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上 (6)
卷上 (6)
1. 論治傷寒須依次第
仲景論中,雖云不避晨夜,即宜便治,醫者亦須顧其表裡,待其時日。若不循次第,雖暫時得安,損虧五臟,以促壽期,何足尚也!
昔範云為梁武帝屬官,得時疫熱疾,召徐文伯診視。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,期在旦夕,云欲預盛禮,謂文伯曰:「可便得愈乎?」
文伯曰:「便瘥甚易,政恐二年外不復起爾。」
云曰:「朝聞道夕死可矣,況二年乎!」
文伯於是先以火煅地,布桃柏葉,布席,置云其上,頃刻汗出,以溫粉裛之,翌日遂愈。云甚喜。
文伯曰:「不足喜,後二年果卒。夫取汗先期,尚促壽限,況不顧表裡,不待時日,便欲速愈者耶?」
今病家不耐病,才病三四日,晝夜督汗,醫者隨情順意,鮮不致斃。故予感此,而以為龜鑑也。
白話文:
論治傷寒須依次第
張仲景的論述中,雖然提到治療傷寒不必分早晚,應立即醫治,但醫者也必須考慮病情的表裡階段,等待適當的時機。若不按順序治療,即使暫時緩解症狀,也會損傷五臟,縮短壽命,這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?
從前,範雲擔任梁武帝的屬官時,染上時疫熱病,請徐文伯診治。當時梁武帝正準備接受九錫之命,儀式即將舉行,範雲希望參與這場盛典,便問徐文伯:「能讓我快點好起來嗎?」
徐文伯回答:「要立刻痊癒很容易,但恐怕兩年後你就會一病不起。」
範雲說:「早晨明白道理,晚上死去也無妨,何況還有兩年!」
於是,徐文伯先用火燒熱地面,鋪上桃樹和柏樹的葉子,再讓範雲躺上去。不久後,範雲便大汗淋灕,徐文伯用溫粉擦拭他的身體,隔天範雲就痊癒了。範雲非常高興。
徐文伯卻說:「這不值得高興。」果然,兩年後範雲去世。強行發汗尚且會縮短壽命,更何況不顧表裡病情、不等待適當時機,只求速效呢?
如今病人耐不住病痛,才病三四天就日夜催促發汗,醫者若順從其意,往往導致死亡。因此,我深感此事,引以為戒。
2. 論仲景緩遲沉三脈
仲景云:「衛氣和名曰緩,榮氣和名曰遲。緩遲相搏,名曰沉。」注云:「緩者四肢不收,遲者身體俱重,沉者腰中直,腹內急痛。」若然,則三者皆病脈也,安得謂之和?注者乃以脈訣中沉、緩、遲論之,不知仲景傷寒脈與雜病脈異。何以言之?
上文云:「衛榮盛為高、章、綱,衛榮弱為惵、卑、損。」至此三脈謂之和,則不盛不弱,乃平和脈。蓋傷寒之脈,高、章、綱者陽證類,惵、卑、損者陰證類,即是而言,則緩、遲、沉者陰陽向安之脈也。不特此爾,下文二寸口脈緩而遲,緩則陽氣長,遲則陰氣盛,陰陽相抱,榮衛俱行,剛柔相得,非安平而何?
白話文:
《論仲景緩遲沈三脈》
張仲景說:「衛氣調和稱為緩脈,榮氣調和稱為遲脈。緩脈與遲脈相互結合,稱為沈脈。」註解中提到:「緩脈表現為四肢鬆弛無力,遲脈表現為身體沈重,沈脈則表現為腰部僵直、腹內急痛。」如果這樣解釋,那麼這三種脈象都是病脈,怎麼能說是調和呢?註解者是以《脈訣》中對沈、緩、遲脈的論述來解釋,卻不知道張仲景論述傷寒病的脈象與雜病的脈象有所不同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
前文提到:「衛氣與榮氣旺盛則表現為高、章、綱脈,衛氣與榮氣虛弱則表現為惵、卑、損脈。」而這裡所說的三種脈象(緩、遲、沈)稱為「和」,指的是不盛不弱、平和無病的脈象。因為在傷寒病中,高、章、綱脈屬於陽證範疇,惵、卑、損脈屬於陰證範疇,由此推論,緩、遲、沈脈則是陰陽趨於平衡的脈象。不僅如此,下文還提到:「寸口脈緩而遲,緩脈表示陽氣充足,遲脈表示陰氣旺盛,陰陽相互調和,榮衛運行順暢,剛柔相濟。」這難道不是平和無病的脈象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