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明理論》~ 卷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8)

1. 白虎湯方

白虎西方金神也。應秋而歸肺。熱甚於內者。以寒下之。熱甚於外者。以涼解之。其有中外俱熱。內不得泄。外不得發者。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。夏熱秋涼。暑暍之氣。得秋而止。秋之令曰處暑。是湯以白虎名之。謂能止熱也。知母味苦寒。內經曰。熱淫所勝。佐以苦甘。又曰。

熱淫於內。以苦發之。欲徹表熱。必以苦為主。故以知母為君。石膏味甘微寒。熱則傷氣。寒以勝之。甘以緩之。熱勝其氣。必以甘寒為助。是以石膏甘寒為臣。甘草味甘平。粳米味甘平。脾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熱氣內蘊。消燥津液。則脾氣燥。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。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。

是太陽中暍。得此湯則頓除之。即熱見白虎而盡矣。立秋後不可服。以秋則陰氣平矣。白虎為大寒劑。秋王之時。若不能食。服之而氣噦逆不能食。成虛羸者多矣。(春沂云立秋後至多矣四十二字疑後人所加。)

知母(君六兩),石膏(臣一斤碎),甘草(使二兩炙),粳米(使六合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方

白虎是西方代表金的神明,對應秋季而歸屬於肺。體內熱氣過盛時,用寒性藥物來瀉下;體外熱氣過盛時,用涼性藥物來解除。若體內外皆熱,內部無法宣洩,外部無法發散,則非此湯不能化解。夏季炎熱,秋季涼爽,暑熱之氣到秋季便停止。秋季的節氣稱為「處暑」,此湯以白虎命名,意指能止熱。

知母味苦性寒,《內經》提到:「熱邪過盛時,輔以苦甘之味。」又說:「熱邪在體內,以苦味發散。」要徹底清除表熱,必以苦味為主,故以知母為君藥。石膏味甘微寒,熱會傷氣,以寒性克制,以甘味緩和。熱氣勝過正氣時,需以甘寒藥物輔助,因此石膏甘寒為臣藥。甘草味甘平,粳米味甘平。脾喜舒緩,宜用甘味緩解。熱氣內積,消耗津液,會使脾氣乾燥,需以甘平之物調和中焦,故以甘草、粳米為使藥。

藥材與製法
知母(君藥,六兩)、石膏(臣藥,一斤,搗碎)、甘草(使藥,二兩,炙過)、粳米(使藥,六合)。

以上四味藥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成湯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2. 五苓散方

苓令也。號令之令矣。通行津液。克伐腎邪。專為號令者。苓之功也。五苓之中。茯苓為主。故曰五苓散。茯苓味甘平。豬苓味甘平。甘雖甘也。終歸甘淡。內經曰。淡味滲泄為陽。利大便曰攻下。利小便曰滲泄。水飲內蓄。須當滲泄之。必以甘淡為主。是以茯苓為君。豬苓為臣。

白朮味甘溫。脾惡濕。水飲內蓄。則脾氣不治。益脾勝濕。必以甘為助。故以白朮為佐。澤瀉味鹹寒。內經曰。鹹味下泄為陰。泄飲導溺。必以咸為助。故以澤瀉為使。桂味辛熱。腎惡燥。水蓄不行。則腎氣燥。內經曰。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散濕潤燥。故以桂枝為使。多飲暖水。

令汗出愈者。以辛散水氣外泄。是以汗潤而解也。

茯苓(君十八銖),豬苓(臣十八銖去皮),白朮(佐十八銖),澤瀉(使一兩六銖),桂枝(使半兩去皮)

上五味。搗為散。以白飲和服方寸七。日三服。多飲暖水。汗出愈。如法將息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方

茯苓具有「令」的作用,如同發號施令一般,能通調津液、祛除腎邪,其功效在於主導水液代謝。五苓散以茯苓為主藥,故稱「五苓散」。

茯苓味甘平,豬苓味甘平,雖屬甘味,但最終歸於甘淡。《內經》提到,淡味具有滲洩作用,屬陽性;通利大便稱為「攻下」,通利小便稱為「滲洩」。若體內積聚水飲,需以滲洩法調理,因此以甘淡的茯苓為君藥,豬苓為臣藥。

白朮味甘溫,脾臟厭惡濕氣,若水飲內停,則脾功能失調。欲強化脾臟、祛除濕氣,需以甘味輔助,故以白朮為佐藥。澤瀉味鹹寒,《內經》雲:「鹹味下洩屬陰」,欲排除水飲、導引尿液,需以鹹味輔助,故以澤瀉為使藥。桂枝味辛熱,腎臟厭惡乾燥,若水液停滯不化,則腎氣燥結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腎惡燥,宜速食辛味以潤之。」桂枝能散濕潤燥,故為使藥。服用後多喝溫水,促使發汗而癒,因辛味能散水氣,使水濕由汗排出而病解。

藥材與製法
茯苓(君藥,十八銖)
豬苓(臣藥,十八銖,去皮)
白朮(佐藥,十八銖)
澤瀉(使藥,一兩六銖)
桂枝(使藥,半兩,去皮)

將以上五味藥搗碎為散劑,以米湯送服方寸匕(約一匙),每日三次。服藥後多喝溫水,汗出即癒。調養時依此法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