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

傷寒噦者。何以明之。噦者俗謂之咳逆者是也。𩜺(音噎)近於噦。𩜺者但胸喉間氣。𩜺塞不得下通。然而無聲也。若噦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。噦者成金也。胃受疾故噦。噦也。𩜺皆胃之疾。但輕重有差爾。虛寒相搏。反飲水令汗大出。水得寒氣。冷必相搏。其人即𩜺。言胃氣虛竭也。

傷寒大吐大下之後。極虛復極汗出者。其人外氣怫鬱。復與之水。以發其汗。因得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寒冷故也。又胃中虛冷。不能食者。飲水則噦。即是觀之噦、𩜺皆胃疾可知矣。經曰。趺陽脈浮。則為氣𩜺。脈滑則為噦。此為醫咎。責虛取實之過也。大抵妄下之後。胃虛氣逆。

則成噦也。經曰。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。本虛攻其熱則噦。而陽明病不能食。攻其熱必噦。諸如此者。皆下之後。胃虛而噦者也。然𩜺者正為水寒相搏。必曰小青龍湯麻黃附子而可矣。至於噦者。則又熱氣壅鬱。氣不得通而成者也。輕者有和解之證。重者有攻下之候。經曰。

有潮熱時時噦。與小柴胡湯者。即是和解之證也。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即可攻下之候也。傷寒至於噦。則病已極也。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。如太陽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陰陽俱虛竭。身體枯燥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。腹滿微喘。口乾咽爛。或不大便。

久則譫語。甚者至噦。是言其極也。又不尿。腹滿加噦者不治。是為真病。其若是者。雖有神醫之術。當斯脫絕之候。又何以措其手足哉。

2.

傷寒咳者。何以明之。咳者聲咳之咳。俗謂之嗽者是也。肺主氣。形寒飲冷則傷之。使氣上而不下。逆而不收。衝擊膈咽。令喉中淫淫如癢。習習如梗。是令咳也。甚者續續不已。連連不止。坐臥不安。語言不竟。動引百骸。聲聞四近矣。咳之由來。有肺寒而咳者。有停飲而咳者。

有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者。雖同曰咳。而治各不同也。內經曰。肺之令人咳。何也。皮毛者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寒氣。寒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。從肺脈上至於肺。肺寒則外內合邪。因而客之。則為咳嗽者。是肺寒而咳也。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少陰病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者真武湯五味子細辛乾薑主之。二者是停飲而咳者也。雖皆為水飲所作。而小青龍場所主。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。真武湯所主。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。又不可不知也。傷寒中風。往來寒熱。

胸脅苦滿。默默不欲飲食。心煩喜嘔或咳者。小柴胡湯人參大棗生薑。加乾薑五味子主之。少陰病四逆。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乾薑五味子主之。二者是邪氣自表傳裡而咳者。雖皆為邪氣傳裡。而小柴胡湯所主。為陽邪傳裡。動肺而咳者。四逆散所主。為陰邪傳裡。動肺而咳者。

又不可不識也。表、寒也。里、寒也。挾水飲則必動肺。以形寒寒飲則傷肺故也。陽、邪也。陰、邪也。自表傳裡。則必動肺。以臟真高於肺故也。咳為肺疾。治之必發散而可矣。而又有不可發汗者。經曰。咳而小便利者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四肢厥逆冷。又曰。咳而發汗。蜷而苦滿。

腹中復堅。茲雖逆也。又脈散者。為心火刑于肺金。鬼賊相刑必死。臨病之側。可不察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