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桂枝湯方

經曰。桂枝本為解肌。若其人脈浮緊。發熱汗不出者。不可與也。常須識此。勿令誤也。蓋桂枝。本專主太陽中風。其於腠理致密。榮衛邪實。津液榮固。寒邪所勝者。則桂枝湯不能發散。必也皮膚疏湊。又自汗。風邪干於衛氣者。乃可投之也。仲景以解肌為輕。以發汗為重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記載,桂枝原本用來疏解肌肉。如果患者脈搏浮緊,發熱不流汗,就不能使用桂枝。一定要認清這一點,不要誤用。桂枝主要用於治療太陽中風。如果患者皮膚緻密,營衛液津鬱結,寒邪過強,桂枝湯就無法發散。必須皮膚鬆散,又有自汗症狀,風邪侵犯衛氣的情況下,才能使用桂枝。張仲景認為疏解肌肉是比較輕的作用,而發汗纔是最重要的作用。

是以發汗吐下後。身疼不休者。必與桂枝湯。而不與麻黃者。以麻黃湯專於發汗。其發汗吐下後。津液內耗。雖有表邪。而止可解肌。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。桂味辛熱。用以為君。必謂桂猶圭也。宣道諸藥。為之先聘。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。蓋發散風邪。必以辛為主。故桂枝所以為君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發汗或吐下後,身體持續疼痛的人,一定要用桂枝湯,而不是麻黃湯。這是因為麻黃湯專門用於發汗。發汗或吐下後,津液消耗,即使還有表邪,也只可以解除肌肉表層的症狀。所以需要用桂枝湯來調和。桂枝性味辛熱,用作君藥。認為桂枝像圭玉一樣,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。這就像辛甘發散為陽的意思。驅散風邪,必須以辛味為主。所以桂枝用作君藥。

芍藥味苦酸微寒。甘草味甘平。二物用以為臣佐者。內經所謂風淫所勝。平以辛。佐以苦。以甘緩之。以酸收之。是以芍藥為臣。而甘草為佐也。生薑味辛溫。大棗味甘溫。二物為使者。內經所謂風淫於內。以甘緩之。以辛散之。是以薑棗為使者也。薑棗味辛甘。固能發散。

白話文:

芍藥具有苦和酸味,微寒。甘草具有甘味,性平。這兩種藥物用作臣佐藥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風邪侵襲身體時,應使用辛味的藥物來平息,佐以苦味來瀉熱,甘味來緩和,酸味收斂。因此,芍藥用作臣藥,甘草用作佐藥。

生薑具有辛味,性溫。大棗具有甘味,性溫。這兩種藥物用作使藥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風邪侵入體內,應使用甘味來緩和,辛味來發散。因此,生薑和大棗用作使藥。生薑和大棗的辛甘之味,的確具有發散的作用。

而此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。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。薑棗之用。專行脾之津液。而和榮衛者也。麻黃湯所以不用薑棗者。謂專於發汗。則不待行化。而津液得通矣。用諸方者。請熟究之。

桂枝(君三兩去皮),芍藥(臣佐三兩),甘草(臣佐二兩炙),大棗(使十二枚擘),生薑(使三兩切)

白話文:

以上所述不僅僅用於發汗。因為脾臟主要負責調節胃部津液。薑棗的作用,就是專門調節脾臟津液,並使氣血運行調和。麻黃湯不使用薑棗,是因為它主要用於發汗,不需要經過化濕的過程,津液也能通暢。運用各種方劑,請務必要仔細研究其原理。

上五味㕮咀。以水七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渣。適寒溫。服一升。服已須臾。歠熱稀粥一升余。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。停後服。不必盡劑。若不汗更服。依前法。又不汗。後服小促使其間。半日許令三服盡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五種中藥切碎。加入七碗水,用小火煮到剩三碗。濾掉渣滓,調整溫度至冷熱適宜。服用一碗。服用後過一會兒,再喝一碗以上的熱稀粥,以增強藥效。蓋上被子保暖約一個時辰。感到全身微微發熱,有微微出汗的感覺較好。但不要大汗淋漓,否則疾病不會痊癒。如果服一次後出汗了,疾病就好了。停藥後再服。不必吃完所有藥劑。如果不出汗,繼續服用。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。如果還是不出汗,後續服藥時稍微縮短時間間隔。半個時辰左右讓三碗藥服完。

