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藥方論序
藥方論序
1. 藥方論序
制方之體。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燥、濕十劑是也。制方之用。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耦、復七方是也。是以制方之體。欲成七方之用者。必本於氣味生成。而制方成焉。其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四氣者生乎天。酸、苦、辛、咸、甘、淡、六味者成乎地。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。
白話文:
配方的基本原則有十種: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燥、濕。配方的運用方式有七種: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耦、復。因此,想要用這七種配方的運用方式,就必須根據藥物的特性來配製藥方。藥物的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氣源於天,酸、苦、辛、咸、甘、淡六味源於地。藥物特性與天地之氣的相互作用,形成陰陽造化的機制。
是以一物之內。氣味兼有。一藥之中。理性具矣。主對治療。由是而出。斟酌其宜。參合為用。君臣佐使。各以相宜。宣攝變化。不可勝量。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。悉自此而始矣。其所謂君臣佐使者。非特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。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。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。
白話文:
因此,每一種事物同時具備氣和味。每一種藥物都同時具備性情和功效。治療主要的疾病,由此而產生。斟酌適宜,綜合搭配使用。君臣佐使,各自分工合作。發揮功效,變化無窮。一千四百五十三種疾病的藥方,全部都從這裡開始。所說的君臣佐使,並不特指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藥,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藥,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藥和使藥。
三品之君臣也。制方之妙。的與病相對。有毒無毒。所治為病主。主病之謂。君佐君之謂。臣應臣之謂。使擇其相須相使。制其相畏相惡。去其相反相殺。君臣有序。而方道備矣。方宜一君二臣。三佐五使。又可一君三臣。九佐使也。多君少臣。多臣少佐。則氣力不全。君一臣二。
白話文:
中藥中君臣佐使四個等級的藥物配合使用,是配製藥方的精妙之處。它們配合着對症下藥,有毒無毒的藥物都有它們所治療的專門病症。其中,「君」藥為主藥,主治疾病;「臣」藥輔助「君」藥;「佐」藥配合「君」藥和「臣」藥;「使」藥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。
選擇藥物時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相須相使、相畏相惡,去除藥性相反相殺的藥物。君臣藥物配合有序,配藥的原則就完整了。
一般來說,一個藥方宜用一味君藥、二味臣藥、三味佐藥、五味使藥。也可以用一味君藥、三味臣藥、九味佐藥和使藥。
如果君藥太多,臣藥太少,或者臣藥太多,佐藥太少,那麼藥方就會氣力不足。理想的比例是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。
制之小也。君一臣三佐五。制之中也。君一臣三佐九。制之大也。君一臣二。奇之制也。君二臣四。偶之制也。君二臣三。奇之制也。君二臣六。偶之制也。近者奇之。遠者偶之。所謂遠近者。身之遠近也。在外者身半以上。同天之陽。其氣為近。在內者身半以下。同地之陰。
白話文:
君臣佐的配伍法有大小之分。
小法: 君藥 1,臣藥 3,佐藥 5。
中法: 君藥 1,臣藥 3,佐藥 9。
大法: 君藥 1,臣藥 2。
奇偶配伍法:
奇法: 君藥 2,臣藥 4。
偶法: 君藥 2,臣藥 3。
奇法: 君藥 2,臣藥 6。
偶法: 君藥 2,臣藥 3。
遠近配伍法:
近者屬奇,遠者屬偶。這裡所說的「遠近」,是指藥性在人體內的分佈遠近。
在上半部(身半以上)的藥性,與天陽相似,氣味升散,屬「近」。 在下半部(身半以下)的藥性,與地陰相似,氣味沉降,屬「遠」。
其氣為遠。心肺位膈上。其臟為近。腎肝位膈下。其臟為遠。近而奇偶。制小其服。遠而奇偶。制大其服。腎肝位遠。數多則其氣緩。不能速達於下。必劑大而數少。取其氣迅急。可以走下也。心肺位近。數少則其氣急。不能發散於上。必劑少而數多。取其氣易散。可以補上也。
白話文:
它們的氣運行較遠。心肺位於橫膈以上,所以它們的臟腑較近。腎肝位於橫膈以下,所以它們的臟腑較遠。
臟腑距離近的,用藥宜奇數,劑量應少。臟腑距離遠的,用藥宜偶數,劑量應大。
腎肝距離較遠,次數多則氣運行緩慢,不能迅速到達下部,所以必須劑量大,次數少,這樣可以使氣運行得急促,才能進入下部。
心肺距離較近,次數少則氣運行過於急迫,不能向上面擴散,所以必須劑量少,次數多,這樣可以使氣易於擴散,才能補足上部。
所謂數者。腎一、肝三、脾五、心七、肺九。為五臟之常制。不得越者。補上治上制以緩。補下治下制以急。又急則氣味厚。緩則氣味薄。隨其攸利而施之。遠近得其宜矣。奇方之制。大而數少。以取迅走於下。所謂下藥不以偶。偶方之制。少而數多。以取發散於上。所謂汗藥不以奇。
白話文:
所謂「數」,是指:腎臟為一,肝臟為三,脾臟為五,心臟為七,肺臟為九。這是五臟的常規配比,不能超過。補上部就治療上部疾病,補下部就治療下部疾病。又治療急症時要用氣味濃厚的藥物,治療緩症時要用氣味清淡的藥物。根據病情需要及時施用,遠近適宜。奇數的方劑,藥物種類多而數量少,目的是讓藥物迅速到達下部。所謂「下藥不求偶數」。偶數的方劑,藥物種類少而數量多,目的是讓藥物發散於上部。所謂「汗藥不求奇數」。
經曰。汗者不以奇。下者不以偶。處方之制。無逾是也。自評古諸方。歷歲浸遠。難可考評。惟張仲景方一部。最為眾方之祖。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。伊尹本神農之經。醫帙之中。特為樞要。參今法古。不越亳末。實乃大聖之所作也。一百一十二方之內。擇其醫門常用者方二十首。
因以方制之法明之。庶歲少發古人之用心焉。
白話文:
經典中說,一個人發汗時較不常見,而瀉下時則較常見。這也是處方制定的原則,不會超過這個範圍。從古至今的各種方劑,隨著時間推移,難以考證。唯有張仲景的方劑集,最被視為眾方劑的鼻祖。因此,仲景的方劑來自伊尹的方法,而伊尹的方法則來自神農的經典。在所有的醫書中,仲景的方劑集特別重要。它貫通了古今醫術,沒有一絲遺漏。這部經典是出自聖賢之手。在這 112 個方劑中,精心挑選了 20 個醫界常用的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