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7)

1. 霍亂

傷寒霍亂。何以明之。上吐而下利。揮霍而撩亂是也。邪在上焦者。但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者。但利而不吐。而若邪在中焦。胃氣不治。為邪所傷。使陰陽乖隔。遂上吐而下利。若止嘔吐。而利經止。得之吐利。必也上吐下利。躁擾煩亂。乃謂之霍亂。其與但稱吐利者。有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引起的霍亂,怎麼可以確定?就是上吐下瀉,身體虛脫、精神混亂。邪氣在上焦的,只會吐而不瀉。邪氣在下焦的,只會瀉而不吐。如果邪氣在中焦,胃氣運作失常,被邪氣所傷,導致陰陽失衡,於是就上吐下瀉。如果只嘔吐,而瀉肚子已經停止了,那得的是嘔吐和瀉肚子。一定要是既上吐又下瀉,躁動不安、精神混亂,才叫做霍亂。跟只說嘔吐瀉肚子的,有很大的區別。

傷寒吐利者。邪氣所傷。霍亂吐利者。飲食所傷也。其有兼傷寒之邪。內外不和者。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也。經曰。病發熱頭痛。身疼惡寒吐利者。此屬何病。答曰。此名霍亂。自吐下又利止。復更發熱也。是霍亂兼傷寒者也。霍亂頭痛發熱。熱多欲飲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引起的嘔吐腹瀉: 是由邪氣所侵襲造成的。

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: 是由飲食不當造成的。

兼有傷寒之邪,內外失衡的: 會伴有頭痛、發熱、嘔吐和腹瀉。

經典所說: 疾病發作時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惡寒和嘔吐腹瀉的,是什麼病? 回答: 這叫霍亂。自行嘔吐排便後症狀停止,但又再次發熱。這是霍亂兼有傷寒之邪。

霍亂伴有頭痛發熱,發熱明顯、口渴想喝水的: 使用五苓散治療。

霍亂伴有寒症,不口渴的: 不用五苓散。

理中丸主之。以其中焦失治。陰陽乖隔。必有偏之者。偏陽則多熱。偏陰則多寒。許仁則曰。病有乾霍亂。有濕霍亂。乾霍亂死者多。濕霍亂死者少。蓋吐利則所傷之物。得以出泄。雖霍亂其則止於胃中水穀泄盡則止矣。所以死者少。及其乾霍亂而死多者。以其上不得吐。下不得利。

白話文:

理中丸是針對中焦失衡,陰陽失調的情況。失衡必定偏向一方,偏陽則會多熱,偏陰則會多寒。許仁則說,有乾霍亂和濕霍亂。乾霍亂的死亡率較高,濕霍亂的死亡率較低。這是因為嘔吐和腹瀉可以將受損的物質排出體外,即使是霍亂,也會止於胃中,水穀排出殆盡後就會停止。因此,死亡的人數較少。至於乾霍亂的死亡人數較多,是因為上吐不出,下瀉不出。

則所傷之物。不得出泄。壅閉正氣。關隔陰陽。煩擾悶亂。躁無所安。喘脹乾霍亂而死。嗚呼。食飲有節。起居有常者。豈得致霍亂耶。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。喪身之由。實自致爾。

白話文:

那麼受傷的部分(腸胃)不能排泄,阻塞了正常的氣運,隔絕了陰陽,煩躁不安,焦躁難安,喘氣、脹氣、乾嘔、腹瀉而死亡。唉!飲食有節制,起居有規律的人,怎麼會得霍亂呢?暴飲暴食,腸胃就會受傷,喪失生命都是自找的。

2. 蓄血

傷寒蓄血。何以明之。蓄血者。在下焦結聚。結聚而不行。蓄積而不散者是也。血菀於上。而吐血者。謂之薄厥。留於下而瘀者。謂之蓄血。此由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。血為熱所搏。結而不行。蓄於下焦之所致。經曰。太陽病六七日。表證仍在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發狂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出現蓄血的症狀。如何得知?蓄血是指血液在下焦聚結,無法流通,長期積存而不散發。

血液鬱積在上焦,導致吐血,稱為「薄厥」。血液鬱滯在下焦,形成瘀血,稱為「蓄血」。

這是因為太陽經受熱邪侵犯,導致經絡內氣血瘀滯不通暢。血液被熱氣所阻,形成蓄積在下焦。

《傷寒論》中說,太陽病已經六七天了,表證依然存在,脈象微弱而沉細,但沒有出現胸悶症狀。如果病人發狂,就可能是蓄血造成的。

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抵當湯主之者是也。大抵看傷寒。必先觀兩目。次看口舌。然後自心下至小腹。以手攝按之。覺有滿硬者。則當審而治之。如少腹覺有硬滿。便當問其小便。若小便不利者。則是津液留結。可利小便。若小便自利者。則是蓄血之證。

白話文:

