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論桂枝湯用赤白芍藥不同
仲景桂枝湯加減法。凡十有九證。但云芍藥。聖惠方皆用赤芍藥。孫尚方皆用白芍藥。聖惠乃太宗朝命王懷德等編集。孫兆為累朝醫師。不應如此背戾,然赤白補瀉。極有利害。常見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證云。病發熱。汗出。此為榮弱衛強。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。宜桂枝湯。蓋風傷衛而邪乘之。
則衛強。榮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。故衛強則榮弱。仲景以桂枝發其邪。以芍藥助其弱。故知用白芍藥也。榮既弱而不受病。乃以赤芍藥瀉之。決非仲景意。至於小建中。為尺遲血弱而設也。舉此皆用白芍藥。而仲景亦止稱芍藥。可以類推矣。
白話文:
主題:論桂枝湯使用赤芍與白芍的不同
張仲景在桂枝湯的加減法中,共列出十九種證候,但僅提到“芍藥”,未區分赤白。《聖惠方》一律使用赤芍藥,而孫兆的方劑則全用白芍藥。《聖惠方》是太宗時期命王懷德等人編纂的,孫兆則是歷經多朝的醫師,按理不應有如此矛盾。然而,赤芍與白芍的補瀉作用差異極大,關係重大。
例如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桂枝湯第四十七條證中提到:“病發熱、汗出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,宜桂枝湯。”這是因為風邪侵襲衛氣,導致衛氣亢盛(衛強),而榮氣雖未直接受邪,卻因失衡而虛弱(榮弱)。仲景用桂枝發散風邪,以芍藥輔助虛弱的榮氣,由此可推斷此處應用白芍藥。若榮氣已弱卻反用赤芍藥攻瀉,絕非仲景本意。
再如小建中湯,專為尺脈遲、血虛而設,其中芍藥也明確用白芍。儘管仲景原文僅寫“芍藥”,但通過此類例證,可推知凡需補益時均指白芍。
2. 論傷寒慎用圓子藥
仲景論中,百一十三方,為圓者有五:理中、陷胸、抵當、麻仁、烏梅是已。理中、陷胸、抵當,皆大彈圓,煮化而服之,與湯無異。至於麻仁治脾約證,烏梅治濕䘌證,皆欲必達下部,故用小圓;其它皆欲入經絡,逐邪毒,破堅癖,導瘀血燥屎之類,須憑湯劑以滌除也。
余見俗醫用小圓藥巴豆以下邪毒,而殺人者,不可勝數。蓋巴豆止導食積,而不能去熱毒;既下之後,藏氣虛,而邪毒宛然猶在,更再以大黃朴硝下之,鮮不致斃。大抵下藥,欲其必中,必當一服而止也,故不可不慎歟!
白話文:
《論傷寒慎用圓子藥》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記載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裡,只有五種是丸藥: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、麻仁丸、烏梅丸。其中,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都是較大的藥丸,需煮化後服用,效果與湯藥無異。至於麻仁丸用於治療脾約證,烏梅丸用於治療濕䘌證,因需藥效直達腸胃下部,故使用小丸;其他方劑則多用於疏通經絡、驅逐邪毒、化解堅硬積滯、導出瘀血或燥結糞便等,這類病症需依靠湯劑才能徹底清除。
我曾見民間醫生使用巴豆等小丸藥來瀉下邪毒,因而害人性命的案例不計其數。其實巴豆僅能消導食積,無法清除熱毒;患者瀉下後,臟氣虛弱,邪毒卻依然存在,若再以大黃、朴硝等瀉藥攻下,極易導致死亡。總之,使用瀉下藥必須精準,通常一服即止,絕不可不慎!
3. 論桂枝麻黃青龍用藥三證
仲景論表證。一則桂枝,二則麻黃,三則青龍。桂枝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青龍治中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。此三者,人皆能言之,而不知用藥對病之妙處。故今之醫者不敢用仲景方,無足怪也。
且脈浮而緩者,中風也。故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仲景以桂枝對之。脈浮緊而澀者,傷寒也。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,仲景以麻黃對之。至於中風脈浮緊,傷寒脈浮緩,仲景皆以青龍對之,何也?
