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卷上

2. 發熱

傷寒發熱,何以明之?

發熱者,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,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。與潮熱、寒熱若同而異,與煩躁相類而非。煩躁者,在內者也。潮熱之熱,有時而熱,不失其時。寒熱之熱,寒已而熱,相繼而發。至於發熱,則無時而發也。有謂翕翕發熱者,有謂蒸蒸發熱者,此則輕重不同,表裡之區別爾。所謂翕翕發熱者,謂若合羽所覆,明其熱在外也,故與桂枝湯發汗以散之。所謂蒸蒸發熱者,謂若薰蒸之蒸,明其熱在內也,故與調胃承氣湯攻下以滌之。

其發熱屬表者,即風寒客於皮膚,陽氣怫鬱所致也。其發熱屬裡者,即陽氣下陷,入陰中所致也。觀其熱所從來,而汗下之證明其辨焉。若熱先自皮膚而發者,知邪氣之在外也。若熱先自里生而發達於表者,知邪氣之在裡也。舉斯二者,為邪氣在表在裡而發熱也。惟其在表在裡俱有發熱,故邪在半表半裡者,亦有發熱之證。何者?以表證未罷,邪氣傳裡,里未作實,是為半表半裡。其發熱者,或始自皮膚而漸傳裡熱,或始自內熱而外達於表。蓋邪氣在表發熱者,則表熱裡不熱也。邪氣在裡發熱者,則裡熱甚而達於表也。其在半表半裡發熱者,則表裡俱發熱,而但熱又輕於純在表者也。

經雖云:「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然少陰病始得之,亦有反發熱者,蓋亦屬其表也,特與麻黃細辛附子湯發汗者是已。

發熱為陽,寒之常也。一或陰陽俱虛,與其下利新汗後,又皆惡其發熱也。經云:「脈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死;下利發熱亦死。」內經云:「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此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」斯亦發熱也,詎可與尋常發熱一概而論耶?

醫者更當明辨之。

白話文:

發熱

傷寒引起的發熱,該如何理解呢?

所謂發熱,是指熱氣從皮膚之間緩緩透出,逐漸擴散而形成熱感的現象。它與潮熱、寒熱看似相似,實則不同,也與煩躁類似卻有區別。煩躁是內在的情緒表現;潮熱的熱感有固定時間發作,不會錯亂時序;寒熱的熱感則是先冷後熱,交替出現。至於發熱,則是不分時段隨時可能發作。

發熱又可分為「翕翕發熱」與「蒸蒸發熱」,這兩種熱感的輕重程度不同,代表病位在表或在裡的差異。「翕翕發熱」如同羽毛覆蓋般的溫熱,表明熱邪在體表,可用桂枝湯發汗來消散;「蒸蒸發熱」則像蒸籠般的悶熱,顯示熱邪在體內,需用調胃承氣湯攻下以清除。

發熱若屬表證,是因風寒侵襲皮膚,導致陽氣鬱滯不通所致;若屬裡證,則是陽氣下陷、深入陰分所引發。觀察熱感的來源,可作為判斷該發汗或攻下的依據。若熱感先從皮膚開始,可知邪氣在外;若熱感先從體內產生再透發到體表,則知邪氣在內。這兩種情況分別代表邪氣在表或在裡所引起的發熱。

由於表證與裡證都可能出現發熱,因此邪氣處於半表半裡時,也會有發熱症狀。這是因為表證未完全解除,邪氣已開始向裡傳遞,但尚未形成實證,處於過渡階段。此時的發熱,可能是從皮膚逐漸轉為裡熱,或從內熱向外透發至體表。邪氣在表發熱時,僅有表熱而無裡熱;邪氣在裡發熱時,裡熱旺盛才會透達體表;半表半裡發熱時,則表裡皆熱,但熱勢比單純表證輕微。

經典雖提到:「發熱怕冷是陽證,無熱怕冷是陰證」,但少陰病初期也可能出現反常發熱,這仍屬於表證範疇,可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發汗治療。

發熱屬陽性症狀,是寒證的常見表現。但若陰陽兩虛,或伴隨腹瀉、剛發汗後等情況,發熱反而需警惕。經典記載:「脈象陰陽俱虛而熱不退者危,腹瀉兼發熱者危。」《內經》也指出:「汗出後又發熱,脈象躁急不因汗解,胡言亂語且無法進食,稱為陰陽交,屬於危症。」這類發熱豈能與普通發熱相提並論?

