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發微論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卷上

2. 論傷寒七十二證候

循衣摸床(仲景云:傷寒吐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,發潮熱,不識人,循衣妄撮,微喘,直視。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華佗曰:病人循衣縫,譫語者,不可治。仲景云:小便利者可治。)

瞪目直視(仲景云:直視搖頭,此為心絕。又云:狂言反目直視,腎絕也。)

汗出如油(仲景云: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此為命絕也。)

兩手撮空(仲景云:吐下不解,大便不利,潮熱,摸床撮空,皆宜大承氣。服後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華佗云:陰陽俱絕,掣衣撮空妄言者,死也。)

喑啞不言(痓病者,如發癇之狀,喑啞不言。《千金方》云:熱病七八日,其脈不軟不散,當喑啞三四日,汗不出者,死也。)

舌卷囊縮(仲景云:厥陰受病,則舌卷,煩滿而囊縮。扁鵲云:舌卷囊縮者,必死。《千金方》云:陰陽病,卵腫縮腹中,舌出數寸而死。)

鼻中煤煙(《宋迪陰證訣》云:陰毒漸深,則鼻中黑如煤煙。)

指甲黑青(《宋迪陰證訣》云:陰毒甚,則指甲黑青。扁鵲云: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。)

目盲見鬼(《難經》云:脫陽者見鬼,脫陰者目盲。)

九竅出血(仲景云:少陰病強發汗,必動血,或從口、鼻、耳、目。是謂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)

環口黧色(仲景云:環口黧色,柔汗發黃,此為脾絕也。)

轉筋入腹(霍亂證:轉筋入腹者,雞矢白湯主之。)

吃噫噦啘(仲景云:寸口脈微而澀,根葉枯槁而寒慄,咳逆、唾、嘔吐涎沫也。又云:脈滑則為噦。仲景云:傷寒咳逆上氣,其脈散者死,謂其形拍故也。)

膈肉拒痛(仲景云:膈肉拒痛,胃中空虛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此陷胸證也。)

發黃疸熱(萬全云:陽明病,瘀熱在裡,必發黃。凡發黃,寸口無脈,鼻氣冷,皆不可治。)

咽乾聲嗄(狐惑,濕䘌證也。狐則咽乾,惑則聲嗄。)

瘈瘲口噤(仲景云:瘈瘲、面赤、目脈赤、搖頭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又:風溫被火炙,如驚癇瘈瘲。萬全云:傷寒痓者,由肺熱轉於腎,轉而為痙也。)

筋惕肉瞤(仲景云:脈微弱,汗出惡風,誤服大青龍湯,令人筋惕肉瞤。傷寒吐下後,心下逆滿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搖。)

叉手冒心(仲景云: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仲景云: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,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虛,故如此。)

發斑癮疹(陽毒:面赤發斑如錦文者,升麻湯。仲景云:風氣相搏,則為癮疹,身體為癢癢者,名泄風。)

癲狂不定(《難經》云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仲景云:太陽病熱膀胱,其人如狂者,桃核承氣湯。小便利,其人如狂,血證諦也。)

耳聾脅痛(仲景云:少陽受病,胸脅痛而耳聾。仲景云:持脈時,其人叉手自冒心,師因教令咳而不咳,必兩耳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虛,故如此。)

上氣喘急(太陽、陽明皆有喘證,或水停心下,亦喘。陰證喘者,必喘而加急。)

小腹硬滿(小腹硬滿,小便不利者,膀胱有客熱也。小腹硬滿,小便利者,血證也。)

白話文:

論傷寒七十二證候

  1. 循衣摸床
    張仲景說:傷寒患者經過嘔吐、瀉下後病情未解,五六天甚至十多天未排便,出現潮熱、神志不清、胡亂抓摸衣物或床鋪、輕微氣喘、雙眼直視。若脈象弦緊,尚有生機;若脈象澀滯,則預後不良。華佗指出:病人若沿著衣縫無意識抓摸且胡言亂語,則難以救治。張仲景補充:若小便通利,尚可治療。

