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9)
卷上 (9)
1. 腹滿
傷寒腹滿。何以明之?腹滿者,俗謂之肚脹是也。華佗曰:「傷寒一日在皮,二日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在胸,五日在腹,六日入胃。」入胃謂入腑也,是在腹也,猶未全入里者。雖腹滿為里證,故亦有淺深之別。經曰:「表已解而內不消,非大滿猶生寒熱,則病不除。」是其未全入腑。
若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自可除下之。雖四五日不能為禍,謂之邪氣已入腑也。傷寒邪入腹,是里證已深,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。如經曰:「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;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急下之。」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
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少陰病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諸如此者,皆為里證是也。雖曰腹中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去之。然腹滿不減者,則為實也;若腹滿時減者,又為虛也,則不可下。經曰:「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。」金匱要略曰:「腹滿時減復如故。」
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和之。蓋虛氣留滯,亦為之脹,但比之實者,不至堅痛也。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。陽熱為邪者,則腹滿而咽乾;陰寒為邪者,則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太陰者脾土也,治中央,故專主腹滿之候。又發汗吐下之後,因而成腹滿者,
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,而所主又各不同。經曰:「發汗後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;傷寒吐後腹脹滿者,調胃承氣湯主之;傷寒下後,心煩腹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」三者有當溫者,有當下者,有當吐者,何邪氣不一也。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,邪氣在表,
因發散則邪去。胃為津液之主,發汗亡陽,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,諸氣壅滯,而為脹滿,是當溫散可也。吐後腹滿可下之,邪氣在胸者,則可吐之,吐之邪去則安。若吐後邪氣不去,加之腹脹滿者,是胸中之邪,下傳入胃,壅而為實,故生脹滿,當須下之可也。下後腹滿可吐者,
邪氣在表,未傳入腑,而妄下之,邪自表乘虛而入,鬱於胸中,而為虛煩,氣上下不得通利者,腹為之滿,故當吐之可也。凡為醫者,要識邪氣所起所在,審其所起,知邪氣之由來;觀其所在,知邪氣之虛實。發汗吐下之不瘥,溫補針艾之適當,則十全之功,自可得也。
白話文:
腹脹
傷寒病出現腹脹該如何理解?腹脹,俗稱肚脹。華佗曾說:「傷寒第一天在皮膚,第二天在肌肉表層,第三天在肌肉深處,第四天到胸部,第五天到腹部,第六天進入胃。」進入胃是指病邪已進入腑臟,此時雖在腹部,但尚未完全深入體內。雖然腹脹屬於裡證,但也有輕重之分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表證已解而內部未消,若非嚴重腹滿仍伴隨寒熱,則病情未除。」這表示病邪尚未完全入腑。
若腹脹嚴重、實證明顯,且有燥屎內結,便可使用瀉下法治療。即使拖延四五天也不致釀成大禍,因邪氣已入腑。傷寒邪氣深入腹部,表示裡證已重,故多數腹脹情況適合瀉下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:「若無持續高熱,不可用承氣湯;但若腹脹嚴重、大便不通,可用小承氣湯;發汗後症狀未解且腹脹劇痛者,應急下。」若原為太陽病,誤用瀉下法導致腹脹陣痛,則屬太陰病,可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;若實痛劇烈,則用桂枝加大黃湯。少陰病腹脹且便秘者,也需急下。這些都屬於裡證範疇。
