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小柴胡湯方

傷寒邪氣在表者。必漬形以為汗。邪氣在裡者。必盪滌以為利。其於不外不內。半表半裡。既非發汗之所宜。又非吐下之所對。是當和解則可矣。小柴胡為和解表裡之劑也。柴胡味苦平微寒。黃芩味苦寒。內經曰。熱淫於內。以苦發之。邪在半表半裡。則半成熟矣。熱氣內傳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的邪氣在表皮時,必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邪氣在體內時,則必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至於介於體表和體內之間,既非適宜發汗,又不能吐下治療的。這時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。小柴胡湯就是和解表裡症狀的藥方。

柴胡味苦性平微寒,黃芩味苦性寒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內部有熱邪,要用苦寒的藥物來發散出來。」邪氣在表裡之間,就已經半成熟了,熱氣傳入體內。

攻之不可。則迎而奪之。必先散熱。是以苦寒為主。故以柴胡為君。黃芩為臣。以成徹然發表之劑。人參味甘溫。甘草味甘平。邪氣傳裡。則裡氣不治。甘以緩之。是以甘物為之助。故用人參甘草為佐。以扶正氣而復之也。半夏味辛微溫。邪初入里。則裡氣逆。辛以散之。是以辛物為之助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進攻(正氣不足),就要迎上去奪回(祛邪)。一定要先驅散熱氣。因此以苦寒藥物為主。所以用柴胡為君藥,黃芩為臣藥,組成能徹底發表的藥劑。人參味甘溫,甘草味甘平。邪氣已傳到裡層,裡氣不通暢,用甘味藥緩和。所以用甘味藥物來輔助。因此使用人參和甘草作為佐藥,以扶助正氣,使身體恢復。半夏味辛微溫。邪氣剛進入裡層,裡氣會逆亂,用辛味藥疏散。所以用辛味藥物來輔助。

故用半夏為佐。以順逆氣而散邪也。裡氣平正。則邪氣不得深入。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。生薑味辛溫。大棗味甘溫。內經曰。辛甘發散為陽。表邪未已。迤邐內傳。既未作實。宜當兩解。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。故生薑大棗為使。輔柴胡以和表。七物相合。兩解之劑當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使用半夏作為輔佐藥,目的是順應逆氣排出體內的邪氣。裡氣平衡正常,邪氣就無法深入體內。所以用這三味藥輔助柴胡,調整裡氣。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。《內經》記載:「辛甘能發散,化為陽氣。」由於表面的邪氣還沒有清除,逐漸向內傳播,還沒有形成實證,此時應當內外兼調。外在的邪氣可以用辛甘的藥物發散出去,故而使用生薑、大棗輔助柴胡調整表氣。這七味藥配合使用,兼顧內外兩方面,是合適的組方。

邪氣自表未斂為實。乘虛而湊。則所傳不一。故有增損以御之。胸中煩而不嘔。去半夏人參。加栝蔞實。煩者熱也。嘔者氣逆也。胸中煩而不嘔。則熱聚而氣不逆。邪氣欲漸成實也。人參味甘為補劑。去之使不助熱也。半夏味辛為散劑。去之以無逆氣也。栝蔞實味苦寒。除熱必以寒。

白話文:

邪氣從表層未散去,形成實症。如果乘虛而入,傳變就會不同。因此,要用不同方法來應對。胸中煩悶而不嘔吐,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實。煩悶是熱的表現,嘔吐是氣逆的表現。胸中煩悶而不嘔吐,表示熱氣凝聚而氣不逆,邪氣可能逐漸形成實症。人參味甘,具有補益作用,去除它能減輕熱氣。半夏味辛,具有疏散作用,去除它能消除氣逆。栝蔞實味苦寒,清除熱氣必須使用寒涼之物。

泄熱必以苦。加栝蔞實以通胸中鬱熱。若渴者去半夏。加人參栝蔞根。津液不足則渴。半夏味辛性燥。滲津液物也。去之則津液易復。人參味甘而潤。栝蔞根味苦而堅。堅潤相合。津液生而渴自已。若腹中痛者。去黃芩。加芍藥。宜通而塞為痛。邪氣入里。裡氣不足。寒氣壅之。

白話文:

清除熱症必須使用苦味藥材。加入栝蔞果實,以疏通胸中的鬱結熱氣。如果患者口渴,則去除半夏。加入人參和栝蔞根。津液不足就會導致口渴。半夏味辛性燥,具有利尿作用。去除半夏後,津液就容易恢復。人參味甘滋潤,栝蔞根味苦且堅實。堅固和滋潤相結合,津液就會產生,口渴就會自行消失。如果患者感到腹部疼痛,則去除黃芩,加入芍藥。通暢而閉塞會導致疼痛。邪氣入侵內臟,導致內部氣虛。寒氣會阻礙內部運作。

