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1)
卷中 (1)
1. 卷中
2. 喘
傷寒喘者,何以明之?肺主氣,形寒飲冷則傷肺,故其氣逆而上行,沖沖而氣急,喝喝而息數,張口抬肩,搖身滾肚,是為喘也。傷寒喘者,有邪氣在表,氣不利而喘者;有水氣之氣射肺而喘者,各不同也。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太陽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發汗後,飲水多必喘,以水灌之亦喘。傷寒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,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主之,是欲發散水寒也。經曰:「喘而汗出者,與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;汗出而喘者,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以發之。」二者如何而然也?且邪氣內攻,氣逆不利而喘者,因喘而汗出,見其邪氣在裡也,雖表未解,未可和之。若邪氣外盛壅遏,使氣不利而喘者,雖汗而喘不已,見其邪氣在表也,雖經汗下,亦可發之,此亦古人之奧義。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,心腹必濡而不堅。設或腹滿而喘,則又為可下之證。經曰:「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」為因滿脹而喘矣。又或邪氣內盛,正氣欲脫,氣壅上逆,亦主喘也。經曰:「直視譫語喘滿者死。」又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此為肺絕;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此為命絕,皆為不治之喘也。省疾問病,更宜消息。
白話文:
喘
傷寒病中的喘症如何理解?肺主掌氣機,若受寒或飲用冷飲會損傷肺臟,導致氣機逆行向上,引發氣息急促、呼吸頻繁,出現張口聳肩、身體晃動、腹部起伏的症狀,這就是喘症。
傷寒導致的喘症有多種情況:有的是因邪氣在體表,氣機不暢而喘;有的是因水氣上衝肺部而喘,原因各不相同。素有喘症的患者,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。
太陽病症狀如頭痛、發熱、全身及骨節疼痛、怕風無汗且喘者,若發汗後飲水過多或用水沖洗身體,也可能引發喘症。若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或喘,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治療,目的是散除水寒之邪。
經典記載:「喘而汗出者,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通利;汗出而喘者,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發散。」為何如此區分?若邪氣內攻導致氣逆不暢而喘,並因喘而汗出,表示邪氣在體內,即使表症未解,也不宜調和;若邪氣外盛阻滯氣機而喘,即使出汗仍喘不止,表示邪氣在表,雖經發汗或瀉下,仍可繼續發散,這是古人的深奧醫理。
傷寒僅因邪氣在表而喘者,心腹部通常柔軟無硬塊;若腹脹滿而喘,則可能是可瀉下的證候。經典提到:「氣短、腹脹滿而喘,且有潮熱者,表示外邪將解,可攻裡。」這是因脹滿而引發的喘症。
此外,若邪氣內盛、正氣欲脫,氣機壅塞上逆,也會導致喘症。經典指出:「直視、譫語、喘滿者,預後不良。」若汗出如油、喘息不止,是肺氣衰竭;全身汗出如油、喘而不停,是生命垂危,皆屬難治之喘。診治時需仔細辨別病情變化。
3. 嘔吐
傷寒嘔吐,何以明之?嘔者,有聲者也,俗謂之啘;吐者,吐出其物也。故有乾嘔,而無干吐。是以於嘔則曰食谷欲嘔,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,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。傷寒嘔,有責於熱者,有責於寒者;至於吐家,則悉言虛冷也。《經》曰:「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」又曰:「胃中虛冷故吐也。」
嘔家則不然,嘔有熱者,有寒者,有停飲者,有胃脘有膿者,皆當明辨之。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;與其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,大柴胡湯主之者,是邪熱為嘔者也。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不可吐也,當溫之;與其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,是寒邪為嘔者也。
先嘔後渴者,此為欲解;先渴後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是停飲嘔者。嘔家有癰膿,不須治,膿儘自愈,是胃脘有膿而嘔也。諸如此者,雖有殊別,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,裡氣上逆,則為嘔也。是以半表半裡證,多雲嘔也。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,是知邪氣傳裡者,必致嘔也。
至於乾薑附子湯證云:「不嘔不渴,為里無熱。」十棗湯證云:「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。」即此觀之,其嘔為裡熱明矣。嘔家之為病,氣逆者必散之,痰飲者必下之。《千金》曰:「嘔家多服生薑,此是嘔家聖藥,是要散其逆氣也。」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,水去嘔則止,是要下其痰飲也。」
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者,謂其氣逆而未收斂為實也。其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已為難治,蓋謂其虛寒之甚也。醫者必審其邪氣之虛實,疾症之逆順,為施藥丸,治則當矣!
白話文:
嘔吐
傷寒引起的嘔吐,如何分辨呢?「嘔」是指有聲音的嘔吐,俗稱「噦」;「吐」則是指吐出食物或其他物質。因此,有「乾嘔」的說法,但沒有「乾吐」的稱呼。例如,提到「嘔」時會說「吃東西後想吐」,而提到「吐」時則說「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」,由此可知嘔吐有輕重之分。
傷寒引起的嘔吐,有的是因熱邪所致,有的是因寒邪引起;至於經常嘔吐的人,則多與虛寒有關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太陰病的症狀是腹脹滿而嘔吐,食慾不振,腹瀉加重,時常腹痛。」又說:「胃中虛寒,所以會嘔吐。」
然而,嘔吐的原因不僅如此,有的是因熱邪,有的是因寒邪,有的是因體內積水,有的是因胃部化膿,都需仔細辨別。嘔吐伴隨發熱,是柴胡湯的適應症;若嘔吐不止,心窩緊繃,煩悶不適,則適用大柴胡湯,這是熱邪導致的嘔吐。若因胸膈有寒飲而乾嘔,不可催吐,應溫化寒飲;若乾嘔並吐出涎沫,伴隨頭痛,則適用吳茱萸湯,這是寒邪引起的嘔吐。
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將好轉;先口渴後嘔吐,則是因水液停滯於心窩,屬於水飲病,這是積水導致的嘔吐。若嘔吐是因胃部化膿所致,不需特別治療,待膿液排盡自然痊癒。這些情況雖有差異,但大致上傷寒表邪欲傳入體內,體內氣機上逆,就會引發嘔吐。因此,半表半裡的病症常伴隨嘔吐。傷寒發病三天後,若三陽經症狀已消退,理應傳入三陰經,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且不嘔吐,表示三陰經未受邪氣侵襲,由此可知邪氣傳裡時必定會引起嘔吐。
至於乾薑附子湯的適應症提到:「不嘔吐、不口渴,表示體內無熱。」十棗湯的適應症則說:「乾嘔、呼吸短促、出汗但不畏寒,表示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。」由此可見,嘔吐與體內熱邪密切相關。治療嘔吐時,若因氣逆所致,必須疏理氣機;若因痰飲引起,則需化痰逐飲。《千金方》提到:「嘔吐患者可多服生薑,這是止嘔的聖藥,目的在於理順逆氣。」《金匱要略》則說:「嘔吐患者可用半夏去除水飲,水飲消除則嘔吐停止,目的在於化解痰飲。」
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若嘔吐嚴重也不可貿然攻下,因為氣機上逆尚未收斂成實證。若嘔吐且脈象微弱,小便通利,身體微熱,手腳冰冷,則病情較為棘手,表示虛寒極重。醫者必須仔細辨別邪氣的虛實與病症的順逆,才能對症下藥,治療得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