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9)
卷上 (9)
1. 腹滿
傷寒腹滿。何以明之?腹滿者,俗謂之肚脹是也。華佗曰:「傷寒一日在皮,二日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在胸,五日在腹,六日入胃。」入胃謂入腑也,是在腹也,猶未全入里者。雖腹滿為里證,故亦有淺深之別。經曰:「表已解而內不消,非大滿猶生寒熱,則病不除。」是其未全入腑。
若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自可除下之。雖四五日不能為禍,謂之邪氣已入腑也。傷寒邪入腹,是里證已深,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。如經曰:「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;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急下之。」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
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少陰病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諸如此者,皆為里證是也。雖曰腹中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去之。然腹滿不減者,則為實也;若腹滿時減者,又為虛也,則不可下。經曰:「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。」金匱要略曰:「腹滿時減復如故。」
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和之。蓋虛氣留滯,亦為之脹,但比之實者,不至堅痛也。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。陽熱為邪者,則腹滿而咽乾;陰寒為邪者,則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太陰者脾土也,治中央,故專主腹滿之候。又發汗吐下之後,因而成腹滿者,
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,而所主又各不同。經曰:「發汗後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;傷寒吐後腹脹滿者,調胃承氣湯主之;傷寒下後,心煩腹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」三者有當溫者,有當下者,有當吐者,何邪氣不一也。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,邪氣在表,
因發散則邪去。胃為津液之主,發汗亡陽,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,諸氣壅滯,而為脹滿,是當溫散可也。吐後腹滿可下之,邪氣在胸者,則可吐之,吐之邪去則安。若吐後邪氣不去,加之腹脹滿者,是胸中之邪,下傳入胃,壅而為實,故生脹滿,當須下之可也。下後腹滿可吐者,
邪氣在表,未傳入腑,而妄下之,邪自表乘虛而入,鬱於胸中,而為虛煩,氣上下不得通利者,腹為之滿,故當吐之可也。凡為醫者,要識邪氣所起所在,審其所起,知邪氣之由來;觀其所在,知邪氣之虛實。發汗吐下之不瘥,溫補針艾之適當,則十全之功,自可得也。
白話文:
腹滿
傷寒導致腹部脹滿,怎麼判斷呢?腹滿,俗稱肚脹。華佗說:「傷寒第一天在皮膚,第二天在皮下組織,第三天在肌肉,第四天在胸部,第五天在腹部,第六天進入胃。」「入胃」指的是進入腑臟,也就是在腹部,還沒有完全進入內臟深處。雖然腹脹是裡證,但也有輕重之分。經書說:「表證已經解除,但裡證未消,雖然不是非常脹滿,但仍會發寒發熱,病情就不會痊癒。」這說明它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。
如果非常脹滿、實證,而且有乾燥的糞便,就可以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四五天後病情沒有好轉,那就是邪氣已經進入腑臟了。傷寒邪氣入侵腹部,這是裡證加深,因此腹脹大多可以採用瀉下治療。例如經書說:「如果發熱不潮熱,不能用承氣湯;如果腹部非常脹滿不通,可以用小承氣湯;發汗治療後症狀未解,腹部脹滿疼痛,就應該立即瀉下。」本太陽病,醫生卻用瀉下法治療,導致腹部脹滿疼痛的,屬於太陰證。
桂枝加芍藥湯可以治療。腹部脹滿疼痛很厲害的,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少陰病腹部脹滿,不能大便的,要緊急瀉下。諸如此類,都是裡證。雖然說腹部脹滿疼痛是實證,應該瀉下治療。但是,如果腹部脹滿不減輕,就是實證;如果腹部脹滿時好時壞,就是虛證,就不能瀉下。經書說:「腹部脹滿不減輕,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就應該瀉下。」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腹部脹滿時好時壞,又恢復原狀。」
這是虛寒從下往上走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理。因為虛氣停滯,也會導致脹滿,但與實證相比,不會那麼堅硬疼痛。總的來說,腹脹屬於太陰證。陽熱之邪,則腹脹且咽喉乾燥;陰寒之邪,則腹脹且嘔吐,飲食不進,自覺症狀很重,腹部時常疼痛。太陰指脾土,主管腹部,因此專門治療腹脹。此外,發汗、吐瀉之後,又出現腹脹的,
