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叔微

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論治傷寒須依次第

仲景論中。雖云不避晨夜。即宜便治。醫者亦須顧其表裡。待其時日。若不循次第。雖暫時得安。損虧五臟。以促壽期。何足尚也。昔範云為梁武帝屬官。得時疫熱疾。召徐文伯診視。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。期在旦夕。云欲預盛禮。謂文伯曰。可便得愈乎。文伯曰。便瘥甚易。

白話文:

仲景在論述中提到,即使患者在清晨或夜晚來求醫,醫生也應該立即診治。但醫生也需要考慮患者的表裡證候,等待適當時機再施治。如果沒有遵循一定的順序,即使暫時緩解了症狀,也會損傷五臟,縮短壽命。這有什麼值得重視的呢?從前,範雲是梁武帝的屬官,得了時疫發熱的疾病。他召徐文伯來診視。當時梁武帝有授予九錫之命的旨意,期限就在明天。範雲希望趕在盛禮前痊癒,就問文伯:「能夠立刻康復嗎?」文伯回答說:「立即痊癒很容易。」

政恐二年外不復起爾。云曰。朝聞道夕死可矣。況二年乎。文伯於是先以火煅地。布桃柏葉。布席。置云其上。頃刻汗出。以溫粉裛之。翌日遂愈。云甚喜。文伯曰。不足喜。後二年果卒。夫取汗先期。尚促壽限。況不顧表裡。不待時日。便欲速愈者耶。今病家不耐病。才病三四日。

晝夜督汗。醫者隨情順意。鮮不致斃。故予感此。而以為龜鑑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,兩年內不會再發作了。孔子說:「早上聽到真理,晚上死去也心滿意足了。」何況兩年呢?文伯於是先用火烤地,鋪上桃子和柏樹的葉子,再鋪上席子,然後讓孔子躺在上面。過了一會兒,孔子開始出汗。文伯用溫粉擦拭孔子的身體,第二天孔子就康復了。

孔子很高興。文伯說:「不必高興。」兩年後,孔子果然去世了。醫生如果早早地讓病人流汗,就會縮短病人的壽命。何況現在不考慮身體狀況,不等待適當時機,就急於把病治好的人呢?現在的病人不能忍受疾病,生病才三四天就……

2. 論仲景緩遲沉三脈

仲景云。衛氣和名曰緩。榮氣和名曰遲。緩遲相搏。名曰沉。注云緩者四肢不收。遲者身體俱重。沉者腰中直。腹內急痛。若然則三者皆病脈也。安得謂之和。注者乃以脈訣中沉緩遲論之。不知仲景傷寒脈。與雜病脈異。何以言之。上文云衛榮盛為高、章、綱。衛榮弱為惵、卑、損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衛氣調和稱為「緩」,榮氣調和稱為「遲」。「緩」和「遲」相爭,稱為「沉」。註解說,「緩」指四肢不能收縮,「遲」指身體感到沉重,「沉」指腰部挺直,腹中劇烈疼痛。既然如此,這三種情況都是疾病的脈象,怎麼能說是正常的呢?註解者是根據脈訣中的「沉、緩、遲」來論斷的。他們不知道張仲景的傷寒脈象與雜病脈象不同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前文中說,衛榮之氣盛則為「高、章、綱」,衛榮之氣弱則為「惵、卑、損」。

至此三脈謂之和。則不盛不弱。乃平和脈。蓋傷寒之脈。高、章、綱者陽證類。惵、卑、損者陰證類。即是而言。則緩、遲、沉者陰陽向安之脈也。不特此爾。下文二寸口脈緩而遲。緩則陽氣長。遲則陰氣盛。陰陽相抱。榮衛俱行。剛柔相得。非安平而何。

白話文:

至此,三種脈象被稱為「和脈」,表示脈象既不強盛也不虛弱,屬於平穩的脈象。傷寒的脈象中,高、章、綱等屬於陽證的類型,而惵、卑、損等屬於陰證的類型。因此,緩、遲、沉的脈象屬於陰陽平衡的脈象。不只如此,下文提到二寸口的脈象緩而遲,緩表示陽氣旺盛,遲表示陰氣興盛,陰陽相互調和,榮氣和衛氣正常運行,剛柔相得,不正是平穩安定的狀態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