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8)

1. 心下滿

傷寒心下滿。何以明之?心下滿者,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矣。不經下後而滿者,則有吐下之殊;若下後心下滿者,又有結胸、痞氣之別。經曰:「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,邪結在胸中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。」又曰:「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有熱。屬臟者攻之,不令發汗;屬腑者不令攻之。」

茲二者,為不經汗下而心下滿者:或吐之,或下之。看其邪氣之高下,高者則因而越之,下者則因而竭之,要在泄其邪也。至於陽明病,雖心下硬滿,又未可攻。經曰:「陽明病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」是邪氣自表傳裡。

至於心下留結為實者,則不可下,乃吐之可也。若未全為實者,則不可下,故有此戒也。又,邪氣在表,未應下而強下之,邪氣乘虛結於心下: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;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。經曰:「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此雖已下之不為逆。

必蒸蒸而振,卻復發熱,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虛痞。蓋實邪留結,則為硬為痛;虛邪留滯,則但滿而不硬痛也。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,明其邪實可知矣。脈浮而緊,而反下之,邪反入裡則作痞。

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,明其邪虛可知矣。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表邪未罷,醫反下之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陽氣內陷,心中因硬,則為結胸,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。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心下痞硬而滿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

而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空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須諸瀉心湯散可也。二者俱是心下滿硬,一為虛,一為實。凡投湯者,大須詳審。結胸雖為實邪,眾皆共知,當用陷胸湯丸下之;或脈浮大者,則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即是猶帶表邪,未全結實,下之重虛其裡。

邪深結則死。設或結胸形證悉具,而加之煩躁者,又為不治之疾。藥之所以能勝邪者,必待胃氣施布,藥力始能溫,汗、吐、下之,以逐其邪氣。邪氣勝,胃氣絕者,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,雖神丹其何能為效也?

白話文:

心下滿

傷寒病中出現心下滿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所謂「心下滿」,是指心窩部位隆起、脹滿且堅硬的狀態。若未經過瀉下治療而出現心下滿,則需區分是該用吐法還是下法;若在瀉下後出現心下滿,則需辨別是結胸還是痞氣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病人手足冰冷,脈搏突然緊繃,邪氣結聚在胸中,心窩脹滿且煩躁,雖飢餓卻無法進食,此為病在胸中,應使用吐法。」又說:「脈象浮而大,心窩反而堅硬且有熱。若邪氣在臟腑深處,應攻下而不宜發汗;若在腑,則不宜攻下。」

這兩種情況均為未經發汗或瀉下而出現的心下滿:或吐、或下,需視邪氣所在位置而定。邪氣偏上者宜用吐法,偏下者則宜攻下,關鍵在於驅除邪氣。至於陽明病,即使心窩堅硬脹滿,也不可貿然攻下。《傷寒論》指出:「陽明病心窩硬滿者,不可攻下。若誤攻導致腹瀉不止,可能致死;若腹瀉停止,則可痊癒。」這是邪氣由表入裡的表現。

若邪氣結聚心窩成實證,則不可攻下,而應使用吐法;若未完全成實,則更不可攻下,故需謹慎。此外,若邪氣尚在表,不該攻下卻強行瀉下,邪氣趁虛結於心窩:若為實證,則硬滿且痛,稱為結胸;若為虛證,則脹滿但不痛,稱為虛痞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嘔吐且發熱者,本應使用柴胡湯,卻誤用他藥攻下,若柴胡湯證仍在,可再予柴胡湯,此時雖已誤下,尚不至於惡化。」

此類情況可能伴隨發熱汗出而緩解。若心窩脹滿且硬痛,則為結胸;若僅脹滿不痛,則為虛痞。實邪結聚會導致硬痛,虛邪滯留則僅脹滿無痛感。結胸屬熱實證,脈象沈緊,心窩疼痛且按之堅硬如石,應以大陷胸湯治療,可知邪氣實盛。若脈浮緊卻誤用下法,邪氣入裡則形成痞證,按之柔軟,僅為氣滯,可知邪氣虛弱。

病發於陽(表證)卻誤用下法,熱邪內陷形成結胸;病發於陰(裡虛)卻誤下,則形成痞證。表邪未解卻誤下,胃氣空虛,外邪擾動胸膈,陽氣內陷導致心窩堅硬,即為結胸,需用陷胸湯丸攻下。傷寒或中風誤下後,心窩痞硬脹滿,若醫者誤認病未除而再攻下,痞症會加重。此非熱結,而是胃虛氣逆所致,宜用瀉心湯類調理。

結胸與痞證皆表現為心窩滿硬,一實一虛,用藥須仔細辨別。結胸雖為實證,眾人皆知可用陷胸湯丸攻下,但若脈浮大則不可下,否則可能致命,因表邪未盡,下之會加重裡虛,邪氣深結則難治。若結胸症狀俱全且伴隨煩躁,則屬不治之症。藥物能祛邪的前提是胃氣尚存,若邪盛胃絕,縱有神丹亦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