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下 (3)
卷下 (3)
1. 論表證未罷未可下
仲景云: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。始表中風寒,入里,則不消矣。擬欲攻之,當先解表,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堅有燥屎,自可除下之。雖四五日,不能為禍也。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協熱遂利,煩躁諸變,不可勝數;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!
(元本重複,淺識者難曉。故予刪正此一段,而其理易明也。)
大抵風寒入里不消,必有燥屎,或大便堅秘,須是脈不浮,不惡風寒,表證罷,乃可下之。大便不通,雖四五日,未能為害。若不顧表而便下之,遂為協熱利也。
白話文:
論表證未罷未可下
張仲景說:大凡傷寒病,多因感受風寒而得。初期風寒侵襲體表,若邪氣深入體內未消散,此時若想攻治,應先解除表證,才可施以瀉下療法。倘若表證已解而內邪未消,出現腹脹硬滿、燥結便秘等實證,自然可以瀉下治療。即使病程已四五日,及時瀉下亦不會造成危害。但若表證未解便貿然攻下,會導致體內正氣虛弱、邪熱內陷,引發熱痢不止、煩躁不安等諸多變證,嚴重程度不一;輕者病情危重,重者恐有性命之危!
(因原始文本重複且表述晦澀,故刪修此段以使道理明晰。)
一般而言,風寒邪氣入裡未消,必形成燥屎或大便乾硬秘結,此時須確認脈象不浮、無惡風寒等表證症狀,表邪完全解除後,方可瀉下。即便大便不通四五日,暫不治療亦無大礙。若不顧表證是否存在而逕行瀉下,便會引發熱痢之症。
2. 論中暑脈不同
仲景云。脈虛身熱。得之傷暑。又云。其脈弦細芤遲。何也。素問曰。寒傷形。熱傷氣。蓋傷氣而不傷形。則氣消而脈虛弱。所謂弦細芤遲。皆虛脈也。仲景以弦為陰。而朱肱亦云。中暑脈細弱。則皆虛脈也可知矣。
白話文:
《論中暑脈不同》
張仲景說: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,是因暑熱所傷。他又提到:中暑的脈象可能呈現弦、細、芤、遲,這是為什麼?《素問》解釋:寒邪傷形體,熱邪傷氣。暑熱傷氣而不傷形,會導致氣虛而脈象虛弱。所謂的弦、細、芤、遲脈,都是虛脈的表現。張仲景認為弦脈屬陰,而朱肱也說中暑時脈象細弱,由此可知這些都是氣虛所致的虛脈。
3. 論傷寒須早治
仲景云:「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矣。如或差遲,病即傳變,雖欲除治,必難為力。」今之醫者,不究根源,執以死法,必汗之於四日之前,必下之於四日之後,殊不知此大綱也。
又云:「甚者,病不服藥,猶得中醫。」此為無醫處而設也。苟大小便不通,可待其自瘥乎?蓋前後不得溲,必腹脹,不過數日而死矣。又況結胸瘀血,發狂發黃,發斑之類,未有勿藥而喜者。智者知變,愚者執一,所以取禍也。須是隨病淺深,在表在裡,早為治療,如救火拯溺,庶易瘥也。
《素問》云:「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」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,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扁鵲望齊桓侯而走者,其以此歟?
