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7)
卷下 (7)
1. 大陷胸湯方
結胸由邪在胸中。處身之高分。邪結於是。宜若可汗。然所謂結者。若繫結之結。不能分解者也。諸陽受提於胸中。邪氣與陽氣相結。不能分解。氣不通。壅於心下。為硬為痛。是邪正因結於胸中。非虛煩膈實之所同。是須攻下之物可理。低者舉之。高者陷之。以平為正。結胸為高邪。
陷下以平之。故治結胸。曰陷胸湯。甘遂味苦寒。苦性泄。寒勝熱。雖曰泄熱。而甘遂又若夫間之。遂直達之氣。陷胸破結。非直達者不能透。是以甘遂為君。芒硝味鹹寒。內經曰。鹹味下泄為陰。又曰。咸以軟之。氣堅者。以咸軟之。熱勝者。以寒消之。是以芒硝為臣。大黃味苦寒。
將軍也。盪滌邪寇。除去不平。將軍之功也。陷胸滌熱。是以大黃為使。利藥之中。此為峻劑。傷寒錯惡。結胸為甚。非此湯則不能通利之。劑大而數少。取其迅疾。分解結邪。此奇方之制也。黃帝針經曰。結雖大。猶可解也。在傷寒之結。又不能久。非陷胸湯。孰可解之矣。
甘遂(君一錢七),芒硝(臣一升),大黃(使六兩去皮)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大黃。取二升。去渣。內芒硝。煮一兩沸。內甘遂未。溫服一升。得快利。止後服。
白話文:
大陷胸湯方
結胸是因邪氣積聚在胸中,位於身體的高處。邪氣在此凝結,看似可用發汗法治療。但所謂的「結」,如同繩結般緊密,難以分解。胸中匯聚諸陽之氣,邪氣與陽氣相互糾結,無法分離,導致氣機不通,鬱積於心下,形成硬塊與疼痛。這是邪氣與正氣在胸中相結,不同於虛煩或膈實的症狀,必須使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。低處的邪氣需提升,高處的邪氣需沈降,以達到平衡為原則。結胸屬於高位邪氣,需用沈降之法平定,因此治療結胸的方劑稱為「陷胸湯」。
甘遂味苦性寒,苦能洩降,寒能勝熱。雖說能洩熱,但甘遂更具有直達病所的特性,能深入胸中破除結聚,非直達之藥無法穿透,故以甘遂為君藥。芒硝味鹹性寒,《內經》提到:「鹹味下洩屬陰」,又說:「鹹能軟堅」。對於堅硬的氣結,以鹹味軟化;對於熱盛之症,以寒性消除,因此以芒硝為臣藥。大黃味苦性寒,如同將軍般能掃蕩邪氣,消除不平之症,是陷胸湯中滌除熱邪的關鍵,故以大黃為使藥。
在瀉下藥中,此方屬於峻烈之劑。傷寒病情錯雜嚴重時,結胸尤為危急,非此湯不能疏通。此方劑量大而藥味少,取其迅速分解邪結之效,屬於奇方之制。《黃帝針經》提到:「結聚雖大,仍可化解。」傷寒的結邪不會持久,但若無陷胸湯,又有何方能解?