雖說腹中脹痛多為實證,應瀉下治療,但若腹脹持續不減,確為實證;若腹脹時輕時重,則屬虛證,不可瀉下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腹脹持續不減,即使稍減也不明顯,當瀉下。」而《金匱要略》則指出:「腹脹時減輕後又復發,是虛寒之氣上逆所致,應以溫藥調和。」虛證氣滯也會導致腹脹,但不像實證那樣堅硬劇痛。
腹脹多屬太陰證。陽熱邪氣致病者,會腹脹兼咽喉乾燥;陰寒邪氣致病者,則腹脹伴隨嘔吐、食不下、腹瀉加重、時而腹痛。太陰屬脾土,主司中焦,故專責腹脹症狀。此外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治療後引發的腹脹,皆因邪氣乘虛內侵所致,但病因各異。《傷寒論》記載:「發汗後腹脹者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;傷寒吐後腹脹者,用調胃承氣湯;瀉下後心煩腹脹、坐臥不安者,用梔子厚朴湯。」三者分別對應溫補、瀉下、催吐等治法,因邪氣性質不同。
發汗後腹脹宜溫補,因邪氣原在表,發汗後胃氣虛弱導致氣滯脹滿;吐後腹脹可瀉下,因胸中邪氣下傳至胃形成實證;下後腹脹可催吐,因誤下使表邪內鬱胸中,阻礙氣機。醫者須辨明邪氣來源與所在,才能準確施治。無論發汗、吐下、溫補或針灸,只要對症,便能收效。
2. 少腹滿
傷寒少腹滿者,何以明之?少腹滿者,臍下滿是也。少腹者,下焦所治。《難經》曰:「下焦者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,其治在臍下。」邪氣自上而下,至於下焦,結而不利,故少腹滿也。胸中滿、心下滿,皆氣爾,即無物也;及腹滿者,又有燥屎為之者;至於少腹滿者,非止氣也,必有物聚於此,而為之滿爾。
所以然者,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,清陽歸之;身半以下,同地之陰,濁陰歸之。清者在上,而濁者在下。《內經》謂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,當出不出,積而為滿。是在上而滿者氣也,在下而滿者物也。所謂物者,溺與血爾。邪氣聚於下焦,則津液不得通,血氣不得行,或溺或血,留滯於下,是生脹滿而硬痛也。
若從心下至少腹,皆硬滿而痛者,是邪實也,須大陷胸湯下之。若但少腹硬滿而痛,小便利者,則是蓄血之症;小便不利者,則是溺澀之症。《經》曰:「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。」又曰:「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」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症諦也。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,為太陽隨經,瘀血在裡,太陽自入腑者也。《經》曰: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未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桃仁承氣湯主之。」
是少腹硬滿,為物聚於下可知矣。滲之,利之,參酌隨宜,可為上工。
白話文:
少腹滿
傷寒病中出現少腹滿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所謂少腹滿,是指臍下部位脹滿。少腹屬於下焦的管轄範圍,《難經》提到:「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負責區分清濁之氣,其功能運作在臍下。」邪氣從上往下侵犯至下焦,鬱結不通,因此導致少腹脹滿。
胸中滿和心下滿,多屬氣機不暢,並無實質物質積聚;而腹滿則可能是因燥屎阻塞所致;至於少腹滿,不僅是氣滯,必定有實質物質積聚於此,才會引起脹滿。
原因在於,人體上半身與天之陽氣相應,清陽之氣歸於此;下半身則與地之陰氣相應,濁陰之氣歸於此。清氣居上,濁氣居下。《內經》說:「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。」若該排出的濁陰無法排出,積聚在下,便會形成脹滿。因此,上半身的脹滿多因氣滯,下半身的脹滿則因實物積聚。所謂實物,指的是尿液或血液。邪氣鬱結於下焦,導致津液不通、血氣不暢,尿液或血液滯留於下,便會引發脹滿硬痛的症狀。
若從心窩到少腹都硬滿疼痛,屬於邪氣實證,需用大陷胸湯瀉下。若僅少腹硬滿疼痛,且小便通暢,則是蓄血證;若小便不利,則是尿液滯留證。《經》中提到:「少腹滿,通常應伴隨小便不利,若小便反而通暢,則為有瘀血。」又說:「少腹硬滿且小便不利,是無瘀血。」若小便通暢且患者出現狂躁症狀,則明確為血證。若小便通暢但少腹滿,則是太陽經邪氣內傳,瘀血積於裡,屬於太陽病自入腑的情況。《經》提到:「太陽病未解,熱邪結於膀胱,患者狂躁,若瘀血自行排出,則病可癒。若表證未解,不可急攻,應先解表。表證解除後,僅少腹急結者,方可攻裡,以桃仁承氣湯為主。」
由此可知,少腹硬滿是因實物積聚於下焦所致。治療時可根據情況選擇滲濕、利水等方法,靈活運用,方為高明之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