予嘗深究三者,審於證候,脈息相對,用之無不應手而愈。何以言之?風傷衛,衛,氣也;寒傷榮,榮,血也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風傷衛,則風邪干陽氣,陽氣不固,發越而為汗,是以自汗而表虛。故仲景用桂枝以發其邪,用芍藥以助其血。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,其病稍輕。雖同曰發汗,特解肌之藥耳。故桂枝證云:「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離,病必不除。」是知中風不可大發其汗,大發其汗,則反動榮血,邪乘虛而居其中,故不除也。
寒傷榮,則寒邪干陰血,而榮行脈中者也。寒邪居脈中,則非特榮受病也;邪自內作,則並與衛氣犯之,久則浸淫及骨。是以汗不出而煩冤。仲景以麻黃大發其汗,又以桂枝辛甘而其發散,欲捐其內外之邪,榮衛之病故爾。大抵二藥皆發汗,而桂枝則發其衛之邪,麻黃並與榮衛而治之,固有淺深也。
何以驗之?仲景桂枝第十九證云:「病嘗自汗出者,以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耳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。宜桂枝湯。」又第四十七證云:「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,宜桂枝湯。」是知中風汗出者,榮和而衛不和也。又第一卷云:「寸口脈浮而緊。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。榮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。」是知傷寒浮緊者,榮衛俱病也。麻黃湯中,並桂枝而用,此仲景之意歟?
至於青龍,雖治傷寒見風脈,傷風見寒脈。然仲景云:「汗出惡風者,服之則筋惕肉瞤。」故青龍一證尤難用,必須形證諦當,然後可行。王實止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代之,蓋慎之者也。
白話文:
《論桂枝麻黃青龍用藥三證》
張仲景論述表證的治療,主要分為三種:一是桂枝湯證,二是麻黃湯證,三是青龍湯證。桂枝湯用於治療中風證,麻黃湯用於治療傷寒證,青龍湯則用於治療中風卻見寒脈,或傷寒卻見風脈的情況。這三種方法,人們都能說出來,但往往不明白用藥對證的奧妙之處。所以現今的醫者不敢用仲景的方子,也不足為奇。
脈象浮而緩的,屬於中風證。症狀表現為畏寒怕風、微微發熱,仲景用桂枝湯對應治療。脈象浮緊而澀的,屬於傷寒證。症狀包括頭痛發熱、全身疼痛、骨節酸痛、惡風、無汗而氣喘,仲景用麻黃湯對應治療。至於中風卻見浮緊脈,或傷寒卻見浮緩脈的情況,仲景都用青龍湯治療,為什麼呢?
我曾深入研究這三種證候,仔細對照症狀與脈象,只要用藥得當,無不立刻見效而痊癒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風邪傷衛氣,衛屬氣分;寒邪傷營血,營屬血分。營血行於脈中,衛氣行於脈外。風邪傷衛,則風邪乾擾陽氣,陽氣不固,向外發散而汗出,因此自汗而表虛。所以仲景用桂枝發散邪氣,用芍藥輔助營血。因為中風證病在脈外,病情較輕。雖然同樣稱為發汗,但桂枝湯只是解肌之藥。所以桂枝湯證說:「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,不可大汗淋灕,否則病邪難除。」由此可知,中風證不可大發汗,若大發汗,反而擾動營血,邪氣乘虛深入,病就難愈了。
寒邪傷營,則寒邪乾擾陰血,而營行於脈中。寒邪居於脈中,不僅營血受病,邪氣從內而生,還會連帶侵犯衛氣,日久則深入筋骨。因此無汗而煩悶。仲景用麻黃湯大發其汗,又用桂枝的辛甘之性助其發散,目的是驅除內外之邪,調和營衛。總的來說,兩方皆能發汗,但桂枝湯主要發散衛分之邪,麻黃湯則兼顧營衛,二者有深淺之別。
如何驗證呢?仲景在桂枝湯第十九條證中說:「病人常自汗出,說明營氣尚和。營氣和而外不調,是因為衛氣不與營氣協調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再發其汗,營衛調和則病癒,宜用桂枝湯。」第四十七條又說:「發熱汗出,這是營弱衛強所致,故汗出。欲祛風邪,宜用桂枝湯。」由此可知,中風汗出是營和而衛不和。第一卷還說:「寸口脈浮緊,浮為風,緊為寒。風傷衛,寒傷營。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汗。」可見傷寒脈浮緊是營衛同病。麻黃湯中並用桂枝,正是仲景的用意。
至於青龍湯,雖治傷寒見風脈或傷風見寒脈,但仲景說:「汗出惡風者,服之則筋肉跳動。」因此青龍湯證尤其難用,必須症狀確切,方可施用。王實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代替,正是出於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