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 項強

傷寒項強。何以明之?太陽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上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臂內挾脊,抵腰中。《經》曰:「太陽之病,項背強痛而惡寒。」以太陽感受風寒,則經脈不利,而項為之急,頸為之強爾。傷寒頸項強急者,太陽表證也,必發散而解之可也。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是皆發散之劑也。

二者均是項背強而發散,又有輕重者,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,表虛者可解肌;無汗惡風者為表實,表實者可發汗,是以為治不同也。桂枝加葛根湯方,是桂枝加麻黃葛根;又葛根湯方,亦是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。深詳究之,無汗惡風為表實,正可發汗,則於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為當矣;汗出惡風為表虛,表虛者可解肌,恐是桂枝湯中,但加葛根,而不加麻黃也。幾音殊,幾引頸之貌,幾短羽鳥也。短羽之鳥,不能飛騰,動則先伸引其頭爾。項背強者,動亦如之,非若几案之幾而偃屈也。

太陽傷寒項背強,其或太陽中風,加之寒濕而成痙者,亦項強也。《經》曰:「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時頭熱,面赤目脈赤,獨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」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太陽病其證項背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此為痙,桂枝加栝蔞湯主之。」雖項背強,然太陽病表證,悉當發散。

又有結胸病者,項亦強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湯丸主之。臨病之際,審其表裡,可汗可下,隨證投湯則萬全矣。

白話文:

項強

傷寒出現頸項僵硬的症狀如何理解?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內側,向上經過額頭至頭頂,進入腦部後再向下延伸至頸項,沿著肩臂內側靠近脊椎,最後到達腰部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太陽病會出現頸背僵硬疼痛且怕冷的症狀。」這是因為太陽經感受風寒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使得頸項變得緊繃僵硬。

傷寒出現頸項僵硬的症狀,屬於太陽病的表證,必須透過發散風寒的方式來治療。若太陽病患者頸背僵硬,同時有出汗、怕風的症狀,適用「桂枝加葛根湯」;若頸背僵硬但無汗且怕風,則適用「葛根湯」。這兩種方劑均屬發散風寒的藥方。

雖然兩者都是針對頸背僵硬的發散療法,但病情輕重不同:發熱、出汗、怕風屬於表虛,適合用解肌法(如桂枝湯加葛根);無汗、怕風則屬表實,適合發汗法(如桂枝湯加葛根、麻黃)。仔細分析,「桂枝加葛根湯」是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、葛根;而「葛根湯」同樣是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。但實際上,表虛(出汗怕風)可能僅加葛根而不加麻黃,以免過度發汗。

「𠘧𠘧」形容頸部僵硬如短羽鳥伸頸的動作,這類鳥因翅膀短無法飛翔,移動時需先伸長脖子。頸背僵硬的人活動時也是如此,並非像桌子般僵硬不動。

除了傷寒,太陽中風若夾雜寒濕形成痙病,也會出現頸項僵硬的症狀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患者身體發熱但腳冷,頸項僵硬緊繃,怕寒且頭部時而發熱,臉紅、眼周血管充血,頭部不自覺搖動,突然牙關緊閉,背部反張(向後彎曲)的症狀,即為痙病。」《金匱要略》也指出:「太陽病若頸背僵硬,脈象沈遲,屬於痙病,適用『桂枝加栝蔞湯』。」即使頸背僵硬,只要屬於太陽表證,仍應以發散為主。

另有「結胸病」患者,頸項僵硬類似柔痙,但需用瀉下法治療(如大陷胸湯丸)。臨床診治時,應辨別表裡證候,選擇發汗或瀉下法,對症用藥才能確保療效。

2. 頭眩

傷寒頭眩。何以明之?眊非毛而見其毛,眩非玄而見其玄。眊為眼花,眩為眼黑。眩也,運也,冒也,三者形俱相近。有謂之眩運者,有謂之眩冒者。運為運轉之運,世謂之頭旋者是矣。冒為蒙冒之冒,世謂之昏迷者是矣。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。以少陽居表裏之間,表邪所傳,漸行於裏。

表中陽虛,故時時目眩也。二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運、眩冒者。以少陽與太陽並病,故眩者責其虛也。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,皆發汗吐下後所致。是知其陽虛也,故針經有曰:「上虛則眩,下虛則厥。」眩雖為虛,而風家亦有眩者,蓋風主運動故爾。傷寒陽明病,但頭眩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。

其人必咽痛,為陽明中風。是風亦主頭眩也。諸如此者,皆非逆也。及其諸逆,發汗劇者言,亂目眩者死,命將難全。嗚呼!病勢已成,可得半愈;及病勢已深,雖神醫其能已之耶?

