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戰慄

傷寒戰慄,何以明之?戰慄者,形相類而實非一也。合而言之,戰慄非二也;析而分之,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,身為之戰搖者是也;慄者,心戰是也。戰之與慄,內外之診也。昧者通以為戰慄也,通為戰慄,而不知有逆順之殊。經曰:「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者。」

即此觀之,戰之與慄,豈不異哉!戰之與振,振輕而戰重也;戰之與慄,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,皆陰陽之爭也。傷寒欲解,將汗之時,正氣內實,邪不能與之爭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。邪氣欲出,其人本虛,邪與正爭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。戰退正勝而解矣。經曰:「病有戰而汗出,

因得解者何也?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者是也。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,戰其愈者也;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,慄為甚者也。」經曰:「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方其裡氣不守,而為邪中於正氣,正氣怯弱,故成慄也。戰者正氣勝,慄者邪氣勝也。」

傷寒六七日,欲解之時,當戰而汗出。其有但心慄而鼓頷,身不戰者,已而遂成寒逆,似此證多不得解。何者?以陰氣內盛,正氣太虛,不能勝邪,反為邪所勝也。非大熱劑,與其灼艾,又焉得而御之!

白話文:

傷寒發冷發抖。如何區分呢?發冷發抖的症狀雖然看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並非同一種病症。總而言之,發冷發抖可歸納為兩種。仔細區分的話,則有內外之別。所謂「戰」,是指身體顫抖;所謂「慄」,是指內心感到害怕發抖。「戰」與「慄」是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診斷的。有些人不明就裡,將所有發冷發抖的症狀都混為一談,認為都是同一樣的病症,卻不知道其中有順逆之分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胃氣不足,脾經阻塞不通暢,說話急促不能完整表達,身體顫抖發冷。」

從這裡可以看出,「戰」與「慄」確實不同。「戰」與「振」相比,「振」較輕,「戰」較重;「戰」與「慄」相比,「戰」是外在的,「慄」是內在的。發冷發抖都是陰陽氣機爭奪的表現。傷寒病快要痊癒,將要出汗的時候,正氣充足,邪氣無法與之抗衡,就會出汗而不再發冷發抖。如果邪氣想要發作,而患者本身虛弱,邪氣與正氣相爭,輕微的表現為顫動,嚴重的則會顫抖。顫抖減輕,正氣佔據上風,病情就能痊癒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病人顫抖後出汗,因此痊癒,這是因為病人本身就虛弱。」邪氣在外與正氣爭奪則為「戰」,是病情好轉的表現;邪氣在內與正氣爭奪則為「慄」,病情較為嚴重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陰氣受邪氣侵犯,必然會內心發抖。」體表陽氣虛弱,內臟陽氣不能固守,所以邪氣侵入陰氣。當內臟陽氣不能固守,邪氣侵犯正氣時,正氣虛弱,就會出現內心發抖的症狀。「戰」是正氣佔優,「慄」是邪氣佔優。

傷寒病五六七天,將要痊癒的時候,應該會顫抖並出汗。如果只是內心發抖,下顎顫動,身體卻不顫抖,之後就會發展成寒邪逆亂,這種情況多半無法痊癒。這是因為陰氣內盛,正氣太虛弱,無法戰勝邪氣,反而被邪氣所控制。不用大熱的藥物,再配合灸法,又怎能抵禦呢?

2. 四逆

傷寒四逆,何以明之?四逆者,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。積涼成寒,積溫成熱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。傷寒始者邪在皮膚,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,則一身手足盡熱;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,則手足自溫,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。經曰:「傷寒四五日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」

是太陽之邪,傳之少陽也。傷寒脈浮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,是少陽之傳邪於太陰也。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,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。至於邪傳少陰,為里證已深,雖未至厥,而手足又加之不溫,是四逆也。若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矣。經曰:「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

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」方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,四者皆是寒冷之物,而專主四逆之疾,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。又有四逆諸湯,亦治四逆手足寒,方用乾薑、附子熱藥者,厥有旨哉!若手足自熱而至溫,從四逆而至厥者,傳經之邪也,四逆散主之。

若始得之,手足便厥而不溫者,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溫之。大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。經曰: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。」是四逆與厥有異也。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,是惡見其四逆也。診視之間,熟詳究之。

白話文:

四逆是指四肢冰冷不溫的現象。這種情況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寒邪積累的結果。寒邪積聚則成寒症,熱邪積聚則成熱症。傷寒初期,邪氣在皮膚表面,太陽經和陽明經受邪時,全身手腳都會發熱;少陰經和太陰經受邪時,手腳則感覺溫暖,這是因為表邪漸漸減弱,欲要深入裡層的緣故。經書記載,傷寒四五天,手腳溫暖但口渴的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,這是太陽經的邪氣傳到了少陽經。傷寒脈象浮,手腳溫暖,表示邪氣停留在太陰經,這是少陽經的邪氣傳到了太陰經。因此可知,邪氣處於半表半裡,則手腳不會發熱,但會感覺溫暖。當邪氣深入少陰經,裡證加重,雖然還未到厥逆的程度,但手腳已更加冰冷,這就是四逆。如果邪氣深入厥陰經,則手腳會厥冷。經書記載,少陰經病症出現四逆,病人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腹瀉下墜,可用四逆散治療,此方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四味藥,皆屬寒涼之物,卻專治四逆,可見四逆並非單純的虛寒證。此外,還有其他治療四逆手足冰冷的方劑,使用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其作用顯著。如果手腳先發熱後變溫暖,再從四逆發展到厥逆,這是邪氣循經傳播的結果,可用四逆散治療。如果一開始就手腳厥冷不溫,這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溫補。必須仔細辨別,以免誤診。四逆與厥逆很相似,但並非同一個病症。經書記載:「各種四逆厥逆的病症,不可下瀉」,說明四逆與厥逆有所區別。如果出現吐瀉、煩躁以及四逆等症狀,則預後不良。因此,診斷時需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