若病重者。一日一夜服。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。病證猶在者。更作服。若汗不出。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黏滑肉麥五辛酒酪臭惡等物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嚴重,一天一夜吃一劑藥。定期觀察病患,如果服完一劑藥後,病症還沒有減輕,繼續服藥。如果沒有出汗,服藥次數增加到兩三劑。禁止食用生冷、黏膩、滑溜、肉類、麥類、五辛、酒類、乳製品、有異味或腐敗變質的食物。

2. 麻黃湯方

本草有曰。輕可去實。即麻黃葛根之屬是也。實為寒邪在表。皮腠堅實。榮衛勝。津液內固之表實。非腹滿便難之內實也。聖濟經曰。汗不出而腠密。邪氣勝而中蘊。輕劑所以揚之。即麻黃葛根之輕劑耳。麻黃味甘苦。用以為君者。以麻黃為輕劑。而專主發散。是以為君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經》上說:輕盈的藥物可以祛除表實。例如麻黃和葛根,它們可以祛除表實。表實是因為寒邪停留在表層,皮膚和肌肉緊密堅實,氣血旺盛,津液滯留在表層所致,這種表實不同於腹脹和大便困難的內實。《聖濟經》中說:汗出不暢通,皮膚緻密,邪氣旺盛,積聚在體內。輕劑就是用來宣揚邪氣,起到驅邪散寒的作用,就像麻黃和葛根這樣的輕劑。麻黃味甘苦,用作君藥,因為麻黃是輕劑,專門起到發汗散寒的作用,所以用它作為君藥。

桂枝為臣者。以風邪在表又緩。而膚理疏者。則必以桂枝解其肌。是用桂枝為臣。寒邪在經。表實而腠密者。則非桂枝所能獨散。必專麻黃以發汗。是當麻黃為主。故麻黃為君。而桂枝所以為臣也。內經曰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辛苦者。是茲類歟。甘草味甘平。杏仁味甘苦溫。

白話文:

桂枝的作用是輔助君藥。因為風邪緩慢地在表皮遊走,而皮膚腠理疏鬆的人,必須用桂枝來疏解表皮。因此用桂枝作為輔助藥。

如果寒邪在經絡中,表實而腠理緊密,那麼桂枝無法獨自發散寒邪,必須專門使用麻黃來發汗。所以麻黃應該是君藥,而桂枝擔任輔助的角色。

《內經》中說,寒邪侵犯體內,可以用甘溫藥物治療,輔以辛苦味的藥物。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等藥物就是這一類。其中,甘草味甘平,杏仁味甘苦溫。

用以為佐使者。內經曰。肝苦急。急食甘以緩之。肝者榮之主也。傷寒榮勝衛固。血脈不利。是專味甘之物以緩之。故以甘草杏仁為之佐使。且桂枝主中風。風則傷衛。風邪並於衛。則衛實而榮弱。仲景所謂汗出惡風者。此為榮弱衛強者是矣。故桂枝湯佐以芍藥。用和榮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藥材是用來輔助治療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肝臟具有苦澀急躁的性質。急躁的情緒可以用甘味食物來緩和。肝臟負責氣血的運作。傷寒時,氣血旺盛而衛氣虛弱,血脈不暢通。因此,使用專門有甘味的藥物來緩和,所以用甘草和杏仁作輔助藥材。

另外,桂枝可以治療中風。中風會損傷衛氣。風邪入侵衛氣時,衛氣就會旺盛,而氣血就會虛弱。仲景所說的「汗出惡風」就是氣血虛弱、衛氣強盛的意思。因此,桂枝湯中輔以芍藥,用來調和氣血。

