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8)

1. 直視

傷寒直視,何以明之?直視者,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。若目精轉者,非直視也。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目者,心之使也,神所寓焉,肝之外候也,精神榮焉。《針經》曰:「五臟六腑之氣,皆上注於目,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之睛,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睛,血之精為絡,氣之精為白睛,肌肉之精為約束,裹擷筋骨,血氣之精,與脈併為系,上屬於腦。五臟血氣充榮,則目和而明矣。」

傷寒目直視者,邪氣壅盛,冒其正氣,使神智不慧,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,則目為之直視。傷寒至於直視,為邪氣已極,證候已逆,多難治。《經》曰:「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則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」以肝受血而能視,亡血家肝氣已虛,目氣已弱,又發汗亡陽,則陰陽俱虛所致也。此雖錯逆,其未甚也。逮乎狂言、反目直視,又為腎絕;直視搖頭,又為心絕,皆臟氣脫絕也。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;下利者,亦死。又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。

其或有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是非直視也。此為內實也,可用大承氣湯、大柴胡湯下之。直視為不治之疾,目中不了了,為可治之候。二者形證相近,其為工者,宜熟視之。

白話文:

直視

傷寒病中出現直視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直視是指眼睛看著物體卻無法轉動眼珠的狀態。如果眼珠還能轉動,就不算直視。水的精華主導意志,火的精華主導精神。眼睛是心神的表現,寄託著精神,也是肝臟的外在反映,精神與氣血在此匯聚。《針經》提到:「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於眼睛,形成視覺功能。精氣的匯集處是眼珠,精氣凝聚成瞳孔,筋的精氣形成黑眼珠,血的精氣形成血絡,氣的精氣形成白眼珠,肌肉的精氣則約束眼球的運動,包裹筋骨血氣的精華,並與經脈相連,向上聯繫到大腦。五臟氣血充足,眼睛就能協調且視力清晰。」

傷寒病出現直視,是因為邪氣過盛,壓制了正氣,導致神智不清,臟腑精氣無法上榮於目,因而眼睛無法轉動。傷寒病發展到直視的地步,表示邪氣已極盛,病情已惡化,多半難以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「經常流鼻血的人不可發汗,若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、脈搏緊急、眼睛直視無法轉動、無法入睡。」這是因為肝臟依賴血液才能維持視力,失血過多的人肝氣已虛弱,眼睛功能衰退,若再發汗導致陽氣耗損,陰陽兩虛,便會引發直視。這種情況雖然嚴重,但還不算最危急的。若進一步出現胡言亂語、眼睛上翻直視,則是腎氣衰竭;直視且搖頭,則是心氣衰竭,都是臟腑精氣完全耗盡的表現。直視伴隨胡言亂語、呼吸急促、胸悶者,預後不良;若伴隨腹瀉,同樣預後不良。更嚴重的情況是發作時不認識人、無意識抓摸衣物或床鋪、驚恐不安、輕微喘息、直視,若脈象弦緊尚有生機,脈象澀滯則預後不良,這些都是邪氣過盛而正氣衰竭的表現。

若病人視物模糊、眼珠不協調,但無明顯表證或裡證,大便困難、身體微熱,這並非直視,而是內有實熱,可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瀉下治療。直視屬於難治之症,而視物模糊尚有治療機會。這兩種症狀看似相近,醫者應仔細辨別。

2. 鬱冒

傷寒鬱冒,何以明之?郁為鬱結而氣不舒也,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。世謂之昏迷者,是也。鬱冒之來,皆虛極而乘寒,則有之矣。《經》曰:「諸乘寒者,則為厥,鬱冒不仁。」又曰:「太陽病,先下之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致冒。冒家汗出自愈,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」

是知因虛乘寒,乃生鬱冒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新產婦人有三病: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。亡血復汗,寒多故令鬱冒。」又曰:「產婦鬱冒,其脈微弱,嘔不能食,大便堅,所以然者,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」即此觀之,鬱冒為虛寒可知矣。又或少陰病,

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又為死證,蓋謂其虛極而脫也。觀其鬱冒,幸無忽焉!

白話文:

鬱冒

傷寒中的鬱冒要如何理解呢?「鬱」是指氣機鬱結而不舒暢,「冒」是指頭腦昏沈而神志不清。世人稱之為「昏迷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鬱冒的發生,都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,又感受寒邪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凡是受寒邪侵襲的人,會出現厥逆、鬱冒、肢體麻木不仁的症狀。」又說:「太陽病,先用了瀉下法治療卻未痊癒,接著又發汗,導致表裡俱虛,病人因此出現昏冒。昏冒的人若出汗,症狀就會自行緩解,這是因為汗出後表氣調和的緣故。」

由此可知,因虛弱而受寒,才會產生鬱冒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剛生產的婦女容易有三種病症:一是痙病,二是鬱冒,三是大便困難。失血後又出汗,加上寒邪較重,因此導致鬱冒。」又說:「產婦鬱冒時,脈象微弱,嘔吐無法進食,大便乾硬,這是因為血虛而氣逆,氣逆則必然昏冒,昏冒若要解除,必須大量出汗。」從這些論述來看,鬱冒屬於虛寒之症已非常明確。

另外,若少陰病患者腹瀉停止後卻出現頭暈,且時常昏冒,這可能是死證,表示其虛弱至極而氣血脫離。觀察鬱冒的症狀時,千萬不可輕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