都是邪氣乘虛而入,而所主的症狀各不相同。經書說:「發汗後腹部脹滿的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;傷寒嘔吐後腹部脹滿的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;傷寒瀉下後,心煩意亂腹部脹滿,臥起不安的,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」這三種情況,有的需要溫補,有的需要瀉下,有的需要催吐,因為邪氣不同。而且,發汗後腹脹應溫補治療,因為邪氣在表,
發散治療就能使邪氣排出。胃是津液之主,發汗損傷陽氣,則胃氣虛弱,不能佈散津液,各氣壅滯,而導致脹滿,所以應該溫散治療。嘔吐後腹脹可以瀉下治療,因為邪氣在胸部,可以催吐,吐掉邪氣就痊癒了。如果嘔吐後邪氣沒有去除,又加重腹脹,這是胸中之邪下傳入胃,壅塞而導致實證,因此脹滿,就應該瀉下治療。瀉下後腹脹可以催吐治療,
因為邪氣在表,還沒有進入腑臟,卻錯誤地用了瀉下法,邪氣從表乘虛而入,鬱滯於胸中,而導致虛煩,氣機上下不通暢,腹部就脹滿了,因此應該催吐治療。凡是醫生,都要識別邪氣的起因和部位,審察其起因,知道邪氣的來源;觀察其部位,知道邪氣的虛實。發汗、吐瀉治療無效的,溫補、針灸治療得當,那麼十全的療效,自然就能獲得。
2. 少腹滿
傷寒少腹滿者。何以明之?少腹滿者。臍下滿是也。少腹者。下焦所治。難經曰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其治在臍下。邪氣自上而下。至於下焦。結而不利。故少腹滿也。胸中滿。心下滿。皆氣爾。即無物也。及腹滿者。又有燥屎為之者。至於少腹滿者。非止氣也。
必有物聚於此。而為之滿爾。所以然者。身半以上。同天之陽。清陽歸之。身半以下。同地之陰。濁陰歸之。清者在上。而濁者在下。內經謂清陽出上竅。濁陰出下竅。當出不出。積而為滿。是在上而滿者氣也。在下而滿者物也。所謂物者。溺與血爾。邪氣聚於下焦。則津液不得通。
血氣不得行。或溺或血。留滯於下。是生脹滿。而硬痛也。若從心下至少腹。皆硬滿而痛者。是邪實也。須大陷胸湯下之。若但少腹硬滿而痛。小便利者。則是蓄血之症。小便不利者。則是溺澀之症。經曰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又曰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
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症諦也。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。為太陽隨經。瘀血在裡。太陽自入腑者也。經曰。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未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桃仁承氣湯主之。是少腹硬滿。
為物聚於下可知矣。滲之利之。參酌隨宜。可為上工。
白話文:
少腹滿
傷寒導致少腹脹滿,怎麼判斷呢?少腹脹滿是指肚臍以下脹滿。少腹指的是下焦所在的部位。《難經》說,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負責區分清濁,它的位置在肚臍以下。邪氣從上往下走,到達下焦後阻塞不通,所以就導致少腹脹滿。胸部脹滿、心窩脹滿,都是氣的脹滿,沒有實物存在。而腹部脹滿,則可能有乾燥的糞便造成。但少腹脹滿,不只是氣的脹滿,一定是有東西積聚在那裡,才導致脹滿。這是因為身體上半部屬陽,如同天上的陽氣,清陽之氣歸屬於上半部;身體下半部屬陰,如同地上的陰氣,濁陰之氣歸屬於下半部。清氣在上,濁氣在下。《內經》說,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。如果該排出的物質沒有排出,積聚起來就會脹滿。所以,上半身脹滿是因為氣,下半身脹滿是因為物。這裡說的「物」,是指尿液和血液。邪氣積聚在下焦,津液就不能通暢,血氣就不能運行,於是尿液或血液滯留在下焦,就會產生脹滿、堅硬疼痛的症狀。如果從心窩到少腹都堅硬脹滿疼痛,這是邪氣實證,需要服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是少腹堅硬脹滿疼痛,但小便通暢,這是蓄血的症狀;如果小便不通暢,這是尿澀的症狀。經書上說:「少腹脹滿,應該小便不利,現在反而通暢,是因為有血。」又說:「少腹堅硬,小便不利,是因為沒有血。」小便自利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這是血症的明顯表現。如果小便通暢,但少腹脹滿,這是太陽經循行路線上的瘀血在內臟,是太陽經邪氣入侵腑臟的表現。經書上說:「太陽病不解,熱邪阻塞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血從下排出,排出後病情好轉。但外邪還沒有解除,還不能攻邪,應該先解表。表邪解除了,如果只有少腹急劇脹結,才能攻邪。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」由此可知,少腹堅硬脹滿,是因為有東西積聚在下焦,需要利尿消腫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才能算是上乘醫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