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論兩感傷寒

仲景論兩感傷寒云:「凡傷於寒熱,雖甚,不死;若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。」

又云:「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。」

既云必死,又云治有先後,何也?

大抵此病表裡雙傳,臟腑俱受,得此者十不全一,故云必死。

然仲景豈以己見而重誣後人哉?故有發表攻裡之說,以勉後世,恐萬世之下,一遇大聖而得之者,不欲絕望於後人也,則仲景仁心可知矣!

白話文:

《論兩感傷寒》

張仲景在討論兩感傷寒時說:「一般因寒熱而受傷的病患,即使症狀嚴重,也不會死亡;但如果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,則必定死亡。」

他又說:「當兩感病症同時發作時,治療應分先後順序,解表與攻裡的治療方法本來就不同。」

既然說必定死亡,又說治療有先後之分,這是為什麼呢?

大致上這種病症會同時在表裡傳變,臟腑都受到侵害,得到這種病的人十個中難有一個存活,所以說必定死亡。

然而張仲景怎麼會憑自己的見解來嚴重誤導後人呢?因此提出解表與攻裡的說法,來勉勵後世的醫者,恐怕在萬世之後,萬一遇到大聖人而能治癒此病,不希望讓後人完全絕望,由此可見張仲景的仁心啊!

2. 論傷寒以真氣為主

傷寒不問陰證陽證,陰毒陽毒。要之,真氣完壯者易醫,真氣虛損者難治。諺云:「傷寒多死下虛人。」誠哉是言也!蓋病人元氣不固,真陽不完,受病才重,便有必死之道。何也?陽病宜下,真氣弱則下之多脫;陰病宜溫,真氣弱則客熱便生。故醫者難於用藥,非病不可治也,主本無力也。

《素問》稱岐伯云:「陽勝則身熱腠理閉,喘粗,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;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」黃帝曰:「調此二者奈何?」岐伯曰:「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。」蓋陽勝而汗不出者,傷寒也;陰勝身寒而汗出者,中風也。二者須知七損八益而已。蓋女子二七天癸至,至七七止;男子二八精氣溢,至八八而止。婦人月事以時下,故七欲損;男子精欲滿而不竭,故八欲溢。如此則男子女人身常無病也。自身無病,真氣完固,雖有寒邪,易於用藥,故曰二者可調。

是知傷寒以真氣為主。

白話文:

【論傷寒以真氣為主】

治療傷寒病症時,無論是陰證或陽證、陰毒或陽毒,關鍵在於患者真氣的強弱。真氣充足強健的人容易醫治,真氣虛弱損耗的人則難以治癒。俗話說:「傷寒病多導致體虛者死亡。」確實如此!若病人元氣不穩固,真陽不足,一旦病情加重,便可能面臨死亡。為什麼呢?陽證疾病適合用瀉下法治療,但真氣虛弱時,瀉下過度反而易導致元氣脫失;陰證疾病適合溫補,但真氣虛弱時,溫補不當又可能引發虛熱。因此醫師用藥困難,並非病症無法醫治,而是患者本身根本元氣不足。

《素問》記載岐伯所言:「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、毛孔緊閉、呼吸急促、身體屈伸困難、無法排汗而持續高熱、牙齒乾燥、煩躁腹脹而死,這類人耐冬不耐夏;陰氣過盛則會身體寒冷、出汗、體溫偏低、頻繁發抖畏寒,嚴重時四肢冰冷、腹脹而死,這類人耐夏不耐冬。」黃帝問:「如何調和這兩種情況?」岐伯回答:「能掌握『七損八益』的道理,便能調和陰陽。」陽盛而無法排汗的,屬於傷寒;陰盛身寒卻出汗的,屬於中風。調理這兩者,關鍵在於理解「七損八益」:女子十四歲月經來潮,四十九歲停止;男子十六歲精氣充盈,六十四歲漸衰。女性月經需適時疏洩,故稱「七損」;男性精氣宜充盈不耗竭,故稱「八益」。若能如此,男女皆可保持健康。身體無病,真氣自然穩固,即使感染寒邪,也容易用藥調治,因此說陰陽二者可調和。

由此可知,治療傷寒病症,根本在於患者的真氣強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