則腹中痛。黃芩味苦寒。苦性堅而寒中。去之則中氣易和。芍藥味酸苦微寒。酸性泄而利中。加之則裡氣得通。而痛自已。若脅下痞硬。去大棗。加牡蠣。內經曰。甘者令人中滿。大棗味甘溫。去之則硬漸散。咸以軟之。牡蠣味酸鹹寒。加之則痞者消。而硬者軟。若心下悸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到腹痛,可服用黃芩,因為黃芩性苦寒,苦味可收斂和寒中,去除後可使中氣容易調和。芍藥性酸苦微寒,酸味可瀉通利中,加入後可使內氣得通,腹痛自然痊癒。如果脅下硬塊,可去除大棗,加入牡蠣。內經說:「甘味會使人中滿。」大棗性甘溫,去除後硬塊會逐漸消散。鹹味有軟化作用,牡蠣性酸鹹寒,加入後可使痞塊消散,硬塊軟化。如果心下悸動,

小便不利者。去黃芩。加茯苓。心下悸小便不利。水蓄而不行也。內經曰。腎欲堅。急食苦以堅之。堅腎則水益堅。黃芩味苦寒。去之則蓄水浸行。內經曰。淡味滲泄為陽。茯苓味甘淡。加之則津液通流。若不渴。外有微熱。去人參加桂。不渴則津液足。去人參。以人參為主內之物也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暢的人,可以用黃芩,加上茯苓。心悸小便不通暢,是體內有水液積聚,無法排出。古醫書《內經》說,腎臟需要堅固,要多吃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。堅固腎臟,水液就會變得堅固。黃芩味苦寒,能將積水消散,讓水液順利排出。

古醫書《內經》說,淡味的食物能發散水分,屬於陽性。茯苓味甘淡,加入後能讓津液順暢流動。如果沒有口渴,還有點發熱,去除人參加桂枝。沒有口渴表示津液充足,去除人參,因為人參主要是補充體內的氣血。

外有微熱。則表證多。加桂以取汗。發散表邪也。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。加五味子乾薑。肺氣逆則咳。甘補中。則肺氣愈逆。故去人參大棗之甘。五味子酸溫。肺欲收。急食酸以收之。氣逆不收。故加五味子之酸。生薑乾薑一物也。生者溫而乾者熱。寒氣內淫。則散以辛熱。

蓋諸咳皆本於寒。故去生薑。加乾薑。是相假之。以正溫熱之功。識諸此者。小小變通。獨類而長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稍微發熱,表示表證較多。加入桂枝來發汗,祛除表面的病邪。如果出現咳嗽,則去除人參、大棗和生薑,加入五味子和乾薑。肺氣上逆就會咳嗽。甘味補中,會讓肺氣更加上逆。因此去除人參和大棗的甘味。五味子酸溫,肺喜收斂,急食酸味可以收斂。氣逆不收,因此加入五味子的酸味。生薑和乾薑是同種藥物,生者溫和而乾者熱。寒氣侵犯體內,則用辛熱的藥物來驅散。

柴胡(君半升),黃芩(臣三兩),人參(佐一兩),甘草(佐三兩炙),半夏(佐半升洗),生薑(使三兩切),大棗(使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渣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(主藥,半斤) 黃芩(輔助藥,三兩) 人參(輔助藥,一兩) 甘草(輔助藥,三兩,經過炙烤處理) 半夏(輔助藥,半斤,洗淨過) 生薑(引導藥,三兩,切片) 大棗(引導藥,十二枚,掰開)

2. 梔子豉湯方

內經曰。其高者。因而越之。其下者。引而竭之。中滿者。瀉之於內。其有邪者。漬形以為汗。其在皮者。汗而發之。治傷寒之妙。雖有變通。終不越此數法也。傷寒邪氣自表而傳裡。留於胸中。為邪在高分。則可吐之。是越之之法也。所吐之證。亦自不同。如不經汗下。邪氣蘊鬱於膈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病氣在上面,順勢催吐出去;病氣在下面,用攻下法排除乾淨;中焦滿盛,從體內攻瀉出去;有邪氣在身體,用針灸、拔罐、艾灸等方法發汗排出;病邪在皮膚表層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治療傷寒的妙法,雖然具體方法會有所不同,但最終不外乎這些方法。傷寒邪氣從體表傳入體內,停留在胸中,屬於邪氣在高位的,就可以用吐法治療。這是一種催吐的方法。吐出的症狀也不同。如果不發汗、攻下,邪氣就會積聚在膈肌上。

