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煩躁

傷寒煩躁。何以明之。煩為擾擾而煩。躁為憤躁之躁。合而言之。煩躁為熱也。析而分之。煩也躁也。有陰陽之別焉。煩、陽也。躁、陰也。煩為熱之輕者。躁為熱之甚者。經有煩疼、煩滿、煩渴、虛煩。皆以煩為熱也。有不煩而燥者。為怫怫然便作躁悶。此為陰盛隔陽也。

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。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。所謂煩躁者。謂先煩漸至躁也。所謂躁煩者。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。煩躁之由。又為不同。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。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。有因火劫而煩躁者。有陽虛而煩躁者。有陰盛而煩躁者。皆不同也。經曰。當汗不汗。

其人煩躁。太陽中風。脈浮而緊。不汗出而煩躁。大青龍湯主之者。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。此有燥屎也。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。太陽病。以火熏之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太陽病二日反躁。火熨其背。令人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躁煩者。

火劫令煩躁者也。陽微發汗。躁不得眠。與之下後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者。及發汗若下之病。仍不去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者。陽虛煩躁者也。少陰病。吐利手足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者。

陰盛而煩躁者也。諸如此者。症之常也。非逆也。設或結胸症悉具。煩躁者死。發熱下利。厥逆。躁不得臥者死。少陰病。吐利煩躁四逆者死。少陰病。四逆惡寒。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少陰病五六日自利。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。是數者。又皆為不治之症。嗚呼。

煩躁為常有之疾。復有諸不治之症。臨病者之側。又當熟審焉。

2. 懊憹

傷寒懊憹。何以明之。懊者懊惱之懊。憹者鬱悶之貌。即心中懊懊惱惱。煩煩憹憹。鬱郁然不舒暢。憤憤然無奈。比之煩悶而甚者。懊憹也。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。鬱而不發。結伏於胸心之間。故如是也。經曰。表未解。醫反下之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又曰。

下之益煩。心中懊憹如飢。即是陽氣內陷。為諸懊憹也。其治之法。或吐之。或下之。若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劇者必反覆顛倒。心中懊憹。與陽明病下之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而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。二者為邪熱鬱於胸中。當須梔子豉湯吐之。以湧其結熱也。

其為醫者。請精究之。

3. 舌上苔

傷寒舌上苔。何以明之。舌者心之官。法應南方火。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已後。舌上有膜。白滑如苔。甚者或燥或澀。或黃或黑。是數者。熱氣淺深之謂也。邪氣在表者。舌上即無苔。及邪氣傳裡。津液結搏。則舌上生苔也。寒邪初傳。未全成熱。或在半表。或在半里。或邪氣客於胸中者。

皆舌上苔白而滑也。經曰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邪初傳入里者也。陽明病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苔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。陽明病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是邪客於胸中者也。臟結宜若可下。

舌上苔滑者。則云不可攻也。是邪未全成熱。猶帶表寒故也。及其邪傳為熱。則舌之苔。不滑而澀也。經曰。傷寒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大渴。舌大幹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是熱耗津液。而滑者已干也。若熱聚於胃。則舌為之黃。

是熱已深也。金匱要略曰。舌黃未下者下之。黃自去。若舌上色黑者。又為熱之極也。黃帝針經曰。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以心為君主之官。開竅於舌。黑為腎色。見於心部。心者火。腎者水。邪熱已極。鬼賊相刑。故知必死。觀其口舌。亦可見其逆順矣。

4. 衄血

傷寒衄者。何以明之。鼻中血出者是也。雜病衄者。責熱在裡。傷寒衄者。責熱在表。何以言之。病源曰。心主血。肝藏血。肺主氣。開竅於鼻。血得熱則散。隨氣上從鼻中出。則為衄。是雜病者。責在裡熱也。經曰。傷寒脈浮緊不發汗。因致衄者。宜麻黃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

頭痛有熱者。與小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。仍在表也。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。宜桂枝。以此觀之。是傷寒衄者。責其表熱也。千金翼曰。吐血有三種。一曰肺疽。二曰傷胃。三曰內衄。既吐血家謂之內衄。則其鼻中出血者。可謂之外衄。是經絡之血妄行也。經絡熱盛。

陽氣臃重。迫血妄行。出於鼻則為衄。經曰。其人發煩目瞑。劇者必衄。衄乃解。所以然者。陽氣重故也。又曰。陽盛則欲衄。陰虛小便難。言衄為經中陽盛也。凡傷寒脈浮。鼻中燥口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咽者。是欲衄也。經曰。陽明病口乾鼻燥。能食者則衄。又有不應發汗而強發汗。

因致衄者。經曰。少陰病但厥無汗。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。為難治是也。衄家難為邪熱在經。而又不可發汗。經曰。衄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額上陷。脈急緊。直視不能眴。不得眠。前云桂枝麻黃湯治衄者。非治衄也。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。

若邪氣不得發散。壅盛於經。逼迫於血。則因致衄也。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。太陽病脈浮緊。發熱身無汗。自衄者愈。是經中之邪。隨血而散則解矣。故知衄者。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。衄者若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及汗出不至足者死。黃帝又皆以為不治之疾。臨病之際。

審而治之。則不失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