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10)
卷上 (10)
1. 煩熱
傷寒煩熱,何以明之?煩者,熱也。與發熱若同而異也。發熱者,怫怫然發於肌表,有時而已者是也;煩者,為煩而熱,無時而歇者是也。二者均是表熱,而煩熱為熱所煩,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,故謂之煩熱。
經曰:「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」又曰:「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再與桂枝湯。」又曰:「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」即此觀之,煩為表熱明矣。故又有煩疼,即是熱疼;又有煩渴,即是熱渴也。以煩為熱,又何疑焉?
至於胸中煩、心中煩、內虛煩,須皆以煩為熱。設傷寒至六七日,手足三部脈皆至,大煩而口噤不能言,其人躁擾者,與脈和大煩,目重瞼內際黃者,又皆為欲解。
所以言大煩者,以肌表大熱,則是邪熱欲去,泄達於外也,故為欲解。《內經》曰:「謹熟陰陽,以意調之。」
白話文:
煩熱
傷寒病中的煩熱該如何理解?所謂「煩」,就是熱的表現,與一般的發熱相似但又有區別。發熱是指熱氣從肌膚表面緩緩透出,有時會自行消退;而煩熱則是持續感到煩躁與發熱,沒有間斷。兩者雖然都屬於表熱,但煩熱是因熱而感到煩躁,不像發熱那樣時有時無,因此稱為煩熱。
醫書記載:「病人煩熱,出汗後症狀就會解除。」又說:「發汗後症狀緩解,但半天左右又出現煩熱,脈象浮數的,可再次服用桂枝湯。」還提到:「服用桂枝湯後,反而煩熱未解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桂枝湯即可痊癒。」由此可見,煩熱確實是表熱的表現。因此,所謂「煩疼」就是熱痛,「煩渴」就是熱渴。既然「煩」代表熱,這還有什麼疑問呢?
至於胸中煩、心中煩、內虛煩等症狀,都應將「煩」視為熱的表現。假如傷寒病到了六七天,手足的三部脈象都已恢復正常,卻出現極度煩熱、口不能言、躁動不安的情況;或是脈象平和但極度煩熱,眼瞼內側發黃,這些都可能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。
之所以提到「大煩」,是因為肌膚表層熱度極高,表示邪熱即將外散,因此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《內經》說:「仔細辨別陰陽,用心調理。」
2. 虛煩
傷寒虛煩。何以明之?虛煩者,心中鬱鬱而煩也。有胸中煩,有心中煩,有虛煩。諸如此者,皆熱也。若止云煩者,表熱也。及其邪熱傳裡,故有胸中煩,心中煩,虛煩之別。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,審其虛實而治,為不同也。如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,則是傳經之熱,不作膈實者,但多和解而已。故經曰:「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」少陰病二三日,心中煩不得臥者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少陰病,胸滿心煩者,豬膚湯主之。是皆利解而徹熱者也。若因吐下發汗後而煩者,則是內陷之煩,但多湧吐而已。發汗吐下後,虛劇不得眠,若劇者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丸藥大下後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是皆取其吐而湧其熱者也。虛煩之狀,心中溫溫然欲吐,憒憒然無奈,欲嘔不嘔,擾擾亂亂,是名煩也。非吐則不能已。經曰:「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。」宜梔子豉湯。脈乍結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瓜蒂散。二者症均是煩也,藥均是吐也,而又輕重之不同。吐下發汗後,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,則謂之虛煩,與梔子豉湯,則是吐劑之輕者。不因吐下發汗後,邪氣結於胸中,則為膈實,與瓜蒂散,則是吐劑之重者。又陽明病,不吐不下心煩者,則是煩之實者也,與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則是煩之虛者也,與小建中湯補之。煩為熱也。悸而復煩為虛者,以悸為虛,悸甚而煩,故為虛也。少陽之邪入腑者,煩而悸,則為熱也。大抵先煩而悸者,是為熱也。先悸而煩者,是為虛也。《內經》曰:「治病必先求其本。」誠哉是言也。
白話文:
虛煩
傷寒中的虛煩該如何理解?虛煩是指心中鬱悶而煩躁的狀態。煩躁可分為胸中煩、心中煩和虛煩,這些都與熱有關。若僅提到「煩」,通常指表熱;當邪熱傳入體內,則會區分為胸中煩、心中煩和虛煩。治療時需觀察熱的來源,辨別虛實,方法各有不同。
若未經發汗、吐、下等治療而出現煩躁,屬於傳經之熱,若未形成膈實(胸膈實熱),只需以和解為主。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」少陰病二三日,心中煩躁無法安臥者,用黃連阿膠湯;少陰病胸悶心煩者,用豬膚湯。這些方劑皆能疏解熱邪。
若因吐、下、發汗後出現煩躁,屬於內陷之煩,多需以催吐法治療。例如:發汗、吐、下後虛弱嚴重、失眠,甚至反覆翻轉、心中懊惱者,用梔子豉湯;若氣短者,用梔子甘草豉湯;若嘔吐者,用梔子生薑豉湯;心煩腹滿、坐臥不安者,用梔子厚朴湯;丸藥強力瀉下後,身熱不退、微煩者,用梔子乾薑湯。這些方劑皆透過催吐以清除熱邪。
虛煩的症狀包括心中鬱悶想吐、煩亂無奈、欲嘔不嘔、躁動不安,稱為「煩」,非吐不能緩解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下利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柔軟者,為虛煩。」宜用梔子豉湯。若脈搏忽結、心中脹滿煩躁、飢卻不能進食者,病在胸中,用瓜蒂散。兩者雖同屬煩躁,用藥皆為吐法,但輕重不同。
吐、下、發汗後,邪氣乘虛而入致煩者,稱為虛煩,用梔子豉湯(輕吐劑);未經吐、下、發汗,邪氣結於胸中形成膈實者,用瓜蒂散(重吐劑)。此外,陽明病未經吐下而心煩者,屬實煩,用調胃承氣湯瀉下;傷寒二三日,心悸而煩者,屬虛煩,用小建中湯補益。
煩躁多因熱,但若心悸後又煩躁,則屬虛證,因心悸為虛,心悸嚴重而煩躁,故為虛煩。少陽邪氣入腑者,煩躁伴心悸屬熱證。總之,先煩後悸者為熱,先悸後煩者為虛。《內經》雲:「治病必求其本。」確實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