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 論絃動陰陽二脈不同

仲景云。脈,大浮數動滑。此名陽也。脈,沉澀弱弦微。此名陰也。脈訣以動脈為陰。以弦脈為陽。何也。此是開卷第一行疑處。而世人不知講。予謂脈訣所言。分七表八里而單言之也。此之所論。兼眾脈而合言之也。大抵雜病各見一脈。唯傷寒必兼眾脈而見。何以言之。仲景之意。

若曰浮大者陽也。兼之以動、數、滑之類。安得不為陽。沉細者陰也。兼之以澀弦數之類。安得不為陰。故仲景論動脈。則曰陽動則汗出。陰動則發熱。數脈見於關上。上下無頭尾如豆大。厥厥動搖。名曰動也。又結胸證云。脈浮而動。浮則為風。動則為痛。故兼數與浮而言動脈。

則陽脈陽病也宜矣。仲景論弦脈。則曰弦者狀如弓弦。按之不移。弦則為減。又曰。支飲急弦。又少陰證云。手足寒。脈弦遲。故此兼遲而言。弦則為陰脈陰病也宜矣。故仲景傷寒脈。不可與雜病脈同日而語。今陽證往往浮大。而厥厥動搖。其沉細而弦者。必陰證也。何疑之有哉。

不特此也。至如曰高、曰章、曰綱、曰惵、曰卑、曰損。有縱有橫。有逆有順。趺陽太谿之類極多。予嘗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。故知治傷寒。當以仲景脈法為本。

白話文:

《論弦動陰陽二脈不同》

張仲景說:脈象表現為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這些屬於陽脈;脈象表現為沈、澀、弱、弦、微,這些屬於陰脈。《脈訣》卻將動脈歸為陰脈,弦脈歸為陽脈,這是為什麼?這是書中開篇第一處疑問,但世人未曾深入探討。我認為,《脈訣》是將七表八里各脈單獨論述,而仲景則是綜合多種脈象一併分析。一般來說,雜病可能只表現單一脈象,但傷寒必定會同時出現多種脈象。為何這麼說?仲景的意思是:

若脈象浮大屬陽,再結合動、數、滑等特徵,自然歸為陽脈;沈細屬陰,再結合澀、弦、遲等特徵,自然歸為陰脈。因此仲景論述動脈時說:「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」,數脈出現在關上,上下無頭尾如豆粒般跳動,稱為「動」。又如結胸證提到:「脈浮而動,浮主風邪,動主疼痛」,此處結合數與浮來描述動脈,顯然屬於陽脈陽病。

仲景論述弦脈時說:「弦脈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,弦主氣血減弱」,又說「支飲證見急弦」,少陰證亦雲:「手足寒,脈弦遲」,此處結合遲脈而言,弦脈自然歸為陰脈陰病。因此仲景的傷寒脈法,不可與雜病脈法混為一談。如今陽證常見浮大而跳動不安之脈,若見沈細而弦者,必屬陰證,無需懷疑。

不僅如此,像「高、章、綱、惵、卑、損」等脈象分類,或縱或橫,或逆或順,加上趺陽、太谿等脈位,內容極其豐富。我曾編撰《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》,故深知治療傷寒,當以仲景脈法為根本準則。

2. 論中風傷寒脈

仲景以浮緩脈為中風脈,浮澀而緊,為傷寒脈。中風有汗,傷寒無汗,何也?

內經云:「滑者,陰氣有餘也;澀者,陽氣有餘也。陽氣有餘,則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則多汗身寒。」大抵陰陽欲其適平而已。陽氣不足,陰往乘之,故陰有餘;陰氣不足,陽往從之,故陽有餘。

風傷於衛,則榮不受病,故陽不足而陰有餘,是以中風脈浮而緩,必多汗也。寒傷於榮,則衛未受病,故陰不足而陽有餘,是以傷寒脈浮澀而緊,亦為無汗也。仲景辨二者脈證,亦有所受者矣。

白話文:

《論中風傷寒脈》

張仲景將浮緩脈視為中風的脈象,浮澀而緊的脈則為傷寒的脈象。中風患者會出汗,而傷寒患者則無汗,這是為什麼呢?

《內經》提到:「脈滑表示陰氣過盛;脈澀則表示陽氣過盛。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卻無汗;陰氣過盛則會多汗且身體發冷。」總的來說,陰陽應當保持平衡。若陽氣不足,陰氣便會趁虛而入,導致陰氣過盛;若陰氣不足,陽氣便會相對過剩。

風邪侵犯衛氣時,營氣尚未受損,因此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所以中風的脈象浮緩,且必定多汗。寒邪侵犯營氣時,衛氣尚未受損,因此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,所以傷寒的脈象浮澀而緊,且無汗。張仲景對這兩種脈象與症狀的辨別,確實有其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