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3)
卷中 (3)
1. 厥
傷寒厥者。何以明之。厥者冷也。甚於四逆也。經曰。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。便為厥。厥者手足逆冷是也。謂陽氣內陷。熱氣逆伏。而手足為之冷也。經曰。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。厥者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微者熱亦微。是知內陷者。手足為厥矣。少陰病但厥無汗。
白話文:
傷寒導致厥證:
何以得知傷寒出現厥證?厥證就是寒冷症狀,比四肢逆冷更加嚴重。醫經上說:厥證是指陰陽之氣不能順利相連,就會形成厥證。厥證就是手足逆冷的症狀,是因為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導致手足發冷。
醫經上說:傷寒經過一兩天到四五天後,會必定出現厥證或發熱證狀。之前發熱的人,之後必定會出現厥證。厥證越嚴重,發熱也越嚴重。厥證輕微,發熱也輕微。由此可知,陽氣內陷就會導致手足厥冷。此外,少陰病症狀只出現厥冷,沒有出汗。
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。亦是言發動其熱也。先熱而後厥者。熱伏於內也。先厥而後熱者。陰退而陽氣得復也。若始得之便厥者。則是陽氣不足。而陰氣勝也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。寒者多矣。而又有進退之別。經曰。病厥五日。
白話文:
強制發散體內的熱氣,必然會導致血氣混亂。不知道這種熱氣會從哪裡發出,可能是從口鼻,也可能是從眼睛發出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下厥上竭」,也就是說,身體下部的熱氣上升到上部,導致身體虛脫。這是因為發動體內的熱氣,先會出現熱感,然後才會出現厥逆。如果先出現熱感,然後纔出現厥逆,說明體內的熱氣潛藏於內。如果先出現厥逆,然後纔出現熱感,說明身體的陰氣消退,陽氣得以恢復。如果一開始就得病就出現厥逆,說明體內的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。總之,厥逆是由陰氣引起的,而且多為寒症。但是,厥逆又有進退之別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厥逆的病程為五天。
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。不厥者自愈。發熱四日。厥反三日。復厥四日。厥少熱多。其病自愈。厥四日。熱反三日。復厥五日。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。陽氣退。故為進也。病至厥陰。傳經盡也。當是之時。陽氣勝陰。厥少熱多。其病則愈。若或陰氣反勝。陽不得復。厥多熱少。
白話文:
發熱持續五天。到了第六天應該退燒。如果沒有退燒,自然會痊癒。發熱持續四天。發燒後退燒三天。再次發燒四天。退燒後發熱較多。這種情況會自行痊癒。發燒後退燒四天。再次發燒三天。再次退燒五天。這種情況會加重病情。感到寒冷較多,發熱較少。這是因為陽氣消退而導致的。所以病情會加重。病情會發展到厥陰病。這是因為病情傳遍了經絡。在這時候,陽氣會戰勝陰氣。退燒後發熱較多,病情就會痊癒。但如果陰氣再次勝過陽氣。陽氣無法恢復。退燒後發熱較少。
其病則逆。厥為陰氣至也。熱為陽氣復也。至於下利。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。必自止。見厥複利。厥者復為熱。為陽氣得復。而利必自止。熱者便為厥。是陰氣還勝也。故復下利矣。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客於胸中鬱郁留結。則陽氣不得敷布。而手足為之厥。經曰。手足厥冷。
白話文:
它的病症會出現逆亂。厥逆是陰氣上沖的表現。發熱是陽氣恢復的表現。至於腹瀉,就是先出現厥逆,然後發熱而腹瀉。必定會自動停止。如果看到出現了厥逆又腹瀉的情況,那麼說明厥逆又轉變成了發熱。這是因為陽氣得到恢復。而腹瀉必定會自動停止。發熱又會導致厥逆。這是因為陰氣再次盛過陽氣。所以,腹瀉又會出現。諸陽之氣在胸中受到邪氣的侵擾,致使胸中鬱悶凝聚,那麼陽氣就無法散佈,導致手腳厥冷。經書上說:「手腳厥冷。」
脈乍緊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。病在胸中。當吐之者是矣。厥為陰之盛也。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。陰氣之極也。則難可制。經曰。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。手足厥冷者。不治。是厥冷之逆者。神丹其能生乎。
