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5)

1.

傷寒厥者。何以明之?厥者,冷也,甚於四逆也。經曰:「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」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謂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,而手足為之冷也。經曰:「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厥者必發熱。前熱者,後必厥;厥深者,熱亦深;厥微者,熱亦微。」是知內陷者,手足為厥矣。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亦是言發動其熱也。先熱而後厥者,熱伏於內也;先厥而後熱者,陰退而陽氣得復也。若始得之便厥者,則是陽氣不足,而陰氣勝也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,寒者多矣。而又有進退之別。經曰:「病厥五日,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,不厥者自愈;發熱四日,厥反三日,復厥四日,厥少熱多,其病自愈;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」病至厥陰,傳經盡也。當是之時,陽氣勝陰,厥少熱多,其病則愈。若或陰氣反勝,陽不得復,厥多熱少,其病則逆。厥為陰氣至也,熱為陽氣復也。至於下利,則曰:「先厥後發熱而利,必自止;見厥複利,厥者復為熱,為陽氣得復,而利必自止。熱者便為厥,是陰氣還勝也,故復下利矣。」諸陽受氣於胸中,邪氣客於胸中,鬱鬱留結,則陽氣不得敷布,而手足為之厥。經曰:「手足厥冷,脈乍緊,邪結在胸中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,病在胸中,當吐之者是矣。」厥為陰之盛也。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,陰氣之極也,則難可制。經曰:「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厥冷者,不治。」是厥冷之逆者,神丹其能生乎?

白話文:

傷寒病中的「厥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厥」指的是寒冷,比「四逆」更嚴重。經典中提到:「厥,是由於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接,因而產生厥的現象。」具體表現為手腳冰冷。這是因為陽氣內陷,熱氣被阻滯,導致手腳發冷。

經典又說:「傷寒病一兩天到四五天時,若出現厥冷,之後必定會發熱。先前發熱的,之後必定會厥冷;厥冷嚴重的,熱象也會嚴重;厥冷輕微的,熱象也會輕微。」由此可知,陽氣內陷時,手腳就會厥冷。

少陰病中,若只有厥冷而無汗,卻強行發汗,必定會引發出血,但無法預測血會從哪裡流出,可能是口鼻,也可能是眼睛,這種情況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也是指熱氣被激發的結果。

若先發熱後厥冷,表示熱氣潛伏於體內;若先厥冷後發熱,則是陰氣消退、陽氣恢復的表現。若一開始就厥冷,則是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的緣故。一般而言,厥逆多由陰氣主導,寒證較多,但也有進退的區別。

經典提到:「若厥冷五天,發熱也五天,第六天理應再次厥冷,但若不厥冷,病情會自行好轉;若發熱四天,厥冷三天,之後又厥冷四天,但厥冷少而發熱多,病情也會自行痊癒;若厥冷四天,發熱三天,之後又厥冷五天,表示病情惡化,因為寒多熱少,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」

病邪傳至厥陰經時,表示傳經過程已結束。此時若陽氣勝過陰氣,厥冷少而發熱多,病情會好轉;反之,若陰氣反勝,陽氣無法恢復,厥冷多而發熱少,病情就會惡化。厥冷是陰氣盛極的表現,發熱則是陽氣恢復的徵兆。

至於下利的情況,經典說:「先厥冷後發熱而下利,下利會自行停止;若再次厥冷,下利也會復發。」厥冷轉為發熱,代表陽氣恢復,下利自然停止;若發熱又轉為厥冷,則是陰氣再度佔優勢,下利便會再次發生。

陽氣原本運行於胸中,若邪氣滯留胸中,鬱結不散,陽氣便無法布達,導致手腳厥冷。經典說:「手腳厥冷,脈搏忽然緊促,邪氣結於胸中,胸悶煩躁,飢餓卻無法進食,這是病邪在胸中的表現,應當用吐法治療。」

厥冷是陰氣極盛的表現,若再加上惡寒蜷臥,則是陰氣達到極致,難以治療。經典提到:「少陰病中,惡寒、身體蜷縮、下利且手腳厥冷的,屬於不治之症。」如此嚴重的厥冷逆證,即使是神丹妙藥也難以輓救。

2. 鄭聲

傷寒鄭聲,為邪音也。孔子曰:「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」又曰:「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」是謂鄭聲,為不正之音也。傷寒鄭聲者,則其聲如鄭衛之音,轉不正也。經曰:「虛則鄭聲。」今汗後或病久,人聲轉者是也。以此為虛,從可知矣。又鄭聲者,重語也,正為聲轉也。

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。昧者殊不知此,妄以重為重疊之語,與譫語混而莫辨,遂止以身熱脈數,煩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譫語;以身涼脈小,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。如此則有失仲景之本意。兼鄭聲淫之語以正之,則鄭聲不為重疊,正為不正也。況仲景之書,三百九十餘證,

曲盡傷寒形候,未有脫落而不言者。若是鄭聲為多言,則於三陰門中,亦須條見。所以鄭聲別無證治者,是不與譫語為類也。雖曰虛矣,止為正氣虛而不全,故使轉聲而不正也。明者鑑此,幸詳究之。

白話文:

鄭聲

傷寒病中的「鄭聲」,是指不正當的言語聲音。孔子曾說:「厭惡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。」又說:「捨棄鄭國的音樂,遠離諂媚之人。鄭國的音樂放蕩,諂媚之人危險。」這裡所說的「鄭聲」,就是指不正當的聲音。在傷寒病中出現的「鄭聲」,是指病人的聲音如同鄭衛之地的音樂,偏離正常。醫書上說:「虛弱則會出現鄭聲。」例如發汗後或久病之人,聲音改變的現象就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這是虛弱的表現。

