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6)

1. 短氣

傷寒短氣。何以明之?短氣者,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。似喘而非喘,若有氣上衝,而實非氣上衝也。喘者,張口抬肩,搖身滾肚,謂之喘也。氣上衝者,腹裡氣時時上衝也。所謂短氣者,呼吸雖數,而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搖肩,似呻吟而無痛者,短氣也。經所謂短氣者眾,實為難辨之證。

愚醫莫識之,為治有誤者多矣。要識其短氣之真者,氣急而短促,謂之氣短者是也。短氣有責為虛者,有責為實者,要當明辨之。經曰:「趺陽脈微而緊,緊則為寒,微則為虛,微緊相搏,則為短氣。」此為短氣之虛者也。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此為短氣之實者也。

又有屬表,又有屬裡者,要當審視之。經曰:「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」與其風濕相搏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甘草附子湯主之者,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。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與其太陽病,醫反下之,短氣躁煩,

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是邪氣在裡而短氣者也。虛也,實也,在表也,在裡也,皆作短氣,又何以辨其虛實也?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,邪在裡而為實也。腹濡滿而短氣者,邪在表而為虛也。大抵短氣為實,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短氣不足以息者,實也。」

又水停心下,亦令短氣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微者短氣。」即此觀之,短氣之由亦眾矣。必審其形候,使的而不惑;必審其邪氣,在表裡之不瘥,隨症攻之,了無不愈者矣。

白話文:

短氣

傷寒病中出現短氣,該如何理解?所謂短氣,是指氣息短促、無法連貫的狀態。它類似於喘,卻不是喘;看似有氣往上衝,實際上並非真正的氣上衝。喘的表現是張口聳肩、身體晃動、腹部起伏;而氣上衝則是腹中氣息時常向上衝逆。短氣的特徵是呼吸雖快卻不連貫,像喘卻不聳肩,像呻吟卻無疼痛,這才是真正的短氣。經典中提及短氣的情況很多,但實際上是難以辨別的證候。

庸醫常因不識短氣而誤治。要準確辨識短氣,關鍵在於氣息急促短促。短氣有虛證與實證之分,必須明確區分。經典提到:「趺陽脈微弱而緊,緊主寒,微弱主虛,兩者結合則為短氣。」這是虛證的短氣。若短氣伴隨腹脹、喘息、潮熱,且表證已解,則可攻裡,此為實證的短氣。

短氣還可能與表證或裡證相關,需仔細辨別。經典記載:「短氣僅因汗出不透所致,再發汗即可痊癒。」例如風濕相搏、汗出短氣、小便不利、怕風不願脫衣,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,這是邪氣在表的短氣。若乾嘔短氣、汗出不惡寒,則為表解裡未和,宜用十棗湯。又如太陽病誤下後,出現短氣、煩躁、心中鬱悶、陽氣內陷、心下硬滿而形成結胸,則用大陷胸湯,這是邪氣在裡的短氣。

虛證、實證、表證、裡證皆可能表現為短氣,如何區分?一般來說,心腹脹滿伴短氣多為裡實;腹部柔軟而短氣多為表虛。多數情況下,短氣屬實證,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「短氣不足以呼吸者,屬實。」此外,水飲停聚心下也會導致短氣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:「飲食少而飲水多,水停心下,輕微者表現為短氣。」由此可見,短氣的成因眾多。

必須仔細觀察症狀,明確病因;審視邪氣在表在裡,對症治療,如此方能無不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