白話文:
脈搏乍緊,說明邪氣積聚在胸腔內。胸中氣血充盈,導致胸悶煩躁。飢餓時也無法進食,表明病症在於胸腔。此時應採用催吐治療。厥逆是陰氣過盛的表現。如果再加上惡寒蜷臥的症狀,表明陰氣極盛,治療起來非常困難。《內經》中記載:少陰病,惡寒蜷縮、小便通利,手足厥冷,無法醫治。這種厥冷的逆轉,即使是仙丹妙藥也難以挽回。
2. 鄭聲
傷寒鄭聲。為邪音也。孔子曰。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又曰。放鄭聲。遠佞人。鄭聲淫。佞人殆。是謂鄭聲。為不正之音也。傷寒鄭聲者。則其聲如鄭衛之音。轉不正也。經曰。虛則鄭聲。今汗後或病久。人聲轉者是也。以此為虛。從可知矣。又鄭聲者。重語也。正為聲轉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的鄭聲
鄭聲是一種不好的音樂。孔子說,厭惡鄭聲,會擾亂高雅的音樂。他又說,遠離鄭聲,遠離奸佞小人。鄭聲淫靡,奸佞小人危險。這就是所謂的鄭聲,是不正規的音樂。
傷寒出現鄭聲,是指病人的聲音變得像鄭國衛國的音樂一樣,聲音不正。經文說,虛弱時會出現鄭聲。現在,出汗後或長期生病的人,聲音改變,這就是虛弱的徵兆。從這裡可以知道,鄭聲也是虛弱的表現。
鄭聲還有重複說話的意思,因為聲音不正確而出現重複。
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。昧者殊不知此。妄以重為重疊之語。與譫語混而莫辨。遂止以身熱脈數。煩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譫語。以身涼脈小。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。如此則有失仲景之本意。兼鄭聲淫之語以正之。則鄭聲不為重疊。正為不正也。況仲景之書。三百九十餘證。
白話文:
如果發音比較重,轉變了原來的聲音,這也是譫妄。無知的人竟然不知道這一點,錯誤地把重複的語句當成譫妄,和譫語混淆在一起,無法分辨。於是就只把身熱脈數、煩渴多言困難的人當成譫語;把身涼脈小、自利不渴而多言的人當成鄭聲。這樣做就偏離了仲景的本意。而且,用鄭聲放蕩的言語來證明它,那麼鄭聲就不再是重複的語言,而是不正經的語言了。況且仲景的書裡有三百九十多種證狀。
曲盡傷寒形候。未有脫落而不言者。若是鄭聲為多言。則於三陰門中。亦須條見。所以鄭聲別無證治者。是不與譫語為類也。雖曰虛矣。止為正氣虛而不全。故使轉聲而不正也。明者鑑此。幸詳究之。
白話文:
文章準確地描述了傷寒病的各類表現,沒有一項被遺漏。如果過度強調胡言亂語的現象,那麼在三陰病中的表現也必須詳細說明。之所以鄭經沒有提出這方面的診治方法,是因為胡言亂語不屬於譫語的範疇。雖然說虛證,但只是正氣虛弱不全,所以導致說話時聲音轉變或異常。明智之人應當理解這些內容,並仔細探究。
3. 譫語
傷寒譫語。何以明之。譫者謂呢喃而語也。又作讝。謂妄有所見而言也。此皆真氣昏亂。神識不清之所致。夫心藏神而主火。病則熱氣歸焉。傷寒胃中熱盛。上乘於心。心為熱冒。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。識昏不知所以然。遂言無倫次而成譫妄之語。輕者睡中呢喃。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。
白話文:
傷寒時出現胡言亂語。如何判斷呢?胡言亂語,指的是小聲地喃喃自語。又叫做幻覺,指的是妄言所見。這些都是真實的氣血昏亂,神智不清所導致的。心臟儲藏著神明,主管著火。一旦生病,熱氣就會歸聚於心臟。傷寒導致胃中熱氣旺盛,上衝入心臟。心臟被熱氣侵擾,神智就會昏亂,胡言亂語增多。神智昏亂,不知所以然,所以說的話沒有條理,胡言亂語。輕者,在睡夢中喃喃自語;重者,不睡覺也說胡話。
有譫語者。有獨語者。有狂語者。有語言不休者。有言亂者。此數者。見其熱之輕重也。譫語與獨語。雖間有妄錯之語。若與人言有次。是熱未至於極者也。經曰。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是病獨語未為劇也。狂語者熱甚者也。由神昏而無所見覺。甚則至於叫喊而言語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有胡言亂語的症狀。有自言自語的症狀。有瘋言瘋語的症狀。有說話不停的症狀。有說話錯亂的症狀。這幾種症狀的出現,反映了體內熱的輕重程度。胡言亂語和自言自語,雖然偶爾會有胡說八道的情況。但如果說話仍然有條理,說明熱氣還沒有非常嚴重。經書上說:自言自語就像見到了鬼一樣。如果症狀嚴重,發作起來就不認識人了。說明病情在自言自語的階段還不算嚴重。瘋言瘋語是熱氣很重的表現。由於精神混亂而沒有感知力。嚴重的話,甚至會大喊大叫,說胡話。