此外,「鄭聲」也指重複言語,正是聲音變異的表現。如果聲音沈重且偏離原本音調,也屬於此類。有些人不明白這一點,錯誤地將「重」理解為言語的重複,並與「譫語」混淆不清,於是僅將身體發熱、脈搏快速、煩躁口渴、排便困難且多話的症狀歸為「譫語」;而將身體涼冷、脈搏微弱、腹瀉不渴卻多話的症狀歸為「鄭聲」。這樣的理解偏離了張仲景的原意。結合「鄭聲淫亂」的說法來修正,可知「鄭聲」並非指言語重複,而是指聲音不正。

況且張仲景的著作中,詳細記載了三百九十多種傷寒症狀,無一遺漏。如果「鄭聲」是指多話,那麼在三陰病的篇章中也應有明確記載。然而「鄭聲」並無專門的證候與治法,正說明它不屬於「譫語」一類。雖然說是虛弱所致,但僅是正氣虛損而不完整,導致聲音變異而不正。明白這一點的人,應仔細探究其中的道理。

3. 譫語

傷寒譫語。何以明之?譫者,謂呢喃而語也。又作讝,謂妄有所見而言也。此皆真氣昏亂,神識不清之所致。夫心藏神而主火,病則熱氣歸焉。傷寒胃中熱盛,上乘於心,心為熱冒,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,識昏不知所以然,遂言無倫次而成譫妄之語。輕者睡中呢喃,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。

有譫語者,有獨語者,有狂語者,有語言不休者,有言亂者,此數者,見其熱之輕重也。譫語與獨語,雖間有妄錯之語,若與人言有次,是熱未至於極者也。經曰:「獨語如見鬼狀,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。」是病獨語未為劇也。狂語者,熱甚者也。由神昏而無所見覺,甚則至於叫喊而言語也。

言語不休者,又其甚也。至於亂言者,謂妄言罵詈,善惡不避親疏,為神明已亂也。經曰:「諸逆發汗微者難瘥,劇者言亂,是難可複製也。」譫語之由,又自不同,皆當明辨之。有被火劫譫語者,有汗出譫語者,有下利譫語者,有下血譫語者,有燥屎在胃譫語者,有三陽合病譫語者。

有過經譫語者,有亡陽譫語者。經曰:「大熱入胃中,水竭躁煩,必發譫語。」又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。是因被火劫譫語也。汗出譫語,此為風也,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是汗出譫語者也。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

小承氣湯主之。是下利譫語者也。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是下血譫語者也。譫語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是謂燥屎在胃譫語者也。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,是三陽合病譫語者也。過經譫語者,熱也。

當以湯下之。是過經譫語者也。發汗多亡陽譫語者,不可下,與柴胡桂枝湯,和其榮衛,是以有通津液後自愈。是亡陽譫語也。諸如此者,脈短則死,脈自和則愈。又身微熱,脈浮大者生;逆冷脈沉細,不過一日死。實則譫語,氣收斂在內,而實者本病也。或氣上逆而喘滿,

或氣下奪而自利者,皆為逆也。經曰:「直視譫語喘滿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」謂其正氣脫絕也。能知虛實之診,能識逆從之要,治病療病,則不失矣。

白話文:

【譫語】
傷寒出現譫語如何理解?「譫」指低聲含糊地說話,又寫作「讝」,意指因幻覺而胡言亂語。這都是因真氣混亂、神智不清所致。心藏神而屬火,患病時熱邪易侵擾。傷寒患者胃中熱盛,熱邪上攻於心,心神受熱蒙蔽,導致神志昏亂而多言,意識模糊無法自控,言語便顛倒錯亂形成譫妄。輕者睡中囈語,重者清醒時也胡言亂語。

譫語表現有不同形式:獨自呢喃、狂躁多言、言語不休、胡言亂罵等,反映熱邪輕重程度。譫語與獨語雖偶有錯亂,但尚能與人對答有序,屬熱邪未達極盛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獨語如見鬼,嚴重時甚至不識人。」可見獨語尚非最危重。狂語則是熱極所致,因神昏喪失感知,嚴重時會叫喊不休。言語不休更為劇烈,而亂言罵詈、不分親疏善惡,則屬神明徹底紊亂。《內經》指出:「誤用發汗法輕者難癒,重者言語錯亂,更難救治。」

譫語成因各異,需仔細辨別:

  1. 火劫致譫:高熱耗傷胃津,煩躁譫語,伴腹滿、口乾、便秘等。
  2. 汗後譫語:表虛裏實,過早攻下會加重語言混亂,應待表證解除再下。
  3. 下利譫語:腸有燥屎,宜用小承氣湯通便。
  4. 下血譫語:熱入血室,針刺期門穴瀉熱。
  5. 胃燥譫語:潮熱厭食,因燥屎內結。
  6. 三陽合病譫語:腹滿身重、口臭面垢,兼遺尿等。
  7. 過經譫語:熱邪傳變,需用湯藥攻下。
  8. 亡陽譫語:發汗過度致陽氣外脫,不可攻下,宜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,待津液恢復自癒。

預後判斷:脈短促者危,脈象平和可癒;微熱脈浮大者生,四肢逆冷脈沈細者一日內恐亡。實證譫語多因邪氣內結,若兼氣逆喘滿或氣陷下利,均屬危候。《內經》強調:「直視譫語伴喘滿或下利者死」,因正氣已竭。唯有明辨虛實、掌握病勢順逆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