則謂之膈實。應以瓜蒂散吐之。瓜蒂散吐胸中實邪者也。若發汗吐下後。邪氣乘虛留於胸中。則謂之虛煩。應以梔子豉湯吐之。梔子豉湯。吐胸中虛煩者也。梔子味苦寒。內經曰。酸苦湧泄為陰。湧者吐之也。湧吐虛煩。必以苦為主。是以梔子為君。煩為熱勝也。湧熱者。必以苦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中脹實,稱為「膈實」。應使用瓜蒂散來吐出。瓜蒂散是治療胸中實邪的。如果在發汗、瀉下後,邪氣趁虛進入胸中。則稱為「虛煩」。應使用梔子豉湯來吐出。梔子豉湯是治療胸中虛煩的。梔子味道苦寒。內經說:「酸苦湧泄為陰。」湧就是吐出來的意思。想要吐出虛煩,一定要以苦味為主。所以梔子是主要的藥物。煩躁是因為熱氣過盛。要吐出熱氣,一定要以苦味為主。

勝熱者。必以寒。香豉味苦寒。助梔予以吐虛煩。是以香豉為臣。內經曰。氣有高下。病有遠近。證有中外。治有輕重。適其所以為治。依而行之。所謂良矣。

梔子(君十四枚擘),香豉(臣四合綿裹)

白話文:

對付體內過熱的症狀,一定要用涼寒的藥物。香豉味苦性寒,有助於梔子藥材,緩解虛熱煩躁的症狀。因此,香豉在這個方劑中扮演臣藥的角色。

《內經》說:人體氣血的升降有高有低,疾病的遠近因人而異,症狀有內外之分,治療輕重也有別。針對不同的情況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,依循其原則執行,這就是好的治療方式。

上二味。以水四升。煮梔子。取二升半。去渣內豉。更煮取一升半。去渣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快吐者。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將梔子和豉各取四升水煮沸。煮梔子時取二升半的液體,撈出渣滓後加入豉,繼續煮沸取一升半的液體。撈出渣滓後將液體分成兩份。溫熱一份服用。如果服後能快速嘔吐,就不要服用另一份了。

3. 瓜蒂散方

華佗曰。四日在胸。則可吐之。此迎而奪之之法也。千金方曰。氣浮上部。填塞心胸。胸中滿者。吐之則愈。此隨證治之之法也。大約傷寒四五日。邪氣客於胸中之時也。加之胸中煩滿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則為吐證具。乃可投諸吐藥。而萬全之功有之矣。瓜蒂味苦寒。

白話文:

華佗說:病症在胸部四天以內,可以透過催吐的方法治療。這是一種主動迎擊疾病的方法。

《千金方》說:邪氣上浮到胸部,塞住心胸。胸部有滿塞感,透過催吐就能夠痊癒。這是一種針對具體症狀進行治療的方法。

大體而言,傷寒四五天後,邪氣會停留在胸中。再加上胸中煩悶、氣體上衝到喉嚨,導致無法呼吸,這就具備了催吐的條件。此時可以服用催吐藥物,就能夠完全治癒。瓜蒂性味苦寒。

內經曰。濕氣在上。以苦吐之。寒濕之氣。留於胸中。以苦為主。是以瓜蒂為君。赤小豆味酸澀。內經曰。酸苦湧泄為陰。分湧膈實。必以酸為佐。是以赤小豆為臣。香豉味苦寒。苦以湧泄。寒以勝熱。去上膈之熱。必以苦寒為輔。是以香豉為使。酸苦相合。則胸中痰熱湧吐而出矣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濕氣位於上面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催吐。寒冷濕氣留在胸中,應以苦味藥為主。因此選擇瓜蒂作為君藥。

赤小豆味酸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酸苦味能湧吐泄瀉,有助於排出中焦實熱。因此用酸味藥來輔助,選擇赤小豆作為臣藥。

香豉味苦寒。苦味能湧吐泄瀉,寒味能剋制熱性。去除上焦之熱,應以苦寒藥為輔助。因此選擇香豉作為使藥。

酸苦之味合用,就可以將胸中的痰熱湧吐出來了。

其於亡血虛家。所以不可與者。以瓜蒂散為峻劑。重亡津液之藥。亡血虛家。補養則可。更亡津液。必不可全。用藥君子。必講究焉。

瓜蒂(君一分熬黃),赤小豆(臣一分)

白話文:

這些藥方用於氣血虛弱的人。因此,不能使用那些會耗散津液的藥物。氣血虛弱的人,應該補充營養。如果再耗散津液,肯定會損害身體。使用這些藥物時,必須仔細考慮。

上二味。各別搗篩為散。已合治之。取一錢七。以香豉一合。用熟湯七合。煮作稀糜。去渣取汁。和散溫頓服之。不吐者少少加。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。不可與瓜蒂散。

白話文:

上述兩種藥材(瓜蒂和飛揚草),各別搗碎過篩成粉末。將兩者混合後,取一錢七分。加入一合香豉,用七合熟湯煮成稀粥。濾除渣滓,取汁水。將藥粉和溫熱的藥汁一起服用。如果沒有嘔吐,可以逐漸增加藥量。直到嘔吐順暢為止。對於血虛體弱的人,不能服用瓜蒂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