言語不休者。又其甚也。至於亂言者。謂妄言罵詈。善惡不避親疏。為神明已亂也。經曰。諸逆發汗微者難瘥。劇者言亂。是難可複製也。譫語之由。又自不同。皆當明辨之。有被火劫譫語者。有汗出譫語者。有下利譫語者。有下血譫語者。有燥屎在胃譫語者。有三陽合病譫語者。
白話文:
喋喋不休地說話,這是病情加重的表現。至於亂說話,是指胡言亂語、咒罵。不分善惡、不避親疏,這是神智已經錯亂的徵兆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各種虛證發汗後,如果症狀輕微,則難以痊癒。如果症狀嚴重,就會出現言語錯亂。這種情況下,治療起來就很困難。」胡言亂語的原因有很多,需要仔細辨別。
- 因火邪侵襲而胡言亂語
- 因出汗過多而胡言亂語
- 因腹瀉而胡言亂語
- 因便血而胡言亂語
- 因胃中宿便乾燥而胡言亂語
- 因三陽經合病而胡言亂語
有過經譫語者。有亡陽譫語者。經曰。大熱入胃中。水竭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又腹滿微喘。口乾咽爛。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。是因被火劫譫語也。汗出譫語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是汗出譫語者也。下利譫語者。有燥屎也。
白話文:
小承氣湯主之。是下利譫語者也。下血譫語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當刺期門。隨其實而瀉之。是下血譫語者也。譫語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是謂燥屎在胃譫語者也。腹滿身重。難以轉側。口不仁而面垢。譫語遺尿。是三陽合病譫語者也。過經譫語者熱也。
適用於以下情況:
腹瀉並神志不清的: 使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便血並神志不清的: 這是熱氣進入血室所致。應該針刺期門穴,並根據實際情況瀉下。
腹瀉並神志不清的: 神志不清時伴有潮熱,且食慾減退的。胃中必定有五六枚燥屎。這是燥屎在胃中引起的神志不清。
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難以轉身、口齒不靈、面色灰暗、神志不清、尿失禁的: 這是三陽合病導致的神志不清。
超過正常時間段出現神志不清的: 這是熱邪所致。
白話文:
腹瀉伴隨神志不清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便血同時神志不清,是熱氣入侵血室所致,應針刺期門穴,並根據情況瀉下。腹瀉伴隨神志不清、潮熱、食慾減退,則胃中可能積存五、六枚燥屎,這些燥屎導致了神志不清。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難以轉身、口齒不清、面色灰暗、神志不清、尿失禁,這是三陽合病導致的神志不清。如果神志不清時間過長,則可能是熱邪所致。
當以湯下之。是過經譫語者也。發汗多亡陽譫語者。不可下。與柴胡桂枝湯。和其榮衛。是以有通津液後自愈。是亡陽譫語也。諸如此者。脈短則死。脈自和則愈。又身微熱。脈浮大者生。逆冷脈沉細。不過一日死。實則譫語。氣收斂在內。而實者本病也。或氣上逆而喘滿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出現譫語,就用湯藥讓他吐瀉。這是由於陽氣過旺所致。如果發汗太多導致陽氣虧損而出現譫語,則不能再讓他吐瀉。應當服用柴胡桂枝湯,調和榮衛之氣。這樣就能夠通暢津液,患者自然會痊癒。這是因為陽氣虧損而導致的譫語。凡是這樣的患者,脈搏短促就表示死亡。脈搏平穩就表示痊癒。另外,身體微微發熱,脈搏浮大的人會康復。身體發冷,脈搏沉細的人最多一天就會死亡。患有實症的人會出現譫語,這是由於氣血收斂在體內,而實症是患者的根本病因。有的患者可能會氣逆上沖,導致氣喘和腹脹。
或氣下奪而自利者。皆為逆也。經曰。直視譫語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謂其正氣脫絕也。能知虛實之診。能識逆從之要。治病療病。則不失矣。
白話文:
有時候是因為氣往下陷導致自利的,這都是不正常的。醫經上說,如果病人目光直視、胡言亂語、喘息胸滿的是會死的,拉肚子的也會死,這是因為他們的正氣已經脫離斷絶了。如果能夠知道什麼是虛實的診斷,能夠辨別什麼是逆從的關鍵,那麼在治病的時候就不會出錯了。
4. 短氣
