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7)
卷中 (7)
1. 搖頭
傷寒搖頭。何以明之?頭者,諸陽之會也。諸陽之脈,皆上於頭。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。陽脈不治,則頭為之搖。傷寒搖頭有三,皆所主不同也。
有曰:「搖頭言」者,里痛也。以里有痛者,語言則劇,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。有曰:「獨搖頭、卒口噤、背反張」者,痙病也。以風盛於上,風主動搖故也。里痛非邪也,痛使之然。痙病非逆也,風使之然。
至於陽反獨留,形體如煙燻,直視搖頭者,又謂之心絕。蓋心藏神,而為陰之本。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。陰陽相根,則榮衛上下相隨矣。絕則神去而陰竭,陽無根者,則不能自主持,故頭為之搖矣。
王砯曰:「滋苗者以固其根,伐下者必枯其上。」內絕其根,外作搖頭,又何疑焉?心絕者,真病也。風痙里痛者,邪氣也。觀其頭搖,又當明其臧否焉。
白話文:
搖頭
傷寒病中出現搖頭症狀,該如何理解?頭部是人體所有陽經匯聚之處,各條陽經的脈絡都上行至頭部,而陰經脈絡則只到達頸部或胸中就返回。如果陽經失調,就會導致頭部搖動。傷寒的搖頭症狀可分為三種,各自成因不同:
- 邊說話邊搖頭:這是體內有疼痛的表現。因為內部疼痛時,說話會加劇不適,所以想開口時頭部會不由自主地顫動搖晃。
- 突然搖頭、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張:這是痙病的症狀。由於風邪過盛於上部,而風性主動,因此引發搖動。此類搖頭並非病情危重,而是風邪所致。
- 陽氣獨存、身體如被煙燻、雙眼直視且搖頭:這稱為「心絕」。心藏神,是陰氣的根本,陰陽相互依存。若陰陽失衡,心神喪失、陰氣枯竭,陽氣無所依附,便無法自主控制,因而頭部搖動。
王砯曾說:「滋養幼苗需穩固其根,砍伐根部必使上部枯萎。」若體內根本斷絕,外在表現為搖頭,又有什麼好疑惑的?心絕是真正的重病,而風痙和內痛則是邪氣所致。觀察搖頭症狀時,必須辨別其背後病因的輕重與性質。
2. 瘛瘲
傷寒瘛瘲。何以明之?瘛者,筋脈急也;瘲者,筋脈緩也。急者則引而縮;緩者則縱而伸。或縮或伸,動而不止者,名曰瘛瘲。俗謂之搐者是也。《黃帝內經》曰:「病筋脈相引而急,名曰瘛瘲。」瘛謂若契合之契也,行則緩,臥則緊,從則縱。瘲疾之縱者,謂若放縱之縱也。以急為瘛,以緩為瘲,理至明矣。
瘛瘲者,風疾也,而癲癇則瘛瘲焉。傷寒瘛瘲者,邪熱氣極也。熱盛則風搏並經絡,風主動,故四肢瘛瘲而不寧也。故風溫被火者,曰發微黃色,劇者如驚癇,時瘛瘲,言其熱氣之劇盛也。傷寒病至於發瘛瘲者,疾勢已過矣,多難可制。《內經》曰:「太陽終者,戴眼反折,瘛瘲絕汗乃出,大如貫珠,著身不流。」是見其瘛瘲,為已過之疾也。
又有四肢漐習,為四肢動而不止,似瘛瘲而無力,不得伸縮者也。此為肝絕。瘛瘲之證雖難已,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,折其大熱,則瘛瘲亦有生者。若妄加灼火,或飲以發表之藥,則死不旋踵。《經》曰:「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」
白話文:
瘛瘲
傷寒病中出現瘛瘲,該如何理解?「瘛」是指筋脈緊急,「瘲」是指筋脈弛緩。緊急時筋脈會收縮牽引,弛緩時則鬆懈伸展。若筋脈反覆收縮或伸展,持續抽動不止,就稱為「瘛瘲」,俗稱「抽搐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筋脈相互牽引而緊急的病症,稱為瘛瘲。」「瘛」如同緊密咬合,活動時較緩和,靜臥時較緊繃,順從時則鬆弛;「瘲」則像放縱般鬆散。以緊急為「瘛」,弛緩為「瘲」,道理非常明確。
