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5)

1. 動氣

傷寒動氣。何以明之。動氣者。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。臟氣不治。隨臟所主。發泄於臍之四旁。動跳築築然。謂之動氣。難經曰。肝內證臍左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心內證臍上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肺內證臍右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腎內證臍下有動氣。按之牢若痛。是臟氣不治。

腹中氣候發動也。動氣應藏。是皆真氣虛。雖有表裡攻發之證。即不可汗下。經曰。動氣左右。不可發汗。汗則頭眩。汗不止。筋惕肉瞤。是發汗而動肝氣者也。動氣在左不可下。下之則腹內拘急。食不下。動氣更劇。雖有身熱。臥則欲蜷。是下之而動肝氣者也。動氣在上。

不可發汗。汗則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是發汗而動心氣者也。動氣在上不可下。下之則掌握熱煩。身上浮冷。熱汗自泄。欲得水自灌。是下之而動心氣者也。動氣在右。不可發汗。汗則衄而渴。心苦煩。飲即吐水。是發汗而動肺氣者也。動氣在右不可下。下之則津液內竭。咽燥鼻乾。

頭眩心悸。是下之而動肺氣者也。動氣在下。不可發汗。汗則無汗。心中大煩。骨節苦痛。目運惡寒。食則反吐。谷不得下。是發汗而動腎氣者也。動氣在下不可下。下之則腹脹滿。卒起頭眩。食則下清穀。心下痞。是下之而動腎氣者也。且脾內證。當臍有動氣。經特曰臍之四旁動氣。

不可汗下。獨不言脾候。當臍有動氣者。以脾居中州。為胃以行津液。發汗吐下。獨先動脾。況脾家發動氣者。詎可動之也。所以特不言之也。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。蓋不在脈之可見。必待問之可得者。發汗吐下。務要審諦。舉此動氣。類可知矣。

2. 自利

傷寒自利。何以明之。自利者。有不經攻下。自然溏泄者。謂之自利也。傷寒自利多種。須知冷熱虛實。消息投湯。無致失瘥。雜病自利。多責為寒。傷寒下利。多由協熱。其與雜病有以異也。表邪傳裡。裡虛協熱則利。不應下而便攻之。內虛協熱遂利。是皆協熱。已又合病。

皆作自利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太陽與少陽合病。必自下利。黃芩湯主之。陽明與少陽合病。必自下利。大承氣湯主之。三者皆合病下利。一者發表。一者攻裡。一者和解。所以不同者。蓋六經以太陽陽明為表。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裡。少陰厥陰為在裡。

太陽陽明合病。為在表者也。雖曰下利。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。故與葛根湯以汗之。太陽與少陽合病。為在半表半裡者也。雖曰下利。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。故與黃芩湯以散之。陽明少陰合病。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。雖曰下利。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。故與承氣湯以下之。

是三者所以有異也。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耶。且自利不渴屬太陰。以其臟寒故也。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也。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。此為有熱自利。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此為有寒。惡寒脈微。自利清穀。此為有寒。發熱後重。泄色黃赤。此為有熱。皆可理其寒熱也。

凡腹中痛。轉氣下趨少腹者。此欲自利也。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。身熱脈大為逆。少陰病脈緊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此為欲解。下利脈大者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。為欲自止。雖發熱不死。是知下利脈大為逆。而脈小為順也。自利宜若可溫。理中白通諸四逆輩。

皆溫臟止利之劑。又有腸胃有積結。與下焦客邪。皆溫劑不能止之。必也或攻泄之。或分利之而後已。經曰。理中者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宜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復不止。當利其小便。是濕在下焦。滲泄而聚利者也。少陰病自利清水。色純青。心下必痛。口乾燥。與下利三部皆平。

按之心下硬。或脈沉而滑。或不欲食而譫語。或瘥後至年月日復發。此數者。皆腸胃有積結。而須攻泄者也。內經有曰。大熱內結。注泄不止。熱宜寒療。結伏須除。以寒下之。結散利止。大寒凝內。久利泄溏。愈而復發。綿歷歲年。以熱下之。寒去利止。謂之通因通用。下利雖有表證。

又不可發汗。以下利為邪氣內攻。走津液而胃虛也。故經曰。下利不可攻其表。汗出必脹滿者是矣。大抵下利脫氣至急。五奪之中。此為甚者。其或邪盛正虛。邪壅正氣下脫。多下利而死。何以言之。經曰。下利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死。發熱下利至甚。厥不止者死。直視譫語下利者死。

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。灸之不溫。脈不還死。少陰病自利。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。此數者。皆邪壅正氣下脫而死者也。金匱要略曰。六腑氣絕於外者。手足寒。五臟氣絕於內者。利下不禁。嗚呼。疾成而後藥。雖神醫不可為已。氣既脫矣。孰能治之。

3. 筋惕肉瞤

傷寒筋惕肉瞤。何以明之。傷寒頭痛身疼。惡寒發熱者。必然之證也。其於筋惕肉瞤。非常有之者。必待發汗過汗多汗。則有之矣。內經曰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柔則養筋。發汗過多。津液枯少。陽氣太虛。筋肉失所養。故惕惕然而跳。瞤瞤然而動也。太陽病脈微弱。汗出惡風者。

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。筋惕肉瞤。此為逆也。太陽病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頭眩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動氣在左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頭眩汗不止。筋惕肉瞤。即是觀之。筋惕肉瞤。由發汗多亡陽。陽虛可見矣。茲雖逆也。止於發汗亡陽而表虛。

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。或因吐下發汗。表裡俱虛。而有此狀者。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。經曰。傷寒吐下後。發汗虛煩。脈甚微。七八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筋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此為逆之甚者也。太陽病發汗。復下之後。表裡俱虛。復加燒針。因胸煩。

面色青黃。膚瞤者難治。茲為逆之甚者也。發汗吐下。庸可忽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