組成與用法:
甘遂(君藥,一錢七分)
芒硝(臣藥,一升)
大黃(使藥,六兩,去皮)
將三味藥以六升水先煮大黃,取二升藥液,去渣後加入芒硝,煮沸一兩次,再加入甘遂末。溫服一升,若迅速通利則停止服用。
2. 半夏瀉心湯方
凡陷胸湯攻結也。瀉心湯攻痞也。氣結而不散。壅而不通為結胸。陷胸湯為直達之劑。塞而不通。否而不分為痞。瀉心湯為分解之劑。所以謂之瀉心者。謂瀉心下之邪也。痞與結胸。有高下焉。結胸者。邪結在胸中。故治結胸曰陷胸湯。痞者。邪留在心下。故治痞曰瀉心湯。
黃連味苦寒。黃芩味苦寒。內經曰。苦先入心。以苦泄之。瀉心者。必以苦為主。是以黃連為君。黃芩為臣。以降陽而升陰也。半夏味辛溫。乾薑味辛熱。內經曰。辛走氣。辛以散之。散痞者必以辛為助。故以半夏乾薑為佐。以分陰而行陽也。甘草味甘平。大棗味甘溫。人參味甘溫。
陰陽不交曰痞。上下不通為滿。欲通上下。交陰陽。必和其中。所謂中者。脾胃是也。脾不足者。以甘補之。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為使。以補脾而和中。中氣得和。上下得通。陰陽得位。水升火降。則痞消熱已。而大汗解矣。
黃連(君四兩),黃芩(臣三兩),半夏(佐半升洗),乾薑(佐三兩),人參(使三兩),甘草(使三兩炙),大棗(使十二枚擘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渣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半夏瀉心湯方
所有陷胸湯的作用是攻散結塊,而瀉心湯則是治療痞滿。氣機鬱結不散、壅塞不通形成結胸,陷胸湯是直接疏通結滯的方劑;氣機阻塞不通、上下不交則形成痞滿,瀉心湯是分解鬱結的方劑。之所以稱為「瀉心」,是指清除心下的邪氣。痞滿與結胸有位置高低的區別:結胸是邪氣鬱結在胸中,因此治療結胸用陷胸湯;痞滿是邪氣停滯在心下,所以治療痞滿用瀉心湯。
黃連性味苦寒,黃芩性味苦寒。《內經》說:「苦味先入心,能洩降心火。」因此瀉心湯必定以苦味藥為主,所以黃連為君藥,黃芩為臣藥,用以降陽氣而升陰氣。半夏性味辛溫,乾薑性味辛熱。《內經》說:「辛味走氣,能散結滯。」治療痞滿必須輔以辛味藥,因此以半夏、乾薑為佐藥,用以分開陰陽並運行陽氣。甘草性味甘平,大棗性味甘溫,人參性味甘溫。
陰陽不交稱為痞,上下不通稱為滿。要疏通上下、調和陰陽,必須先調和中焦。所謂中焦,指的是脾胃。脾氣不足時,用甘味藥補益,因此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為使藥,用以補脾和胃。中焦氣機調和,上下自然通暢,陰陽各歸其位,水火升降平衡,痞滿自然消除,熱邪退散,大汗隨之而解。
組成與用法:
黃連(君藥,四兩)、黃芩(臣藥,三兩)、半夏(佐藥,半升,洗淨)、乾薑(佐藥,三兩)、人參(使藥,三兩)、甘草(使藥,三兩,炙過)、大棗(使藥,十二枚,剖開)。
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煮至六升,濾去藥渣後再煎煮濃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3. 茵陳蒿湯方
王砯曰。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發黃者。熱之極也。非大寒之劑。則不能徹其熱。茵陳蒿味苦寒。酸苦湧泄為陰。酸以湧之。苦以泄之。泄甚熱者。必以苦為主。故以茵陳蒿為君。心法南方火而主熱。梔子味苦寒。苦入心而寒勝熱。大熱之氣。必以苦寒之物勝之。
故以梔子為臣。大黃味苦寒。宜補必以酸。宜下必以苦。推除邪熱。必假將軍攻之。故以大黃為使。苦寒相近。雖甚熱。大毒必祛除。分泄前後。復得利而解矣。
茵陳蒿(君六兩),梔子(臣十四枚擘),大黃(使二兩去皮)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茵陳蒿。減六升。內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渣分三服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莢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腹減。則黃從小便去也。
白話文:
茵陳蒿湯方
王砯說:輕微的熱氣,可用涼性藥物調和;強烈的熱氣,則需用寒性藥物清除。發黃症狀是熱極所致,非大寒之藥不能徹底消除其熱。茵陳蒿味苦性寒,酸苦之性具有湧洩作用,屬陰。酸能催吐,苦能瀉下,要瀉除嚴重熱邪,必以苦味為主,因此以茵陳蒿為君藥。
心屬南方火,主掌熱氣。梔子味苦性寒,苦味入心,寒性勝熱。對抗大熱之氣,必用苦寒之物制伏,故以梔子為臣藥。大黃味苦性寒,需補益時用酸味,需瀉下時用苦味。驅除邪熱,必須借助「將軍」(大黃)攻伐,因此以大黃為使藥。苦寒藥性相近,即使熱毒極盛,也能徹底祛除。前後分消邪熱,再透過通利而解除病症。
藥材與劑量:
茵陳蒿(君藥,六兩)
梔子(臣藥,十四枚,剖開)
大黃(使藥,二兩,去皮)
煎服方法:
將三味藥以水一斗二升(約2400毫升)煎煮,先煮茵陳蒿,待水量減少六升(約1200毫升)後,加入梔子與大黃,繼續煮至剩三升(約600毫升),濾去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服藥後小便應通利,尿液如皂莢汁般呈深紅色,隔夜後腹部脹滿減輕,黃疸隨小便排出而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