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13)
卷上 (13)
1. 噦
傷寒噦者,何以明之?噦者,俗謂之咳逆者是也。𩜺(音噎)近於噦。𩜺者,但胸喉間氣𩜺塞,不得下通,然而無聲也。若噦,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。噦者,成金也。胃受疾故噦。噦也,𩜺皆胃之疾,但輕重有差爾。虛寒相搏,反飲水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𩜺,言胃氣虛竭也。
傷寒大吐大下之後,極虛復極汗出者,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又胃中虛冷,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即是觀之,噦、𩜺皆胃疾可知矣。經曰:「趺陽脈浮,則為氣𩜺;脈滑,則為噦。」此為醫咎,責虛取實之過也。大抵妄下之後,胃虛氣逆,則成噦也。經曰:「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;本虛攻其熱則噦。」而陽明病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。諸如此者,皆下之後,胃虛而噦者也。然𩜺者,正為水寒相搏,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。至於噦者,則又熱氣壅鬱,氣不得通而成者也。輕者有和解之證,重者有攻下之候。經曰:
「有潮熱時時噦,與小柴胡湯者,即是和解之證也。」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,即可攻下之候也。傷寒至於噦,則病已極也,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。如太陽中風,以火劫發汗,陰陽俱虛竭,身體枯燥,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是言其極也。又不尿,腹滿加噦者不治,是為真病。其若是者,雖有神醫之術,當斯脫絕之候,又何以措其手足哉!
白話文:
呃逆
傷寒病中的呃逆該如何理解呢?呃逆,俗稱「咳逆」。噎(音同「噎」)與呃逆類似,噎是指胸喉間氣息阻塞不通,但無聲音;而呃逆則會發出「吃吃」的聲音。呃逆的形成與胃有關,因胃部受病而引發。呃逆和噎都是胃的病症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。當虛寒之氣相互搏結,又飲水導致大汗出,水遇寒氣,冷熱相爭,人就會出現噎的症狀,這表示胃氣虛弱衰竭。
傷寒病經過劇烈嘔吐或嚴重瀉下後,身體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此時體表氣機鬱滯,若再飲水發汗,便會引發呃逆。原因在於胃中寒冷。此外,胃虛寒弱、無法進食的人,飲水後也會呃逆。由此可見,呃逆和噎都是胃部病變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趺陽脈浮,是氣噎;脈滑,則是呃逆。」這是醫生的過失,誤將虛證當實證治療所致。通常錯誤瀉下後,胃虛氣逆,就會形成呃逆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濕病若過早瀉下會呃逆;體虛卻攻熱也會呃逆。」陽明病無法進食,若強行清熱,必定呃逆。這些都是瀉下後胃虛引發的呃逆。
至於噎,是因水寒相爭所致,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療。而呃逆則是熱氣鬱滯、氣機不通所致,輕者可用和解法(如小柴胡湯),重者則需攻下。例如:
「有潮熱且頻繁呃逆者,可用小柴胡湯」,這是和解之證。若呃逆伴隨腹滿,需觀察大小便情況,不通者通之即可痊癒,此為攻下之證。傷寒病發展至呃逆,表示病情已極嚴重,不同於口渴煩躁等輕微症狀。例如太陽中風證,誤用火法發汗,導致陰陽俱虛,身體枯瘦,僅頭部出汗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便秘譫語,嚴重者甚至呃逆,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。若再加上無尿、腹滿和呃逆,則屬不治之症。此時即便神醫,面對氣血耗竭之候,也束手無策!
2. 咳
傷寒咳者,何以明之?咳者,聲咳之咳,俗謂之嗽者是也。肺主氣;形寒飲冷則傷之,使氣上而不下,逆而不收,衝擊膈咽,令喉中淫淫如癢,習習如梗,是令咳也。甚者,續續不已,連連不止,坐臥不安,語言不竟,動引百骸,聲聞四近矣。咳之由來:有肺寒而咳者,有停飲而咳者,有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者。雖同曰咳,而治各不同也。
《內經》曰:「肺之令人咳,何也?」皮毛者肺之合也;皮毛先受寒氣,寒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咳嗽者,是肺寒而咳也。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小青龍湯主之。
少陰病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者,真武湯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主之。二者是停飲而咳者也。雖皆為水飲所作,而小青龍場所主,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;真武湯所主,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,又不可不知也。
傷寒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或咳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乾薑、五味子主之。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咳者,四逆散加乾薑、五味子主之。二者是邪氣自表傳裡而咳者。雖皆為邪氣傳裡,而小柴胡湯所主,為陽邪傳裡,動肺而咳者;四逆散所主,為陰邪傳裡,動肺而咳者,又不可不識也。
表,寒也;裡,寒也。挾水飲則必動肺,以形寒寒飲則傷肺故也。陽,邪也;陰,邪也。自表傳裡,則必動肺,以臟真高於肺故也。咳為肺疾,治之必發散而可矣。而又有不可發汗者。經曰:「咳而小便利者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四肢厥逆冷。」又曰:「咳而發汗,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」茲雖逆也。又脈散者,為心火刑于肺金,鬼賊相刑必死。臨病之側,可不察之?
白話文:
咳嗽
傷寒引起的咳嗽該如何理解?咳嗽是指喉嚨發出聲響的症狀,俗稱「嗽」。肺主掌氣機,若受外在寒氣或飲用冷食傷害,會使氣機上逆而不下行,衝擊咽喉,導致喉中發癢、似有異物阻塞,因而引發咳嗽。嚴重者會連續咳嗽不止,坐臥難安,說話中斷,甚至牽動全身骨骼,聲音響亮可聞。
咳嗽的成因各有不同:有因肺寒而咳,有因水飲停滯而咳,也有因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。雖然都稱作咳嗽,但治療方法各異。
《內經》提到:「肺為何使人咳嗽?」因皮毛與肺相應,若皮毛先受寒氣侵襲,寒氣會內傳至肺;若同時飲用寒冷食物,寒氣會從胃循肺脈上達肺部,內外寒邪相合,便會導致咳嗽,此為「肺寒而咳」。若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且咳嗽,可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少陰病患者若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沈重疼痛且腹瀉,代表體內有水氣;若伴隨咳嗽,則以真武湯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治療。這兩種皆屬「停飲而咳」,雖同為水飲所致,但小青龍湯主治表寒與水飲結合的咳嗽,真武湯則針對裡寒與水飲相合的咳嗽,需加以區分。
傷寒或中風患者若寒熱交替、胸脅脹滿、沈默寡言、食慾不振、心煩喜嘔或咳嗽,可用小柴胡湯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乾薑、五味子治療。少陰病四肢冰冷伴隨咳嗽者,則以四逆散加乾薑、五味子為主。此二者屬「邪氣由表傳裡而咳」,但小柴胡湯用於陽邪傳裡影響肺的咳嗽,四逆散則用於陰邪傳裡引發的咳嗽,不可混淆。
無論表寒或裡寒,若夾雜水飲皆易傷肺,因形寒與冷飲會損害肺氣;無論陽邪或陰邪,從表傳裡時也易影響肺,因肺為臟腑之華蓋。咳嗽屬肺疾,治療多以發散為主,但需注意禁忌:若咳嗽且小便通利者,不可發汗,否則可能四肢冰冷;若強行發汗,可能導致蜷縮、腹脹堅硬。此外,若脈象散亂,代表心火剋肺金,屬危重之症,臨床時務必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