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2)
卷中 (2)
1. 渴
傷寒渴者。何以明之。渴者里有熱也。傷寒之邪。自表傳至里。則必有名證。隨其邪淺深而見焉。雖曰一日在皮。二日在膚。三日在肌。四日在胸。五日在腹。六日入胃。其傳經者。又有證形焉。太陽主氣。而先受邪。當一二日發。頭項痛而腰脊強者是矣。太陽傳陽明。則二三日發。
白話文:
傷寒口渴
為什麼會口渴?因為體內有熱。傷寒邪氣從表入裏,一定會有明確的證狀,根據邪氣的深淺而呈現出來。雖然說「一日在皮,二日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入胸,五日入腹,六日入胃」,但是邪氣傳經絡也會有不同的證狀。
太陽經主氣,是最先受到邪氣侵襲的經絡,一般在發病一到二日就會出現症狀:頭頸疼痛,腰背僵硬。太陽經傳給陽明經,則在發病二到三日會出現症狀。
身熱目疼。鼻乾不得臥也。陽明傳少陽。則三四日發。胸脅痛而耳聾。此三陽皆受病。為邪在表。而猶未作熱。故不言渴。至四五日。少陽傳太陰經。邪氣漸入里。寒邪漸成熱。當是時也。津液耗少。故腹滿而嗌乾。至五六日。太陰傳少陰。是裡熱又漸深也。當此之時。則津液為熱所搏。
白話文:
身體發熱,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,無法入睡。陽明經傳給少陽經,則三四天後發病,出現胸部和肋部疼痛,耳鳴的症狀。這是三陽經都受到病邪侵襲,病邪還在體表,還沒有產生熱症,所以不口渴。
到了四五天,少陽經傳給太陰經,邪氣逐漸深入體內,寒邪逐漸化熱。這時,體液消耗較少,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。
到了五六天,太陰經傳給少陰經,體內熱症又加重。此時,津液被熱邪所耗盡。
漸耗而干。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及至六七日。則少陰之邪。傳於厥陰。厥陰之為病。消渴。為裡熱已極矣。所謂消渴者。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。謂其熱能消水也。所以傷寒病至六七日。而渴欲飲水。為欲愈之候。以其傳經盡故也。是以厥陰病云。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愈者是也。
白話文:
身體經過一段時間的耗損,導致津液不足。因此,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等症狀。大約到了六七天時,少陰經的病邪會傳到厥陰經。厥陰經出現病變,就會導致消渴症,這是因為體內熱邪到達極點。所謂的消渴症,是指飲水很多但小便很少的情況。這是因為熱邪能消耗水分。因此,傷寒病發展到六七天時,患者會感到口渴並想要喝水。這是病情開始好轉的徵兆,因為病邪已經傳遍全身。因此,對於厥陰經病變的患者,如果出現口渴並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水喝,這是痊癒的表現。
邪氣初傳入里。熱氣散漫。未收斂成熱。熏蒸焦膈。搏耗津液。遂成渴也。病人雖渴。欲得飲水。又不可多與之。若飲水過多。熱少不能消。故復為停飲諸疾。經曰。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。而渴欲飲水。飲不能多。勿多與也。何者。以腹中熱尚少。不能消之。使更與人作病也。
白話文:
邪氣剛剛進入人體。熱氣擴散散發。還沒有聚集形成熱症。熱氣蒸騰灼傷橫膈。消耗津液。於是就產生口渴。病人雖然口渴。想要喝水。但是不能多給他喝。如果喝水過多。熱氣過少,不能消化。所以又會變成水飲停滯的各種疾病。經書上說。凡是得時令病,到了五六天。而口渴想喝水。喝水不能過多。不要多給他喝。為什麼?因為腹中的熱氣還少。不能消化。如果再喝水,就會產生新的疾病。
若大渴欲飲水。猶當依證與之。與之常令不足。勿極意也。言能飲一斗與五升。又曰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。渴者宜五苓散。至於大渴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皆欲潤其燥而生津液也。凡得病反能飲水。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。但聞病飲水自瘥。小渴者乃強與飲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非常口渴,想喝水,應根據病情給予。給水時要有所節制,不要讓他一次喝足。如果他說能喝一斗水,就給他喝五升。又說,病人口渴想喝水,要少量給,可以用方法來緩解口渴。口渴的人適合服五苓散。至於非常口渴,想喝幾升水的人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藥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滋潤乾燥的身體,生津止渴。凡是得了病,反而能喝水,這是疾病好轉的徵兆。那些不懂病理的人,只聽到病人喝水就能好,就強迫小口渴的人喝水。
因成大禍。不可復救。然則悸、動也。支、結也。喘咳噎噦。乾嘔腫滿。下利小便不利。數者皆是飲水過傷。而診病之工。當須識此。勿令誤也。
白話文:
