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3)

1.

傷寒渴者,何以明之?渴者,里有熱也。傷寒之邪,自表傳至里,則必有名證,隨其邪淺深而見焉。雖曰一日在皮,二日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在胸,五日在腹,六日入胃,其傳經者,又有證形焉。太陽主氣,而先受邪,當一二日發,頭項痛而腰脊強者是矣。太陽傳陽明,則二三日發,身熱目疼,鼻乾不得臥也。陽明傳少陽,則三四日發,胸脅痛而耳聾,此三陽皆受病,為邪在表,而猶未作熱,故不言渴。

至四五日,少陽傳太陰經,邪氣漸入里,寒邪漸成熱,當是時也,津液耗少,故腹滿而嗌乾。至五六日,太陰傳少陰,是裡熱又漸深也,當此之時,則津液為熱所搏,漸耗而干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及至六七日,則少陰之邪,傳於厥陰,厥陰之為病,消渴,為裡熱已極矣。所謂消渴者,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,謂其熱能消水也。所以傷寒病至六七日,而渴欲飲水,為欲愈之候,以其傳經盡故也。是以厥陰病云:「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愈者是也。」

邪氣初傳入里,熱氣散漫,未收斂成熱,熏蒸焦膈,搏耗津液,遂成渴也。病人雖渴,欲得飲水,又不可多與之。若飲水過多,熱少不能消,故復為停飲諸疾。《經》曰:「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,而渴欲飲水,飲不能多,勿多與也。何者?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使更與人作病也。」

若大渴欲飲水,猶當依證與之,與之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。言能飲一斗與五升,又曰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宜五苓散,至於大渴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皆欲潤其燥而生津液也。凡得病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飲水自瘥,小渴者乃強與飲之,因成大禍,不可復救。

然則悸、動也;支、結也;喘咳噎噦、乾嘔腫滿、下利小便不利,數者皆是飲水過傷。而診病之工,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!

白話文:

傷寒病中出現口渴,該如何理解?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。傷寒的病邪從表層逐漸傳入體內,必然會伴隨明顯的症狀,並隨著邪氣的深淺而表現出來。雖然說病邪第一天在皮膚,第二天在肌肉表層,第三天深入肌肉,第四天到達胸部,第五天進入腹部,第六天侵入胃部,但傳經的過程中,也會有相應的症狀。太陽經主導體表的氣,最先受到邪氣侵襲,通常在一兩天內發病,出現頭痛、頸部僵硬、腰背強直等症狀。太陽經傳至陽明經,則在兩三天後發病,表現為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難以入睡。陽明經傳至少陽經,則在三四天後發病,出現胸脅疼痛、耳聾等症狀。這三陽經受病時,邪氣仍在表層,尚未完全化熱,因此不會出現口渴。

到了四五天,少陽經傳至太陰經,邪氣逐漸深入體內,寒邪逐漸化熱,此時津液消耗減少,因此會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的症狀。到了五六天,太陰經傳至少陰經,裡熱更加深重,此時津液被熱邪消耗,逐漸乾涸,因此口舌乾燥而口渴。到了六七天,少陰經的邪氣傳至厥陰經,厥陰經的病證表現為消渴,這是因為裡熱已達到極點。所謂消渴,是指喝水多但小便少,這是因為熱邪能消耗水分。因此,傷寒病到了六七天,出現口渴想喝水的情況,往往是病情即將痊癒的徵兆,因為此時邪氣已傳遍六經。正如厥陰病所說:「口渴想喝水時,少量給予,病情就會好轉。」

邪氣剛傳入體內時,熱氣散漫,尚未完全聚集成熱,但會熏蒸胸膈,消耗津液,導致口渴。病人雖然口渴想喝水,但不能給予過多。如果喝水過多,熱邪不足以消化水分,反而會導致水飲停滯,引發其他疾病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凡是時氣病到了五六天,口渴想喝水時,不要給予太多。為什麼?因為體內熱氣尚不足,無法消化水分,反而會引發其他病症。」

如果極度口渴想喝水,仍應根據病情適量給予,不要讓病人喝到滿足,而是稍微控制。比如病人能喝一斗,只給五升。又說口渴時少量給予,並以適當的方法調理。一般的口渴適合用五苓散,而極度口渴想喝大量水的,則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,目的都是滋潤乾燥、生津止渴。凡是生病後反而能喝水,往往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但不懂醫理的人,一聽說喝水能治病,即使只是輕微口渴,也強迫病人大量飲水,反而釀成大禍,難以輓救。

此外,心悸、肢體浮腫、氣喘咳嗽、呃逆乾嘔、腹脹、腹瀉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都可能是飲水過多所致。因此,診病的醫生必須明白這一點,避免誤治!

2.

傷寒振者。何以明之?振者,森然若寒,聳然振動者是也。傷寒振者,皆責其虛寒也。至於欲汗之時,其人必虛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振近戰也,而輕者為振矣。戰為正與邪爭,爭則為鼓慄而戰。振但虛而不至爭,故止聳動而振也。下後復發汗振寒者,謂其表裡俱虛也。

亡血家發汗,則寒慄而振者,謂其血氣俱虛也。諸如此者,止於振聳爾。其振振欲擗地者,有身為振振搖者,二者皆發汗過多,亡陽經虛,不能自主持,故身為振搖也。又非若振慄之比。經曰:「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。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太陽病,發汗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二湯者,皆溫經益陽,滋血助氣之劑,經虛陽弱得之,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中出現「振」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所謂「振」,是指身體感到一陣陣寒冷,並伴隨輕微顫動的現象。傷寒出現「振」的症狀,通常是由於體內虛寒所致。當病人即將出汗時,因體質虛弱,會先出現全身發熱顫抖的現象,隨後發熱出汗而病癒。「振」與「戰」類似,但程度較輕。「戰」是正氣與邪氣激烈相爭的表現,會出現全身劇烈顫抖;而「振」僅因體虛未達相爭程度,故只有輕微聳動的顫抖。

若病人先經瀉下治療,又再發汗,出現畏寒顫抖,表示其表裡皆虛;失血過多的人若發汗,則會寒戰顫抖,這是因為血氣俱虛所致。此類情況僅表現為輕微顫動。至於「振振欲擗地」(站立不穩似要倒地)或「身為振振搖」(身體搖晃不穩),皆因發汗過多,導致陽氣耗損、經脈空虛,無法自主控制身體,因而出現搖晃現象,這與一般的顫抖不同。

經典記載:「若經吐下治療後,感到心窩脹滿不適,氣逆衝胸,起身時頭暈目眩,再發汗則傷及經脈,導致身體搖晃不穩者」,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

太陽病發汗後未癒,病人仍發熱,並有心悸、頭暈、肌肉跳動、站立不穩欲倒的症狀,則以真武湯為主方。此二方皆能溫通經脈、補益陽氣,滋養血液、扶助正氣,對於經脈虛弱、陽氣不足者,均有顯著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