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10)
卷下 (10)
1. 真武湯方
真武北方水神也。而屬腎。用以治水焉。水氣在心下。外帶表而屬陽。必應發散。故治以真武湯。青龍湯主太陽病。真武湯主少陰病。少陰腎水也。此湯可以和之。真武之名得矣。茯苓味甘平。白朮味甘溫。脾脾惡。腹有水氣。則脾不治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滲水緩脾。
必以甘為主。故以茯苓為君。白朮為臣。芍藥味酸微寒。生薑味辛溫。內經曰。濕淫所勝。佐以酸辛。除濕正氣。是用芍藥生薑酸辛為佐也。附子味辛熱。內經曰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溫經散溫。是以附子為使也。水氣內漬。至於散則所行不一。故有加減之方焉。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。
咳者水寒射肺也。肺氣逆者。以酸收之。五味子酸而收也。肺辛寒。以辛潤之。細辛乾薑辛而潤也。若小便利者。去茯苓。茯苓專滲泄者也。若下利者去芍藥。加乾薑。酸之性泄。去芍藥以酸泄也。辛之性散。加乾薑以散寒也。嘔者去附子。加生薑。氣上逆則嘔。附子補氣。
生薑散氣。兩不相損。氣則順矣。增損之功。非大智孰能貫之。
茯苓(君三兩),白朮(臣二兩),芍藥(佐三兩),生薑(佐二兩切),附子(使一枚泡去皮臍作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真武湯方
真武是北方的水神,與腎相關,因此用來治療水氣相關病症。水氣積聚在心下,外表帶有表證且屬陽性,需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故使用真武湯。青龍湯主治太陽病,真武湯則主治少陰病。少陰屬腎水,此湯可調和腎水,因此得名「真武」。
茯苓味甘平,白朮味甘溫。脾臟厭惡濕氣,若腹中有水氣,則脾功能失調。脾喜緩和,宜用甘味藥物緩解,故以甘味為主。茯苓能滲水利濕、緩和脾氣,因此為君藥;白朮為臣藥。芍藥味酸微寒,生薑味辛溫。《內經》提到,濕氣過盛時,需以酸辛藥物輔助,以祛濕調氣,因此用芍藥和生薑作為佐藥。附子味辛熱,《內經》指出,寒氣過盛時,需以辛熱藥物調和,以溫通經絡、驅散寒濕,故以附子為使藥。
水氣在體內浸漬,症狀變化多端,因此有加減方劑的調整:
- 若有咳嗽,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。咳嗽是因水寒侵肺,肺氣上逆,需以酸味收斂(五味子),並以辛味潤肺(細辛、乾薑)。
- 若小便通利,則去茯苓,因茯苓專用於滲洩水濕。
- 若腹瀉,去芍藥,加乾薑。酸味易致洩瀉,故去芍藥;辛味能散寒,故加乾薑。
- 若嘔吐,去附子,加生薑。氣上逆則嘔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,兩者配合可使氣機順暢。
藥材與煎服法:
- 茯苓(君藥,三兩)
- 白朮(臣藥,二兩)
- 芍藥(佐藥,三兩)
- 生薑(佐藥,二兩,切片)
- 附子(使藥,一枚,泡軟後去皮臍,切八片)
將上述五味藥材,以八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,去渣,每次溫服七合,一日三次。
2. 建中湯方
內經曰。肝生於左。肺藏於右。心位在上。腎處在下。左右上下。四臟居焉。脾者土也。應中央。處四臟之中。為中州。治中焦。生育榮衛。通行津液。一有不調。則榮衛失所育。津液失所行。必以此湯溫建中臟。是以建中名焉。膠飴味甘溫。甘草味甘平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
建脾者。必以甘為主。故以膠飴為君。甘草為臣。桂辛熱。辛、散也。潤也。榮衛不足。潤而散之。芍藥味酸微寒。酸、收也。泄也。津液不逮。收而行之。是以桂芍藥為佐。生薑味辛溫。大棗味甘溫。胃者衛之源。脾者榮之本。黃帝針經曰。榮出中焦。衛出上焦是矣。衛為陽。
不足者益之必以辛。榮為陰。不足者補之必以甘。辛甘相合。脾胃健而榮衛通。是以薑棗為使。或謂桂枝湯解表。而芍藥數少。建中湯溫里。而芍藥數多。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。皮膚之邪為近。則制小其服也。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。非與建中同體爾。心腹之邪為遠。則制大其服也。
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。非與桂枝同用爾。內經曰。近而奇偶。制小其服。遠而奇偶。制大其服。此之謂也。
膠飴(君一升),甘草(臣一兩炙),桂枝(佐三兩去皮),芍藥(佐六兩),大棗(使十二枚擘),生薑(使三兩切)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內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嘔家不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白話文:
建中湯方
《內經》提到:肝位於左側,肺位於右側,心在上方,腎在下方。左右上下四個方位分別由這四臟佔據。脾屬土,對應中央,位於四臟之間,稱為「中州」,負責調理中焦,滋養榮衛之氣,運行津液。一旦失調,榮衛之氣無法正常滋養,津液也無法順利運行,這時就必須用此湯溫補中臟,因此命名為「建中」。
膠飴味甘性溫,甘草味甘性平。脾喜舒緩,應以甘味食物緩和。因此,健脾必須以甘味為主,故以膠飴為君藥,甘草為臣藥。桂枝味辛性熱,辛味能發散、潤澤,若榮衛不足,可用辛味潤澤並發散。芍藥味酸性微寒,酸味能收斂、疏通,若津液運行不暢,可用酸味收斂並促進運行,因此桂枝與芍藥為佐藥。生薑味辛性溫,大棗味甘性溫。胃是衛氣的來源,脾是榮氣的根本。《黃帝針經》說:「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。」衛屬陽,不足時需用辛味補益;榮屬陰,不足時需用甘味滋補。辛甘結合,能使脾胃強健,榮衛通暢,因此生薑與大棗為使藥。
有人說桂枝湯用於解表,芍藥用量較少;建中湯用於溫裡,芍藥用量較多。這是因為兩者治療的範圍不同:皮膚表邪較近,故劑量較小(桂枝湯中芍藥佐桂枝發散,與建中湯不同);心腹內邪較遠,故劑量較大(建中湯中芍藥佐膠飴健脾,與桂枝湯不同)。《內經》說:「近病用奇偶小劑,遠病用奇偶大劑。」正是此理。
組成與用法:
膠飴(君藥,一升)、甘草(臣藥,一兩,炙)、桂枝(佐藥,三兩,去皮)、芍藥(佐藥,六兩)、大棗(使藥,十二枚,剖開)、生薑(使藥,三兩,切片)。
以上六味藥,加水七升,煮至三升,去渣後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加熱融化。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注意:經常嘔吐者不宜服用建中湯,因其味甜易引發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