由於飲水過多而造成的嚴重損害,無法挽回。悸動表示氣血運行不順,支結表示氣滯不通。咳嗽噎嗝、乾嘔腫脹、腹瀉小便不利,這些都是飲水過多的症狀。診斷疾病的醫生必須瞭解這些,避免誤診。
2. 振
傷寒振者。何以明之。振者森然若寒。聳然振動者是也。傷寒振者。皆責其虛寒也。至於欲汗之時。其人必虛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振近戰也。而輕者為振矣。戰為正與邪爭。爭則為鼓慄而戰。振但虛而不至爭。故止聳動而振也。下後復發汗振寒者。謂其表裡俱虛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發作時出現顫抖的症狀。如何得知?顫抖就像寒冷一樣森然,身體上下不停地抖動。傷寒出現顫抖,都是因為身體虛寒所致。至於即將出汗的時候,人必定虛弱無力,身上發熱冒汗,顫抖就會消失。
顫抖接近於「戰」,但比較輕微。戰是正邪交爭,交爭就會像打鼓一樣顫抖。而顫抖只是虛弱而已,還沒有達到交爭的程度,所以只是上下抖動。
拉肚子後又發汗並伴有寒顫,這是因為身體表裡都虛弱所致。
亡血家發汗。則寒慄而振者。謂其血氣俱虛也。諸如此者。止於振聳爾。其振振欲擗地者。有身為振振搖者。二者皆發汗過多。亡陽經虛。不能自主持。故身為振搖也。又非若振慄之比。經曰。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失血過多的人如果發汗,就會出現惡寒戰慄。這是因為他們氣血兩虛所致。遇到這種情況,只需要止住戰慄發抖就行了。如果戰慄嚴重到想要撞地,或者全身都在劇烈搖晃,這是因為出汗過多,陽氣虛弱,身體無法自行控制,導致全身發抖。這種情況與一般戰慄不同。
經典中說,如果發生嘔吐或腹瀉後,心下逆滿,氣往上衝到胸部,起身就會頭暈,出汗就會讓經脈受到影響,導致全身發抖。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服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
太陽病。發汗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二湯者。皆溫經益陽。滋血助氣之劑。經虛陽弱得之。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。
白話文:
太陽病(發燒症狀),出汗後症狀仍不見緩解。患者持續發熱,心悸,頭暈,肢體抽搐,搖動欲撲地。這種情況,應以真武湯為主藥進行治療。真武湯和其他湯藥,都是溫補經脈、益陽固本、滋養氣血的藥物。此藥適用於體質虛弱、陽氣不足的患者,使用後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3. 戰慄
傷寒戰慄。何以明之。戰慄者。形相類而實非一也。合而言之。戰慄非二也。析而分之。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。慄者心戰是也。戰之與慄。內外之診也。昧者通以為戰慄也。通為戰慄。而不知有逆順之殊。經曰。胃無穀氣。脾澀不通。口急不能言。戰而慄者。
白話文:
傷寒時常伴有戰慄現象。如何區分它的原因?戰慄有不同的表現,但實質上並非同一種。從整體來看,戰慄不是兩種不同的症狀,但具體分析,可以分為內戰慄和外戰慄。身為之戰抖是外戰慄,心戰是內戰慄。外戰慄和內戰慄是內外之別的診斷。不明理的人將其混稱為戰慄,而不知道其中有順逆之分。傷寒論中說:胃中沒有穀氣,脾臟運行不暢,導致無法言語,戰慄皆因此而起。
即此觀之。戰之與慄。豈不異哉。戰之與振。振輕而戰重也。戰之與慄。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。皆陰陽之爭也。傷寒欲解。將汗之時。正氣內實。邪不能與之爭。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。邪氣欲出。其人本虛。邪與正爭。微者為振。甚者則戰。戰退正勝而解矣。經曰。病有戰而汗出。
白話文:
從這一點來看,戰慄與震動豈不不同嗎?戰慄與震動,震動輕而戰慄重。戰慄與震動,戰慄在外而震動在內。戰慄都是陰陽相爭的結果。傷寒將要解表時,正氣在內充足,邪氣不能與之相爭,汗出就不會發戰慄。邪氣將要外出的時候,人體本虛,邪氣與正氣相爭,輕微的為震動,嚴重的則為戰慄。戰慄後退,正氣勝出,疾病就會痊癒。經文說:病人有戰慄而發汗的現象。
因得解者何也。其人本虛。是以發戰者是也。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。戰其愈者也。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。慄為甚者也。經曰。陰中於邪。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。裡氣不守。故使邪中於陰也。方其裡氣不守。而為邪中於正氣。正氣怯弱。故成慄也。戰者正氣勝。慄者邪氣勝也。
白話文:
來說明發病的原因是什麼?這個人本身氣血虛弱。因此發戰的,是正氣和邪氣在對抗。對抗中正氣越強,就會發戰。邪氣內侵與正氣對抗時會發慄。發慄表示邪氣較重。經典上說:陰分受到邪氣侵犯,必定會發慄。表氣稍虛,裡氣守不住,所以邪氣才會侵犯到陰分。正當裡氣守不住的時候,邪氣就趁機侵犯正氣。正氣怯弱,所以形成發慄。發戰是正氣占上風,發慄是邪氣占上風。
