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3)

1.

傷寒厥者。何以明之。厥者冷也。甚於四逆也。經曰。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。便為厥。厥者手足逆冷是也。謂陽氣內陷。熱氣逆伏。而手足為之冷也。經曰。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。厥者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微者熱亦微。是知內陷者。手足為厥矣。少陰病但厥無汗。

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。亦是言發動其熱也。先熱而後厥者。熱伏於內也。先厥而後熱者。陰退而陽氣得復也。若始得之便厥者。則是陽氣不足。而陰氣勝也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。寒者多矣。而又有進退之別。經曰。病厥五日。

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。不厥者自愈。發熱四日。厥反三日。復厥四日。厥少熱多。其病自愈。厥四日。熱反三日。復厥五日。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。陽氣退。故為進也。病至厥陰。傳經盡也。當是之時。陽氣勝陰。厥少熱多。其病則愈。若或陰氣反勝。陽不得復。厥多熱少。

其病則逆。厥為陰氣至也。熱為陽氣復也。至於下利。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。必自止。見厥複利。厥者復為熱。為陽氣得復。而利必自止。熱者便為厥。是陰氣還勝也。故復下利矣。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客於胸中鬱郁留結。則陽氣不得敷布。而手足為之厥。經曰。手足厥冷。

脈乍緊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。病在胸中。當吐之者是矣。厥為陰之盛也。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。陰氣之極也。則難可制。經曰。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。手足厥冷者。不治。是厥冷之逆者。神丹其能生乎。

2. 鄭聲

傷寒鄭聲。為邪音也。孔子曰。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又曰。放鄭聲。遠佞人。鄭聲淫。佞人殆。是謂鄭聲。為不正之音也。傷寒鄭聲者。則其聲如鄭衛之音。轉不正也。經曰。虛則鄭聲。今汗後或病久。人聲轉者是也。以此為虛。從可知矣。又鄭聲者。重語也。正為聲轉也。

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。昧者殊不知此。妄以重為重疊之語。與譫語混而莫辨。遂止以身熱脈數。煩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譫語。以身涼脈小。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。如此則有失仲景之本意。兼鄭聲淫之語以正之。則鄭聲不為重疊。正為不正也。況仲景之書。三百九十餘證。

曲盡傷寒形候。未有脫落而不言者。若是鄭聲為多言。則於三陰門中。亦須條見。所以鄭聲別無證治者。是不與譫語為類也。雖曰虛矣。止為正氣虛而不全。故使轉聲而不正也。明者鑑此。幸詳究之。

3. 譫語

傷寒譫語。何以明之。譫者謂呢喃而語也。又作讝。謂妄有所見而言也。此皆真氣昏亂。神識不清之所致。夫心藏神而主火。病則熱氣歸焉。傷寒胃中熱盛。上乘於心。心為熱冒。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。識昏不知所以然。遂言無倫次而成譫妄之語。輕者睡中呢喃。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。

有譫語者。有獨語者。有狂語者。有語言不休者。有言亂者。此數者。見其熱之輕重也。譫語與獨語。雖間有妄錯之語。若與人言有次。是熱未至於極者也。經曰。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是病獨語未為劇也。狂語者熱甚者也。由神昏而無所見覺。甚則至於叫喊而言語也。

言語不休者。又其甚也。至於亂言者。謂妄言罵詈。善惡不避親疏。為神明已亂也。經曰。諸逆發汗微者難瘥。劇者言亂。是難可複製也。譫語之由。又自不同。皆當明辨之。有被火劫譫語者。有汗出譫語者。有下利譫語者。有下血譫語者。有燥屎在胃譫語者。有三陽合病譫語者。

有過經譫語者。有亡陽譫語者。經曰。大熱入胃中。水竭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又腹滿微喘。口乾咽爛。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。是因被火劫譫語也。汗出譫語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是汗出譫語者也。下利譫語者。有燥屎也。

**適用於以下情況:**

**腹瀉並神志不清的:** 使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
**便血並神志不清的:** 這是熱氣進入血室所致。應該針刺期門穴,並根據實際情況瀉下。

**腹瀉並神志不清的:** 神志不清時伴有潮熱,且食慾減退的。胃中必定有五六枚燥屎。這是燥屎在胃中引起的神志不清。

**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難以轉身、口齒不靈、面色灰暗、神志不清、尿失禁的:** 這是三陽合病導致的神志不清。

**超過正常時間段出現神志不清的:** 這是熱邪所致。

當以湯下之。是過經譫語者也。發汗多亡陽譫語者。不可下。與柴胡桂枝湯。和其榮衛。是以有通津液後自愈。是亡陽譫語也。諸如此者。脈短則死。脈自和則愈。又身微熱。脈浮大者生。逆冷脈沉細。不過一日死。實則譫語。氣收斂在內。而實者本病也。或氣上逆而喘滿。

或氣下奪而自利者。皆為逆也。經曰。直視譫語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謂其正氣脫絕也。能知虛實之診。能識逆從之要。治病療病。則不失矣。

4. 短氣

傷寒短氣。何以明之。短氣者。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。似喘而非喘。若有氣上衝。而實非氣上衝也。喘者張口抬肩。搖身滾肚。謂之喘也。氣上衝者。腹裡氣時時上衝也。所謂短氣者。呼吸雖數。而不能相續。似喘而不搖肩。似呻吟而無痛者。短氣也。經所謂短氣者眾。實為難辨之證。

愚醫莫識之。為治有誤者多矣。要識其短氣之真者。氣急而短促。謂之氣短者是也。短氣有責為虛者。有責為實者。要當明辨之。經曰。趺陽脈微而緊。緊則為寒。微則為虛。微緊相搏。則為短氣。此為短氣之虛者也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此為短氣之實者也。

又有屬表。又有屬裡者。要當審視之。經曰。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與其風濕相搏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甘草附子湯主之者。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與其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短氣躁煩。

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是邪氣在裡而短氣者也。虛也。實也。在表也。在裡也。皆作短氣。又何以辨其虛實也。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。邪在裡而為實也。腹濡滿而短氣者。邪在表而為虛也。大抵短氣為實。金匱要略曰。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。

又水停心下。亦令短氣。金匱要略曰。食少飲多。水停心下。微者短氣。即此觀之。短氣之由亦眾矣。必審其形候。使的而不惑。必審其邪氣。在表裡之不瘥。隨症攻之。了無不愈者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