白話文:
論傷寒須早治
張仲景說:「凡是需要煎煮湯藥治療的病症,不應拖延到早晨或夜晚,一旦發覺患病,就應立即治療,不必等待特定時辰,這樣才容易痊癒。如果稍有延誤,病情便會傳變惡化,即使想再治療,也難以奏效。」現今的醫者不探究病因,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式,例如堅持在發病四日前發汗、四日後瀉下,卻不知這只是大原則。
他又提到:「嚴重的病情,若不服用藥物,或許還能靠自身調節恢復。」這是指沒有醫者時的情況。但若大小便不通,難道能等待自行痊癒嗎?若前後二便不通,必定會腹脹,不出幾日便會死亡。更何況像結胸、瘀血、發狂、發黃、發斑等症狀,沒有不靠藥物就能好轉的。聰明人懂得隨機應變,愚昧者固執己見,因而招致禍患。必須根據病情輕重、在表在裡,及早治療,如同救火或溺水般緊急,才容易康復。
《素問》記載:「病邪侵襲人體,快如風雨。」因此擅長治病的人先治療皮毛,其次治療肌膚,再來是筋脈,接著是六腑,最後才是五臟。若等到病邪深入五臟才治療,存活機率只剩一半。扁鵲見到齊桓侯便轉身離開,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吧?
4. 論發熱惡寒
仲景云: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。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此謂元受病而然也。
又云: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。此醫發其汗,使陽氣微;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,此謂醫所病而然也。
大抵陰不足,陽往從之,故陽內陷則發熱;陽不足,陰往乘之,故陰上入陽中,則惡寒。陰陽不歸其分,故寒熱交爭,是以發熱而惡寒也。
故孫思邈云:有熱不可大攻之,熱去則寒至矣。
白話文:
主題:論發熱惡寒
內容:
張仲景說:如果寸口脈象微弱,稱為陽氣不足,陰氣向上進入陽分,就會出現怕冷、打寒顫的症狀。如果尺脈虛弱,稱為陰氣不足,陽氣向下陷入陰分,就會產生發熱的現象。這是因為人體原本的陰陽失調而導致的病症。
他又說:陽氣微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這是因為醫生過度發汗,導致陽氣虛弱;又過度使用瀉下法,使陰氣受損,這是醫治不當所造成的病症。
一般而言,陰氣不足時,陽氣會隨之失衡,因此陽氣內陷就會發熱;陽氣不足時,陰氣會趁虛而入,所以陰氣上升進入陽分,就會怕冷。陰陽不能各守其位,導致寒熱互相交爭,因此會同時出現發熱與惡寒的症狀。
所以孫思邈說:身體有熱時不可過度清熱攻伐,否則熱退之後,寒症就會隨之而來。
5. 論風溫證
仲景云:太陽病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
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,睡、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,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,則如驚癇,時痸瘲。
又云: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更遇於風,變成風溫。大抵溫氣大行,更感風邪,則有是證。今當春夏,病此者多,醫作傷寒漏風治之,非也!
不可火,不可下,不可大發汗。而仲景無藥方,古法或謂當取手少陰火,足厥陰木,隨經所在而取之,如麻黃薏苡仁湯、葳蕤湯之輩。予以謂敗毒、獨活、續命,減麻黃去附子,益佳。
白話文:
《論風溫證》
張仲景說:太陽病出現發熱、口渴而不怕冷的症狀,就是溫病。如果發汗後,身體反而灼熱,則稱為風溫。
風溫的症狀表現為:脈象無論陰陽部位都浮,自發出汗,身體沈重且嗜睡,睡覺時鼻息粗重,說話困難。如果誤用瀉下法,會導致小便不利、直視無神,甚至大小便失禁。若誤用火療法,輕則皮膚微黃,嚴重時會出現類似驚癇的抽搐症狀。
他又提到:陽脈浮滑、陰脈濡弱的人,再受風邪侵襲,就會轉為風溫。一般來說,溫熱之氣盛行時,再感受風邪,就容易出現這種病症。如今春夏之際,患此病的人很多,醫生卻誤當作傷寒或漏風來治療,這是不對的!
治療風溫時,不可用火法、不可用瀉下法,也不可過度發汗。然而張仲景並未留下具體藥方,古代治法認為應根據手少陰心經(屬火)和足厥陰肝經(屬木)的經絡走向來調治,例如麻黃薏苡仁湯、葳蕤湯等方劑。我個人認為,使用敗毒散、獨活湯或續命湯,並減少麻黃、去除附子,效果會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