傷寒六七日。欲解之時。當戰而汗出。其有但心慄而鼓頷。身不戰者。已而遂成寒逆。似此證多不得解。何者。以陰氣內盛。正氣太虛。不能勝邪。反為邪所勝也。非大熱劑。與其灼艾。又焉得而御之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經過了六、七天。在接近解除的時候,應該發作戰慄出汗的症狀。如果有的人只有心悸戰慄,卻沒有全身抽搐發戰慄的,這種情況最後會轉成寒逆。像這樣的證候,大多難以解除。為什麼呢?是因為體內的陰氣過盛,正氣太過虛弱,無法戰勝邪氣,反而被邪氣戰勝了。如果不使用大熱的藥物或灼艾艾灸,又怎麼能夠抵禦邪氣呢?
4. 四逆
傷寒四逆。何以明之。四逆者。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。積涼成寒。積溫成熱。非一朝一夕之故。其所由來者漸矣。傷寒始者邪在皮膚。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。則一身手足盡熱。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。則手足自溫。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。經曰。傷寒四五日。手足溫而渴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導致四逆。如何證明呢?四逆是指四肢冰冷、不溫暖。寒氣積聚而成寒,熱氣積聚而成熱,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,其發展是漸進的。
傷寒初期,邪氣在皮膚上。當太陽、陽明經絡受到邪氣侵襲時,整個人包括手足都會發熱。當少陰、太陰經絡受到邪氣侵襲時,手足會自己溫暖。這是因為表面的邪氣逐漸緩和,而內邪開始傳入內部。經典記載:傷寒四五天,手足溫暖而口渴的人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是太陽之邪。傳之少陽也。傷寒脈浮。手足自溫者。是為系在太陰。是少陽之傳邪於太陰也。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。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。至於邪傳少陰。為里證已深。雖未至厥。而手足又加之不溫。是四逆也。若至厥陰。則手足厥冷矣。經曰。少陰病四逆。其人或咳或悸。
白話文:
這是太陽經的寒邪,傳到少陽經了。患有傷寒,脈象浮起,手腳有溫熱感。這是因為寒邪停留在太陰經。少陽經的寒邪傳到了太陰經。由此可知,寒邪既在表,又在裡,所以手腳不發熱,只是有溫熱感。等到寒邪傳到少陰經,就是裡證已深。雖然還沒有出現四肢厥冷,但手腳已經變得不溫暖了,這就是四逆。如果寒邪進一步傳到厥陰經,則手腳就會冰冷了。經典上說:少陰經病症出現四逆,患者可能會咳嗽或心悸。
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方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。四者皆是寒冷之物。而專主四逆之疾。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。又有四逆諸湯。亦治四逆手足寒。方用乾薑、附子熱藥者。厥有旨哉。若手足自熱而至溫。從四逆而至厥者。傳經之邪也。四逆散主之。
白話文:
或者小便不順。或者肚子疼痛。或者腹瀉、排便沉重。四逆散主治這些症狀。方劑使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。這四種藥物都是寒性的。但它們專門治療四逆的疾病。由此可知,四逆並非虛寒證。另外還有四逆諸湯。也治療四逆、手腳發冷。方劑使用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。這非常有道理。如果手腳自發熱到溫熱,從四逆發展到厥冷的,是傳經之邪。四逆散主治這種情況。
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。是陰經受邪。陽氣不足。可用四逆湯溫之。大須識此。勿令誤也。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。經曰。諸四逆厥者。不可下。是四逆與厥有異也。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。是惡見其四逆也。診視之間。熟詳究之。
白話文:
如果一開始手腳發冷,而且不溫暖。這是因為陰經受到了邪氣,陽氣不足。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溫陽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不要搞錯。四逆和厥證雖然很相似,但並非同一種疾病。醫書上說:出現四逆厥證的,不能使用瀉下法。說明四逆和厥證是不同的。如果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症狀出現四逆,那麼會死亡。這是惡化到出現四逆的表現。在診斷時,必須仔細詳查,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