  2. 瞪目直視
    張仲景提到:雙眼直視並搖頭,是心氣衰竭的表現。又說:狂言亂語兼雙眼直視,為腎氣斷絕之兆。

  3. 汗出如油
    張仲景描述:脈象浮而洪大,全身汗液黏稠如油,氣喘不止,此為生命垂危之象。

  4. 兩手撮空
    張仲景指出:嘔吐、瀉下後病情未解,大便不通,潮熱,手摸床鋪或空中亂抓,宜用大承氣湯。服藥後脈弦者可生,脈澀者將死。華佗認為:陰陽之氣俱絕,拉扯衣物、空中亂抓且言語錯亂者,必死。

  5. 喑啞不言
    痙病發作時類似癲癇,患者失聲無法言語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熱病七八日後,脈象既不柔和也不散亂,若失聲三四日且無汗,預後不良。

  6. 舌卷囊縮
    張仲景說:厥陰經受邪時,舌頭捲曲、煩悶陰囊收縮。扁鵲認為:舌卷囊縮者必死。《千金方》補充:陰陽失調致睪丸腫脹縮入腹中,舌頭伸出數寸者,將亡。

  7. 鼻中煤煙
    《宋迪陰證訣》記載:陰毒深入時,鼻內色黑如煤煙。

  8. 指甲黑青
    《宋迪陰證訣》提到:陰毒嚴重時,指甲呈黑青色。扁鵲指出:手足指甲下肌肉發黑者,預後極差。

  9. 目盲見鬼
    《難經》說:陽氣脫離者會幻視見鬼,陰氣脫離者則雙目失明。

  10. 九竅出血
    張仲景描述:少陰病誤用強發汗法,必引發出血,可能從口、鼻、耳、眼等竅流出,此為下厥上竭,極難治療。

  11. 環口黧色
    張仲景指出:口唇周圍發黑,伴隨冷汗及膚色發黃,是脾氣衰竭的表現。

  12. 轉筋入腹
    霍亂症狀中,若肌肉痙攣從四肢延伸至腹部,可用雞矢白湯治療。

  13. 吃噫噦啘
    張仲景說:寸口脈微澀,根源枯竭而寒顫,伴隨咳嗽、嘔吐涎沫。又說:脈滑則易打嗝。另提到:傷寒咳逆氣喘,若脈散亂者死,因形氣已敗。

  14. 膈肉拒痛
    張仲景描述:胸膈肌肉僵硬拒按,胃部空虛,心下硬滿,此為結胸證,屬陷胸湯證範疇。

  15. 發黃疸熱
    萬全認為:陽明病瘀熱內蘊,必發黃疸。凡黃疸患者若寸口無脈、鼻息冰冷,皆難救治。

  16. 咽乾聲嗄
    狐惑病(濕䘌證)中,「狐」症會咽喉乾燥,「惑」症則聲音嘶啞。

  17. 瘈瘲口噤
    張仲景說:四肢抽搐、面紅、眼脈赤、搖頭、突然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張,屬痙病。另提到:風溫證誤用火療,會如驚癇般抽搐。萬全補充:傷寒痙病是因肺熱傳腎,轉化為痙攣。

  18. 筋惕肉瞤
    張仲景指出:脈微弱、汗出怕風者誤服大青龍湯,會導致肌肉跳動。傷寒吐下後若心下脹滿,再發汗則經脈受擾,身體顫抖。

  19. 叉手冒心
    張仲景描述:過度發汗後,患者雙手交叉按壓胸口,因心悸欲按壓緩解,可用桂枝甘草湯。另說:把脈時患者自行按心,是因發汗過度致虛所致。

  20. 發斑癮疹
    陽毒患者面赤發斑如錦紋,用升麻湯。張仲景提到:風邪相搏會生癮疹,身體搔癢稱為「洩風」。

  21. 癲狂不定
    《難經》說:陽氣過盛則狂,陰氣過盛則癲。張仲景指出:太陽病熱積膀胱致狂躁者,用桃核承氣湯。若小便通利仍發狂,為血證確鑿。

  22. 耳聾脅痛
    張仲景說:少陽經受邪時胸脅痛且耳聾。另提到:把脈時患者按心,若令其咳嗽卻無反應,必是雙耳失聰,因過度發汗致虛。

  23. 上氣喘急
    太陽、陽明經病皆可能氣喘,或水停心下亦致喘。陰證氣喘者,喘息必然急促。

  24. 小腹硬滿
    小腹硬滿且小便不利,是膀胱有熱;若小便利,則為血證。