傷寒短氣。何以明之。短氣者。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。似喘而非喘。若有氣上衝。而實非氣上衝也。喘者張口抬肩。搖身滾肚。謂之喘也。氣上衝者。腹裡氣時時上衝也。所謂短氣者。呼吸雖數。而不能相續。似喘而不搖肩。似呻吟而無痛者。短氣也。經所謂短氣者眾。實為難辨之證。
白話文:
傷寒出現呼吸短淺。如何分辨呢?呼吸短淺是指呼吸短促、不能連續。看起來像喘氣但又不是喘氣。好像有氣往上衝,但實際上並不是氣往上衝。喘氣是指張開嘴巴、抬起肩膀、搖晃身體、翻滾腹部。所謂的氣往上衝,是指肚子裡的氣時常往上衝。而所謂的呼吸短淺,是指呼吸次數雖然多,但不能連續。看起來像喘氣但不搖肩膀,像呻吟但沒有疼痛,這就是呼吸短淺。中醫經典中提到的呼吸短淺有很多種,這是一個很難分辨的證狀。
愚醫莫識之。為治有誤者多矣。要識其短氣之真者。氣急而短促。謂之氣短者是也。短氣有責為虛者。有責為實者。要當明辨之。經曰。趺陽脈微而緊。緊則為寒。微則為虛。微緊相搏。則為短氣。此為短氣之虛者也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此為短氣之實者也。
白話文:
無知無識的庸醫經常誤診錯誤治療。要正確辨識氣短的真假,可以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急促而短促。所謂的氣短,就是指這樣的呼吸狀況。
氣短可以歸因於虛症或實症。必須仔細區分。醫典記載,趺陽脈博跳動微弱而緊張。緊張代表虛寒,微弱代表虛弱。微弱與緊張同時出現,就表示氣短。這是氣短的虛症表現。
氣短伴隨著腹脹、喘鳴、潮熱,且有解便的慾望,可以嘗試攻下治療。這是氣短的實症表現。
又有屬表。又有屬裡者。要當審視之。經曰。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與其風濕相搏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甘草附子湯主之者。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與其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短氣躁煩。
白話文:
還有一些屬於外邪入侵的。還有一些屬於內邪的。一定要仔細辨別。經書上說:氣短但坐著就會出汗是因為汗液沒有排出通暢。再發汗就會好。如果伴有風寒,出汗氣短,小便不暢,怕風不想脫衣,甘草附子湯主治,這是因為邪氣在外在而導致的氣短。乾嘔氣短,出汗不惡寒的,這是表邪已解,裡邪未和。十棗湯主治。如果太陽病,醫生反而給予瀉下的治療,就會出現氣短煩躁。
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是邪氣在裡而短氣者也。虛也。實也。在表也。在裡也。皆作短氣。又何以辨其虛實也。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。邪在裡而為實也。腹濡滿而短氣者。邪在表而為虛也。大抵短氣為實。金匱要略曰。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。
白話文:
心中鬱悶不舒,陽氣不能外達,心下部變得堅硬,就會形成胸悶氣滯的病症。治療這種病症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
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身體內部,導致呼吸急促。這種情況可以分為虛實兩種:邪氣在身體表面就是虛,在身體內部就是實。虛實兩者的表現都是呼吸急促,那麼如何區分它們呢?
一般來說,如果心腹脹滿,同時伴有呼吸急促,則說明邪氣在身體內部,屬於實症。如果腹部長時間疼痛、脹滿,同時伴有呼吸急促,則說明邪氣在身體表面,屬於虛症。
總的來說,呼吸急促通常屬於實症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呼吸短促,喘不過氣來,屬於實症。」
又水停心下。亦令短氣。金匱要略曰。食少飲多。水停心下。微者短氣。即此觀之。短氣之由亦眾矣。必審其形候。使的而不惑。必審其邪氣。在表裡之不瘥。隨症攻之。了無不愈者矣。
白話文:
此外,水分停留在心下也會導致氣短。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飲食失衡,進食少,飲水多,就會導致水分停留在心下。症狀較輕微的就會出現氣短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氣短的原因有很多。一定要仔細觀察症狀,辨別清楚,才能對症下藥,避免混淆。同時,還要仔細判斷邪氣所在,是表證還是裡證,然後根據症狀對症治療。這樣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