瘛瘲屬於風病,癲癇發作時也會出現瘛瘲症狀。傷寒引發瘛瘲,是因邪熱極盛。熱氣過度會使風邪侵襲經絡,而風性主動,因此四肢抽動無法安寧。例如風溫證誤用火療,可能導致皮膚泛微黃色,嚴重時如同驚癇,不時抽搐,這表示熱毒極其猛烈。傷寒病發展至瘛瘲階段,代表病情已非常嚴重,多數難以控制。《內經》記載:「太陽經氣衰竭時,會雙眼上翻、背脊反張、四肢抽搐,並冒出大顆汗珠黏附皮膚而不流動。」由此可見,瘛瘲是病情危重的表現。
另有一種「四肢漐習」的症狀,表現為四肢不停抖動,類似瘛瘲但無力,且無法自主伸縮,這是肝氣衰竭的徵兆。瘛瘲雖難治癒,但若能使用祛風清熱的方劑,平息亢盛熱勢,患者仍有生機。若誤用火灸或發汗藥物,則可能迅速致命。《內經》警示:「一次誤治尚可拖延時日,再次誤治便會縮短壽命。」
3. 不仁
傷寒不仁,何以明之?仁,柔也。不仁,謂不柔和也:癢不知也,痛不知也,寒不知也,熱不知也。任其屈伸灸刺,不知所以然者,是謂不仁也。由邪氣壅盛,正氣為邪氣閉伏,鬱而不發,榮衛血氣虛少,不能通行,致斯然也。《內經》曰:「榮氣虛則不仁。」《針經》曰:「衛氣不行,則為不仁。」
經曰:「榮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不仁。」即是言之。知榮衛血氣虛少,不能通行,為不仁者明矣。經曰:「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。」言此厥者,是正氣為寒氣所乘,為厥氣也,非四肢逆冷之厥也。何者?蓋以鬱冒,為昏冒不仁,為不知痛癢,得不為屍厥之厥耶?經曰:
「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少,精血奔,氣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。」此為屍厥。其乘寒之厥,鬱冒不仁,即此屍厥可知矣。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屍厥,以鬱冒不仁為可治,刺之而得痊濟者,實神醫之診也。嗚呼!設或脈浮而洪,
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漿不下,形體不仁,此又為命絕,雖越人其能起之歟!
白話文:
不仁
傷寒病中出現「不仁」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「仁」指的是柔和的感覺,「不仁」就是失去這種柔和感:既感受不到癢,也感受不到痛,對冷熱也毫無知覺。無論如何屈伸肢體或施以針灸,患者都毫無反應,這就是所謂的「不仁」。
這種現象是由於邪氣過盛,正氣被邪氣壓制,鬱滯不通,導致營衛血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行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營氣虛弱則會出現不仁。」《針經》也說:「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不仁。」
經典中還提到:「營衛之氣不能相互協調,三焦失去依靠,身體就會麻痹不仁。」由此可知,營衛血氣虛弱、運行不暢,正是「不仁」的原因。
此外,經典記載:「若寒邪侵襲,則會導致厥證,出現鬱悶昏沈、不仁的症狀。」這裡的「厥」並非指四肢冰冷,而是正氣被寒邪壓制所導致的氣機逆亂。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「鬱冒」指的是神志昏沈、知覺喪失,這與「屍厥」的症狀相似。
經典又說:「少陰脈搏微弱,腎氣不足,精血流失,氣機上衝至胸膈,宗氣凝滯,血液瘀結於心,陽氣下陷,熱氣聚集於大腿內側,與陰氣相搏,導致身體不仁。」這就是「屍厥」的表現。由此可知,寒邪導致的厥證、鬱冒不仁,其實就是屍厥。
過去名醫扁鵲進入虢國診治太子的屍厥,認為「鬱冒不仁」是可治之症,經針刺後果然痊癒,這正是神醫的高明之處。然而,如果患者脈象浮而洪大,全身大汗如油,喘息不止,無法進食,形體失去知覺,這便是生命將盡的徵兆,即便是扁鵲再世,恐怕也無力回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