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舌上苔

傷寒舌上苔,何以明之?舌者心之官,法應南方火,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已後,舌上有膜,白滑如苔,甚者或燥或澀,或黃或黑,是數者,熱氣淺深之謂也。邪氣在表者,舌上即無苔;及邪氣傳裡,津液結搏,則舌上生苔也。寒邪初傳,未全成熱,或在半表,或在半里,或邪氣客於胸中者,皆舌上苔白而滑也。經曰:「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邪初傳入里者也。」陽明病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小柴胡湯,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。陽明病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,是邪客於胸中者也。臟結宜若可下,舌上苔滑者,則云不可攻也,是邪未全成熱,猶帶表寒故也。及其邪傳為熱,則舌之苔,不滑而澀也。經曰:「傷寒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大渴,舌大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是熱耗津液,而滑者已乾也。若熱聚於胃,則舌為之黃,是熱已深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舌黃未下者下之,黃自去。」若舌上色黑者,又為熱之極也。《黃帝針經》曰:「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」以心為君主之官,開竅於舌,黑為腎色,見於心部,心者火,腎者水,邪熱已極,鬼賊相刑,故知必死。觀其口舌,亦可見其逆順矣。

白話文:

舌苔

傷寒病中舌苔的形成原因為何?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對應南方的火屬性,原本應呈現紅色且潤澤。傷寒病發病三四天後,舌上可能出現一層白滑如苔的薄膜,嚴重時甚至會變得乾燥、粗糙,或轉為黃色、黑色,這些變化反映熱邪的深淺程度。

若邪氣仍在體表,舌上不會有苔;當邪氣傳入體內,津液凝滯,舌上便會生苔。寒邪剛傳入時,尚未完全化熱,可能處於半表半裡,或停滯在胸中,此時舌苔多呈白滑狀。經典記載:「舌上出現苔狀物,是因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,為邪氣初入裡的表現。」

例如:

  • 陽明病出現脅下硬滿、便秘嘔吐,且舌苔白滑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,此為邪在半表半裡。
  • 陽明病若誤用瀉下法,導致胃虛邪擾胸膈,出現心煩不安與舌苔,應以梔子豉湯為主方,此為邪停胸中。
  • 臟結證本可用攻下法,但若舌苔滑潤,則不可攻伐,因邪未完全化熱,仍帶表寒。

當邪氣完全化熱,舌苔會由滑轉澀。經典提到:「傷寒七八日未癒,熱邪內結,表裡俱熱,時而怕風、極度口渴、舌乾煩躁、大量飲水者,適用白虎加人參湯。」此為熱盛耗津,使原本滑潤的舌苔轉為乾燥。

若熱邪聚集於胃,舌苔會變黃,表示熱邪已深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舌苔黃而未經瀉下者,用下法後黃苔自退。」若舌苔轉黑,則為熱極之象。《黃帝針經》警告:「熱病中口乾舌黑者預後不良。」因心屬火、開竅於舌,黑色屬腎水,當心部出現腎色,代表水火相剋、邪熱極盛,故預後凶險。觀察口舌變化,可判斷病情順逆。

2. 衄血

傷寒衄者,何以明之?鼻中血出者是也。雜病衄者,責熱在裡;傷寒衄者,責熱在表。何以言之?病源曰:心主血,肝藏血,肺主氣,開竅於鼻。血得熱則散,隨氣上從鼻中出,則為衄。是雜病者,責在裡熱也。經曰:傷寒脈浮緊不發汗,因致衄者,宜麻黃湯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小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須發汗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以此觀之,是傷寒衄者,責其表熱也。千金翼曰:吐血有三種,一曰肺疽,二曰傷胃,三曰內衄。既吐血家謂之內衄,則其鼻中出血者,可謂之外衄。是經絡之血妄行也。經絡熱盛,陽氣臃重,迫血妄行,出於鼻則為衄。經曰: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又曰:陽盛則欲衄,陰虛小便難。言衄為經中陽盛也。凡傷寒脈浮,鼻中燥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者,是欲衄也。經曰:陽明病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又有不應發汗而強發汗,因致衄者。經曰:少陰病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是也。衄家難為邪熱在經,而又不可發汗。經曰:衄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前云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,非治衄也,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。若邪氣不得發散,壅盛於經,逼迫於血,則因致衄也,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。太陽病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,是經中之邪,隨血而散則解矣。故知衄者,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。衄者若但頭汗出,身無汗,及汗出不至足者死。黃帝又皆以為不治之疾。臨病之際,審而治之,則不失矣。

白話文:

【衄血】

傷寒導致的鼻出血如何理解?就是鼻子流血的情況。一般雜病引起的鼻出血,多因體內有熱;而傷寒引起的鼻出血,則是體表有熱所致。為什麼這麼說?《病源》提到:心主導血液運行,肝儲藏血液,肺主掌氣,開竅於鼻。血液遇熱則流散,隨氣上衝從鼻中流出,就形成鼻血。因此雜病的鼻血,責任在於體內有熱。

《傷寒論》說:傷寒脈象浮緊卻未發汗,因而導致鼻血,適合用麻黃湯。若傷寒六七日不大便,頭痛發熱,可用小承氣湯;若小便清澈,表示熱不在體內,仍在體表,應發汗治療。若頭痛劇烈則可能流鼻血,適合用桂枝湯。由此可見,傷寒鼻血是因體表有熱。

《千金翼方》提到:吐血有三種,一是肺疽,二是傷胃,三是內衄。既然吐血的病家稱為內衄,那麼鼻子出血可稱為外衄,這是經絡之血亂行的結果。經絡熱盛,陽氣壅滯,迫使血液亂行,從鼻而出就是鼻血。《傷寒論》說:病人煩躁閉目,嚴重者必流鼻血,血出後病解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。又說:陽氣盛則易流鼻血,陰氣虛則小便困難,說明鼻血是經絡陽氣過盛的表現。

凡是傷寒脈浮、鼻子乾燥、口乾,只想漱口卻不想吞水,就是即將流鼻血的徵兆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陽明病口乾鼻燥,若胃口尚佳則會流鼻血。此外,不該發汗卻強行發汗,也可能導致鼻血。《傷寒論》說:少陰病四肢冰冷無汗,若強發汗,必引動血液,不知從何處出血,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,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屬於難治之症。

經常流鼻血的人,邪熱多在經絡,不可再發汗。《傷寒論》警告:鼻血患者不可發汗,否則會導致額頭凹陷、脈搏緊急、直視無法轉動、難以入眠。前文提到桂枝湯、麻黃湯能治鼻血,其實並非直接止血,而是發散經絡邪氣。若邪氣未散,積聚經絡逼迫血液,才會引發鼻血,並非桂枝湯、麻黃湯專治鼻血。

太陽病脈浮緊、發熱無汗,若自行流鼻血後痊癒,表示經絡邪氣隨血散出而病解。因此鼻血未必需要桂枝湯或麻黃湯治療。若鼻血患者僅頭部出汗,全身無汗,或汗不到腳,預後不良,黃帝也視為不治之症。臨床時需仔細辨證施治,才不會誤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