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2)
卷中 (2)
1. 悸
傷寒悸者,何以明之?悸者,心忪是也。築築踢踢然動,怔怔忪忪,不能自安者是矣。心悸之由,不越二種:一者,氣虛也;二者,停飲也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悸者,四逆散加桂五分,是氣虛而悸者也。飲水多,必心下悸,是停飲而悸者也。
其氣虛者,由陽氣內弱,心下空虛,正氣內動而為悸也。其停飲者,由水停心下,心為火而惡水,水既內停,心不自安,則為悸也。又有汗下之後,正氣內虛,邪氣交擊,而令悸者,與氣虛而悸者,則又甚焉。太陽病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。太陽病若下之,身重心下悸者,
不可發汗。少陽病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則愈。胃不和則煩而悸。是數者,皆汗後挾邪者,與其氣虛而悸者,有以異也。或鎮固,或化散之,皆須定其氣浮也。又飲水過多,水飲不為宣布,留心下,甚者則悸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食少飲多,
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。」飲之為悸,甚於他邪。雖有餘邪,必先治悸。何者?以水停心下,若水氣散,則無所之之,浸於肺則為喘為咳,傳於胃則為噦為𩜺,溢於皮膚,則為腫,漬於腸間,則為利下,不可緩之也。經曰:「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與茯苓甘草湯,後治其厥,不爾水漬於胃,
必作利也。」厥為邪之深者,猶先治水,況其邪氣淺者乎?醫者可不深究之!
白話文:
心悸
心悸是指心臟跳動不安的症狀,患者感到心跳劇烈、心神不寧,無法安定。心悸的原因主要有兩種:一是氣虛,二是體內水飲停滯。
在傷寒病中,若患病兩三天後出現心悸且煩躁,可用「小建中湯」治療。若是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,並伴隨心悸,則可在「四逆散」中加入五分桂枝,這屬於氣虛導致的心悸。若因飲水過多而引發心下悸動,則是水飲停滯所致。
氣虛型心悸是因體內陽氣虛弱,心臟下方空虛,正氣不穩而引發悸動。水飲停滯型心悸則是因水液積聚在心下,心屬火而厭惡水,水飲內停使心神不安,因而產生心悸。此外,若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,正氣受損,邪氣趁虛而入,也會導致心悸,這種情況比單純氣虛更嚴重。
例如:
- 太陽病過度發汗後,患者會不自覺用手按壓心臟部位,出現心悸。
- 太陽病誤用瀉下法,會導致身體沈重、心下悸動,此時不可再發汗。
- 少陽病不可使用吐法或瀉下法,否則會引發心悸與驚恐。
- 少陽病不可發汗,否則會導致譫語,此為胃氣不和所致,需調和胃氣才能痊癒;若胃氣不調,則會出現煩躁與心悸。
這些情況皆因治療後邪氣未除,與單純氣虛型心悸不同,需根據病情選擇鎮靜安神或化解水飲的方法,並穩定浮動的氣機。
此外,飲水過量且水液無法正常代謝,停滯於心下,嚴重時會引發心悸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「飲食少而飲水多,水停心下,嚴重者會心悸。」水飲引發的心悸比其他邪氣更需優先處理,因為水飲停滯若不解決,可能影響其他臟腑:
- 水氣上侵肺部會導致喘咳。
- 傳至胃部會引發呃逆或嘔吐。
- 溢於皮膚會形成水腫。
- 滲入腸道則會腹瀉,不可拖延治療。
《傷寒論》指出:「若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,應先治水飲,服用『茯苓甘草湯』,再處理四肢冰冷的症狀。否則水飲侵蝕胃部,必定導致腹瀉。」連嚴重的厥證(四肢冰冷)都需先治水,何況其他較輕的邪氣?醫者務必深入理解此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