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戰慄

傷寒戰慄,何以明之?戰慄者,形相類而實非一也。合而言之,戰慄非二也;析而分之,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,身為之戰搖者是也;慄者,心戰是也。戰之與慄,內外之診也。昧者通以為戰慄也,通為戰慄,而不知有逆順之殊。經曰:「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者。」

即此觀之,戰之與慄,豈不異哉!戰之與振,振輕而戰重也;戰之與慄,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,皆陰陽之爭也。傷寒欲解,將汗之時,正氣內實,邪不能與之爭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。邪氣欲出,其人本虛,邪與正爭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。戰退正勝而解矣。經曰:「病有戰而汗出,

因得解者何也?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者是也。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,戰其愈者也;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,慄為甚者也。」經曰:「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方其裡氣不守,而為邪中於正氣,正氣怯弱,故成慄也。戰者正氣勝,慄者邪氣勝也。」

傷寒六七日,欲解之時,當戰而汗出。其有但心慄而鼓頷,身不戰者,已而遂成寒逆,似此證多不得解。何者?以陰氣內盛,正氣太虛,不能勝邪,反為邪所勝也。非大熱劑,與其灼艾,又焉得而御之!

白話文:

戰慄

傷寒病中的戰慄現象,該如何理解?戰和慄看似相似,但實際上並不相同。若合併來看,兩者皆屬身體的顫動;但若細分,則有內外之別。「戰」是指身體的顫抖搖動,而「慄」則是內心的恐懼顫動。戰與慄,分別對應外在與內在的表現。許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,卻不知其中存在順逆的差異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胃中缺乏穀氣,脾氣運行不暢,口部緊繃無法言語,身體顫抖且內心恐懼。」由此可見,戰與慄豈能視為相同?

戰與「振」相比,振較輕微,而戰較劇烈;戰與慄相比,戰表現於外,慄則源於內。戰慄的發生,皆是陰陽之氣相互抗爭的結果。當傷寒即將痊癒、汗出之前,若體內正氣充足,邪氣無法與之抗衡,便會直接出汗而不戰慄;反之,若邪氣欲出而患者體虛,正邪相爭時,輕微者會顫動(振),嚴重者則會戰抖(戰)。戰抖停止後,正氣勝出,病情便會緩解。《內經》說:「為何有些病患會戰抖後出汗而痊癒?這是因為患者體質虛弱,故引發戰抖。」

邪氣與正氣在外相爭則表現為戰,戰抖是病情好轉的徵兆;邪氣與正氣在內相爭則表現為慄,慄代表病情較為嚴重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陰分受邪侵襲,必會引發內心的恐懼。表氣虛弱,裡氣不固,邪氣因而侵入陰分。當裡氣不足,邪氣侵襲正氣,正氣怯弱,便形成慄。」戰抖代表正氣佔上風,而慄則意味邪氣佔優勢。

傷寒病發作六七日,即將痊癒時,通常會戰抖後出汗。若患者僅內心恐懼、牙關打顫,卻無身體戰抖,後續可能轉為寒逆之症,此類情況多難以痊癒。原因在於陰氣過盛,正氣極度虛弱,無法戰勝邪氣,反被邪氣壓制。若不使用強效溫熱藥物或艾灸治療,又如何能抵禦病邪?

2. 四逆

傷寒四逆,何以明之?四逆者,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。積涼成寒,積溫成熱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。傷寒始者邪在皮膚,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,則一身手足盡熱;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,則手足自溫,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。經曰:「傷寒四五日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」

是太陽之邪,傳之少陽也。傷寒脈浮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,是少陽之傳邪於太陰也。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,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。至於邪傳少陰,為里證已深,雖未至厥,而手足又加之不溫,是四逆也。若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矣。經曰:「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

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」方用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,四者皆是寒冷之物,而專主四逆之疾,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。又有四逆諸湯,亦治四逆手足寒,方用乾薑、附子熱藥者,厥有旨哉!若手足自熱而至溫,從四逆而至厥者,傳經之邪也,四逆散主之。

若始得之,手足便厥而不溫者,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溫之。大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。經曰: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。」是四逆與厥有異也。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,是惡見其四逆也。診視之間,熟詳究之。

白話文:

四逆

什麼是「四逆」?四逆指的是四肢冰冷而不溫暖的症狀。寒氣累積形成寒證,熱氣累積形成熱證,這些都不是突然發生的,而是逐漸形成的。

傷寒初期,病邪在皮膚表面,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受邪時,全身和手足都會發熱;當少陰經和太陰經受邪時,手足會自然溫暖,這表示表邪逐漸減輕,病邪準備向內傳變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傷寒四五天,手足溫暖且口渴的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」這是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少陽經的情況。

若傷寒脈浮而手足自然溫暖,表示病邪在太陰經,這是少陽經的病邪傳至太陰經。由此可知,當邪氣在半表半裡時,手足不會發熱,而是保持溫暖。若病邪傳至少陰經,表示裡證已深,雖然還未到四肢厥冷的程度,但手足已開始不溫暖,這就是「四逆」。若病邪傳至厥陰經,則會出現手足冰冷。《傷寒論》又說:「少陰病出現四逆,患者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暢、腹痛或腹瀉下墜的,可用四逆散治療。」

四逆散的組成包括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,這些都是偏寒涼的藥物,卻專門治療四逆症狀,由此可知四逆並非虛寒證。此外,還有其他治療四逆手足寒冷的方劑,如四逆湯,使用乾薑、附子等熱性藥物,這是有其道理的。

如果手足從發熱逐漸變為溫暖,再從四逆發展到厥冷,這是病邪在傳經過程中的表現,可用四逆散治療。但如果一開始就手足冰冷而不溫暖,則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應使用四逆湯溫補。必須清楚辨別這兩種情況,避免誤治。

四逆與「厥」相似但不同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所有四逆和厥證,不可用瀉下法。」這說明四逆與厥證有區別。若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並見四逆,預後不良,應謹慎觀察。診斷時需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