麻黃主傷寒。寒則傷榮。寒邪並於榮。則榮實而衛虛。內經所謂氣之所併為血虛。血之所併為氣虛者是矣。故麻黃佐以杏仁。用利氣也。若是之論。實處方之妙理。製劑之淵微。該通君子。熟明察之。乃見功焉。

麻黃(君三兩去節),桂枝(臣二兩去皮),甘草(佐使二兩炙),杏仁(佐使七十枚去皮尖)

白話文:

麻黃主要用於治療傷寒。寒邪會損傷人的表氣和津液,導致表氣虛弱,津液過於充實的狀況。中醫經典《內經》中說:「氣過度聚集的地方,血會虛;血過度聚集的地方,氣會虛。」這就是麻黃配伍杏仁的原理,杏仁具有疏通氣機的作用。這種論述體現了方劑配伍的精妙之處以及製劑配伍的深奧原理。只有通達醫理的君子才能熟練掌握這些知識,才能發揮其效用。

上四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渣。溫服八合。緩取微汗。並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
白話文:

以上四種藥材,以九升水熬煮。先煮麻黃,煮到減少二升的量。去除上層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二升半。將藥渣濾除,溫熱服用八合(約200毫升)。過程之中不必喝粥。其餘的注意事項,參照桂枝湯的調養方法。

3. 大青龍湯方

青龍東方甲乙木神也。應春而主肝。專發主之令。為敷榮之主。萬物出甲開甲。則有兩歧。肝有兩葉。以應木葉。所以謂之青龍者。以發散榮衛兩傷之邪。是應肝木。之體耳。桂枝主中風。麻黃主傷寒。二者發散之純者也。及乎大青龍湯則不然。雖為發汗之劑。而所主又不一。

白話文:

青龍代表東方,五行屬甲乙木。它應於春季,主宰肝臟,專門發布肝臟的命令,是負責讓生命體蓬勃生長的主人。萬物從甲中出生,又從甲中分裂,就像肝臟有兩葉,與木葉相呼應。因此,將青龍視為肝臟,是因為它能驅散損傷肝木之體的邪氣。桂枝湯主治中風,麻黃湯主治傷寒。這兩種藥都是純粹的發散劑。然而,大青龍湯就不是這樣。雖然它也是發汗劑,但它所針對的不只一種病症。

必也中風脈浮緊。為中風見寒脈。是風寒兩傷也。傷寒脈浮緩。為傷寒見風脈。是風寒兩傷也。風兼寒。寒兼風。乃大青龍湯專主之也。見茲脈證。雖欲與桂枝湯解肌以祛風。而不能已其寒。則病不去。或欲以麻黃湯發汗以散寒。而不能去其風。則病仍在。茲仲景所以特處大青龍湯。

白話文:

中風的脈象必定浮緊。若見中風患者出現寒脈,表示風寒兩傷。傷寒的脈象必定浮緩。若見傷寒患者出現風脈,也表示風寒兩傷。風夾寒或寒夾風,都應使用大青龍湯來專門治療。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,即使使用桂枝湯來解表散風,也不能緩解寒症,則疾病無法痊癒。或是使用麻黃湯來發汗散寒,也不能去除風邪,則疾病仍會持續。這正是仲景特製大青龍湯的原因。

以兩解之。麻黃味甘溫。桂枝味辛熱。寒則傷榮。必以甘緩之。風則傷衛。必以辛散之。此風寒兩傷。榮衛俱病。故以甘辛相合。而為發散之劑。表虛膚緩者。則以桂枝為主。此以表實腠理密。則以麻黃為主。是先麻黃後桂枝。茲麻黃為君。桂枝為臣也。甘草味甘平。杏仁味甘苦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解釋:

  • 麻黃:味道甘甜,性質溫熱。
  • 桂枝:味道辛辣,性質熱。

當身體受寒,會傷害正常的生理機能,需要用溫和的藥物治療,例如麻黃。而當身體受風,會傷害身體的防衛系統,需要用辛散的藥物治療,例如桂枝。

在這種既受寒又受風的情況下,身體的正常機能和防衛系統都受損,因此需要結合甘味(麻黃)和辛味(桂枝)的藥物,形成發散身體邪氣的方劑。

如果身體虛弱,皮膚鬆弛,則以桂枝為主;如果身體實熱,皮膚緊密,則以麻黃為主。因此,先用麻黃,後用桂枝。麻黃是君臣藥,桂枝是臣屬藥。

第二種解釋:

