚴重了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舌頭發黃,還沒消退時,就要用下法治療。黃色自然就退了。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,那又是熱症最嚴重的表現。《黃帝針經》說:熱病患者口乾舌黑,會死亡。因為心是君主之官,在舌頭開竅。黑色是腎的顏色,出現在心部。心屬火,腎屬水。邪熱到了極點,火水相剋,所以知道病人一定會死亡。觀察病人的口舌,也能看出病情的順逆。
4. 衄血
傷寒衄者。何以明之。鼻中血出者是也。雜病衄者。責熱在裡。傷寒衄者。責熱在表。何以言之。病源曰。心主血。肝藏血。肺主氣。開竅於鼻。血得熱則散。隨氣上從鼻中出。則為衄。是雜病者。責在裡熱也。經曰。傷寒脈浮緊不發汗。因致衄者。宜麻黃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
白話文:
流鼻血的人,怎麼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從鼻子出血就能看出。
如果是雜病導致的流鼻血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而如果是傷寒導致的流鼻血,則是因為體表的熱氣。
為什麼這麼說?《病源》中提到,心主宰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,肺主宰氣息,並且在鼻子處開竅。血液遇到熱氣就會散開,隨著氣息從鼻子中排出,這就是流鼻血。因此,雜病導致的流鼻血,是由於體內有熱。
經典醫書中說,傷寒病人的脈象浮緊,如果不發汗,就會導致流鼻血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麻黃。另外,傷寒病人大便不通超過六七天,也會引起流鼻血。
頭痛有熱者。與小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。仍在表也。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。宜桂枝。以此觀之。是傷寒衄者。責其表熱也。千金翼曰。吐血有三種。一曰肺疽。二曰傷胃。三曰內衄。既吐血家謂之內衄。則其鼻中出血者。可謂之外衄。是經絡之血妄行也。經絡熱盛。
白話文:
頭痛發熱者。可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小便清澈,說明頭痛不在內,仍在表面。應當發汗治療。如果頭痛伴隨流鼻血,應當使用桂枝湯。由此可見,傷寒時流鼻血,是表證發熱所致。
《千金翼》記載,吐血有三種情況:一是肺部有膿腫,二是胃部受損,三是內部流鼻血。通常稱為內部流鼻血。那麼,從鼻子出血的,可以稱為外部流鼻血,是由於經絡中的血液異常運行造成的。經絡熱盛則會導致流鼻血。
陽氣臃重。迫血妄行。出於鼻則為衄。經曰。其人發煩目瞑。劇者必衄。衄乃解。所以然者。陽氣重故也。又曰。陽盛則欲衄。陰虛小便難。言衄為經中陽盛也。凡傷寒脈浮。鼻中燥口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咽者。是欲衄也。經曰。陽明病口乾鼻燥。能食者則衄。又有不應發汗而強發汗。
白話文:
陽氣過於旺盛凝聚。壓迫血液亂流。從鼻中流出就稱為鼻出血。醫書上說,這樣的人會感到煩躁、兩眼發黑。嚴重的人肯定會流鼻血,鼻血流出後症狀才會緩解。原因是陽氣過於旺盛。還記載說,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,陰液不足小便會困難。這說明流鼻血是陽氣在經絡中過於旺盛。凡是傷寒的,脈浮動,鼻中口中的津液乾涸,只想漱口,不想喝水。這是將要流鼻血的徵兆。醫書上說,陽明經證發病者,口乾鼻燥,能進食的就會流鼻血。還有的人不應該發汗卻強制發汗。
因致衄者。經曰。少陰病但厥無汗。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。為難治是也。衄家難為邪熱在經。而又不可發汗。經曰。衄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額上陷。脈急緊。直視不能眴。不得眠。前云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。非治衄也。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。
白話文:
導致衄血的原因:
《傷寒論》說:少陰病只是陽氣虛脫而沒有出汗,卻強行發汗,必定會動其血。不知從哪個部位流出,有的從口鼻流出,有的從眼睛流出。這叫做「下厥上竭」,很難治療。
衄血的人難以去除經絡中的邪熱,也不能發汗。因為《傷寒論》說:衄血的人不能發汗。發汗的話,額頭會凹陷,脈絡急促緊繃,眼睛直視不能轉動,不能入眠。
前面提到的桂枝湯和麻黃湯治療衄血,並不是直接治療衄血,而是發散經絡中的邪氣。
若邪氣不得發散。壅盛於經。逼迫於血。則因致衄也。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。太陽病脈浮緊。發熱身無汗。自衄者愈。是經中之邪。隨血而散則解矣。故知衄者。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。衄者若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及汗出不至足者死。黃帝又皆以為不治之疾。臨病之際。
審而治之。則不失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邪氣無法發散,在經絡中壅塞,壓迫血液,就會導致鼻出血。但是,鼻出血並不一定是桂枝麻黃湯的專治疾病。陽明病發作時,脈搏浮緊,發燒而無汗,如果此時出現鼻出血,則病情會好轉。這是因為經絡中的邪氣隨著血液散發而解除。因此可知鼻出血並不一定需要桂枝湯或麻黃湯來發散。如果鼻出血時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或者汗水不出到腳部,就屬危症。黃帝也將其歸為不治之症,在臨牀上很難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