熱氣積聚在下腹部時,小腹會變硬變滿。小便通暢的人,下血纔有助於康復。抵當湯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觀察傷寒時,必須先看兩眼,再看口舌,然後用手從心口按到小腹。如果感覺到有堅硬或脹滿感,就應該仔細檢查並給予相應治療。如果小腹感覺堅硬脹滿,就應該詢問其小便情況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說明液體在體內積聚,需要利尿治療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說明是蓄血造成的病症。

可下瘀血。經曰。傷寒有熱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又曰。太陽病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證諦也。皆須抵當丸下之愈。陽明證。其人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亦是蓄血之證。蓄血於下。

白話文:

可以排出瘀血。經典記載,傷寒有熱症,小腹脹滿,應該出現小便不通暢的症狀。現在反而小便通暢,是因為有血瘀。另外,記載太陽經病症,身體發黃,脈搏沉緊,小腹僵硬,小便不通暢,是因為沒有血瘀。小便自動通暢,人精神恍惚,這是血證的典型症狀。都需要用抵當丸來瀉下治療。陽明經病症,人容易健忘,大便雖然硬,但排便反而容易,大便顏色一定發黑。這也是血瘀的證據。血瘀積聚在身體下方。

所以如狂者。經所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者是也。血瘀於下。所以喜忘者。內經曰。血並於下。亂而喜忘者是也。二者若有其一。則為蓄血證明矣。蓄血之證。又有輕重焉。如狂也。喜忘也。皆蓄血之甚者。須抵當湯丸以下之。如外已解。但少腹急結者。則為蓄血之輕也。須桃仁承氣湯以利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會像發狂的人。經書上說的「熱結膀胱」,就是指像發狂的人。血瘀在下方。因此愛忘事。《內經》說:「血聚集在下,心神紛亂,所以愛忘事。」兩者如果有一種情況,就可以證明是瘀血所致。瘀血的症狀,又有輕重之分。像發狂、愛忘事,都是瘀血嚴重的現象,需要用強力的湯藥來攻下瘀血。如果外部症狀已經解除,但是小腹急結,就是瘀血較輕的表現,需要用桃仁承氣湯來通利瘀血。

醫之妙者何也。在乎識形證。明脈息。曉虛實。知傳變。其於形證之明者。眾人所共識。又何以見其妙。必也形證之參差。眾人所未識。獨先識之。乃所以為妙。且如病人無表裡證。發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者。可下之。假令已下。脈數不解。發熱則消穀善飢。至六七日。不大便者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精髓在哪裡?在於辨識形體和徵兆,瞭解脈象和氣息,明辨虛實,預測疾病變化。對於形體和徵兆的瞭解,大家都能做到。但醫術高明的人又在哪裡顯露出他們的過人之處?一定是在辨識形體和徵兆的細微差別上,這是其他人所不瞭解的,只有他們獨自先明白了,才能稱得上妙。例如一位病人沒有表裡證,發燒七八天,雖然脈象浮數,可以讓他下瀉。假設已經讓其下瀉,脈數依然不解,發燒消除了,但食慾大增。到了六七天,他沒有大便。

此有瘀血。抵當湯主之。當不大便。六七日之際。又無喜忘如狂之證。亦無少腹硬滿之候。當是之時。與承氣湯下者多矣。獨能處以抵當湯下之者。是為醫之妙者也。若是者。何以知其有蓄血也。且脈浮而數。浮則傷氣。數則傷血。熱客於氣則脈浮。熱客於血則脈數。因下之後。

白話文:

此處有瘀血,可以使用抵當湯來治療。通常在服用後不會排便。六、七天後,也不會出現喜忘狂躁的症狀,也沒有小腹硬滿的情況。此時,許多人會給予承氣湯來治療。但只有能夠使用抵當湯的人才算得上醫術高明。這種情況下,如何判斷患者有瘀血呢?且看其脈象浮而數。浮脈表示氣傷,數脈表示血傷。熱邪侵犯氣則脈浮,熱邪侵犯血則脈數。在使用抵當湯治療後,

浮數俱去則已。若下之後數去。其脈但浮者。則榮血間熱去。而衛氣間熱在矣。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飢。邪熱不殺穀。潮熱發渴也。及下之後。浮脈去而數不解者。則衛氣間熱去。而榮血間熱在矣。熱氣合併。迫血下行。胃虛協熱。消穀善飢。

白話文:

浮脈和數脈都消失就沒事了。如果腹瀉後數脈消失,脈象只有浮脈,則表示榮血間的熱氣消失了,但衛氣間的熱氣還存在。因為邪氣獨留於心胸,所以會感到飢餓。邪熱不影響消化,會導致潮熱發渴。在腹瀉後,浮脈消失但數脈仍然存在,則表示衛氣間的熱氣消失了,但榮血間的熱氣還存在。熱氣聚集,迫使血液向下流,胃氣虛弱且有熱,導致消化不良和感到飢餓。

血至下焦。若下不止。則血得以去。泄必便膿血也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則血不得出泄。必蓄在下焦為瘀血。是須抵當湯下之。此實疾證之奇異。醫法之玄微。能審諸此者。真妙醫也。

