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1)

1. 煩躁

傷寒煩躁,何以明之?煩為擾擾而煩,躁為憤躁之躁。合而言之,煩躁為熱也;析而分之,煩也,躁也,有陰陽之別焉。煩,陽也;躁,陰也。煩為熱之輕者,躁為熱之甚者。經有煩疼、煩滿、煩渴、虛煩,皆以煩為熱也。有不煩而燥者,為怫怫然便作躁悶,此為陰盛隔陽也。

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。所謂煩躁者,謂先煩漸至躁也;所謂躁煩者,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。煩躁之由,又為不同。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,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,有因火劫而煩躁者,有陽虛而煩躁者,有陰盛而煩躁者,皆不同也。經曰:「當汗不汗,其人煩躁。」太陽中風,脈浮而緊,不汗出而煩躁,大青龍湯主之者,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,此有燥屎也,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。太陽病,以火熏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;太陽病二日反躁,火熨其背,令人大汗出,大熱入胃,躁煩者,火劫令煩躁者也。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,與之下後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者;及發汗若下之病,仍不去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者,陽虛煩躁者也。少陰病,吐利手足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者,陰盛而煩躁者也。

諸如此者,症之常也,非逆也。設或結胸症悉具,煩躁者死;發熱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;少陰病,吐利煩躁四逆者死;少陰病,四逆惡寒,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死;少陰病五六日自利,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,是數者,又皆為不治之症。嗚呼!

煩躁為常有之疾,復有諸不治之症,臨病者之側,又當熟審焉。

白話文:

煩躁

傷寒病中的煩躁該如何理解?「煩」指的是心神不寧的煩擾,「躁」則是肢體躁動不安的表現。合在一起說,煩躁屬於熱證;若分開來看,煩與躁又有陰陽之分——煩屬陽,躁屬陰。煩是熱證的輕微表現,躁則是熱證嚴重的徵兆。醫經中提到的煩疼、煩滿、煩渴、虛煩,都是以「煩」為熱象。另有一種不煩卻燥的狀況,表現為鬱悶不安而轉為躁動,這是陰寒過盛、格拒陽氣所致。

即使患者極度躁動,甚至想躺進泥水中,卻無法飲水入口,也屬於此類。所謂「煩躁」,是指先出現煩悶,逐漸發展成躁動;而「躁煩」則是先有躁動,之後才伴隨煩悶。煩躁的成因各有不同:有因邪氣在表而煩躁的,有因邪氣在裡而煩躁的,有因誤用火療法而煩躁的,有因陽氣虛弱而煩躁的,也有因陰寒過盛而煩躁的,皆需區別對待。

醫經記載:「應當發汗卻未發汗,患者會煩躁。」例如太陽中風證,脈象浮緊,無汗而煩躁,適用大青龍湯,這是邪氣在表所致的煩躁。若患者五六日未排便,臍周疼痛,煩躁發作有規律,則是腸中有燥屎,屬邪氣在裡的煩躁。太陽病誤用火熏法卻未出汗,患者必然躁動;太陽病兩日後反見躁動,再以火熨背部,導致大汗出、熱邪入胃而躁煩,這是火劫引發的煩躁。

陽氣微弱時發汗,會導致躁動難眠;或誤用下法後又發汗,白天煩躁不得眠,夜間卻安靜,無嘔吐口渴等表證,脈沈微,身無大熱,適用乾薑附子湯;若發汗或攻下後煩躁仍不緩解,則用茯苓四逆湯,這屬於陽虛煩躁。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煩躁欲死,適用吳茱萸湯,這是陰寒過盛所致的煩躁。

上述情況皆屬常見證候,並非危象。但若結胸證已完全具備卻出現煩躁,則為死證;發熱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躁動不得臥者,亦屬死證;少陰病吐瀉煩躁、四肢厥冷者死;少陰病四肢冰冷、畏寒蜷臥、脈搏消失、不煩僅躁者死;少陰病五六日後自發腹瀉,又煩躁無法安眠者死——這些皆屬不治之症。

唉!煩躁雖是常見症狀,卻也包含諸多不治之證,醫者臨床時務必仔細辨察。

2. 懊憹

傷寒懊憹,何以明之?懊者,懊惱之懊;憹者,鬱悶之貌,即心中懊懊惱惱,煩煩憹憹,鬱郁然不舒暢,憤憤然無奈,比之煩悶而甚者,懊憹也。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,鬱而不發,結伏於胸心之間,故如是也。

經曰:「表未解,醫反下之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。」又曰:「下之益煩,心中懊憹如飢」,即是陽氣內陷,為諸懊憹也。其治之法,或吐之,或下之。

若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劇者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;與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而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,二者為邪熱鬱於胸中,當須梔子豉湯吐之,以湧其結熱也。

陽明病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;與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。二者為邪熱結於胃中,當須大承氣湯、茵陳湯攻之,以滌其內熱也。

識諸此者,吐下之不瘥,湯劑之適當,則無不愈者。一或當汗反吐,療熱以溫,則變證百出,斑出黃生者多矣。

其為醫者,請精究之!

白話文:

懊憹

傷寒病中的「懊憹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懊」指的是懊惱、煩躁;「憹」則是鬱悶不舒的樣子。整體而言,就是心中煩亂鬱悶,情緒不暢快,甚至感到憤懣無奈,比一般的煩悶更為嚴重。這種症狀是因為誤用瀉下法後,表邪乘虛內陷,鬱結在胸膈之間,無法發散所致。

經典醫書提到:「表證未解,醫生卻誤用瀉下法,導致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胸膈,因而心中懊憹。」又說:「誤下後煩躁加重,心中懊憹如飢餓一般。」這都是陽氣內陷,導致懊憹的表現。治療方法可以選擇催吐或瀉下。

若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出現虛煩難眠,嚴重時甚至輾轉反側、心中懊憹;或是陽明病誤下後,外有熱象、手足溫暖但未形成結胸,心中懊憹、飢餓卻無法進食、僅頭部出汗——這兩種情況都是邪熱鬱結在胸中,應使用梔子豉湯催吐,以排出鬱熱。

若陽明病誤下後,心中懊憹且煩躁,胃中有燥屎;或是陽明病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心中懊憹,則可能引發黃疸。這兩種情況屬於邪熱結於胃中,應使用大承氣湯或茵陳湯攻下,以清除內熱。

若能辨明這些證候,選擇適當的吐法或下法,搭配合適的湯劑,則無不治癒。反之,若該發汗卻誤用吐法,或以溫熱藥治療熱證,則會導致病情惡化,甚至出現發斑、黃疸等變證。

身為醫者,務必深入研究這些道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