白話文:

頭暈

傷寒引起的頭暈如何理解?「眊」並非眼前有毛髮卻看見毛髮,「眩」並非黑暗卻感到昏黑。「眊」是視覺模糊,「眩」是眼前發黑。眩、運、冒三者表現相似,有人稱之為「眩運」,也有人稱為「眩冒」。「運」指旋轉感,即俗稱的「頭暈目眩」;「冒」指昏蒙感,即俗稱的「神志昏沈」。

少陽經發病時,會出現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的症狀。因少陽位於表裏之間,表邪逐漸傳入裏層,導致陽氣虛弱,因而時常頭暈。若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(二陽並病),會出現頭頸僵痛,或頭暈昏沈的現象,此類眩暈多因虛損所致。

傷寒患者起身時頭暈或昏沈,通常是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陽氣受損所致。《針經》提到:「上焦虛則眩暈,下焦虛則厥冷。」雖然眩暈多屬虛證,但風邪也可能引發頭暈,因風性主動,擾亂清竅。例如陽明經傷寒患者僅頭暈而不怕冷,能進食卻咳嗽,並伴隨咽痛,此為陽明中風的表現,顯示風邪同樣會導致頭暈。

這類情況通常不屬危症,但若病情惡化,如發汗過度導致神志混亂、視覺昏眩,則可能危及生命。唉!若疾病已發展至嚴重階段,即使神醫也難以輓回。

3. 胸脅滿

傷寒胸脅滿,何以明之? 胸脅滿者,謂胸膈間氣塞滿悶也,非心下滿者也。 脅滿者,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,非腹滿者也。 邪氣自表傳裡,必先自胸膈,已次經心脅而入胃。邪氣入胃,為入府也。 是以胸滿多帶表症;脅滿者,當半表半裡症也。 經曰:「下後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」

又曰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不可下,宜麻黃湯。」是胸滿屬表,而鬚髮汗者也。 蓋胸中至表猶近也;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,但和解而已。經曰:「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。」 又曰:「胸滿不去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」 本太陽病不解,傳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、乾嘔不能食、往來寒熱。 脈沉緊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 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裡明矣。 大抵胸脅滿,以邪氣初入裡,未停留為實,氣鬱積而不行,致生滿也。和解斯可矣。 若邪氣留於胸中,聚而為實者,非湧吐則不可已。故華佗曰:「四日在胸,吐之則愈。」 是邪氣已收斂而不散漫者,則可吐之。內經曰:「其高者因而越之。」 病在胸膈之上為高,越之為吐也。 經曰:「病在胸中當吐之;發汗若下之而煩熱,胸中窒者,則以梔子豉湯吐之。」 若胸中痞硬、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胸中有寒也,則以瓜蒂散吐之。 二者均是吐劑:梔子豉湯吐胸中虛煩客熱也;瓜蒂散吐胸中痰實宿寒也。 若能審明藥劑之輕重,辨別邪氣之淺深,對症投湯,不為效者,未之有也。

白話文:

胸脅脹滿

傷寒病中的胸脅脹滿該如何理解?

「胸滿」指的是胸膈之間氣機阻塞、感到悶脹,並非心窩處的脹滿;「脅滿」則是指肋骨下緣氣脹填塞,並非腹部脹滿。邪氣從體表向內傳遞時,必先經過胸膈,再經過心脅部位,最後進入胃部。邪氣一旦入胃,便是進入腑的層面。

因此,胸滿多伴隨表證(外感初期的症狀);脅滿則屬於半表半裏的證候。經典記載:「若誤用瀉下法後脈象急促且胸滿者,應以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」

又說:「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,出現氣喘且胸滿時,不可用瀉下法,宜用麻黃湯。」這說明胸滿屬於表證,需透過發汗來緩解。因為胸中位置仍接近體表;而脅滿則不適合單純發汗,只需調和疏解即可。經典提到:「若胸悶脅痛,可用小柴胡湯。」

另記載:「胸滿持續不消者,以小柴胡湯為主。」若原本的太陽病未痊癒,傳入少陽經,會出現脅下硬滿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忽冷忽熱,脈象沈緊時,同樣適用小柴胡湯。由此可知,脅滿明顯屬於半表半裏的範疇。

總體而言,胸脅脹滿是因邪氣剛入體內,尚未凝結成實證,氣機鬱滯不通所致,此時調和氣血即可。但若邪氣滯留胸中,積聚成實,就必須透過催吐才能解除。如華佗所言:「病邪在胸第四日,吐之即癒。」當邪氣集中而未擴散時,適合用吐法。《內經》也說:「病位偏高者,應順勢向上發越。」胸膈以上屬高位,「發越」即指催吐。

經典記載:「病在胸中當吐之;若發汗或瀉下後仍煩熱、胸中窒悶,可用梔子豉湯催吐。」若胸中痞硬、氣逆衝喉、呼吸不暢,此為胸中有寒邪,則以瓜蒂散催吐。兩者皆屬吐劑:梔子豉湯用於胸中虛熱煩躁;瓜蒂散用於胸中痰實寒積。

若能準確判斷藥方輕重,辨明邪氣深淺,對症下藥,沒有不見效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