白話文:

血液到達下焦(膀胱、大腸)。如果無法向下排出,血液便會停滯於此。泄瀉時一定會排出膿血。如果不能大便六七天,血液就會不能排出,而瘀積在下焦形成瘀血。這時必須使用抵當湯幫助通便。這是治療急症的奇特方法,也是醫學中奧妙的道理。能透徹理解這些道理的,纔是真正了不起的醫生。

3. 勞復

傷寒勞復。何以明之。勞為勞動之勞。復為再發也。是傷寒瘥後。因勞動再發者是也。傷寒新瘥後。血氣未平。餘熱未盡。勞動其熱。熱氣還經絡。遂復發也。此有二種。一者因勞動外傷。二者因飲食內傷。其勞動外傷者。非止強力搖體。持重遠行之勞。至於梳頭洗面則動氣。

白話文:

傷寒復發

如何判斷傷寒復發?

勞,是指勞動。復,是指再次發作。也就是說,傷寒痊癒後,由於勞動而再次發作。

傷寒剛剛痊癒後,血氣還沒有平復,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除。如果此時勞動,就會使餘熱再次經絡運行,從而導致復發。

傷寒復發的原因有兩種:

  1. 因勞動而導致的外傷。
  2. 因飲食而導致的內傷。

因勞動而導致的外傷,不僅包括劇烈搖動身體、搬運重物這些勞動,甚至梳頭洗臉這樣輕微的動作也會引起氣血運行加快。

憂悲思慮則勞神。皆能復也。況其過用者乎。其飲食內傷者。為多食則遺。食肉則復者也。內經曰。熱病已愈。而時有遺者何也。以熱甚而強食之。病已衰而熱有所藏。因其穀氣留薄。兩陽相合。故有所遺。經曰。病已瘥尚微煩。設不了了者。以新虛不勝穀氣。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
白話文:

憂鬱悲傷和思考過度會消耗精神。這些情況都能恢復。何況是過度使用身體的人呢?

由於飲食過度導致的內傷最常見。例如,吃太多食物會導致腹瀉;吃肉會導致消化不良。

《內經》中說:熱病痊癒後,有時還會出現腹瀉。這是因為熱病嚴重時強行進食,病症已經減弱但熱氣仍然潛伏。由於食物的精氣滯留在體內,加上兩股陽氣(陰陽)交匯,所以會導致腹瀉。

《內經》中還說:疾病痊癒後仍有輕微不適,這是因為新恢復的身體還不能承受食物的精氣,所以會出現輕微不適。減少食物攝取,症狀就會好轉。

夫傷寒邪氣之傳。自表至里。有次第焉。發汗吐下。自輕至重。有等差焉。又其勞復則不然。見其邪氣之復來也。必迎奪之。不待其傳也。經曰。大病瘥後勞復者。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有宿食加大黃。且枳實梔子豉湯則吐之。豈待虛煩懊憹之證。加大黃則下之。豈待腹滿譫語之候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邪氣侵襲人體時,會從表皮傳入裡層,這個過程是有先後順序的。治療方法中發汗和吐下,則按輕重緩急程度不同而治療。

但是,如果勞累過度導致疾病復發,情況就不同了。當邪氣再次襲來時,必須馬上採取措施應對,不能等它傳入體內。

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說,大病痊癒後因勞累過度而復發的,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有宿食,可以加入大黃。枳實梔子豉湯的作用是發汗嘔吐,並不需要等到虛熱煩躁、懊惱不解的症狀出現。而加入大黃的作用是瀉下,也不需要等到腹滿、胡言亂語的症狀出現。

經曰。傷寒瘥後更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以汗解之。脈沉實者。以下解之。亦是便要折其邪也。蓋傷寒之邪。自外入也。勞復之邪。自內發也。發汗吐下。隨宜施用焉。嗚呼。勞復也。食復也。諸勞皆可及。御內則死矣。若男女相易。則為陰陽易。其不易自病者。謂之女勞復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,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燒的,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脈象浮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熱。脈象沉實的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驅除熱邪。這也是必須削減病邪的。因為傷寒的病邪是由於外邪入侵造成的。勞復的病邪是從體內發生的。發汗、吐瀉的治療方法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。哎,勞復症還有飲食復發的。各種勞累都可以導致勞復。如果從體內引起,就會危及生命。如果男女之間有不正當的行為,就會導致陰陽錯亂。如果不因為外界的因素而自己發病的,叫做「女勞復」。

以其內損真氣。外動邪熱。真虛邪盛。則不可治矣。昔督郵顧子獻。不以華敷之診為信。臨死致有出舌數寸之驗。由此觀之。豈不與後人為鑑誡哉。

白話文:

因為患者內傷真氣,外邪熱入侵,導致真氣虛弱、邪氣旺盛,這樣就無法治癒了。過去,督郵顧子獻不相信華敷的診斷,臨死時舌頭伸出數寸,驗證了華敷的診斷。由此可見,這個例子豈不是警示後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