  • 甘草: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
  • 杏仁:味道甘甜苦。

甘草和杏仁都有緩和作用,可以中和麻黃和桂枝的辛熱之性,避免藥效過於猛烈。所以,在發散方劑中加入甘草和杏仁,可以調和藥性,確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治療。

苦甘為助。佐麻黃以發表。大棗味甘溫。生薑味辛。溫辛甘相合。佐桂枝以解肌。石膏味甘辛微寒。風陽邪也。寒陰邪也。風則傷陽。寒則傷陰。榮衛陰陽。為風寒兩傷。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。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。乃得陰陽之邪俱已。榮衛之氣俱和。是以石膏為使。石膏為重劑。

白話文:

苦味藥和甘味藥互相輔佐。麻黃味辛熱,用來發散邪氣。大棗味甘溫。生薑味辛。溫、辛、甘三味相配伍。用桂枝來解肌。石膏味甘辛微寒。風屬陽邪,寒屬陰邪。風邪會損傷陽氣,寒邪會損傷陰氣。陰陽榮衛之氣,被風寒兩邪所傷,用輕劑藥物不能單獨把邪氣驅散掉。必須用輕重兩種劑量的藥物共同驅散邪氣,才能讓陰陽之邪全部消除,陰陽榮衛之氣全部恢復和諧。所以用石膏作為引子。石膏是重劑藥物。

而又專達肌表者也。大青龍湯。發汗之重劑也。非桂枝湯之所同。用之稍過。則又有亡陽之失。經曰。若脈微弱。汗出惡風者。不可服。服之則厥逆。筋惕肉瞤。此為逆也。又曰。一服汗者停後服。若復服。汗多亡陽。遂虛惡風。煩躁不得眠也。即此觀之。劑之輕重可見矣。

其用湯者。宜詳審之。

白話文:

而專門作用於肌肉表面的方劑。大青龍湯是一個強力的發汗劑,跟桂枝湯並不相同。使用時如果稍稍過度,就會有喪失陽氣的後果。經典中說:如果脈搏虛弱,汗出怕風的人,不能服用。如果服用,就會出現昏厥、筋脈抽搐、肌肉僵硬的現象,這是因為逆行而導致的。又說:第一次服用後汗已經停止後再服用,如果再服,汗出過多就會喪失陽氣,從而虛弱怕風,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從這些描述中,可以看出藥劑的作用強弱了。

麻黃(君六兩去節),桂枝(臣二兩去皮),甘草(佐一兩炙),杏仁(佐四十枚去皮尖),生薑(佐三兩切),大棗(佐十枚擘),石膏(使如雞子大碎)

白話文:

君藥: 麻黃,六兩,去除根節

臣藥: 桂枝,兩兩,去除樹皮

佐藥: 甘草,一兩,經過炙烤 杏仁,四十顆,去除尖端和外皮 生薑,三兩,切片 大棗,十顆,劈開

使藥: 石膏,如雞蛋般大小,敲碎

上七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。溫粉止之。一服汗者。停後服。若復服。汗多亡陽。遂虛(一作逆)惡風。煩躁不得眠也。

又溫粉方

白話文:

以上七種藥材,加上九升水。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兩升,去掉浮沫。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剩三升。撈出藥渣。趁溫熱喝一升藥湯,感到微微出汗為佳。出汗太多的人,可以用溫水沖服茯苓粉止汗。一服藥出汗的人,停藥後再喝。如果再次服用,出汗太多會損傷陽氣,導致虛弱(另一種說法是逆虛),怕風,煩躁不安,無法入眠。

白朮,藁本,川芎,白芷(各等分)
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末一兩。入米粉三兩。和令勻。粉撲周身止汗。無藁本亦得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(四種等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