醫者務必仔細辨別。

3. 惡寒

傷寒惡寒。何以明之?惡寒者,風寒客於榮衛之中也。惟其風寒客於榮衛,則灑淅然惡寒也。惟其榮衛之受風寒,則嗇嗇然不欲舒也。其惡寒者,非寒熱之寒也,又非惡風也。且惡風者,見風至則惡矣,得以居密室之內、幃帳之中,則坦然自舒也。至於惡寒者,則不待風而寒,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。

寒熱之熱,謂寒熱更作,熱至則寒無矣;其惡寒雖發熱而不欲去衣也,甚則至於向火被覆而猶不能遏其寒也。所以然者,由陰氣上入陽中,或陽微,或風虛相搏之所致也。惡寒一切屬表,雖里證悉具,而微惡寒者,亦是表未解也,猶當先解其外,俟不惡寒為外解,乃可攻裡也。

經曰:發熱而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謂如傷寒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者,謂繼之以發熱,此則發於陽也。若惡寒而蜷,脈沉細而緊者,此則發於陰也。在陽者可發汗,在陰者可溫里。惡寒雖悉屬表,而在表者亦有虛實之別。若汗出而惡寒者,則為表虛;無汗而惡寒者,則為表實。表虛可解肌,表實可發汗。

又有止稱背惡寒者,背者胸中之府,諸陽受氣於胸中,而轉行於背。《內經》曰:人身之陰陽者,背為陽,腹為陰。陽氣不足,陰寒氣盛,則背為之惡寒。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,則一身盡寒矣。但背惡寒者,陰寒氣盛可知也。經所謂少陰病一二日,口中和而背惡寒者,當灸之,處以附子湯者是矣。

又或乘陰氣不足,陽氣內陷入陰中,表陽新虛,有背微惡寒者。經所謂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是也。二者一為陰寒氣盛,一為陽氣內陷。又何以明之也?且陰寒氣盛,豈又能消耗津液?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潤。如陽氣內陷,則熱爍津液為干,故於太陽病,則口燥舌乾而渴也。二者均是背惡寒,要辨陰陽寒熱不同者,亦於口中潤燥可知。

白話文:

惡寒

傷寒出現惡寒的症狀,該如何理解?惡寒是因為風寒邪氣侵襲人體的營衛系統。正因風寒侵犯營衛,所以會出現怕冷、打寒顫的現象;也因為營衛受風寒影響,身體會蜷縮不願舒展。這裡的惡寒,並非指寒熱交替的「寒」,也不同於「惡風」。惡風的人,遇到風吹才會感到不適,若待在密室或帳幔內,便能安然自適;但惡寒的人,即使無風也會覺得寒冷,即使身體發高燒也不願脫去衣物。

寒熱交替的「熱」,是指發熱時寒意消失;而惡寒的人即使發熱仍不想減衣,嚴重時甚至靠近火堆、蓋厚被也無法緩解寒冷。這種情況是由於陰氣上侵陽分,或陽氣虛弱,或風邪與正氣相爭所致。惡寒通常屬於表證,即使有明顯的裡證,只要仍有輕微惡寒,表示表邪未解,仍應先解表,待惡寒消失後才能治療裡證。

經典記載:「發熱且惡寒,病在陽分;無熱而惡寒,病在陰分。」例如傷寒患者無論是否發熱,必定伴隨惡寒,之後再發熱,這屬於陽分病變;若惡寒時蜷縮,脈象沈細緊,則屬於陰分病變。陽分病可發汗解表,陰分病需溫裡散寒。惡寒雖屬表證,但表證也有虛實之分:出汗後惡寒為表虛,無汗惡寒為表實。表虛可用解肌法,表實則應發汗。

另有僅背部惡寒的情況。背部是胸中陽氣的樞紐,諸陽經氣由胸中運行至背部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人體背為陽,腹為陰。」陽氣不足、陰寒過盛時,背部會特別怕冷。若風寒在表導致惡寒,全身都會發冷;但僅背部惡寒,顯示陰寒之氣旺盛。經典所述「少陰病一兩日,口中和而背惡寒」,需用灸法及附子湯治療。

另一種情況是陰氣不足,陽氣內陷陰分,表陽暫時虛弱,導致背部微惡寒。經典提到「傷寒無明顯發熱,口乾渴、心煩、背微惡寒」,適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這兩種背惡寒,一為陰寒盛,一為陽氣內陷,如何區分?陰寒盛不會消耗津液,故少陰病「口中潤」;陽氣內陷會灼傷津液,故太陽病「口燥舌乾而渴」。兩者雖同為背惡寒,但可從口中潤燥判斷寒熱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